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英國刺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決鬥這種神裁的方式源於早期歐洲,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案件和糾紛根本無法查清,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上帝會給予正義的一方勇氣和力量,讓正義戰勝邪惡的想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剛剛脫離野蠻時代的民族中這種信仰很自然,勇氣在他們全民皆兵的尚武風氣中幾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優點,缺乏勇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懷疑存在除了懦弱以外的其它缺點,而缺點一般又是與背叛共存,因此在戰鬥中表現得最英勇的人會被免除任何的指控。既然社會風氣如此,那麼通過單個決鬥來證明或否認有罪的做法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這種方式最初也是在最野蠻的王國被確定,501年勃艮第王國以其國王貢德巴爾達斯的名字命名了第一部決鬥法令,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中都允許用格鬥來代替發誓作證。

當然,具體還有規定:

同等人決鬥原則,只有同等的人之間的訴訟才能用決鬥來解決。

決鬥武器的選擇,貴族用劍決鬥,農奴用棍棒決鬥。

婦女老人和兒童這些沒有決鬥能力的人可以找人代替。

看起來似乎最後一條還不錯,實際上這條更恐怖,我們等等再說。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英國刺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決鬥這種神裁的方式源於早期歐洲,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案件和糾紛根本無法查清,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上帝會給予正義的一方勇氣和力量,讓正義戰勝邪惡的想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剛剛脫離野蠻時代的民族中這種信仰很自然,勇氣在他們全民皆兵的尚武風氣中幾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優點,缺乏勇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懷疑存在除了懦弱以外的其它缺點,而缺點一般又是與背叛共存,因此在戰鬥中表現得最英勇的人會被免除任何的指控。既然社會風氣如此,那麼通過單個決鬥來證明或否認有罪的做法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這種方式最初也是在最野蠻的王國被確定,501年勃艮第王國以其國王貢德巴爾達斯的名字命名了第一部決鬥法令,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中都允許用格鬥來代替發誓作證。

當然,具體還有規定:

同等人決鬥原則,只有同等的人之間的訴訟才能用決鬥來解決。

決鬥武器的選擇,貴族用劍決鬥,農奴用棍棒決鬥。

婦女老人和兒童這些沒有決鬥能力的人可以找人代替。

看起來似乎最後一條還不錯,實際上這條更恐怖,我們等等再說。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14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的德累斯頓手抄本中描述決鬥,說明兩名決鬥者必須“共享太陽”,即使自己與太陽垂直對齊,這樣兩者都沒有優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查理曼時代,此風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原告被告會決鬥,證人和法官也常常不得不用決鬥來證明自己證詞誠實裁決公正。除了女人、病人、殘疾人、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以外,其他人無人能夠避免,那幾個例外的也應該為自己找個代替者。

不過神父們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力量決定正義的法律,因為這個做法很容易褻瀆“神裁”的榮光;另外這個做法也是和他們搶生意,他們制定了五種神裁的方式試圖把所有的審判權力集中在教會手中,如何能夠允許這種有可能讓人對無所不在的主產生懷疑的裁決方式。他們在瓦倫蒂爾議會和特倫特議會上宣佈把所有參與決鬥的人,不論是決鬥者還是助手甚至旁觀者都逐出教會,宣佈這種習俗是可怕的邪惡的,是魔鬼傳來破壞人的肉體和靈魂的。

或許他們這麼說還是有點道理的,魔鬼才依靠力量呢。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英國刺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決鬥這種神裁的方式源於早期歐洲,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案件和糾紛根本無法查清,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上帝會給予正義的一方勇氣和力量,讓正義戰勝邪惡的想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剛剛脫離野蠻時代的民族中這種信仰很自然,勇氣在他們全民皆兵的尚武風氣中幾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優點,缺乏勇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懷疑存在除了懦弱以外的其它缺點,而缺點一般又是與背叛共存,因此在戰鬥中表現得最英勇的人會被免除任何的指控。既然社會風氣如此,那麼通過單個決鬥來證明或否認有罪的做法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這種方式最初也是在最野蠻的王國被確定,501年勃艮第王國以其國王貢德巴爾達斯的名字命名了第一部決鬥法令,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中都允許用格鬥來代替發誓作證。

當然,具體還有規定:

同等人決鬥原則,只有同等的人之間的訴訟才能用決鬥來解決。

決鬥武器的選擇,貴族用劍決鬥,農奴用棍棒決鬥。

婦女老人和兒童這些沒有決鬥能力的人可以找人代替。

看起來似乎最後一條還不錯,實際上這條更恐怖,我們等等再說。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14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的德累斯頓手抄本中描述決鬥,說明兩名決鬥者必須“共享太陽”,即使自己與太陽垂直對齊,這樣兩者都沒有優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查理曼時代,此風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原告被告會決鬥,證人和法官也常常不得不用決鬥來證明自己證詞誠實裁決公正。除了女人、病人、殘疾人、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以外,其他人無人能夠避免,那幾個例外的也應該為自己找個代替者。

不過神父們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力量決定正義的法律,因為這個做法很容易褻瀆“神裁”的榮光;另外這個做法也是和他們搶生意,他們制定了五種神裁的方式試圖把所有的審判權力集中在教會手中,如何能夠允許這種有可能讓人對無所不在的主產生懷疑的裁決方式。他們在瓦倫蒂爾議會和特倫特議會上宣佈把所有參與決鬥的人,不論是決鬥者還是助手甚至旁觀者都逐出教會,宣佈這種習俗是可怕的邪惡的,是魔鬼傳來破壞人的肉體和靈魂的。

或許他們這麼說還是有點道理的,魔鬼才依靠力量呢。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描繪決鬥被中斷場景的油畫,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很顯然,世俗的君主和勇敢的騎士們都不可能接受這種觀點,如果那樣的話,教堂就取代了君主的法庭,教會將架空君主的權力。貴族騎士們群起攻之,他們宣稱憑藉決鬥表現出的勇氣和本領獲得的正義遠勝過那些和平的手段所獲得的。另外,在大批無所事事終日沉醉在比武場上的不學無術貴族騎士們眼裡,觀眾的歡呼遠比冷漠的教士誦經更有吸引力,於是很顯然,決鬥徹底打敗了其他的神裁手段,至少是在騎士這個階層。平民們所接受的神裁還要持續到亨利三世時代,不過說實話,對平民們來說神裁還真是個恐怖的制度,城市市民們趕緊用法官來代替它。

對於那些可以找人替自己決鬥的人來說,是不是情況更好呢?很顯然不是,情況如果不是最糟那就是更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卡斯蒂諾斯伯爵夫人——一位找了代理人的決鬥參與人的遭遇就明白了。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英國刺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決鬥這種神裁的方式源於早期歐洲,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案件和糾紛根本無法查清,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上帝會給予正義的一方勇氣和力量,讓正義戰勝邪惡的想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剛剛脫離野蠻時代的民族中這種信仰很自然,勇氣在他們全民皆兵的尚武風氣中幾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優點,缺乏勇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懷疑存在除了懦弱以外的其它缺點,而缺點一般又是與背叛共存,因此在戰鬥中表現得最英勇的人會被免除任何的指控。既然社會風氣如此,那麼通過單個決鬥來證明或否認有罪的做法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這種方式最初也是在最野蠻的王國被確定,501年勃艮第王國以其國王貢德巴爾達斯的名字命名了第一部決鬥法令,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中都允許用格鬥來代替發誓作證。

當然,具體還有規定:

同等人決鬥原則,只有同等的人之間的訴訟才能用決鬥來解決。

決鬥武器的選擇,貴族用劍決鬥,農奴用棍棒決鬥。

婦女老人和兒童這些沒有決鬥能力的人可以找人代替。

看起來似乎最後一條還不錯,實際上這條更恐怖,我們等等再說。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14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的德累斯頓手抄本中描述決鬥,說明兩名決鬥者必須“共享太陽”,即使自己與太陽垂直對齊,這樣兩者都沒有優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查理曼時代,此風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原告被告會決鬥,證人和法官也常常不得不用決鬥來證明自己證詞誠實裁決公正。除了女人、病人、殘疾人、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以外,其他人無人能夠避免,那幾個例外的也應該為自己找個代替者。

不過神父們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力量決定正義的法律,因為這個做法很容易褻瀆“神裁”的榮光;另外這個做法也是和他們搶生意,他們制定了五種神裁的方式試圖把所有的審判權力集中在教會手中,如何能夠允許這種有可能讓人對無所不在的主產生懷疑的裁決方式。他們在瓦倫蒂爾議會和特倫特議會上宣佈把所有參與決鬥的人,不論是決鬥者還是助手甚至旁觀者都逐出教會,宣佈這種習俗是可怕的邪惡的,是魔鬼傳來破壞人的肉體和靈魂的。

或許他們這麼說還是有點道理的,魔鬼才依靠力量呢。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描繪決鬥被中斷場景的油畫,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很顯然,世俗的君主和勇敢的騎士們都不可能接受這種觀點,如果那樣的話,教堂就取代了君主的法庭,教會將架空君主的權力。貴族騎士們群起攻之,他們宣稱憑藉決鬥表現出的勇氣和本領獲得的正義遠勝過那些和平的手段所獲得的。另外,在大批無所事事終日沉醉在比武場上的不學無術貴族騎士們眼裡,觀眾的歡呼遠比冷漠的教士誦經更有吸引力,於是很顯然,決鬥徹底打敗了其他的神裁手段,至少是在騎士這個階層。平民們所接受的神裁還要持續到亨利三世時代,不過說實話,對平民們來說神裁還真是個恐怖的制度,城市市民們趕緊用法官來代替它。

對於那些可以找人替自己決鬥的人來說,是不是情況更好呢?很顯然不是,情況如果不是最糟那就是更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卡斯蒂諾斯伯爵夫人——一位找了代理人的決鬥參與人的遭遇就明白了。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路易二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是在路易二世(口吃者)時代,公元878年,卡斯蒂諾斯伯爵——英傑格理烏斯很不幸的在一天早上被發現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伯爵夫人的身邊,這本來也沒什麼。很不幸的是,伯爵有個親戚貢特蘭指控伯爵夫人對她的丈夫不忠,紅杏出牆,並且謀殺了親夫。這個罪名可不得了!伯爵夫人面臨兩個選擇,承認罪名然後被絞死,或者找個代理人去和貢特蘭決鬥。當然決鬥也有兩個結果。

雖然差不多所有的伯爵夫人親戚都認為這個指控是不實的,夫人是清白的。

但是,貢特蘭是個出名的武藝嫻熟凶狠殘暴的騎士,於是伯爵夫人只能絕望的準備上絞架了。

這時候,讓她的親戚汗顏的事情出現了,安茹伯爵,另一個英傑格力烏斯跑來擔當她的代理決鬥士了,可憐的孩子剛剛過了代理期。16歲的安茹伯爵是伯爵夫人的教子,並且接受了教母丈夫的名字,他決定為自己的教母維護榮譽。路易二世極力向這個孩子解釋決鬥所需要的一切:力氣、技巧、勇氣。打算說服這個慷慨豪勇的男孩子,畢竟讓這麼個孩子去參加一場屠殺太令人傷心了,而且這孩子還是王族血統。但是勇敢的安茹伯爵堅持要用自己的手臂捍衛教母的榮譽。(瞧瞧人家這乾兒子選的)

終於一切準備就緒,伯爵和他站在臺子上的教母打了個招呼就投入到決鬥中去了(伯爵夫人站在臺子上幹嘛呢?等等再說),貢特蘭氣勢洶洶的策馬衝向男孩,長矛狠狠的擊打在安茹的盾上,安茹伯爵側過盾牌頂住了他的攻擊。


"

費迪爾和德·阿格里的決鬥充分顯示了什麼叫色厲內荏。這兩位負責宮廷內務的官員一天在議會因為瑣事發生了爭吵,然後立刻拳腳相向,在議會的調查中兩個人互不相讓,議會決定用決鬥來裁定。德·拉·馬凱元帥受委託主持此事,他確定色當為決鬥地。

在議會肉搏中英勇無畏的費迪爾這時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他很清楚自己的劍術根本無法和德·阿格里——當時最優秀的劍手相提並論,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尋找各種藉口以試圖避免這場決鬥,不過議會嚴厲的命令他必須到場應戰,否則就將免除他所有的職務和榮譽。於是費迪爾不得以,在內維爾公爵的押送下來到決鬥場,可憐的費迪爾在踏上決鬥場之前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大聲疾呼——是誰?把這可怕的劍帶到了這個和平的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他選擇了馬上決鬥,不過他在第一個回合就從馬上摔了下來,然後聲稱自己無法站立,躺在地上答應了阿格里的所有要求後爬起來灰溜溜的逃走了。

亨利二世雖然死於比武,不過他卻開創了“決鬥瘋狂時代”,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都試圖阻止這種局勢的惡化,1559年一條法令被頒佈:所有出席決鬥場的、幫助或慫恿決鬥的人都是對國王的背叛,都是違法者。這條法令頒佈後,迴應它的是50年裡40000餘人死於決鬥的現實。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不過既然存在德·布特維爾這樣以殺人為樂的惡棍,那麼似乎也不怎麼使人意外。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惡棍以蠻橫無理的決鬥要求著稱,和這個人渣根本就不必浪費口舌,因為你不論怎麼辯論都沒有效果,他只是要決鬥,而並不打算爭取什麼榮譽和名聲,所以和他說什麼都白費,最終還是要決鬥。他通常的決鬥程序是這樣:如果不湊巧,有人在他旁邊提到某人很勇敢或者乾脆僅僅是提到某人,他就準會找到這個人,對他說,有人說你很勇敢,我要和你決鬥!每天早上他和他那些臭名昭著的決鬥士都回聚在他家裡吃早飯,練習過擊劍後就出發去決鬥,殺死對手然後再去給下一個受害者下邀請。根據德·瓦倫凱的說法是:一天就在決鬥或者挑戰中渡過。

我們從他的好朋友——德·瓦倫凱(這個敗類居然還作了主教)那裡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熱衷於決鬥了,一天,瓦倫凱跑到布特維爾家裡向他挑戰,因為他想起來有一次布特維爾去決鬥沒有讓他做助手。布特維爾只能答應他下一次決鬥請他幫忙,可是似乎瓦倫凱很急於讓他的劍沾點血,所以布特維爾只能馬上出去和德·波爾特侯爵吵了一架,然後迅速敲定由德·瓦倫凱作為他的助手參加決鬥。瓦倫凱很高興的把劍插進了德·波爾特侯爵的助手德·卡沃斯的身體,而這位卡沃斯和瓦倫凱主教根本就沒見過面。順便說說,到了這時,決鬥武器更多的被選擇為刺劍和與之配套的短劍,這些雙手揮動的刺造成的傷害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造成內臟的破裂和大出血,更變態的是當時有人專門編制印刷精美的圖本教材,教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武器,這教材畫的相當漂亮,人物線條優美比例精準,極有達芬奇的風格。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決鬥畫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使用刺劍,圖片來源網絡。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英國刺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決鬥這種神裁的方式源於早期歐洲,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案件和糾紛根本無法查清,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上帝會給予正義的一方勇氣和力量,讓正義戰勝邪惡的想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在剛剛脫離野蠻時代的民族中這種信仰很自然,勇氣在他們全民皆兵的尚武風氣中幾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優點,缺乏勇氣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懷疑存在除了懦弱以外的其它缺點,而缺點一般又是與背叛共存,因此在戰鬥中表現得最英勇的人會被免除任何的指控。既然社會風氣如此,那麼通過單個決鬥來證明或否認有罪的做法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這種方式最初也是在最野蠻的王國被確定,501年勃艮第王國以其國王貢德巴爾達斯的名字命名了第一部決鬥法令,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中都允許用格鬥來代替發誓作證。

當然,具體還有規定:

同等人決鬥原則,只有同等的人之間的訴訟才能用決鬥來解決。

決鬥武器的選擇,貴族用劍決鬥,農奴用棍棒決鬥。

婦女老人和兒童這些沒有決鬥能力的人可以找人代替。

看起來似乎最後一條還不錯,實際上這條更恐怖,我們等等再說。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14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的德累斯頓手抄本中描述決鬥,說明兩名決鬥者必須“共享太陽”,即使自己與太陽垂直對齊,這樣兩者都沒有優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查理曼時代,此風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原告被告會決鬥,證人和法官也常常不得不用決鬥來證明自己證詞誠實裁決公正。除了女人、病人、殘疾人、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以外,其他人無人能夠避免,那幾個例外的也應該為自己找個代替者。

不過神父們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力量決定正義的法律,因為這個做法很容易褻瀆“神裁”的榮光;另外這個做法也是和他們搶生意,他們制定了五種神裁的方式試圖把所有的審判權力集中在教會手中,如何能夠允許這種有可能讓人對無所不在的主產生懷疑的裁決方式。他們在瓦倫蒂爾議會和特倫特議會上宣佈把所有參與決鬥的人,不論是決鬥者還是助手甚至旁觀者都逐出教會,宣佈這種習俗是可怕的邪惡的,是魔鬼傳來破壞人的肉體和靈魂的。

或許他們這麼說還是有點道理的,魔鬼才依靠力量呢。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描繪決鬥被中斷場景的油畫,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很顯然,世俗的君主和勇敢的騎士們都不可能接受這種觀點,如果那樣的話,教堂就取代了君主的法庭,教會將架空君主的權力。貴族騎士們群起攻之,他們宣稱憑藉決鬥表現出的勇氣和本領獲得的正義遠勝過那些和平的手段所獲得的。另外,在大批無所事事終日沉醉在比武場上的不學無術貴族騎士們眼裡,觀眾的歡呼遠比冷漠的教士誦經更有吸引力,於是很顯然,決鬥徹底打敗了其他的神裁手段,至少是在騎士這個階層。平民們所接受的神裁還要持續到亨利三世時代,不過說實話,對平民們來說神裁還真是個恐怖的制度,城市市民們趕緊用法官來代替它。

對於那些可以找人替自己決鬥的人來說,是不是情況更好呢?很顯然不是,情況如果不是最糟那就是更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卡斯蒂諾斯伯爵夫人——一位找了代理人的決鬥參與人的遭遇就明白了。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路易二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是在路易二世(口吃者)時代,公元878年,卡斯蒂諾斯伯爵——英傑格理烏斯很不幸的在一天早上被發現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伯爵夫人的身邊,這本來也沒什麼。很不幸的是,伯爵有個親戚貢特蘭指控伯爵夫人對她的丈夫不忠,紅杏出牆,並且謀殺了親夫。這個罪名可不得了!伯爵夫人面臨兩個選擇,承認罪名然後被絞死,或者找個代理人去和貢特蘭決鬥。當然決鬥也有兩個結果。

雖然差不多所有的伯爵夫人親戚都認為這個指控是不實的,夫人是清白的。

但是,貢特蘭是個出名的武藝嫻熟凶狠殘暴的騎士,於是伯爵夫人只能絕望的準備上絞架了。

這時候,讓她的親戚汗顏的事情出現了,安茹伯爵,另一個英傑格力烏斯跑來擔當她的代理決鬥士了,可憐的孩子剛剛過了代理期。16歲的安茹伯爵是伯爵夫人的教子,並且接受了教母丈夫的名字,他決定為自己的教母維護榮譽。路易二世極力向這個孩子解釋決鬥所需要的一切:力氣、技巧、勇氣。打算說服這個慷慨豪勇的男孩子,畢竟讓這麼個孩子去參加一場屠殺太令人傷心了,而且這孩子還是王族血統。但是勇敢的安茹伯爵堅持要用自己的手臂捍衛教母的榮譽。(瞧瞧人家這乾兒子選的)

終於一切準備就緒,伯爵和他站在臺子上的教母打了個招呼就投入到決鬥中去了(伯爵夫人站在臺子上幹嘛呢?等等再說),貢特蘭氣勢洶洶的策馬衝向男孩,長矛狠狠的擊打在安茹的盾上,安茹伯爵側過盾牌頂住了他的攻擊。


你選擇被吊死,還是找個孩子替你決鬥?說說歐洲瘋狂的決鬥時代


▲絞刑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出現了,由於用力過猛或者安茹伯爵的力氣小的出乎他意料,總之啦,貢特蘭失去了平衡,他從馬上掉下來了,沒等他站起來,小伯爵就已經策馬過來用長矛把他釘在地上了,然後,伯爵跳下馬,拔出劍砍下了他的頭顱,“將它獻給了國王,路易二世莊重的接過人頭,彷彿是接過了別人獻上的一座城堡”。伯爵夫人在歡呼中被宣告無罪,她抱著教子的脖子一邊親吻他一邊痛哭失聲。可憐的人,這會兒脖子上還套著絞索呢!嗯哼,她剛才站的自然是絞刑臺了,假如她的教子失敗她就會被絞死,假如她可憐的教子失敗後僥倖還活著,那麼他也要被砍掉右手。還好,這次看起來似乎主顯示了他的力量。

本文作者:忠唐保晉張承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