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家庭傳播了惡,孩子心裡“開出了”罌粟花

通常,我們都認為孩子是純真的,是善良的。事實上,只有善良的家庭,才能培養出純真善良的花朵。而惡魔的家庭,培養的是罌粟花。

幾乎所有凶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凶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

兩名作案兒童的童年:

羅伯特的家庭背景: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家庭背景:從小行為乖張的他,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名為“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他們10歲的時候開花結果,並影響了他們一生

羅伯特成為了一名同性戀在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而喬恩在2010年和2018年兩度因為下載和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入獄。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家庭傳播了惡,孩子心裡“開出了”罌粟花

通常,我們都認為孩子是純真的,是善良的。事實上,只有善良的家庭,才能培養出純真善良的花朵。而惡魔的家庭,培養的是罌粟花。

幾乎所有凶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凶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

兩名作案兒童的童年:

羅伯特的家庭背景: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家庭背景:從小行為乖張的他,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名為“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他們10歲的時候開花結果,並影響了他們一生

羅伯特成為了一名同性戀在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而喬恩在2010年和2018年兩度因為下載和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入獄。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是一箇中轉站,把家庭向社會投射

孩子就像一箇中轉站,儲存著從父母身上、從家庭中獲得的能量,然後向外界投射。

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真善美,那麼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向家庭內部展示;

但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惡,那麼向家庭傳遞就成了不可能,這份能量始終需要向外宣洩,最終目標指向就是社會,就是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這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孩子是最弱小的成員,他們的力量無法跟父母抗衡,最簡單的是他們的力氣沒有父母的大。

對父母的愛以及對父母的恐懼,讓孩子的憤怒成了不可呈現的東西,否則會被認為忤逆,或者招致更惡毒的打罵。

不管這份惡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父母,於是,它最終流向了另一個人,那個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家庭傳播了惡,孩子心裡“開出了”罌粟花

通常,我們都認為孩子是純真的,是善良的。事實上,只有善良的家庭,才能培養出純真善良的花朵。而惡魔的家庭,培養的是罌粟花。

幾乎所有凶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凶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

兩名作案兒童的童年:

羅伯特的家庭背景: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家庭背景:從小行為乖張的他,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名為“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他們10歲的時候開花結果,並影響了他們一生

羅伯特成為了一名同性戀在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而喬恩在2010年和2018年兩度因為下載和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入獄。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是一箇中轉站,把家庭向社會投射

孩子就像一箇中轉站,儲存著從父母身上、從家庭中獲得的能量,然後向外界投射。

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真善美,那麼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向家庭內部展示;

但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惡,那麼向家庭傳遞就成了不可能,這份能量始終需要向外宣洩,最終目標指向就是社會,就是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這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孩子是最弱小的成員,他們的力量無法跟父母抗衡,最簡單的是他們的力氣沒有父母的大。

對父母的愛以及對父母的恐懼,讓孩子的憤怒成了不可呈現的東西,否則會被認為忤逆,或者招致更惡毒的打罵。

不管這份惡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父母,於是,它最終流向了另一個人,那個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還記的重慶女孩摔嬰案嗎?那個把1歲的男嬰從25樓摔下的10歲女孩。

她就是在暴力教育中成長,但她同樣不能對抗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把這份惡投向自己的父母,最終,投射到了小區裡其他年幼孩子身上。

那些年幼的孩子,就如在家庭裡面的自己,那麼弱小,欺負起他們來,就像他們的父母打擊她一樣,需要付出的代價極小。

這些被視為惡魔在人間的孩子,僅僅是一箇中轉站,他們在遷怒,把自己對父母的不滿遷怒於其他人身上,而其形式,就是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

請給孩子“光明”,同樣也告訴孩子什麼是“黑暗”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家庭傳播了惡,孩子心裡“開出了”罌粟花

通常,我們都認為孩子是純真的,是善良的。事實上,只有善良的家庭,才能培養出純真善良的花朵。而惡魔的家庭,培養的是罌粟花。

幾乎所有凶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凶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

兩名作案兒童的童年:

羅伯特的家庭背景: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家庭背景:從小行為乖張的他,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名為“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他們10歲的時候開花結果,並影響了他們一生

羅伯特成為了一名同性戀在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而喬恩在2010年和2018年兩度因為下載和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入獄。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是一箇中轉站,把家庭向社會投射

孩子就像一箇中轉站,儲存著從父母身上、從家庭中獲得的能量,然後向外界投射。

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真善美,那麼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向家庭內部展示;

但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惡,那麼向家庭傳遞就成了不可能,這份能量始終需要向外宣洩,最終目標指向就是社會,就是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這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孩子是最弱小的成員,他們的力量無法跟父母抗衡,最簡單的是他們的力氣沒有父母的大。

對父母的愛以及對父母的恐懼,讓孩子的憤怒成了不可呈現的東西,否則會被認為忤逆,或者招致更惡毒的打罵。

不管這份惡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父母,於是,它最終流向了另一個人,那個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還記的重慶女孩摔嬰案嗎?那個把1歲的男嬰從25樓摔下的10歲女孩。

她就是在暴力教育中成長,但她同樣不能對抗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把這份惡投向自己的父母,最終,投射到了小區裡其他年幼孩子身上。

那些年幼的孩子,就如在家庭裡面的自己,那麼弱小,欺負起他們來,就像他們的父母打擊她一樣,需要付出的代價極小。

這些被視為惡魔在人間的孩子,僅僅是一箇中轉站,他們在遷怒,把自己對父母的不滿遷怒於其他人身上,而其形式,就是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

請給孩子“光明”,同樣也告訴孩子什麼是“黑暗”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的行為,取決於他的認知,而這份認知很可能是錯誤的。

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經常會只給孩子“光明”,只給孩子真善美的部分,而屏蔽了孩子接受“黑暗”,因為我們認為“黑暗”,會汙染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黑白是並存的,如影隨形。請讓孩子接受這個世界有黑暗的存在。

  • 我們常常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把黑暗硬掰成光明

例如,我們打罵孩子的時候會告訴孩子:“我是為你好!”,而不是告訴孩子:“我打你,僅僅是因為我生氣了!我沒有其他辦法解決你的問題了!”

我們把自己惡劣的行為,用愛合理化,掩蓋自己的無能;孩子就把這份合理化的惡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我想和你玩,你不跟我玩,我就打你!”

  • 不正常的家庭,只給孩子黑暗

在一些家庭裡面只有黑暗,孩子並不是愛的產物,而是原始交配慾望的結果。

如羅伯特、喬恩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孩子從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光明的一面,他們始終生活在黑暗裡面,習得得自然也就只有惡。

"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良田,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愛與善良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綻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當父母在孩子身上播下惡的種子,孩子就會向社會帶來如罌粟的果實。

英國史上凶手年紀最小的凶殺案“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被拍成電影《羈押》,而這起凶案的兩個罪犯年僅10歲,就是這兩個10歲的孩子,對一個2歲的幼童做出了讓惡魔都頭髮麻的罪行。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孩子的惡,純粹而可怕:只是為了玩玩

在一個超市門口,年輕的媽媽在不遠處結賬,交代2歲的兒子詹姆斯·巴傑爾在門口等她。這個2歲的孩子,卻成為了兩個魔鬼的目標。

他們把巴傑爾連哄帶騙帶至僻靜的鐵軌旁,然後,開始了連撒旦都自嘆不如的虐殺:

他們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塗抹藍色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直到把男童折磨至死,這兩個披著10歲孩子皮囊的惡魔,仍沒有罷手--他們將男童放上鐵軌,將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製造事故假象……

在受審的時候,這兩個孩子還撒潑狡辯。

這一切看似有所預謀,但實際上,案中兩名作案者喬恩和羅伯特事前並不相識,當天他們分別在學校裡逃課在外遊蕩而相遇,臭味相投的兩人一拍即合,約定:“綁架一個小孩玩玩。”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羈押》劇照

家庭傳播了惡,孩子心裡“開出了”罌粟花

通常,我們都認為孩子是純真的,是善良的。事實上,只有善良的家庭,才能培養出純真善良的花朵。而惡魔的家庭,培養的是罌粟花。

幾乎所有凶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

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凶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

兩名作案兒童的童年:

羅伯特的家庭背景: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5個哥哥無一例外是社會的敗類,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喬恩的家庭背景:從小行為乖張的他,父母離異,跟父親生活。喬恩的爸爸喜歡看血腥暴力的電影,尤為熱衷殺人的情節,他還帶著喬恩一起看。

羅伯特和喬恩從小接受的是暴力、性侵乃至殺人的教育,他們的父母,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名為“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他們10歲的時候開花結果,並影響了他們一生

羅伯特成為了一名同性戀在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而喬恩在2010年和2018年兩度因為下載和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入獄。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是一箇中轉站,把家庭向社會投射

孩子就像一箇中轉站,儲存著從父母身上、從家庭中獲得的能量,然後向外界投射。

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真善美,那麼他可以輕而易舉的向家庭內部展示;

但如果孩子被傳遞的是惡,那麼向家庭傳遞就成了不可能,這份能量始終需要向外宣洩,最終目標指向就是社會,就是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

這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孩子是最弱小的成員,他們的力量無法跟父母抗衡,最簡單的是他們的力氣沒有父母的大。

對父母的愛以及對父母的恐懼,讓孩子的憤怒成了不可呈現的東西,否則會被認為忤逆,或者招致更惡毒的打罵。

不管這份惡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父母,於是,它最終流向了另一個人,那個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還記的重慶女孩摔嬰案嗎?那個把1歲的男嬰從25樓摔下的10歲女孩。

她就是在暴力教育中成長,但她同樣不能對抗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把這份惡投向自己的父母,最終,投射到了小區裡其他年幼孩子身上。

那些年幼的孩子,就如在家庭裡面的自己,那麼弱小,欺負起他們來,就像他們的父母打擊她一樣,需要付出的代價極小。

這些被視為惡魔在人間的孩子,僅僅是一箇中轉站,他們在遷怒,把自己對父母的不滿遷怒於其他人身上,而其形式,就是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

請給孩子“光明”,同樣也告訴孩子什麼是“黑暗”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孩子的行為,取決於他的認知,而這份認知很可能是錯誤的。

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經常會只給孩子“光明”,只給孩子真善美的部分,而屏蔽了孩子接受“黑暗”,因為我們認為“黑暗”,會汙染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黑白是並存的,如影隨形。請讓孩子接受這個世界有黑暗的存在。

  • 我們常常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把黑暗硬掰成光明

例如,我們打罵孩子的時候會告訴孩子:“我是為你好!”,而不是告訴孩子:“我打你,僅僅是因為我生氣了!我沒有其他辦法解決你的問題了!”

我們把自己惡劣的行為,用愛合理化,掩蓋自己的無能;孩子就把這份合理化的惡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我想和你玩,你不跟我玩,我就打你!”

  • 不正常的家庭,只給孩子黑暗

在一些家庭裡面只有黑暗,孩子並不是愛的產物,而是原始交配慾望的結果。

如羅伯特、喬恩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孩子從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光明的一面,他們始終生活在黑暗裡面,習得得自然也就只有惡。

育兒心理學:讓2歲孩子吃掉電池,家庭的惡,被投射到他人身上

  • 給孩子光明,並引導他們走出黑暗

真正讓孩子出現問題的並不是黑暗的存在,而是他們對於黑暗的認知。

6年前那起“喜洋洋烤人案”,其本質是家長沒有告訴孩子,這樣“玩”是不對的,孩子根據自己對玩的認知,模仿了錯誤的玩的方式。

喬恩和羅伯特,他們只是想玩,但他們玩的方式出了問題,他們對玩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倘若他們的父母,給他們展示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玩,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與他人相處,那麼這樣的悲劇就不會出現。

我們理應讓孩子接觸不合理的事物,孩子幫助孩子理解為何不合理,而不應對孩子過度保護。

淅爸有話說:請和孩子一起面對真實生活,給予他們幫助,而不是把他們保護起來或者只給他們錯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