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50期,原文標題《我在硅谷的教育選擇》

記者/劉周巖

口述/徐旻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50期,原文標題《我在硅谷的教育選擇》

記者/劉周巖

口述/徐旻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徐旻和小兒子芋頭。徐旻的兩個孩子,經歷了不同理念的學校教育(於楚眾 攝)

刻舟求劍

1999年,我和太太一起從浙江大學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讀書,她讀化學工程,我讀計算機體系結構。6年半以後我博士畢業,一家人來到硅谷工作生活。2002年我們的大兒子出生,小學、初中到高中都在硅谷的公立學校讀書。他現在高三,所在的帕羅奧多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是全美最頂尖的公立高中,每年十幾個錄取到斯坦福,升學前景很好。可說實話,對他受教育的過程我覺得有點遺憾。

我和妻子在中國都是一路上公立學校,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想把自己的經歷放到大兒子身上,好像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公立學校,讓他在裡面跟著老師、課本好好學習,就不用管太多了。可後來才體會到,這是刻舟求劍一樣的想法。船已經開了,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時間不一樣、地點也不一樣了,很多以往的經驗不一定能夠放在現在。我從老大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政府主導的基礎教育是一個變化非常慢的行業,美國的公立學校跟中國的公辦學校或者國有企業沒有什麼差別,從設計上它就是很難改變的一種系統,裡面對教師的激勵系統也是錯誤的。

大兒子這十多年就過去了,當然有很多成長,但是很少感受到他對某件事情的巨大的熱情和對知識的很單純的好奇心。他幾乎不怎麼問問題,這讓我有點擔心,直到前一陣在機器人隊,才開始有變化。

另外在硅谷這十多年,我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接觸到不同的工作機會。最開始從計算機系統軟件做起,然後轉移到人工智能,到今年年初做區塊鏈加密貨幣,現在讀書、學習,準備下一項工作。我看到技術在非常快速地變化,很多新的東西出來,可是教育過程中很少用上去。我們的時代在快速變化,未來孩子需要的“硬技能”是現在沒法預測的,比如教他C++編程,可能兩年之後就沒用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些軟技能,比如如何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硅谷,創造力強的人和不強的人之間,差距不是一倍兩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且這不是先天的差別。在這裡有自我提升(self improvment)的文化氛圍,很多人都去想著怎麼樣去提高自己。越是做人工智能我也越體會到,人本身獨特的智能是一種最大的資源,潛力是巨大的,如果教育得當,能夠產生不可想象的美好。這些都促成了我對教育問題的興趣和想法的轉變。

7年前小兒子出生了,我決定做些改變。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50期,原文標題《我在硅谷的教育選擇》

記者/劉周巖

口述/徐旻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徐旻和小兒子芋頭。徐旻的兩個孩子,經歷了不同理念的學校教育(於楚眾 攝)

刻舟求劍

1999年,我和太太一起從浙江大學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讀書,她讀化學工程,我讀計算機體系結構。6年半以後我博士畢業,一家人來到硅谷工作生活。2002年我們的大兒子出生,小學、初中到高中都在硅谷的公立學校讀書。他現在高三,所在的帕羅奧多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是全美最頂尖的公立高中,每年十幾個錄取到斯坦福,升學前景很好。可說實話,對他受教育的過程我覺得有點遺憾。

我和妻子在中國都是一路上公立學校,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想把自己的經歷放到大兒子身上,好像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公立學校,讓他在裡面跟著老師、課本好好學習,就不用管太多了。可後來才體會到,這是刻舟求劍一樣的想法。船已經開了,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時間不一樣、地點也不一樣了,很多以往的經驗不一定能夠放在現在。我從老大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政府主導的基礎教育是一個變化非常慢的行業,美國的公立學校跟中國的公辦學校或者國有企業沒有什麼差別,從設計上它就是很難改變的一種系統,裡面對教師的激勵系統也是錯誤的。

大兒子這十多年就過去了,當然有很多成長,但是很少感受到他對某件事情的巨大的熱情和對知識的很單純的好奇心。他幾乎不怎麼問問題,這讓我有點擔心,直到前一陣在機器人隊,才開始有變化。

另外在硅谷這十多年,我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接觸到不同的工作機會。最開始從計算機系統軟件做起,然後轉移到人工智能,到今年年初做區塊鏈加密貨幣,現在讀書、學習,準備下一項工作。我看到技術在非常快速地變化,很多新的東西出來,可是教育過程中很少用上去。我們的時代在快速變化,未來孩子需要的“硬技能”是現在沒法預測的,比如教他C++編程,可能兩年之後就沒用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些軟技能,比如如何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硅谷,創造力強的人和不強的人之間,差距不是一倍兩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且這不是先天的差別。在這裡有自我提升(self improvment)的文化氛圍,很多人都去想著怎麼樣去提高自己。越是做人工智能我也越體會到,人本身獨特的智能是一種最大的資源,潛力是巨大的,如果教育得當,能夠產生不可想象的美好。這些都促成了我對教育問題的興趣和想法的轉變。

7年前小兒子出生了,我決定做些改變。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一土學校的孩子們

2016年小兒子芋頭要上學了,正好這個時候知道了AltSchool,他們的想法和我一拍即合。谷歌的高管麥克斯(Max Ventilla)創辦AltSchool,是想用大數據和高度自動化的技術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我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覺得太有共鳴了。我當時的公司正好在搞人工智能訓練,我做了很多關於人大腦學習的研究,發現人最有效的學習區間是非常窄的,你學的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一定要恰到好處,否則效果都不好。其實訓練人工智能的神經元網絡也是一樣的,它收斂是很精妙的,怎麼樣調參數讓它表現最好,也有點跟學習類似。

申請AltSchool的時候,我當時抱著一種可能申請不上的態度,因為覺得可能會比較熱門,而且申請過程讓我感覺到非常嚴格。有很多針對家長的問卷,還要到舊金山總部面試。AltSchool主要挑家長的思想,是不是跟他們有一致的理念。面試那天有很多家庭去,絕對不是冷冷清清的。很多人對新學校不放心,其實AltSchool恰恰因為是新學校而獲得了許多的優勢。它作為硅谷的明星學校,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和投資,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地建設最初的學校,而不像其他私立學校或非營利性學校都會比較注重投入產出比。AltSchool吸引到了最好的老師,也有最好的條件,但是學費在硅谷算是普通的水平,大約3萬美元一年。後來也發現,正是這一批優秀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了關鍵的作用。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50期,原文標題《我在硅谷的教育選擇》

記者/劉周巖

口述/徐旻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徐旻和小兒子芋頭。徐旻的兩個孩子,經歷了不同理念的學校教育(於楚眾 攝)

刻舟求劍

1999年,我和太太一起從浙江大學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讀書,她讀化學工程,我讀計算機體系結構。6年半以後我博士畢業,一家人來到硅谷工作生活。2002年我們的大兒子出生,小學、初中到高中都在硅谷的公立學校讀書。他現在高三,所在的帕羅奧多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是全美最頂尖的公立高中,每年十幾個錄取到斯坦福,升學前景很好。可說實話,對他受教育的過程我覺得有點遺憾。

我和妻子在中國都是一路上公立學校,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想把自己的經歷放到大兒子身上,好像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公立學校,讓他在裡面跟著老師、課本好好學習,就不用管太多了。可後來才體會到,這是刻舟求劍一樣的想法。船已經開了,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時間不一樣、地點也不一樣了,很多以往的經驗不一定能夠放在現在。我從老大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政府主導的基礎教育是一個變化非常慢的行業,美國的公立學校跟中國的公辦學校或者國有企業沒有什麼差別,從設計上它就是很難改變的一種系統,裡面對教師的激勵系統也是錯誤的。

大兒子這十多年就過去了,當然有很多成長,但是很少感受到他對某件事情的巨大的熱情和對知識的很單純的好奇心。他幾乎不怎麼問問題,這讓我有點擔心,直到前一陣在機器人隊,才開始有變化。

另外在硅谷這十多年,我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接觸到不同的工作機會。最開始從計算機系統軟件做起,然後轉移到人工智能,到今年年初做區塊鏈加密貨幣,現在讀書、學習,準備下一項工作。我看到技術在非常快速地變化,很多新的東西出來,可是教育過程中很少用上去。我們的時代在快速變化,未來孩子需要的“硬技能”是現在沒法預測的,比如教他C++編程,可能兩年之後就沒用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些軟技能,比如如何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硅谷,創造力強的人和不強的人之間,差距不是一倍兩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且這不是先天的差別。在這裡有自我提升(self improvment)的文化氛圍,很多人都去想著怎麼樣去提高自己。越是做人工智能我也越體會到,人本身獨特的智能是一種最大的資源,潛力是巨大的,如果教育得當,能夠產生不可想象的美好。這些都促成了我對教育問題的興趣和想法的轉變。

7年前小兒子出生了,我決定做些改變。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一土學校的孩子們

2016年小兒子芋頭要上學了,正好這個時候知道了AltSchool,他們的想法和我一拍即合。谷歌的高管麥克斯(Max Ventilla)創辦AltSchool,是想用大數據和高度自動化的技術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我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覺得太有共鳴了。我當時的公司正好在搞人工智能訓練,我做了很多關於人大腦學習的研究,發現人最有效的學習區間是非常窄的,你學的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一定要恰到好處,否則效果都不好。其實訓練人工智能的神經元網絡也是一樣的,它收斂是很精妙的,怎麼樣調參數讓它表現最好,也有點跟學習類似。

申請AltSchool的時候,我當時抱著一種可能申請不上的態度,因為覺得可能會比較熱門,而且申請過程讓我感覺到非常嚴格。有很多針對家長的問卷,還要到舊金山總部面試。AltSchool主要挑家長的思想,是不是跟他們有一致的理念。面試那天有很多家庭去,絕對不是冷冷清清的。很多人對新學校不放心,其實AltSchool恰恰因為是新學校而獲得了許多的優勢。它作為硅谷的明星學校,獲得了非常多的關注和投資,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地建設最初的學校,而不像其他私立學校或非營利性學校都會比較注重投入產出比。AltSchool吸引到了最好的老師,也有最好的條件,但是學費在硅谷算是普通的水平,大約3萬美元一年。後來也發現,正是這一批優秀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了關鍵的作用。

一位中國父親在美國硅谷的教育選擇:沒有人能用過往經驗帶著孩子走入未來

想象力實驗學校(ILS)的課堂上。個性化是這裡強調的教學理念(於楚眾 攝)

在AltSchool的兩年

小兒子進去AltSchool第一年是小學前班(PreK),第二年學前班(K),這個班級是混齡的,10人左右,兩個老師。第一年他和比他大一歲的孩子在一起,第二年老師不換,大孩子進到下一個班,他待在同一個班又來了比他更小的孩子。

在個性化教學上,學校確實做了許多嘗試。比如說閱讀方面,老師每次給每個小朋友選的書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學前班畢業升一年級的時候,他的閱讀能力是在二年級的水平,而且學習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他現在讀一些書,哪怕沒有圖畫也能非常流利地讀下來,也很喜歡讀。個性化不是為了超前,而是為了不讓孩子學的特別簡單導致失去興趣。

很多教學是在iPad上做的,比如說學校有一個閱讀軟件,可以通過動畫對很多的詞的發音和音節進行學習,是一級級過關式的。沒有人讓他們之間比,但小孩子們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互相比的氛圍,你幾級了,我幾級了。有一個數學軟件,可以用做數學問題的方式得到一些遊戲幣,然後小孩子們用這些遊戲幣去互相玩。還有一個編程軟件,用可視化的方式在上面給一個小機器人設計編程步驟,接觸編程的初步思想,比如循環的概念。這些都是專門設計的軟件,自動增加難度或者降低難度,從學習的效果角度很明顯。如果是在大班,還會更深度地使用AltSchool的技術平臺,因為它有幾家分校,那麼多孩子,能夠生產一定規模的數據,系統搭建好之後應該可以相當程度地為孩子自動推送要學習的內容,匹配他們的水平和偏好。

但是這些是不是能夠快速提高對知識真正的熱愛?這就不一定了。實際上我不覺得這些技術目前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解決方案,最終孩子對文化的吸收、好奇心、審美,對知識的滿足感和愉悅,不是單純靠技術可以解決的。

因為要實踐新的教育理念,一定有許多不確定性,AltSchool兩年裡其實變化了很多。教學上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在發生,不停在嘗試。這我真沒有什麼特別的擔心,說實在的孩子就得適應不確定性,到時候社會上還不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嗎?變就變吧,有什麼怕的,努力往好的方向變就行。你總是在變化當中,不斷地看結果,只要有聰明的反饋機制就行。現實當中在高科技公司用得很好的一些東西,沒有理由不在教育當中使用,比如說ab測試之類。有些東西效果還可以,另外一種效果如何呢?當然要測一下,測出來結果好就更好,那就變化。

我覺得對孩子而言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一些傳統學校裡,表面上看著一切都很穩定,課程規範、教學標準很有章法,組織結構很明確,但是老師每年在換,也根本不注意孩子心理上的情況。到底哪種是真正值得我們擔心的不確定性呢?

去上這所學校,妻子是很配合的,不過她有時候做一些平衡,也讓孩子注重一些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反倒是我家老大,偶爾提到,怎麼還能這麼上學?他倒是被傳統教育影響很深了。

在AltSchool,校長克里斯(Chris)教會我們很多,也成為家長們的知音。他在教育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除了個性化之外,他很強調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也就可以理解為情商。整個美國對於培養社會情感的研究也還是比較新的,沒有非常成熟的一套方法,大家都在摸索當中。在AltSchool,小班主要是從教育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開始的,教他們理解而且準確叫出自己情緒的名字是第一步。克里斯校長還把情商教育分成一些具體的品格,比如韌性、好奇心、同理心。但最終具體如何培養?說實話我們都在摸索,但是這些願景和理念本身就是重要的,它們決定了你在教育中重視什麼。

有一次在教室裡,老師說要收玩具了,有的小孩還是不想收,我們家小芋頭走到另外的小一歲的小朋友身邊,用手抱著他的肩膀,用很溫柔的語氣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還很想玩,但是現在是該收玩具的時間了。”這種表現出同理心的行為讓我覺得難能可貴,其實是受到老師耳濡目染的結果,我希望以後他不光是養成這個習慣,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是好的。我們這裡很流行中文課後班,芋頭也上過一陣,那兒的老師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就用情緒化的方式,小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提高聲音,用更強烈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目的。這樣的環境小孩子一是不喜歡,二是他以後也會以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訴求,這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就這樣,孩子在AltSchool上了兩年學,學校在摸索用技術做個性化,我們家長也和校長探索怎麼培養孩子的各種情商和內生動力,和一般的學校裡面標準化、重學業能力的教育很不同。孩子去上學很開心。這時候卻發生了令我們所有家長非常意外的事情。

自己辦起了學校

2017年10月的時候,學校宣佈我們所在的AltSchool帕羅奧多校區要關閉了,這幾乎成為一個和AltSchool開業同樣的大新聞。他們最初是想開辦許多社區學校,產生一種可複製的模式。可後來發現自營學校的模式很困難,對科技平臺研發的進展預估得太樂觀,對科技平臺能起的作用也過高地估計了。目前的技術水平之下,每一所具體的學校能否成功其實還是主要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優秀的校長和老師,但像克里斯這樣的校長不是很多的。

孩子在AltSchool上學我們很滿意,可從同行的角度把AltSchool作為公司來看待,他們也有不少問題,執行的問題、判斷的問題。從商業的角度能夠理解他們關閉校區的決定,但作為家長自然覺得非常可惜。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已經構成了關係非常緊密的社區,有很好的互動,大家在理念上也高度一致。

我們最終決定原班人馬自己開一個學校!這中間又是太多一言難盡的故事,我是第一個把孩子的入學申請再次送到克里斯手裡的家長。後來他還很感動地談到這事,我們之間也真是患難與共了。新學校叫想象力實驗學校(Imagination Lab School),同時算是一土硅谷分校,2018年第一年開學,目前只有不到20個學生,有大概六七位原來AltSchool的老師。

新學校辦起來了,理念和AltSchool是一樣的,但也在不斷嘗試做新的變化。比如每週三的“社區關聯”項目,每週都有一天是在學校之外度過的,這就和一般學校一學期一次的春遊秋遊有了根本的區別,是要打通學校和社區的邊界。還有3點鐘下課後時間的安排,以往是組織興趣班,現在則是改成自由玩耍(free play)時間。這也是一種嘗試,對孩子而言有組織的結構性玩耍(structure play)是需要的,但自由玩耍也很需要,他們就是要在其中去探索自己和自然、自己和別人的關係。

技術平臺方面,現在新學校人比較少,還可以靠著師生比解決個性化教學問題。但將來規模增加,還是要依靠技術,這一點校長也非常認同,他如果不是看到科技在教育中的前景,當初也不會去AltSchool,技術仍然要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我們的共識。

在孩子現在的成長裡,有很多讓我作為一個父親感到非常欣喜的瞬間。我個人對他知識方面的成長報以比較自然的態度,但是很在意他精神上的狀態。另外一方面讓我覺得看不到什麼“長進”,但是也特別有意思的,是現在他喜歡玩泥巴這件事。門口有一個花圃,下面一大堆黏土,他和大一點的孩子一起,還有小女孩,就聚在那兒拿水和泥,然後做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有時候是一個像甜甜圈一樣的東西,最後做得像個碗,然後有什麼上面在動的東西。我真是看不出這有什麼好玩的,而且其實每次對我來說,他鞋也髒了,褲子也髒了,很多麻煩,但是我真的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就這樣每天樂此不疲地玩泥巴。喜歡去玩這件事本身讓我挺感動的。這是現在很多時候很少見的,很多時候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沒熱情,或者需要別人去推,或者要用其他外部的激勵。有些孩子甚至連努力學習來換取遊戲機都沒熱情了,我覺得挺可怕的。而那種去做一件事的非常原始的衝動對他們未來的生活非常關鍵。

硅谷這邊有許多華裔、印度裔的家長,都是從小經歷非常嚴格的學業訓練,然後讀大學,再考託福、GRE來到美國讀博士,留下來工作,很多人希望在孩子身上覆制自己。但其實沒用,他們那樣教育出來的第二代ABC孩子裡面,能夠繼承衣缽的是很少的,做領頭羊的更少,因為這都是父母從小給他們規劃出來的路徑,而不是他們自己有熱情然後充分發揮創造性天分去做的。

孩子未來的發展是不是一步步都計劃好了?不是的,我也沒計劃過小兒子要上什麼大學,甚至他到時候是不是決定去上大學。計劃了,也趕不上變化。我們家老大曾經被我們要求著學了10年小提琴,但是到高中二年級忽然不練了,他一秒鐘都不再碰一下,對這個一點情感也沒有,我覺得是失敗的。學了10年小提琴難道不算規劃嗎?這麼好的計劃有用嗎?我現在更看重的是孩子們當下的成長,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能不能被調動出來。只要每一年有成長,喜歡去上學,就很好了,將來有一天這樣的學校或教育讓他的成長停滯了——不只是智商的也包括情商的,那麼就再去尋找新的合適的環境。

“未來”離我們很近。比如以前還有論調嘲諷特斯拉公司的自動化,說自動化過頭了反而造成經營成本的上升,現在基本沒有這樣的聲音了。自動化沒有所謂過頭一說,生產成本是在急劇下降的,越來越少地需要人工。至於未來人工智能能不能發展出自己的意識、思想?這還不好說。但在進行自動化生產的方面,已經沒有懸念了,是我們有生之年就會看到的。最近還有基因編輯嬰兒的新聞,無論喜歡或不喜歡,但它就是發生了。我覺得許多技術都是這樣,會不可避免地到來。

以往我們的教育觀念裡,是給孩子一套固定的東西,好像已經存在一套完美的認知體系、一個穩定的社會。你學習了之後,加入到這個系統,成為這個“大同社會”的一部分。但是現在需要的教育應該更像是“接生婆”,把孩子內在的激情和潛力引出來,然後你自己去面對這個正在快速變化的社會。

當科技的進步不再需要我們工作了,沒有驅動力也沒關係,活著就行了,反正社會有充足的資源可以養你。可我們一定希望,孩子能夠產生非物質的動力,繼續去努力地生活。也許他去做藝術,甚至去參與殖民火星,總之去實現他的價值。我們都會比孩子早去世,他們也不能夠依賴於我們才快樂。除了愛他們,我們也要教會他們怎麼樣愛自己,慢慢讓他們尋找到自己生命中內心的快樂。有了他給自己的愛,他會知道在挫折的時候,告訴自己怎麼辦,或者在懈怠的時候,告訴自己仍然要努力,因為他知道為什麼而活。走入未來的,終究是孩子們自己。

(感謝徐京晶對本文的幫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