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青春期孩子為什麼厭學,沒想到原因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我家青春期孩子就是叛逆的太厲害,都馬上中考了,在這節骨眼上就是不去上學,怎麼辦啊,愁死了!”

“我家孩子叛逆的很,跟他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整天宅在家裡玩手機遊戲,勸他去上學理都不理,小小年紀不上學怎麼辦呀?我都快要被他整抑鬱症。”

“但願孩子叛逆只是暫時的,過段時間能明白能清醒,我家青春期孩子竟然放棄高考了,現在不知該怎麼辦?下一步要怎麼走?要崩潰了!”

“我家孩子一聲招呼都不打,自個兒收拾書包直接輟學回家了,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看到他這副模樣,我都快瘋啦!”

一篇有關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文章後,有著幾十條有關孩子厭學、輟學的回覆。看來青春期孩子厭學已不是個案,個別現象了,這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並且還在不斷地快速增長。

厭學是一種現象,並不是一種問題,其背後隱藏著本質原因。父母是否撇開表象去探究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呢?現歸納最為普遍最為典型的三種厭學原因:

一、從小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隔代溺愛父母溺愛等各種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就像溫室裡花朵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太陽晒,本該自己事情自己做,卻全被老人或父母代勞。沒有經歷過自已解決問題的磨練,也沒有接受過困難的挑戰,更沒有嘗試地受挫折的滋味,也就沒有獨立面對困境該有的態度,更沒有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進入青春期,面臨著中考、高考的升學壓力,學習難度加大,作業量考試量急劇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學業上的事情,父母或祖輩已經無法代勞,從小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只能選擇逃避,或沉浸在網絡遊戲中或退回到家裡尋求依賴或與狐朋狗友渾渾噩噩混。

像這類厭學原因,父母乾著急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先學會坦然接受溺愛的後果,然後在生活中慢慢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正確引導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二、心裡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深處與父母的連接還比較深,對父母有種難以割捨的依戀。他們宅在家裡不去上學的深層原因,從心理角度上來說,他有不安全感,感受到家庭的不穩定,也許是父母關係問題,也許是父親或母親的情緒狀態。孩子之所以想留在家裡,就是有一種想要做點什麼的動力,其實TA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就如我熟知的一個孩子,自從她知道父母協商離婚事宜後,她隔三差五地說頭痛肚子痛賴在家裡不去上學,臨到父母約定的日子,她乾脆哪裡也不去就呆在家裡。在她的內心深處,她不想父母分開,擔心一個完整的家庭破碎。

像這類的厭學原因,父母首先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穩定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解決厭學這一表象問題。

三、對家庭教育不滿,以厭學表示反抗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厭學,往往是對父母以前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抗。專制或權威式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以控制或命令為主,尤其對孩子的學習管得尤為嚴格,從不考慮孩子的需求。當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體的長高和力量的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與父母抗衡時,就以叛逆或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父母越在乎的越是軟肋,孩子就專從軟肋著手,企圖一招制勝。父母張口閉口談的學習、成績,當然成了青春期孩子想要戰勝父母的最有利棋子。

“你們不是口口聲聲要我考第一、考重點大學嗎?好呀!這學我還不去上了,看你們能怎樣奈何我!”厭學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像這類的厭學原因,父母首先要自我反省,調整家庭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尤其在心態上,要看孩子的成績看淡些,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爭取和孩子做朋友,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那是那句話,親子關係是教育的根本,只有先搞好親子關係,在良好的互動中講道理,孩子才容易接受。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成年人的過度時期,一方面代表青春期孩子已不再是孩子,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未發育成年仍然還是孩子。因此,TA的內心是很不穩定的,做事有更多的感性而不是理性,也許厭學只是探索人生意義。因為學習已經無法滿足TA對人生的思考,TA想知道除了學習,人生是否還有其它意義。

就像放棄高考的孩子,TA想嘗試上大學以外的途徑,去活出另外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予信任,引導TA去嘗試和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當然,這個過程有可能會繞著原點轉一圈,也有可能跌跌撞撞走不少彎路,還有可能原地踏步。那又怎麼樣呢,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上,又赤裸裸地黯然離開,儘管結果都是一樣,但各有各的精彩,因為過程不相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