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喪偶式育兒」,父親該怎麼做?

拯救「喪偶式育兒」,父親該怎麼做?

成為真正的父親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而且永遠談不上最終完成。

文|秋池

編輯|宋函

「現在不陪孩子,他就長大了」

2015年4月,黃任決定從高盛辭職,回家帶娃。

這是一個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他2010年畢業於耶魯,在擠破頭的競爭中進入了頂級投行高盛,工作五年做到了執行董事。上司對他寄予厚望,在向整個亞太區總裁彙報工作時將他稱為RisingStar。前途一片光明,這個舉動看上去有些自毀前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在瞎折騰什麼,親戚朋友見到他的第一句話都是:「這是為什麼呀?是不是投行太辛苦了?」

投行的確辛苦。黃任負責中國公司在美國和香港的上市業務,不是在辦公室工作到半夜,就是在國內外各個城市穿梭會談,每週工作一百個小時以上。2013年,兒子出生,他更加拼命地工作,什麼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嬰兒車、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他覺得那就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和丈夫所能給這個家庭最好的照顧,再累都是值得的。

隨著職務晉升,他出差越發頻繁,幾乎只有週末在家,妻子在家一人帶娃,總是抱怨見不著他。2014年的一天,他在國外出差了一個月,回家發現兒子不認識他了,他想要抱抱那個小人兒,卻引來號啕大哭,他不知所措,覺得有些難過。

黃任很快做了取捨,「錢可以日後慢慢掙,但現在不陪孩子,他就長大了。」

他的選擇是極其稀有的,在當下,父親似乎變成了一種奢侈品。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每十年會做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父親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母親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上海社科院曾做過國內首項關於父親參與育兒的專題研究,結果表明,新生代父親在關懷陪伴角色上的確有更多投入,比如在給孩子買生日禮物、接送孩子上學、上興趣班等方面有更多投入,高學歷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的自覺和參與行為。但是在嬰幼兒時期給孩子換洗尿布、洗澡,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日常照料方面(參加家長會、學校組織的活動、輔導檢查作業等),父親依然嚴重缺位,觀念越傳統的父親,參與的越少。

女性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卻發現無比艱難,父親們似乎總是懶惰的、逃避的、沉默而沒有迴應的。她們在公共領域控訴著伴侶在育兒上的缺位,為此發明了一個精準的詞:喪偶式育兒。

孩子的優先級

要解決「喪偶式育兒」問題,必須要父親先改變他們的固有觀念。

在黃任看來,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參與,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不完整的。和母親相比,父親可能會給予孩子不同的特質,母親通常更加溫柔細膩,而父親會帶來冒險的因子。「很多媽媽覺得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爸爸可能覺得那就試試看吧,沒什麼大不了的,摔了就摔了吧,磕了就磕了吧,沒關係。這個就是讓孩子們在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時,又有一定的空間去探險。」

有一次,兒子看到黃任在喝黑咖啡,就想喝一口試試,黃任妻子馬上喝止了,「小孩不能喝咖啡,裡面有咖啡因,對神經是不好的。」黃任卻說,「那你喝一口試試。」兒子喝了一口,吐吐舌頭,「好苦呀。」從此再沒有提過這種要求。

「你想嘗試,就嘗試一下。孩子都不喜歡苦的東西,所以我預測他喝一口就不會再喝了。喝一口能怎麼著?能讓你中毒嗎?也不可能,那你就可以去嘗試,我覺得很多男性正因為粗枝大葉,所以反而是一種優勢,或者說對孩子成長來說是有另外一種助力吧。」黃任說。

他覺得父親需要及早與孩子建立連接。「孩子小的時候你去培養感情,其實要比他三四歲以後再開始要容易很多,那個時候其實孩子還是很容易『收買』的,你多帶他去小區裡走一走,玩一玩,多帶他去外面逛,看看貓貓狗狗,看看風景,他很容易就覺得你對他很好,然後很願意跟你玩。」

越晚則越難,而且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如果孩子在前期都已經形成了我什麼事都去找媽媽,確實會讓爸爸有挫折感,就覺得孩子跟我不親,跟我不親我就體會不到育兒的快樂,我體會不到這種快樂以後我就越不參與,這就是一個非常惡性的循環。」

不是所有父親都有像黃任一樣辭職的決心和底氣,對於這類人群,黃任的建議是:「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你把孩子的優先級排得高一點,所有的沒時間,實際上都能夠把它翻譯成優先級不夠高,但凡你優先級夠高的話,實際上你總能擠出時間。」

拯救「喪偶式育兒」,父親該怎麼做?

受訪者供圖

愛與被愛的機會

黃任認真帶娃,還為他帶來了商業上的成功。

他發現有很多相互矛盾、毫無根據的育兒知識,比如一位知名育兒專家認為,「3歲前的孩子不能學習外語。」起初黃任深信不疑,但在國外看到了相關學術研究中完全不同的論述後,他才發現,國外的育兒知識書籍裡有大量的論文引用和數據支撐,國內很多書則是拍腦袋的結論。

他開始自學科學育兒知識,同時創立了育兒公眾號「常青藤爸爸」,「我在教育孩子這個事情上花了很多時間,那麼我才發現痛點,如果你不花時間去跟孩子互動你就發現不了痛點,有痛點才有商業機會。」他說。

他現在被人稱為「常爸」,看上去終於實現了帶娃工作兩不誤,「以後有人問,好歹我可以說,我是搞早教的,不是無業遊民!」

在常青藤爸爸創立兩年之後,為了更系統地學習幼教知識,他在去年成功申請到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生項目。在奔四的年紀,他帶著兒子一起飛往美國,邊學習邊帶娃。

在哈佛的校園裡,他接觸了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研究方向是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在一年的時間裡,他系統學習了兒童心理學、腦科學等知識,因為有帶娃的一手經驗,做公號又很瞭解家長在育兒方面的困擾,面對理論知識往往更有心得。教授們也非常喜歡點他回答問題,和他探討兒童教育。

現在回頭去看辭職那個決定,黃任很慶幸自己不曾錯失兒子的重要時刻,孩子的每一點成長都讓他感到驚喜,那種成就感猶勝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功。兒子的雙語啟蒙完全來自於他的教導,有一次他帶兒子出國旅遊,不到6歲的小朋友和老外聊天,用了一個過去將來時的句子,「I was about to have my breakfast……」黃任非常驚訝,像一個終於看到種子發芽的農民一樣開心,「這是一個非常地道的語法,精準地表達了『當時我正準備吃早飯』的意思;雖然用詞都很簡單,但哪怕是國內專業八級的人,你讓他主動去說,他都很少用這種句式。」

不只是兒子的成長,他亦從這段經歷裡獲得了珍貴的愛。「其實不應該說如果父親不參與,孩子就會缺失什麼。應該說你自己的缺席,你自己的忽視,其實對你來說也是一種人生的缺憾。這是一個去體會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純真的愛的機會,也是你付出無條件的愛去愛一個人的機會。這是一個愛與被愛的機會。」

明天是父親節,「常爸」黃任將聯合人物平臺為有「喪偶式育兒」困擾的媽媽們和新手爸爸們開設一門科學育兒課程—— 如何拯救喪偶式育兒

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中,主要分為一個小時的直播分享和半個小時的在線答疑。「常爸」將從經濟學角度看最近幾十年育兒決策和風格的變遷,以及為什麼父親在育兒過程中的參與越來越重要,同時告訴媽媽怎麼鼓勵爸爸共同承擔育兒責任,避免「喪偶式育兒」。更重要的是,讓爸爸們如何更好地和孩子建立起親子連接以及在有限時間內實現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這將是給爸爸們一份最好的父親節禮物,也希望成為爸爸和媽媽育兒溝通的新開端。

成為真正的父親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而且永遠談不上最終完成,不如從這個父親節開始,抓住那個愛與被愛的機會。拯救「喪偶式育兒」,父親該怎麼做?

6月21日20:00

「常爸」教你如何拯救喪偶式育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