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還會告訴我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們。

但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沉重的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即使我們是最親的血緣關係,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掌控我的人生。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付出感太強的父母,註定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阻礙。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還會告訴我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們。

但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沉重的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即使我們是最親的血緣關係,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掌控我的人生。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付出感太強的父母,註定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阻礙。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3』拼命付出,是友情走向盡頭最快的方式

過度付出,不僅在愛情、親情中扮演著反面角色,在友情中也是如此。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覺得自己永遠正確,事實上,他是把內疚轉嫁給了別人。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唐晶在子君遭受離婚危機的時候,陪著她,念著她,處處為她著想。

她擔心子君因為離婚想不開,就讓男友賀涵跑過去看看。她擔心子君不吃飯,寧願犧牲和男友的吃飯時間,也要先確保朋友沒事。到最後,就連約會也要帶著子君。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還會告訴我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們。

但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沉重的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即使我們是最親的血緣關係,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掌控我的人生。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付出感太強的父母,註定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阻礙。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3』拼命付出,是友情走向盡頭最快的方式

過度付出,不僅在愛情、親情中扮演著反面角色,在友情中也是如此。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覺得自己永遠正確,事實上,他是把內疚轉嫁給了別人。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唐晶在子君遭受離婚危機的時候,陪著她,念著她,處處為她著想。

她擔心子君因為離婚想不開,就讓男友賀涵跑過去看看。她擔心子君不吃飯,寧願犧牲和男友的吃飯時間,也要先確保朋友沒事。到最後,就連約會也要帶著子君。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就連男友賀涵都抱怨說:“我好不容易休息幾天,不管我們去哪兒,都要帶著這個哭哭啼啼的女人。”

但是這些付出還遠遠不夠,唐晶為了確保子君不被“小三”欺負,親自約談了凌玲。而且還曾對子君放言:天底下能掙錢的,又不止陳俊生一個人,他能養的起你,我唐晶也能。

餘秋雨說過,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失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糕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留餘力為閨蜜付出的人,到頭來,卻發現閨蜜和自己的男友走到了一起。

那麼唐晶的付出錯了嗎?

不,她的付出沒有錯,錯就錯在她沒有把握好分寸。如果她沒有把男友帶進這場拯救閨蜜的局裡,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劇裡的唐晶一昧付出不求回報,而羅子君卻只懂得接受,不懂得體諒,覺得你為我做的一切都是你自願的,就連男友也是你推過來的。

一旦接受和付出的天平失衡,雙方的友情也就走到了終點。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還會告訴我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們。

但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沉重的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即使我們是最親的血緣關係,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掌控我的人生。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付出感太強的父母,註定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阻礙。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3』拼命付出,是友情走向盡頭最快的方式

過度付出,不僅在愛情、親情中扮演著反面角色,在友情中也是如此。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覺得自己永遠正確,事實上,他是把內疚轉嫁給了別人。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唐晶在子君遭受離婚危機的時候,陪著她,念著她,處處為她著想。

她擔心子君因為離婚想不開,就讓男友賀涵跑過去看看。她擔心子君不吃飯,寧願犧牲和男友的吃飯時間,也要先確保朋友沒事。到最後,就連約會也要帶著子君。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就連男友賀涵都抱怨說:“我好不容易休息幾天,不管我們去哪兒,都要帶著這個哭哭啼啼的女人。”

但是這些付出還遠遠不夠,唐晶為了確保子君不被“小三”欺負,親自約談了凌玲。而且還曾對子君放言:天底下能掙錢的,又不止陳俊生一個人,他能養的起你,我唐晶也能。

餘秋雨說過,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失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糕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留餘力為閨蜜付出的人,到頭來,卻發現閨蜜和自己的男友走到了一起。

那麼唐晶的付出錯了嗎?

不,她的付出沒有錯,錯就錯在她沒有把握好分寸。如果她沒有把男友帶進這場拯救閨蜜的局裡,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劇裡的唐晶一昧付出不求回報,而羅子君卻只懂得接受,不懂得體諒,覺得你為我做的一切都是你自願的,就連男友也是你推過來的。

一旦接受和付出的天平失衡,雙方的友情也就走到了終點。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還記得《小歡喜》裡董文潔和宋倩這一對塑料姐妹花,兩人曾因為懷疑孩子早戀的事吵了起來。

到了最後童文潔很生氣地說:行了,我老公我自己都不操心,你操那麼多心幹嘛呀,我不需要你為我好,我一直都挺體諒你的,站在你的角度去想,一直就很照顧你,要不然這事在我眼裡都不算事。

有時候,“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是那麼刺耳。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實際上是那麼自私。

正如魯迅所說,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這樣,雙方的接受和付出才能達成一種平衡,才能彼此都感到在這個關係中富有價值。

"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

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到頭來丈夫出軌,兒子也跟我不親,難道是我付出的還不夠嗎?”

底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要想毀了一個家,你就拼命付出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來自伴侶,來自父母,甚至來自朋友。他們常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你還要這樣?”

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你不聽就是錯了。

殊不知,往往是越親密的關係,付出感越強,就越致命。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心甘情願為你付出,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1』付出感,是夫妻之間最大的殺手。

心理學上說: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

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但一旦過度付出,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

在美劇《慾望都市》裡,夏洛特為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不惜放棄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加入猶太教。

在猶太教的復活節那天,一直不會做飯的她請了一幫閨蜜來家裡,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理想先生準備晚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理想先生回到家後,非常感動,但他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看球賽。

這時候夏洛特非常生氣,她對著理想先生委屈地說道:“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

理想先生反駁道:“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更加歇斯底里地吼道:“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聖誕節,我為你準備了一天的復活節晚餐,為什麼你還要繼續看這場該死的球賽!”

最後,理想先生受不了她的咆哮,憤然離席。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

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

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得不到同等的迴應,就會大為惱火。

《慾望都市》裡的夏洛特就是用了“反黃金法則”。她為理想先生放棄了宗教,放棄了信仰,還準備了豐盛的復活節晚餐。就因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期待,她就大發雷霆。

殊不知,這種付出從一開始就是自願的,就不應該要求對方來做出相同的付出。一昧地付出之後,就變成了瘋狂的索取。這種愛,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正如亦舒所說: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在婚姻中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付出,一切辛苦,看成是一種怨氣,讓伴侶為了你的怨氣買單。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2』付出感,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障礙

在愛情裡的付出感,用到親情中也同樣可怕。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在親情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不好好聽話”

“我是你媽,我能害了你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就是這樣的母親。

宋倩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了工作,一門心思撲在英子身上。

在生活上,她事無鉅細地掌管著英子,早上逼著英子吃生海蔘,喝燕窩吃藥膳。

學習上更是像看犯人一樣,囚禁著英子。不讓她去天文館,不讓玩樂高,無視英子的夢想,還在房間外裝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當英子終於受不了了,喊出那句“我討厭你”的時候,宋倩打了她一巴掌。

她崩潰地對英子說:“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我壓力不大呀”

就是在母親這種過於沉重的愛中,英子在失眠37天后,跳上了河邊的護欄,歇斯底里地對母親哭道: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那份沉重的愛和壓抑。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是活得多痛苦啊。

宋倩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母的影子。

他們不愛孩子嗎?

不,他們很愛孩子。

但是當他們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捆綁到孩子身上時,愛就變成了沉甸甸的負擔。這份負擔,往往會毀了孩子。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他們還會告訴我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對不起我們。

但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沉重的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即使我們是最親的血緣關係,也不代表你就可以掌控我的人生。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父母自認為“犧牲式的綁架”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孝順,可是那都是一刀刀刻向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付出感太強的父母,註定是親子關係裡最大的阻礙。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3』拼命付出,是友情走向盡頭最快的方式

過度付出,不僅在愛情、親情中扮演著反面角色,在友情中也是如此。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覺得自己永遠正確,事實上,他是把內疚轉嫁給了別人。

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唐晶在子君遭受離婚危機的時候,陪著她,念著她,處處為她著想。

她擔心子君因為離婚想不開,就讓男友賀涵跑過去看看。她擔心子君不吃飯,寧願犧牲和男友的吃飯時間,也要先確保朋友沒事。到最後,就連約會也要帶著子君。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就連男友賀涵都抱怨說:“我好不容易休息幾天,不管我們去哪兒,都要帶著這個哭哭啼啼的女人。”

但是這些付出還遠遠不夠,唐晶為了確保子君不被“小三”欺負,親自約談了凌玲。而且還曾對子君放言:天底下能掙錢的,又不止陳俊生一個人,他能養的起你,我唐晶也能。

餘秋雨說過,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失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糕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留餘力為閨蜜付出的人,到頭來,卻發現閨蜜和自己的男友走到了一起。

那麼唐晶的付出錯了嗎?

不,她的付出沒有錯,錯就錯在她沒有把握好分寸。如果她沒有把男友帶進這場拯救閨蜜的局裡,也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劇裡的唐晶一昧付出不求回報,而羅子君卻只懂得接受,不懂得體諒,覺得你為我做的一切都是你自願的,就連男友也是你推過來的。

一旦接受和付出的天平失衡,雙方的友情也就走到了終點。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還記得《小歡喜》裡董文潔和宋倩這一對塑料姐妹花,兩人曾因為懷疑孩子早戀的事吵了起來。

到了最後童文潔很生氣地說:行了,我老公我自己都不操心,你操那麼多心幹嘛呀,我不需要你為我好,我一直都挺體諒你的,站在你的角度去想,一直就很照顧你,要不然這事在我眼裡都不算事。

有時候,“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是那麼刺耳。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實際上是那麼自私。

正如魯迅所說,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這樣,雙方的接受和付出才能達成一種平衡,才能彼此都感到在這個關係中富有價值。

毀掉一段親密關係,拼命付出就夠了

『04』最好的親密關係,要懂得把握距離

朱德庸先生曾有過這樣一段話:“你的好對別人來說就像一顆糖,吃了就沒了,你的壞對別人來說就像一個疤痕,留下就永久在,這就是人性。”

在人與人相處中,壞事永遠不要做,但好事,也要懂得把握分寸。過分的付出,只會成為對方沉重的負擔,在所謂的愛裡喘不過氣來。

無論是愛情,親情或友情,都要為彼此留一個縫自由呼吸。這條縫就如刺蝟理論故事裡講的那樣: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於被扎。

在管理學中,刺蝟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這種距離,不僅在情侶中適用,在親情、友情中也同樣適用。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付出和接受互相平衡,將心比心的。

把握距離,講究分寸的親密關係,才能長久。

——END——

我是拉茶,看遍世間繁華,依舊熱愛生活的90後。留下你指尖的溫度,讓我知道你來過,喜歡就關注我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