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玩具 啵媽育兒 2019-09-14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雖然說在孩子的眼裡拿並不是偷,但是他們總是這樣,也早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02.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怎麼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也就是說,他總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回家。這些都不算是偷,但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說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講的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拿,這就是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改不掉了,順手就拿、順藤摸瓜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孩子卻在悄無聲息間將這種規則將這種概念慢慢的容納在自己的心裡,到時候想改都改不掉了。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雖然說在孩子的眼裡拿並不是偷,但是他們總是這樣,也早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02.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怎麼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也就是說,他總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回家。這些都不算是偷,但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說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講的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拿,這就是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改不掉了,順手就拿、順藤摸瓜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孩子卻在悄無聲息間將這種規則將這種概念慢慢的容納在自己的心裡,到時候想改都改不掉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當然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化,畢竟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講,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偷,相反,只是一種更好的去拿的過程,所以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概念上的代溝就會越來越大,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想解決都沒法解決了。

唯一可解決的方式,就是趁現在好好的和孩子談一談,做到將心比心,但是如果家長還是執拗的如此的話,那麼,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罷了。

既然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這麼多的不可理解之處,那麼雙方就應該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談,家長也應該更好的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明白這個道理。說到底,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雖然說在孩子的眼裡拿並不是偷,但是他們總是這樣,也早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02.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怎麼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也就是說,他總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回家。這些都不算是偷,但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說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講的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拿,這就是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改不掉了,順手就拿、順藤摸瓜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孩子卻在悄無聲息間將這種規則將這種概念慢慢的容納在自己的心裡,到時候想改都改不掉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當然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化,畢竟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講,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偷,相反,只是一種更好的去拿的過程,所以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概念上的代溝就會越來越大,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想解決都沒法解決了。

唯一可解決的方式,就是趁現在好好的和孩子談一談,做到將心比心,但是如果家長還是執拗的如此的話,那麼,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罷了。

既然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這麼多的不可理解之處,那麼雙方就應該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談,家長也應該更好的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明白這個道理。說到底,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03.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凡事未經過別人允許就拿的行為就是偷!不管孩子再怎麼狡辯,這一條無需再說。家長只有把這一條鐵律實打實的告訴孩子,孩子才會逐漸的把這個概念深藏於心底,同樣的,他也就不會再有混淆的情況出現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講述這條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動怒,不要以一種趾高氣揚的姿態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大大的增強,後果也就不堪設想了。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雖然說在孩子的眼裡拿並不是偷,但是他們總是這樣,也早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02.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怎麼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也就是說,他總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回家。這些都不算是偷,但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說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講的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拿,這就是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改不掉了,順手就拿、順藤摸瓜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孩子卻在悄無聲息間將這種規則將這種概念慢慢的容納在自己的心裡,到時候想改都改不掉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當然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化,畢竟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講,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偷,相反,只是一種更好的去拿的過程,所以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概念上的代溝就會越來越大,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想解決都沒法解決了。

唯一可解決的方式,就是趁現在好好的和孩子談一談,做到將心比心,但是如果家長還是執拗的如此的話,那麼,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罷了。

既然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這麼多的不可理解之處,那麼雙方就應該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談,家長也應該更好的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明白這個道理。說到底,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03.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凡事未經過別人允許就拿的行為就是偷!不管孩子再怎麼狡辯,這一條無需再說。家長只有把這一條鐵律實打實的告訴孩子,孩子才會逐漸的把這個概念深藏於心底,同樣的,他也就不會再有混淆的情況出現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講述這條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動怒,不要以一種趾高氣揚的姿態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大大的增強,後果也就不堪設想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除此之外,家長也要想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孩子當那個被別人拿東西的人,他會怎麼想呢?孩子通過這麼一換位思考,他就會明白,原來自己當時的想法是錯誤的,原來自己的做法給別人帶來了那麼多壞處。

那麼相對應的,他也就逐漸收斂自己的行為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誤解父母的想法,不明白當時的舉動,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沒有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幫助他一把,讓他站在一個更宏偉的視野去看世界的話,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當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也要做一定的反思,為什麼您和孩子的想法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呢?為什麼你以為的偷在孩子眼裡卻成了拿呢?是不是您平時沒有更好的瞭解孩子呢?是不是某些教育沒有給到位呢?也許除了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要下狠功夫以外,您自身也要做一定的反省,難道不是嗎?

"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啵媽育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呀,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媽媽,我這不是偷,我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

“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這就是偷,你別再狡辯了!”

……

誠然,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莫名其妙的往家裡順一些東西。在自己看來,這明明就是偷,可是孩子卻說這是光明正大的拿。偷和拿之間有什麼界限呢?而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許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就會明白您實在是誤會孩子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媽媽帶小培去朋友家做客,回到家後,她在收拾家務的時候發現家裡多了一個玩具。她忙問小裴這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小裴說,這是他從媽媽朋友家拿的,他覺得很好玩就帶回家了。

媽媽非常生氣,並對小培說,“你知不知道你這就是在偷東西?”可小培卻委屈的說,“我不是在偷東西,那個姐姐也說我可以拿回家,所以我就帶回家了,我這怎麼能是偷東西呢?”媽媽覺得小培簡直就是在狡辯,他不由分說的揍了小培一頓,小培事後也很委屈。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這件事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小培看來,自己明明就是拿,可在媽媽眼裡這就是偷。小培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01.為什麼孩子總會偷別人的東西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給大家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大人眼中的偷和孩子眼中的偷並不是一個概念,換句話說,你以為的未必是你以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是沒有偷這個概念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總覺得別人東西自己也可以拿來玩,只要自己喜歡,只要對方也不是特別反感,那麼這個東西就還可以暫時歸於自己這邊,所以他可以拿回家,就像小培那樣。

他覺得在媽媽朋友家那裡玩的很好,而他也沒有覺得受到了什麼威脅,所以他就把這個東西拿回家了,在他眼裡這就是拿,就是送而不是所謂的偷。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講,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或者說界限是什麼。他總會習以為常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不會去爭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走路。

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是錯,只不過是每種人的思維方式和想法概念有所不同罷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他規則意識的建立,相信這種做法就會越來越少見了。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再延伸講,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把這件事情和孩子的人格教養做對比的話,又或者如果總是上綱上線的話,反而會把事情鬧僵,把事情從一個極端弄到了另一個極端,到最後誰都不好收場。

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理解孩子,孩子也沒有更好的讀懂家長,所以雙方才會出現這個矛盾。只有更好的平平靜靜的坐下來談談,把偷和拿的概念捋清楚,問題才不會出現。如果只一味的揪住這個事情不鬆手的話,那麼雙方也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談話罷了,沒有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雖然說在孩子的眼裡拿並不是偷,但是他們總是這樣,也早晚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那麼究竟是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02.孩子總是拿別人的東西,又會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首先,孩子怎麼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也就是說,他總認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都可以拿回家。這些都不算是偷,但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或者說按照社會的規則來講的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拿,這就是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如果孩子總是這樣的話,他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就改不掉了,順手就拿、順藤摸瓜就成為了他的習慣,而孩子卻在悄無聲息間將這種規則將這種概念慢慢的容納在自己的心裡,到時候想改都改不掉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當然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化,畢竟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講,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偷,相反,只是一種更好的去拿的過程,所以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概念上的代溝就會越來越大,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想解決都沒法解決了。

唯一可解決的方式,就是趁現在好好的和孩子談一談,做到將心比心,但是如果家長還是執拗的如此的話,那麼,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罷了。

既然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這麼多的不可理解之處,那麼雙方就應該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談,家長也應該更好的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明白這個道理。說到底,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03.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凡事未經過別人允許就拿的行為就是偷!不管孩子再怎麼狡辯,這一條無需再說。家長只有把這一條鐵律實打實的告訴孩子,孩子才會逐漸的把這個概念深藏於心底,同樣的,他也就不會再有混淆的情況出現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講述這條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平心靜氣,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動怒,不要以一種趾高氣揚的姿態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的牴觸情緒就會大大的增強,後果也就不堪設想了。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除此之外,家長也要想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孩子當那個被別人拿東西的人,他會怎麼想呢?孩子通過這麼一換位思考,他就會明白,原來自己當時的想法是錯誤的,原來自己的做法給別人帶來了那麼多壞處。

那麼相對應的,他也就逐漸收斂自己的行為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誤解父母的想法,不明白當時的舉動,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沒有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幫助他一把,讓他站在一個更宏偉的視野去看世界的話,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當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也要做一定的反思,為什麼您和孩子的想法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呢?為什麼你以為的偷在孩子眼裡卻成了拿呢?是不是您平時沒有更好的瞭解孩子呢?是不是某些教育沒有給到位呢?也許除了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要下狠功夫以外,您自身也要做一定的反省,難道不是嗎?

出門在外孩子總喜歡“拿走”別人家東西,家長要注意了,正確引導

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的概念都是大相徑庭的,孩子以為的未必是家長以為的,家長以為的也未必是孩子所想象的,只有更好的交流,打破心中的壁壘,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那麼,您的孩子未經別人允許,拿過別人東西嗎?他又是怎麼說的呢?歡迎說出您的想法,並和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我是啵媽,一位高級育兒師同時也是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關注孩子成長的那些事,讓養兒育女變得更輕鬆,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請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