'只想留在原地的孩子才更讓人擔心 從來沒人保證成功和幸福就在遠方'

不完美媽媽 大學 文化 北京大學 農村 中青在線 2019-08-29
"

大人傳授的永遠是二手經驗,只有加上孩子自己的經歷,才能讓二手經驗變成一手智慧。

"

大人傳授的永遠是二手經驗,只有加上孩子自己的經歷,才能讓二手經驗變成一手智慧。

只想留在原地的孩子才更讓人擔心 從來沒人保證成功和幸福就在遠方

什麼是遠方?不同人有不同概念。對有的孩子來說,縣城就是遠方,有的孩子認為是北京,還有的目光,可能已經飄到了大洋彼岸……總之,遠方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和自己熟知的環境、生活、圈子不一樣的地方。

在上大學之前,絕大部分孩子沒有在遠方生活的經歷,沒做過的事情總是充滿誘惑力,你瞧,就連大人都常說“詩和遠方”。

“一方面是對遠方的熱望,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在遠方可能性的熱望,裡應外合,孩子相信,自己能在精彩的世界活出更精彩的自己。”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說,這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好奇,也是對自己的好奇,“青年期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自我探索”。

無論孩子想不想去遠方,家長都不要替他做決定,“如果最終結果不好,他將來會怨你,何況你也並不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更適合他”。相反,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那即便去了遠方失望,那也是孩子在為成長攢經驗值,“大人傳授的經驗永遠是二手經驗,只有加上孩子自己的經歷,才能讓二手經驗變成一手智慧”。

“家長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去遠方意味著什麼,可能會有哪些挑戰……更重要的是,聽聽孩子對遠方的夢想和訴求。”汪冰說,“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留在原地,那才更讓人擔心。”

汪冰還記得,自己當年堅持不讓父母陪送,獨立去大學報到,“想證明自己的翅膀已經硬了”。但其實一個人是慌亂的,有辦手續、領生活用品等各種瑣事,還要和陌生的同學住到一個屋簷下,最讓人無措的是,不知道北京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失落的情緒可能會在中秋節爆發。之前沉浸在新生活的興奮中,“啊,食堂那麼大,大學好有趣,同學這麼可愛”,當一切塵埃落定,孩子迎來人生第一個獨自度過的傳統節日——還是團圓主題的,就會格外失落。

對家境欠佳的農村孩子來說,遠方城市帶來的衝擊會更大。與同學在經濟、文化上的差距,讓他覺得自卑、無法融入,也不知道如何求助——求助意味著暴露自己。暴露自己有風險,但也可能獲得接納與幫助。汪冰見過一個學生,每當生活費告罄,就特別坦然地跟室友說,“下週要靠你們接濟了”,大家也都明白他的困境,輪流請他吃食堂,誰也沒有覺得不舒服。

汪冰說:“如果用單一的評價體系,你富裕,我貧窮,你發達,我落後,那就會產生鄙視鏈。其實農村孩子的生活體驗很豐富,有自己的樂趣,所以樹立對自己文化獨特性的自豪感是十分重要的。”

對有的孩子來說,學習成績會成為苦惱的原因,尤其是曾經的學霸。汪冰到了北京大學之後,巨大的失落感來自“以前我是前幾名,現在周圍人的分數怎麼都比我高”。一直以來支撐自己優越感的條件瞬間消失,對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

對此,汪冰身體力行地總結了三條經驗:一是接受現實,彆強撐;二是尋找自己的獨特優勢;三是不和他人比較,要和自己比較。“我後來認識到人生是獨自的馬拉松,要有自己的座標系,成績、分數、排名,不是唯一的指標,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汪冰說,“大學的魅力在於,給你機會去做想做的事情,探尋生命的不同向度。當人生支點變多的時候,就不會只糾結於一點來衡量自己。”

如果以上都不成問題,而遠方依然沒有想象得那麼好,怎麼辦?

對孩子來說,如果去遠方是為了走上人生巔峰,那極有可能失望,因為從來沒人能保證成功和幸福在遠方。所以,換個思路,把去遠方當成一種人生體驗,那失敗也會變得有意義。

對家長來說,首先,最忌諱的是“落井下石”,千萬別說出那句“我早就跟你說過”。“想用自己的智慧打敗孩子、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樣的家長是愚蠢的,他也並沒有理解孩子的痛苦。當孩子跟你抱怨北京的生活很累,他是想離開北京嗎?不是,他只是想得到你的接納、支持、寬容、理解,繼而有勇氣在北京繼續打拼。”

其次,家長也不要太著急給孩子建議。“孩子在遠方過得不好,家長比孩子更焦慮,但急於給解決方案,其實是不相信孩子自己能處理好,其實是在解決自己的焦慮,那就越界了。”汪冰說,“不如抱著同理心,多提問題,‘你遇到什麼事了’‘你有什麼想法啊’……任何一個困境都將是家長教孩子如何應對困境的機會。”

汪冰說:“大學階段,孩子的人際關係從家庭向社會轉移,他們要去交朋友,去認識更多人。‘成長痛’是長大的一部分,父母只須讓孩子去表達,而不急於安慰,只須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們一定在你身後。”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