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4個特質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作家伊阪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想起新聞裡讓孩子當童模,還拳打腳踢的父母;孩子做錯事,就把他關在密閉車內的父母;還有熊孩子惹是生非,只會包庇辱罵對方的父母,就覺得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愛孩子,是天性使然,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保有一定程度的愛。但是多數父母不懂得如何智慧地愛孩子、教育孩子。

於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父母和各種各樣的孩子,有的孤獨、有的幸福、有的暴戾、有的憂鬱。

觀察大量案例會發現,那些養出優秀孩子的父母,背後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一、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有些父母是完美主義者,富有非常強烈的責任心,他們不允許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害怕自己不如其他父母優秀。

然而正是由於他們的完美主義,反而影響他們教育孩子的心態,容易焦慮、自我懷疑、患得患失。


有這4個特質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我今天又朝孩子吼了,為什麼我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出過國,我卻沒有能力帶孩子出國旅遊,真失敗啊。”

“為什麼我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我真是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每個父母都想成為完美的父母,家庭幸福、情緒平和、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

但是這個要求太苛刻了,這個世界上哪有完美的父母。

當父母總是追求完美,常常因不夠完美而陷入負面情緒和壓力時,這些才更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和狀態是最容易傳染的。當父母筋疲力竭或者沮喪受挫,也會影響孩子產生類似的情緒狀態,孩子身心都得不到積極健康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只有父母能夠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后,才有可能去接納孩子。

當父母允許自己有生氣、憤怒的情緒,才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

當父母允許自己犯錯和失敗,才會給孩子更多的寬容,允許孩子犯錯;

接納自己是不那麼完美的父母,教育孩子時才能保持一種平和淡然的心態,不過分焦慮,和孩子一起成長。

保持健康的情感狀態、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慢慢的你會發現,父母越淡定,孩子會越優秀。


二、有界限感,把孩子看做獨立的個體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太過在意孩子,恨不得把孩子和自己綁在一起,能夠時刻知道他在做什麼、需要什麼;更希望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聽從自己的安排。

孩子明明已經吃飽了,還不斷地喂,總想讓他多吃點、長得好;

孩子每天寫作業,一直在旁邊監督、糾錯,比他還積極;

孩子青春期想要有自己的空間,卻會偷偷看孩子在房間做什麼,甚至看孩子的聊天記錄、日記;

不管孩子的愛好、特長,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和喜好幫孩子決定學什麼興趣班、文科理科、專業、工作······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過:“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的愛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一定界限內。

超出界限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和傷害。

打著“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其實是因為家長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屬品,因此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他、控制他。

這是一種不尊重、不信任孩子成長潛力的行為。

在這類父母的教育下,孩子會變得過度依賴、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很多鍛鍊的機會。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分得清什麼是孩子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因此會尊重孩子的感受、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長空間。

因為有界限感,知道孩子未來的路需要自己走,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的創造,因此會早早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的能力,而不是隻停留在溺愛階段。

有界限感的父母,懂得適當放手,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探索,讓孩子能在這些過程中積累寶貴的成長經驗。


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現代社會忙碌、浮躁的生活,讓每個人都充滿壓力,在面對孩子時,父母常常缺少耐心,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把孩子當出氣筒。

去年,江蘇一名10歲女孩,因為不堪承受父母的打罵,在期中考試的前幾天服農藥自殺身亡。

孩子在生前寫了一封遺書,遺書中寫道“……再見了,你們(父母)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我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最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感到緊張、恐懼、戒備,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

有這4個特質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觀察很多家庭可以發現,那些父母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禮貌和教養兼具,看待事物更寬容。

而那些父母性格強勢,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大吼大叫或者一驚一乍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多疑、更容易走極端,缺乏一種對周圍環境最基本的安全感。

為人父母,我們的情緒對孩子影響如此深遠,因此一定要學會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去表達情緒、保持情緒的健康和穩定。

承認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直接跟孩子坦白心理活動,“媽媽今天很累,你又把地上搞得都是水,我又要收拾到很晚,所以現在很生氣。”

避免大起大落、喜怒無常,當你感覺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不妨深呼吸、或者去一個單獨的環境冷靜下來,再去面對孩子。

還可以在發脾氣前先問問自己“這樣做能起到根本作用嗎?”有了這一層思考,情緒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紓解。

父母情緒穩定了,才能養出情商高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個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懂得自我反省、保持學習

當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問題”時,多數家長都只是從孩子層面來考慮問題,用這樣那樣的辦法強行糾正,卻看不到導致孩子“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有句話說: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假。

比如很多孩子染上網癮,沉迷電腦遊戲,父母居然會把孩子送到強制解除網癮的地方,忍心讓孩子承受毆打、甚至電擊之苦。


有這4個特質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他們不會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太少了,孩子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撫慰,因此只能在網絡上尋找出口?

亦或是,是不是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抗而去做一些父母最討厭他做的事?

比如當孩子不喜歡看書、只會看電視、玩手機,父母只知道批評孩子,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平時也只會看電視玩手機,影響了孩子。

很多問題,當父母懂得自我反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時,能很快找到癥結所在,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或教育方式,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他更好地成長。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形成習慣。

懂得自我反省的父母,會不斷調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找到最科學、最適合孩子的,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他也會更加自律,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明事理、有原則、善解人意,給孩子做出良好的行為表率。

有這幾個特質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穩定平和的愛與尊重、自由的成長探索空間、積極正向的學習榜樣,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有這4個特質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