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很多人在小的時候,自尊心都受過傷害,而傷害他們的就是生他們養他們的父母。

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孝道教條主義下,孩子在受到傷害之後,並不會直接把內心的憤怒、失望、悲傷表達給父母,而是會把那些灰暗的、無處安放的、一直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感受隱藏起來。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都有不足之處,都可能會犯錯誤。他們會跟孩子發脾氣,會對孩子管教過嚴,甚至會打孩子,我們並不能就此判定他們就不是稱職的父母。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或者間接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裡,就把那些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持續反覆傷害孩子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健康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有毒的父母給予孩子的卻是恐懼、責任和負罪感。

1、原生家庭中三種“有毒”的父母

蘇珊·福沃德通過大量的臨床心理治療發現,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一般都來自3種有毒的父母。

① 虐待型父母

這種有毒的父母,對孩子最常見的傷害就是身體虐待和言語虐待。

身體虐待: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尤其是在孩子不聽話、跟他們對抗、給他們造成很大麻煩的時候。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能夠成功地剋制打孩子的衝動,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父母由於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使得他們將打孩子的想法變成現實。

與其說大人打孩子,是因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倒不如說他們只是想要在弱小的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疲憊、壓力、焦慮和不快。

長期對孩子實施身體虐待的父母,有嚴重的人格缺陷,他們自己可能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

當他們帶著嚴重的情感缺陷步入婚姻之後,會不自覺地重蹈覆轍,把自己所經歷的原生家庭之痛“複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把暴力當做對抗壓力的慣性做法,只要心情不好,就對孩子動粗,孩子成了他們發洩情緒的工具。

他們是極端自私的父母,因為他們毫不理會,這些做法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傷害,而只顧滿足自己內心不可遏制的、乃至有些病態的心理需求。

從小受到家庭虐待的孩子,幾乎很難獲得對世界和他人的信賴感和安全感,他們的童年都處在巨大的焦慮、緊張和痛苦之中,而這種糟糕的感覺不僅會伴隨他們步入成年,甚至會成為他們一生都無法抹去的陰影。

比如前一段時間新聞上報道的“深圳寶安8歲小女孩遭親生父母暴打”案例,視頻中的女孩被憤怒的媽媽不斷暴打,但她不僅不哭不鬧不反抗不求饒,還很乖巧地回到桌上吃飯,可見這個小女孩對被打已經完全麻木,這正說明她內心的創傷已經深不見底。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言語虐待:很多父母對孩子都實施過言語虐待,他們會用很直接的、公開的、難聽的、惡毒的語言,去貶損他們的孩子,比如罵孩子蠢、沒用、無能、不聽話、不可愛。

即便作為一個成年人,當聽到大人對孩子的侮辱、訓斥、譴責和貶損時,我都能夠感覺到他們對孩子明顯的厭惡和不滿,更何況對於那些本身就很敏感、尚處在自我意識形成中的孩子。

有些父母並不會直接辱罵他們的孩子,而是通過隱蔽的取笑、挖苦、取綽號,或者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實施言語虐待。

父母還會為這些行為披上“一件華麗的外衣”,比如對孩子說,“我只是在跟你開玩笑”,或者告訴孩子,“我打擊你,是為了幫助你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

但對於孩子來講,他們沒有足夠成熟的認知,也沒有足夠的處事經驗,他們無法分辨玩笑和事實、取笑和威脅。

孩子最信任、最能夠依賴的只是他的父母,所以他會不加選擇地相信並全盤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會將父母給自己的“負面投射”變成現實。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富有攻擊性的語言,給孩子造成的巨大痛苦和長期傷害。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長期在言語虐待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對批評、否定等負面評價極度敏感。他們對自我的評價會極度悲觀,內心會非常自卑。

即便有人讚美、喜愛他們,他們也會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從小到大聽到了太多對自己不好的評價,他們不敢輕易相信他人,甚至會扭曲對方的評價,認為對方在挖苦貶低自己。

② 缺位型父母

缺位型的父母是不稱職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當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混淆不清,甚至直接顛倒,不是由父母照顧孩子,而是由孩子照顧父母,由孩子承擔父母本該承擔的重任。

比如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贊恩,他的父母就嚴重“缺位”。贊恩既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絲毫的疼愛,也無法像其他同齡的小夥伴一樣出去打球玩耍。

他需要呆在家裡,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妹妹,或者出去打工掙錢,幫助父母貼補家用。

他的父母還經常對他實施言語虐待,就像贊恩在電影中所說的,我所能聽到的最好的一句話是"滾,你這垃圾"。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對於深陷角色顛倒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感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

因為他們的父母會以一個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但他們只是一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他們會經常做錯事,經常被父母指責,而揹負強烈的負罪感和挫折感。

這些孩子從小就缺少陪伴,缺少關愛和照料。他們只懂得甘於奉獻,他們沒有自我,或者說,由於從小不被重視,而只有一個低自尊的自我。

③ 操控型父母

操縱型父母是沒有邊界意識的父母,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過度控制和干涉,總是管太多。

雖然他們嘴上一直狡猾地聲稱“這都是為你好”,但其實他們最關心的並不是孩子的需求和成長,而是內心爆棚的權利慾能否得以施展。

當孩子嘗試反抗他們的控制時,他們會通過一些富有威脅、恐嚇和羞辱性的語言來“逼”孩子遵從他們的意願,比如父母會說“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就按照我說的去做”,“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哪那麼多廢話”,“你這個孩子就是太自私,缺心眼,連父母的話都不聽了,父母會害你嗎?”。

喜歡操控孩子的父母即便孩子長大離家,他們也會在千里之外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來控制他們的孩子。

越是痴迷操控的父母,越會培養出無力感的孩子。這些孩子,在父母的過度控制下,會感覺到自己的需求和願望無關緊要。

他們無法獨立自主,無法擁有自己的選擇權,會感覺自己的身上,拖著兩條沉重的鐵鏈,在父母的捆綁下,甩也甩不開。

比如震驚全國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吳謝宇的媽媽謝天琴就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對吳謝宇管教極嚴,彷彿什麼事情都必須她說了算,完全剝奪了兒子該有的話語權和選擇權。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過一個“陰影理論”,簡單來講就是說,個人內心的需求和慾望,如果不能夠公開呈現和表達的話,就會躲到陰影中,雖然不被人看見,但是這股力量會通過其他破壞性的方式表現出來。

越是感到無力的孩子,心中的陰影面積會越大,那麼他就越有可能做出一些反社會的行為。有人就這樣分析吳謝宇,“他自己覺得必須弒母,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才能獲得本該屬於自己的自由”。

2、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總的來說,這三種有毒的父母,都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情感傷害。

而大多數“中毒”的孩子在成年之後,都無一例外有一個相似的“共性”,那就是自尊心受損嚴重,並伴隨相應的“自我毀滅式”行為。

他們都有一個悲觀消極的自我形象,他們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甚至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一無是處,他們總是對批評和否定過度敏感,覺得自己不被人喜歡,也不值得被愛。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這些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想要真正癒合自己的傷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此,蘇珊·福沃德在書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① 不強迫自己去原諒

很多心靈雞湯都告訴那些曾經受過傷害的人,要選擇原諒,選擇寬容,選擇放下,才能夠真正擺脫那些不堪回憶的傷痛。

蘇珊·福沃德通過臨床心理治療發現,很多人並沒有因為原諒,而給生活帶來本質的、持久的改變。

只有當父母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努力去求得我們的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

事實上很多父母並不承認所發生的事實,也不願意承擔責任,更毫無補償的意願。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他們會依舊像過去一樣踐踏孩子的自尊心,推卸責任,以自己的意志操控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原諒和忘記,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它不僅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反而會增加我們內心的憤怒和怨恨。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

② 改變自己的觀念

心理學家發現,觀念和情緒之間有很大的聯繫。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很難改變,那麼你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的觀念。

比如,你固執地認為,你的父母永遠都不可能意識到他們的錯誤,你不可能“戰勝”自己的父母,他們只會帶給你傷害、無助和煩惱,你只能無奈地選擇屈服、退讓和順從。

如果你這樣想,那麼你抱持的信念是,你把自己的人生交到了父母的手上,任由他們來掌控你的人生,你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如此,原生家庭之痛會成為你整個人生的噩夢,你將無法從中擺脫出來。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如果你換一種觀念,“雖然父母曾經帶給我傷害,但是我已經長大成人,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父母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尤其是他們對我的評價。”

當你質疑你的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朝好的方向設想時,意味著你開始奪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而這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重要一步。

③ 設定自己的邊界

僅僅改變觀念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執行自己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懂得設定自己的邊界。

這裡所說的邊界不僅僅是物理邊界,比如說父母不能夠隨便進你的房間、亂動你的東西等等,還包括情感邊界。

舉個例子,你違背父母的意願,選擇去外地工作,這種行為讓父母非常失望、甚至憤怒,你可能會因此感到內疚自責,但你要意識到,選擇做什麼樣的工作,跟什麼樣的人結婚是你的權力,父母只能提供意見。

心理學家:這3種“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低自尊”的孩子

當你的選擇和父母的選擇背道而馳時,你的父母必然會受傷,但你沒有義務為照顧父母的心情,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計劃。真正需要療傷的是他們自己,他們作為成年人,有責任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設定邊界的目的是,撇開父母對自己的灌輸和影響,擁有屬於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任何設定邊界的行為,都不那麼讓人感到舒服,但它確實能夠幫你奪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和自由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