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蘇母死了還能遙控全家?這3點扎心真相家長該知道


為啥蘇母死了還能遙控全家?這3點扎心真相家長該知道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火得一塌糊塗。

看完,我驚呆了:

原來最可怕的,不是蘇母重男輕女。而是她死了還在“遙控”全家:

丈夫蘇大強,一直被妻子管著。在她面前,大氣不敢出,響屁不敢放。

蘇母離開之後,蘇大強看起來自由了。

可是一旦孩子們出了事,他依然不知所措,開口閉關都是“這事要是你媽在就好了,她管。”

就連蘇明成氣跑了老婆朱麗,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調和與親家的矛盾。

被管束多了,有了慣性,自己失去了解決家問題的能力。如同鳥兒一直關在籠子裡,放飛出去了,也忘了該怎麼飛翔。

再看巨嬰蘇明成,在劇中被老婆稱為媽寶男。

一直受著母親的寵愛,不知天高地厚。

因為母親的嬌慣,所以婚後照樣啃老,就連老父親打算買房子的錢也打算去投資,期望達成自己不被人小看的目的。

其實,說白了,蘇母不在,他失去了被寵著的感覺。虛榮心得不到滿足,就想著各種法子要出人頭地。

甚至,他連自己的妹妹蘇明玉也不放過,大打出手,發洩自己的不滿。

蘇母死了,蘇母的影子還在。

蘇明成的種種不成熟行為,彷彿始終都有一隻手在指揮著,毫無疑問,那就是蘇母。

蘇明哲呢?也不例外。

一向被蘇母寄予厚望,肩負著光宗耀祖、為家爭光的使命。

母親過世後,他更是處處以一家之長的“老大”自居,愛面子不說,還試圖管理蘇家兄妹、父子、親家等在內的所有關係。

為了極力盡孝,他丟了工作還考慮滿足父親買房的慾望。有人會說這是愚孝。

但這一切的背後,依然是蘇母當年對他期望甚高的後遺症。

明哲讀書厲害,能到美國留學,自然也應該滿足家裡老小的一切要求,承擔大小責任。

這在邏輯上,順理成章。至少明哲就是這麼想的。

為什麼蘇母死後依然可以“遙控全家”?

這絕不是一句重男輕女或者控制慾強,就能解釋得清楚的。

表面上看,蘇母對明哲、明成兩位哥哥寵愛有加,對女兒明玉冷若冰霜。

這似乎是重男輕女。

但仔細想想其中的細節,我們會發現,在整個家庭教育中,至少有三點值得反思。

忽視了這3點,很多家長都可能陷入“蘇母模式”,給孩子和家庭帶來巨大災難。


為啥蘇母死了還能遙控全家?這3點扎心真相家長該知道


01 長期不良情緒,慢性毒害

也許我們都遇到過,父母親因為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瑣事,心情很糟,之後就遷怒於孩子。

別以為這是小事。因為不易察覺,又很可能被忽視。其危害就如同蛀蟲,躲在暗處,一點點侵蝕孩子的心靈。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一方心中的某種怨氣始終得不到疏導和宣洩,那麼這種傷害將是曠日持久的。

《都挺好》中,蘇大強透露了一個驚天祕密:

蘇母因為當年懷上了明玉,被迫放棄了“棄暗投明”(上海醫生),失去一次攀附好日子的機會,因此對明玉始終怨恨在心。

這種怨恨,簡直可以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來形容。

明玉中考,想買習題集,她不給;

明玉被名成欺負,打得頭破血流,她不心疼;

明玉想考清華大學,為了省錢,她硬是把明玉安排到了師範院校;

明哲要出國留學,缺錢,她賣了明玉的那間房;

明成要結婚,她又賣房,對明玉的質問毫不當回事。

如此種種,都是蘇母將怨氣撒在女兒身上的表現,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一回兩回或許還不算事,天長日久,積怨漸深。

如同人們常說的食用殘留農藥的蔬果,雖然當時並無大礙,可是積少成多,就轉變為深度毒害了。

明玉打小在家受盡各種委屈,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雖說憑著自身努力,總算出人頭地,但在別人眼裡她就是個缺點什麼的人。在名成眼裡,她就是個“毒水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訴我們,“有毒”父母有三個標準:

其一,父母存在負面行為;其二,這種行為持續存在;其三,支配了孩子的生活。

我們會發現,明玉讀大學之前,母親的負面行為是直接支配她生活和學習的;

讀大學之後呢,明玉以實際行動擺脫母親的負面行為,與家裡斷了聯繫。

但事實上,母親的那些負面影響卻依然存在,就像一之看不見的手,左右了明玉的生活。

明玉與蘇家老二蘇名成以及整個蘇家,始終保持一種尷尬的距離。她每次回家,就一個人在角落裡看手機,這個細節就是明證。

所以,人人都會有情緒,這不是問題;問題是父母一方的某種情緒長期存在,並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時,我們能防範看得見的傷害,卻忽略了看不見的傷害。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情緒,不也是這樣嗎?


為啥蘇母死了還能遙控全家?這3點扎心真相家長該知道


02 踢貓效應,導致互害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在公司被老闆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在蘇家,蘇明玉就是關係鏈上最弱的那一位。但凡蘇母對兩兒子有不滿之處,這種情緒就會由哥哥傳遞給明玉。

蘇父在最後總算說了句公道話,明玉你在家受的委屈最多。

蘇明玉算是寬宏大量、知書達理的人。即便是蘇明成將她打得住進醫院,她最終還是選擇放對方一馬。

可是,這過程中,蘇明玉畢竟也有些猶豫和掙扎。

她內心痛苦並非僅僅來自身體的傷痛,而是擔心這次放過了,還會有下一次。

所以不得已採用錄視頻方式,保留蘇明成道歉聲明。

在大哥和家人看來,蘇明玉此舉會威脅到蘇明成的正常為人。而明成自己也揚言絕不放過明玉。

明玉又一次退讓,刪除了視頻。

這就是一個互害模式。也許現實版的後果會更加慘重。


為啥蘇母死了還能遙控全家?這3點扎心真相家長該知道



03 語言暴力,深入骨髓

蘇父和明哲,都提到這樣一句話:

蘇明玉和家裡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蘇母的語言暴力,豈止是一個“重男輕女”可以解釋得清的。那簡直是用冰冷的刀,頂著明玉出家門。

我們隨便揀拾幾句,就明白了:

蘇母(對明玉):

女兒是給別人家養的,養到十八歲已經儘夠責任義務,以後我們反正不靠你養,你不上門也無所謂。 你要是有能耐,就別用我們的錢啊! 你現在就走,永遠都別回來!

這一句句扎心窩的話,堪比鋒利的尖刀,令明玉再也無法在蘇家待下去,選擇脫離家庭,獨自生活。

中國有句古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沒錯,冰冷語言的殺傷力與刀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非暴力溝通》第一章,作者引用魯思 貝本梅爾的一段話:

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願嗎?

......

有時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很可能深深刺痛了對方的心;有時憤怒之下脫口而出的一句氣話,也可能摧毀對方的精神。

蘇母的一句“你現在就走,永遠都別回來!”讓明玉脫離蘇家好多年,成了精神上的“棄兒”。

比起一出生就被丟棄,這種精神上的“棄兒”似乎要好過一些。

但事實上,備受冷落,被孤立,被驅逐,同樣讓人的情感家園荒蕪一片。

要不是遇上蒙總這樣的領路人,蘇明玉指不定會發生多大的精神和人格扭曲。

記得小時候,身邊的大人經常會說,小孩子不能打,下手重了會出事;不過罵幾句沒關係,不痛不癢。

對這樣的論調,細思極恐。

從蘇家和蘇明玉身上,我們發現:語言暴力,絕不會不痛不癢,而是深入骨髓。

甚至,有可能像一枚原子彈,將一個人的內心完全摧毀!

熱劇《都挺好》蘇母死了都能“遙控”全家,讓這一家子都在其陰影之下互相折磨、來回折騰,真可謂是遺毒經久不息。

這著實提醒我們:

要防止不良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造成慢性毒害;

警防踢貓效應,傳遞和放大內心怨恨;

同時,也要遠離語言暴力,當心看不見的炮彈轟炸了孩子的精神家園。

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真心不易。

但用心的父母,絕不會因此放棄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們也會遇見更完美、也更強大的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