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在我記憶裡,父母從來沒有向我道過歉。

5歲那年,鄰居家的大哥哥把我推倒在雨後的泥潭裡,我哭著回家尋求安慰,卻被母親劈頭蓋臉一通謾罵,責備我不知道珍惜,威脅再也不給我買新衣服了。

我哭著躲進房間,難過了一天,太陽下山,我媽砸了兩下門說:“吃飯了。”

11歲那年,爸媽吵架,吵得很凶,我爸隨手拿起桌上我的作業本,撕得粉碎。

第二天,我因為交不出作業被班主任留校,要求家長來領,我爸一個勁地向老師道歉,說我太皮不懂事,給老師添麻煩,還順手扇了我一巴掌。

我一路哭回家,父親面無表情也不開口,到家後他遞給我一副碗筷說:“吃飯。”

24歲那年,我研究生畢業,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花大半個月的薪水給父母報了一個旅行團。

本以為能讓二老高興高興,不料迎接我的卻是各種“不懂事”、“不省心”的責備,我一氣之下摔門而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閒逛了一整天。

傍晚收到一條三人群裡的消息:“飯做得了,回家吃飯。”

我一直以為“對不起”才是道歉的標準用語,萬萬沒想到在父母的詞典裡,他們偷偷給“吃飯了”賦予了相同的意義。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從小大大,我都活在“爹媽永遠是對的”的陰影裡,即使委屈,甚至憤怒,都要隨時做好背鍋的準備,因為犯錯的必須是我。

有時我會在心裡默問:父母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真的有那麼難嗎?

當媽後,我終於有了答案。

那天週末,我賴在沙發裡刷著熱搜,頓覺口渴,就叫老公給倒杯水。

三歲的女兒正是一切追求親力親為的年紀,不聽勸阻,自告奮勇搶過她爸手裡的水杯,小心翼翼地朝我走來。

無奈水杯沒有柄,她的小手握不緊,一個踉蹌,水撒了一地,杯子也摔得粉碎。

老公忙著收拾殘局,我把女兒領到一邊教育:“叫你別動,你非要動,杯子是你能拿的嗎?現在好了吧,杯子摔碎了,媽媽也別喝水了。”

女兒低頭噘嘴不說話,沒一會兒,淚眼婆娑地抬起頭說:“媽媽好辛苦,我就想幫媽媽倒杯水……”

我腦袋一懵,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責備過於苛刻,狼狽的結果讓我忽略了孩子的好意,我抹殺了女兒的善良和孝心。

突如其來的內疚讓我一時語塞,一句“對不起”明明就掛在嘴邊,每欲開口,卻又咽回喉嚨裡打轉。

“別哭了,擦把臉,媽媽給你削蘋果。”

原來,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這麼難,難怪在我過去的三十年裡,爸媽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出於面子的考慮也好,受制於五千年禮儀倫理的約束也罷,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長輩是不需要也不應該向晚輩道歉的。

即使長輩真的做錯了什麼,晚輩也應該給足面子,表現寬容和大度,love & peace。

有一次,陪女兒逛公園,兩個男孩一言不合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的爺爺見孫子吃了虧,就過去幫忙,把另一個孩子推到在地。

孩子坐在地上大哭,他的媽媽看到了就走過來詢問情況。

她跟那位爺爺說:“您剛才是不是推了我的孩子?”

“他以大欺小,我幫你管管他。”

“請您先給他道個歉吧,孩子之間的糾紛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大人不該出手的。”

我在一旁能感受到那位媽媽的氣憤,但她卻表現得很剋制。

沒想到那個爺爺暴跳如雷:“我道歉?你要我給一個孩子道歉?!我連我老婆兒子都沒道過歉!”

那位媽媽的要求讓老爺爺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

周圍的叔叔阿姨們也紛紛勸說:“就算了吧,孩子也沒事,叫老人給小孩道歉也不合適。”

那位媽媽沒有理會,蹲下身給兒子排乾淨屁股上的灰塵,然後認真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是媽媽剛剛疏忽了,沒有照看好你,讓你受欺負了。”

“媽媽,我沒事。”

“但你凶小弟弟也是不對的知道嗎?你是大哥哥,更要懂得謙讓,現在去跟小弟弟說‘對不起’。”

孩子道了歉,母子兩便離開了人群。

這位媽媽用實際行動給我上了一課,即使一旁的爺爺還在不依不饒地念叨著什麼。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看到過一個說法:爸媽在等我們的一句感謝,而我們正等著他們的道歉。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開放、冷漠、詼諧、固執……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會讓孩子耳濡目染,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短片:

一位沉默寡言的老父親去女兒家中探望外孫,女兒兩手拎著大包小包回到家裡,一進門,就操心起孩子的作業,還悉心地幫父親準備好了返程車票。

女兒很忙,一邊夾著電話談論著工作事務,一邊在家裡忙裡忙外。

她一隻手拿著電話,另一隻手給丈夫沏茶,並端到丈夫手裡;

她動作嫻熟地打開爐子,掀開擺餐桌旁的筆記本電腦,轉身又將攤了一地的玩具收進收納箱裡;

她隨手把買回來的菜放進冰箱,轉身立馬召喚孩子,脫掉孩子身上的髒衣服,扔進洗衣機裡;

然後她處理電腦上的文件,給助理安排工作,又從廚房取出盤子,擺到桌子上。

而她的丈夫全程安穩地坐在沙發上,喝著熱茶,悠閒地瀏覽著網頁,享受著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還適時地提醒:“洗一下我的綠襯衫。”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老父親的目光隨著女兒忙碌的身影移動,他不發一言,表情凝重。

眼前忙碌的女兒的身影,讓老父親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

臨走前,他給女兒留了一封信:

寶貝,你現在長大了,以前你玩過家家,現在你有了自己的家和工作,我為你感到驕傲。

可是,寶貝,對不起。

我很愧疚你要一個人來承擔這一切,我愧疚以前玩過家家的時候沒有制止你。

我從來沒告訴過你家務其實不應該是你一個人的活,你的丈夫也有責任。

但我沒資格說他,因為我從來都沒幫過你媽媽。

我替他向你道歉,我替每一位樹立了壞榜樣的爸爸道歉。

有時,我們對孩子羞於表達愛意,更羞於表達歉意,甚至習慣性地放大孩子的過錯而對自己的問題避而不談。

我們總說要跟自己和解,要跟世界和解,殊不知,其實很多人要用一生與自己的父母、孩子和解。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藏著各種各樣的委屈,而有些委屈,其實需要一句真誠的道歉就能瓦解。

日積月累,委屈會變成傷害,它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比刀子更扎心,它會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並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幸福的孩子,能品嚐到父母給予的愛的甜蜜,也能接受父母真摯的道歉。

這一聲“對不起”,我們不該讓孩子等太久。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本文來源丨微信公眾號:唬說爸道
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總把“對不起”說成“吃飯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