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媽媽因為“一小時沒教會一道題”對女兒大喊大叫,女兒不甘示弱奮力反擊,最終兩人都委屈大哭。雖然視頻基調是表現萌娃的可愛,但是同樣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們身邊很普遍。

"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媽媽因為“一小時沒教會一道題”對女兒大喊大叫,女兒不甘示弱奮力反擊,最終兩人都委屈大哭。雖然視頻基調是表現萌娃的可愛,但是同樣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們身邊很普遍。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可愛寶寶懟哭媽媽

演員陳喬恩坦言:媽媽從小對她打罵教育。小的時候因為轉學跟不上進度,導致數學考試發揮失常考了20幾分,媽媽就用樹枝把她出血。在這樣的打罵教育下,長大後的陳喬恩和媽媽的關係非常淡漠。

"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媽媽因為“一小時沒教會一道題”對女兒大喊大叫,女兒不甘示弱奮力反擊,最終兩人都委屈大哭。雖然視頻基調是表現萌娃的可愛,但是同樣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們身邊很普遍。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可愛寶寶懟哭媽媽

演員陳喬恩坦言:媽媽從小對她打罵教育。小的時候因為轉學跟不上進度,導致數學考試發揮失常考了20幾分,媽媽就用樹枝把她出血。在這樣的打罵教育下,長大後的陳喬恩和媽媽的關係非常淡漠。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陳喬恩講述親子關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成長。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遺憾的是,粗暴教育在我們周圍依然大行其道。

哪些行為就是粗暴教育?

1、貶低孩子的能力。

知乎網友曾發帖吐槽:自己的父親從小就罵自己。現在高二,因為被發現玩手機,父親就罵:“還有一年半了,你考完愛滾哪就滾哪去,我可不養你”。平時也經常說:“浪費錢的玩意,從小學就花錢補課,你就天天這麼混吧,肯定考不上大學!”

這位父親很大程度上是恨鐵不成鋼,口不擇言。但有的評論也認為:因為自己沒成就,很多家長把期望壓到孩子身上,一旦稍有偏差,就會貶低孩子的能力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其實貶低孩子就是否認自己多年來的教育,心平氣和地溝通才更有效果。

2、誇大自己的付出。

Papi醬曾在微博發過一個視頻,獲得了無數同齡人的贊同:不希望聽父母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她表示,作為子女聽到這樣的話,心裡更多的是負罪感。

因為這樣的愛帶著沉重的負擔和虧欠,往往會讓子女無所適從,感覺做的再多也補償不了父母付出一切的代價。

其實這是大多數家長的一個策略:通過誇大自己的付出,感動自己的同時,試圖通過感動孩子來操縱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的愧疚和反感。

3、捆綁孩子的未來。

有的家長強行干涉孩子以後讀什麼大學,上什麼專業,在哪裡工作,找什麼女朋友,生幾個孩子……

父母以愛的名義犯錯,父母不再是孩子生命裡的參與者而是決策者,強行把孩子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伊莎朵拉·鄧肯的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其實,家長除了養育孩子,還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興趣愛好,強行要求綁定孩子的未來是無能的表現。

粗暴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極大的壓力,孩子不僅懷著對父母的愧疚,而且揹負父母的指責,甚至要負擔雙方的未來。這樣的挑戰往往會壓垮孩子稚嫩的脊樑。不如讓孩子輕裝前行,一路笑一路歡喜。

如何避免粗暴教育?

要想真正避免粗暴教育的方式,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父母應正確看待親子關係:孩子不是附屬品。

很多父母老是不明白:“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

紀伯倫詩歌裡曾經說過:“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他們通過你而來,但並非源自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梁漱溟先生研究東西方文化以後,得出結論:西方由於信仰基督教,重視神與人的關係,父母和子女的等級意識差,更平等。中國自古是家族社會,重視輩分,人與人之間更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更多的是權力關係,而不是正常的親子交流。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拿孩子去比較,不會為了面子去逼著孩子做這做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父母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2、家長要學會情緒管理: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在《超人媽媽帶娃記》第2季中,有一個場景:小魚兒在超市拿起口香糖就要給哥哥吃,媽媽胡可趕忙上前制止:“沒有付錢不能拆開!”小魚兒崩潰大哭。胡可靜靜地等在一旁,直到小魚兒發洩完情緒,才過來給他講道理。

"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媽媽因為“一小時沒教會一道題”對女兒大喊大叫,女兒不甘示弱奮力反擊,最終兩人都委屈大哭。雖然視頻基調是表現萌娃的可愛,但是同樣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們身邊很普遍。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可愛寶寶懟哭媽媽

演員陳喬恩坦言:媽媽從小對她打罵教育。小的時候因為轉學跟不上進度,導致數學考試發揮失常考了20幾分,媽媽就用樹枝把她出血。在這樣的打罵教育下,長大後的陳喬恩和媽媽的關係非常淡漠。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陳喬恩講述親子關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成長。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遺憾的是,粗暴教育在我們周圍依然大行其道。

哪些行為就是粗暴教育?

1、貶低孩子的能力。

知乎網友曾發帖吐槽:自己的父親從小就罵自己。現在高二,因為被發現玩手機,父親就罵:“還有一年半了,你考完愛滾哪就滾哪去,我可不養你”。平時也經常說:“浪費錢的玩意,從小學就花錢補課,你就天天這麼混吧,肯定考不上大學!”

這位父親很大程度上是恨鐵不成鋼,口不擇言。但有的評論也認為:因為自己沒成就,很多家長把期望壓到孩子身上,一旦稍有偏差,就會貶低孩子的能力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其實貶低孩子就是否認自己多年來的教育,心平氣和地溝通才更有效果。

2、誇大自己的付出。

Papi醬曾在微博發過一個視頻,獲得了無數同齡人的贊同:不希望聽父母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她表示,作為子女聽到這樣的話,心裡更多的是負罪感。

因為這樣的愛帶著沉重的負擔和虧欠,往往會讓子女無所適從,感覺做的再多也補償不了父母付出一切的代價。

其實這是大多數家長的一個策略:通過誇大自己的付出,感動自己的同時,試圖通過感動孩子來操縱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的愧疚和反感。

3、捆綁孩子的未來。

有的家長強行干涉孩子以後讀什麼大學,上什麼專業,在哪裡工作,找什麼女朋友,生幾個孩子……

父母以愛的名義犯錯,父母不再是孩子生命裡的參與者而是決策者,強行把孩子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伊莎朵拉·鄧肯的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其實,家長除了養育孩子,還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興趣愛好,強行要求綁定孩子的未來是無能的表現。

粗暴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極大的壓力,孩子不僅懷著對父母的愧疚,而且揹負父母的指責,甚至要負擔雙方的未來。這樣的挑戰往往會壓垮孩子稚嫩的脊樑。不如讓孩子輕裝前行,一路笑一路歡喜。

如何避免粗暴教育?

要想真正避免粗暴教育的方式,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父母應正確看待親子關係:孩子不是附屬品。

很多父母老是不明白:“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

紀伯倫詩歌裡曾經說過:“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他們通過你而來,但並非源自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梁漱溟先生研究東西方文化以後,得出結論:西方由於信仰基督教,重視神與人的關係,父母和子女的等級意識差,更平等。中國自古是家族社會,重視輩分,人與人之間更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更多的是權力關係,而不是正常的親子交流。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拿孩子去比較,不會為了面子去逼著孩子做這做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父母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2、家長要學會情緒管理: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在《超人媽媽帶娃記》第2季中,有一個場景:小魚兒在超市拿起口香糖就要給哥哥吃,媽媽胡可趕忙上前制止:“沒有付錢不能拆開!”小魚兒崩潰大哭。胡可靜靜地等在一旁,直到小魚兒發洩完情緒,才過來給他講道理。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胡可對小魚兒的教育

胡可教育小魚兒的這個行為堪稱家長們情緒管理訓練的典範。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中總結得出: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不僅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而且會針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簡單把孩子的情緒定義為好或者壞。不僅重視孩子的快樂和喜悅;並且把孩子的憤怒和悲傷也認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情緒表達。關鍵是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以後,依然會講道理,對他們的行為作出限定,防止很多孩子因為情緒化行為造成危險。

告訴孩子,不論是高興還是憤怒,第一,不能傷害他人;第二,不能傷害自己。這對孩子進入社會以後的行為有極大的緩衝作用:不會自殘,更不會危害社會。

3、家長能理解孩子處境:正確處理親子衝突。

前兩年黃磊和海清搭檔的熱播劇《小別離》裡,女兒多多為了安慰好朋友小宇,就以小宇為原型寫小說,鼓勵他。但是小說草稿卻被打掃衛生的媽媽發現,勃然大怒:都要中考了,還不務正業寫小說!母女爆發激烈衝突,媽媽認為是浪費時間,女兒卻認定這是她和小宇友情的見證。

面對母女互相對峙的局面,黃磊飾演的爸爸為我們如何和子女溝通“打了個樣”:首先,告訴女兒,爸爸愛你,理解你的感受;然後,肯定女兒的做法,小說確實寫得不錯!得到了爸爸的肯定,女兒也主動向媽媽認錯:對不起!

面對同樣的衝突,爸爸和媽媽因為教育理念的差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效果。

"

前段時間一個視頻火了:媽媽因為“一小時沒教會一道題”對女兒大喊大叫,女兒不甘示弱奮力反擊,最終兩人都委屈大哭。雖然視頻基調是表現萌娃的可愛,但是同樣反映了粗暴教育在我們身邊很普遍。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可愛寶寶懟哭媽媽

演員陳喬恩坦言:媽媽從小對她打罵教育。小的時候因為轉學跟不上進度,導致數學考試發揮失常考了20幾分,媽媽就用樹枝把她出血。在這樣的打罵教育下,長大後的陳喬恩和媽媽的關係非常淡漠。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陳喬恩講述親子關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成長。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遺憾的是,粗暴教育在我們周圍依然大行其道。

哪些行為就是粗暴教育?

1、貶低孩子的能力。

知乎網友曾發帖吐槽:自己的父親從小就罵自己。現在高二,因為被發現玩手機,父親就罵:“還有一年半了,你考完愛滾哪就滾哪去,我可不養你”。平時也經常說:“浪費錢的玩意,從小學就花錢補課,你就天天這麼混吧,肯定考不上大學!”

這位父親很大程度上是恨鐵不成鋼,口不擇言。但有的評論也認為:因為自己沒成就,很多家長把期望壓到孩子身上,一旦稍有偏差,就會貶低孩子的能力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其實貶低孩子就是否認自己多年來的教育,心平氣和地溝通才更有效果。

2、誇大自己的付出。

Papi醬曾在微博發過一個視頻,獲得了無數同齡人的贊同:不希望聽父母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她表示,作為子女聽到這樣的話,心裡更多的是負罪感。

因為這樣的愛帶著沉重的負擔和虧欠,往往會讓子女無所適從,感覺做的再多也補償不了父母付出一切的代價。

其實這是大多數家長的一個策略:通過誇大自己的付出,感動自己的同時,試圖通過感動孩子來操縱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只會導致孩子的愧疚和反感。

3、捆綁孩子的未來。

有的家長強行干涉孩子以後讀什麼大學,上什麼專業,在哪裡工作,找什麼女朋友,生幾個孩子……

父母以愛的名義犯錯,父母不再是孩子生命裡的參與者而是決策者,強行把孩子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伊莎朵拉·鄧肯的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其實,家長除了養育孩子,還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興趣愛好,強行要求綁定孩子的未來是無能的表現。

粗暴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極大的壓力,孩子不僅懷著對父母的愧疚,而且揹負父母的指責,甚至要負擔雙方的未來。這樣的挑戰往往會壓垮孩子稚嫩的脊樑。不如讓孩子輕裝前行,一路笑一路歡喜。

如何避免粗暴教育?

要想真正避免粗暴教育的方式,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父母應正確看待親子關係:孩子不是附屬品。

很多父母老是不明白:“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

紀伯倫詩歌裡曾經說過:“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他們通過你而來,但並非源自於你,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

梁漱溟先生研究東西方文化以後,得出結論:西方由於信仰基督教,重視神與人的關係,父母和子女的等級意識差,更平等。中國自古是家族社會,重視輩分,人與人之間更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更多的是權力關係,而不是正常的親子交流。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拿孩子去比較,不會為了面子去逼著孩子做這做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父母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2、家長要學會情緒管理: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在《超人媽媽帶娃記》第2季中,有一個場景:小魚兒在超市拿起口香糖就要給哥哥吃,媽媽胡可趕忙上前制止:“沒有付錢不能拆開!”小魚兒崩潰大哭。胡可靜靜地等在一旁,直到小魚兒發洩完情緒,才過來給他講道理。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胡可對小魚兒的教育

胡可教育小魚兒的這個行為堪稱家長們情緒管理訓練的典範。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中總結得出: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不僅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而且會針對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不會簡單把孩子的情緒定義為好或者壞。不僅重視孩子的快樂和喜悅;並且把孩子的憤怒和悲傷也認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情緒表達。關鍵是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以後,依然會講道理,對他們的行為作出限定,防止很多孩子因為情緒化行為造成危險。

告訴孩子,不論是高興還是憤怒,第一,不能傷害他人;第二,不能傷害自己。這對孩子進入社會以後的行為有極大的緩衝作用:不會自殘,更不會危害社會。

3、家長能理解孩子處境:正確處理親子衝突。

前兩年黃磊和海清搭檔的熱播劇《小別離》裡,女兒多多為了安慰好朋友小宇,就以小宇為原型寫小說,鼓勵他。但是小說草稿卻被打掃衛生的媽媽發現,勃然大怒:都要中考了,還不務正業寫小說!母女爆發激烈衝突,媽媽認為是浪費時間,女兒卻認定這是她和小宇友情的見證。

面對母女互相對峙的局面,黃磊飾演的爸爸為我們如何和子女溝通“打了個樣”:首先,告訴女兒,爸爸愛你,理解你的感受;然後,肯定女兒的做法,小說確實寫得不錯!得到了爸爸的肯定,女兒也主動向媽媽認錯:對不起!

面對同樣的衝突,爸爸和媽媽因為教育理念的差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得到了迥然不同的效果。

女兒懟哭易怒媽媽:為什麼粗暴教育兩敗俱傷?

《小別離》劇情

當我們和孩子產生矛盾的時候,一味的指責必然會激化矛盾。如果家長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做法,合情合理地教導,孩子也會慢慢接受規勸。只有淡化衝突,才能互相理解,收穫親情的溫暖。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並不意味著只是提供必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面對親子衝突,家長如果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也會導致親子矛盾加劇,很有可能導致孩子誤入歧途。粗暴教育往往兩敗俱傷,不可信,更不可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