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這幾天在刷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是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根據 "Give me a child unitil he is seven,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即"七歲看大"這句英國寓言拍攝的一部跨世紀紀錄片。

1964年的時候,節目組選擇了14名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大的英國孩子,跨越49年,跟拍和記錄了他們的7歲、14歲、21歲……直至56歲7個階段的人生軌跡。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看小孩7歲的樣子,能看到他的成年。"

或許,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已經超越拍攝者的初衷,這14個孩子的成長變化,才是更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

01階層重要,努力也很關鍵

父母的階層決定了孩子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又決定了孩子以後的眼界和高度。

約翰(John)、布魯斯(Andrew)、查爾斯(Charles)是精英階層的三兄弟,被人戲稱"沙發三人組"。

這3個孩子都在私立學校讀書,從7歲開始就對人生有著清晰的規劃,當別的小朋友還在打架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他們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讀什麼中學,考牛津、劍橋。

階級壁壘在他們身上得到了體現,這三兄弟都如自己所願,最終考取了心目中的大學,讀了牛津,有了不錯的職業,一直躋身上流社會。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但正如影片中約翰說的那樣,這樣的拍攝,存在侷限性。

鏡頭下的他們,很容易被人誤解為自己從一出生,與生俱來就具備一種別人無法超越的權利。實際上,富人家的孩子也是很努力的。

鏡頭之外的約翰9歲失去父親,媽媽為了供孩子們讀書,只能出去工作,而他自己也通過努力拿到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

而且,富人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物,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們的人生軌跡,但這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有時候也有漏網之魚。

尼克(Nick)就是那個幸運兒。

出生在鄉村的尼克,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7歲的時候,當問到他的理想的時候,他說想知道月亮的所有事。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尼克說他是被迫長大的,因為他沒有選擇權。他不想和父親一樣選擇做農民,生活在底層的他,比任何人都要努力。

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他的視野就變得開闊,也就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他可以輕鬆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教育最終改變了他,他考入牛津大學,在28歲的時候移民美國,結婚生子,人生一帆風順。

無論富人還是窮人,要想改變命運,讀書是最容易的一個捷徑。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02父母給子女最好的成長禮物是陪伴

原生家庭在孩童時期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尤其是孩子在7-14歲這個年齡段,父母婚姻的質量和對孩子幼年的陪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56歲的時候,彼得(peter)曾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孩子是需要花時間去陪伴的。

男孩布魯斯(Brucc),5歲的時候開始在全日制寄宿學校讀書,人生最大的渴望是見到6千英里以外的父親。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正是因為小時候親情的缺失,當他自己做了父親後,才更能體會陪伴的重要性。

布魯斯平時很注重對孩子的陪伴,他經常帶孩子參加野營,和孩子們同宿在一個帳篷裡。他認為這樣的互動,可以加深父子關係。

他把自己缺失的那份父愛,加倍補償給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陪孩子做各種事,帶孩子參加聚會,並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認清是非對錯。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兩個兒子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大學,而且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影片中唯一的黑人小孩,西蒙(Symon)在福利院生活了很多年,他生活在單親家庭,媽媽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才把他接回到了自己身邊。

成年後的西蒙深知親情的重要性。在結識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後,兩個人蔘加了收養孩子的資格培訓,收養了不少孤兒。

雖然他們生活不富裕,但卻很知足,他的妻子經常這樣教育被收養的孩子"不要嫉妒他們,你有我們的愛"。

父母的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是孩子通向光明之路的指示牌。

03性格是影響人生走向的關鍵因素

片子中的尼爾(Neil),從小被父母過度寵溺,他的父母對他有著強烈的控制慾。

他回憶說,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者銀行經理,而除此之外,父母並沒有把他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也沒有教他任何學習以外的社會性的知識。

在父母的打壓下,原本活潑開朗的他變得自卑、壓抑、焦慮。進入社會,失去了父母的保護後,他完全無法應對眼前的生活和工作。

21歲他在工地做事,夢想從政;28歲他無家可歸,四處流浪,靠政府救濟金生活。

他也存在情感障礙,幾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到了最後,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小孩,怕孩子遺傳自己的失敗。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而另一個孩子託尼(Tony), 雖然出身底層社會,但卻有著樂觀堅強的心態。

託尼是一個敢於冒險的孩子,人生閱歷也非常豐富,7歲的時候想要當騎師,14歲就當了學徒,15歲輟學,做過賽手,開過出租車。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託尼雖然出身貧寒,但性格樂觀、積極、向上,而且還是個務實的人。

他曾經對導演說,雖然家裡不富裕,但他不認為這會成為他追求幸福的障礙。28歲時,他開上了出租車,有了3個孩子;56歲時,已經兒孫滿堂,他對自己的人生很是滿意。

樂觀積極、熱情陽光的人可以改變生活。

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是家長能留給孩子的寶貴財富之一。

04婚姻不是女人的全部,獨立才是

婚姻對女性來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女人的第二條生命。

生活在富人家裡的女孩蘇西(Suzy),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性格曾一度叛逆。21歲的她,活得像個小太妹,煙不離手,談到婚姻一臉茫然,曾懷疑自己不會結婚。

但28歲那年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結婚後整個人就跟變了一樣。

婚姻改變了蘇西的性格,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找到真愛的她,迴歸家庭,安心在家做著一個幸福的小女人,活得知足而快樂。

49年跟蹤14個孩子的成長,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除了蘇西,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叫蘇(Sue)的女孩。

蘇14歲時候說不想結婚,想要充分地體會人生。

蘇經歷了結婚、生子、離婚,再結婚這樣一個過程。但,蘇是有夢想的人,她並不認為婚姻是女人的全部。

哪怕在人生低谷,她都懷著一顆樂觀的心態從容處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年輕的時候,家庭的原因讓她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通過努力蘇找到了大學管理員的職位。

56歲的時候,她還實現了少年時候的夢想,利用業餘時間在劇團演出。

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她靠自己買了房,買了車,而且在56歲的時候,還成為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個學科的負責人。

婚姻對女性來說非常重要,但卻不是全部。

相對於婚姻,獨立才是一個女人應該保持的姿態。

一部紀錄片,無法詮釋什麼叫成功,然而對於父母而言,成功就是看著孩子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如他所願的生活,就是上天最好的恩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