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當他們提出要去懸崖採蜜時,家族的長輩們全員反對。

有人說,老一輩爬懸崖採蜜,那是因為生活艱苦,得還錢補貼家用;還有人說,採蜜是老一輩為了找點吃的給小孩,算是一種生活技巧,現在孩子不缺吃,犯不上再去冒險;而族長最後說了一句話更是讓他啞口無言——“現在做哪個行業不比做這個好。”

被蟄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老一輩族人涉險採蜜,是為了果腹,因而視之為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對於王傑根和老表而言,這無關生存,而是在追求天材地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每年3-6月是進山採蜜的最佳時機。他們倆瞞著族人,偷偷摸摸地上山了。

山裡人敬山神,對自然保有敬畏,他們懂得巖蜂的習性,只要沒有被人傷害,第二年還會回到懸崖上築巢。所以,哪裡有崖蜜,山裡人記得很清楚。

為了不讓族人發現,王傑根和表弟去了遠離寨子的懸崖,因為走得急,對採蜜程序一知半解,兩人到了崖底,才意識到準備工作沒做好。

採蜜前要拜山,敬天敬地敬山神,按規矩,拜山得有雞,得燒紙,得焚香,以表心誠,一個都不能落,但兩人空手而來,只是從兜裡摸出三根香,湊合著插在地上,沒點著,因為他們還忘了帶火柴。

沒火意味著沒煙,採崖蜜怎麼能沒煙呢?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當他們提出要去懸崖採蜜時,家族的長輩們全員反對。

有人說,老一輩爬懸崖採蜜,那是因為生活艱苦,得還錢補貼家用;還有人說,採蜜是老一輩為了找點吃的給小孩,算是一種生活技巧,現在孩子不缺吃,犯不上再去冒險;而族長最後說了一句話更是讓他啞口無言——“現在做哪個行業不比做這個好。”

被蟄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老一輩族人涉險採蜜,是為了果腹,因而視之為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對於王傑根和老表而言,這無關生存,而是在追求天材地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每年3-6月是進山採蜜的最佳時機。他們倆瞞著族人,偷偷摸摸地上山了。

山裡人敬山神,對自然保有敬畏,他們懂得巖蜂的習性,只要沒有被人傷害,第二年還會回到懸崖上築巢。所以,哪裡有崖蜜,山裡人記得很清楚。

為了不讓族人發現,王傑根和表弟去了遠離寨子的懸崖,因為走得急,對採蜜程序一知半解,兩人到了崖底,才意識到準備工作沒做好。

採蜜前要拜山,敬天敬地敬山神,按規矩,拜山得有雞,得燒紙,得焚香,以表心誠,一個都不能落,但兩人空手而來,只是從兜裡摸出三根香,湊合著插在地上,沒點著,因為他們還忘了帶火柴。

沒火意味著沒煙,採崖蜜怎麼能沒煙呢?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烏黑的巖蜂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雲南、西藏邊境,以及尼泊爾境內,這種野蜂個頭大,凶猛。若是被群起攻之,一頭水牛都扛不住。採崖蜜,首先就得用煙燻,把盤踞在蜂巢上的巖蜂薰走。

表弟雖不學無術,卻深諳山林之道,用了鑽木取火的方式,竟然也把火給升了起來。

放煙是門技術活,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燒得太旺影響採蜜,煙也不能變小,不然巖蜂又會反覆回巢,或攻擊採蜜人,相當危險。

王傑根砍了五根藤條,擰成一根,在崖頂找棵大樹綁上,甩手丟到懸崖下,在腰上繫上一個用來收集蜂蜜的桶之後,便順著藤條往下爬,然後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如果當時再斷一根藤條,我基本就摔下去了。”

性命雖然保住,但他沒帶防護用的帽子,老表放煙不夠,巖蜂把他蟄了十幾下,“腫成了豬頭,爹媽都不認識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跟族人說是被巖蜂蟄的,“我們只說在路上掏土蜂被叮了,這才矇混過關。”

毒蛇、黑熊和手中的藤條

身為懸崖採蜜人,被巖蜂蟄實屬家常便飯。

在中緬邊境海拔兩三千米的群峰險壑之中隱藏的危險,從來都不可預知。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當他們提出要去懸崖採蜜時,家族的長輩們全員反對。

有人說,老一輩爬懸崖採蜜,那是因為生活艱苦,得還錢補貼家用;還有人說,採蜜是老一輩為了找點吃的給小孩,算是一種生活技巧,現在孩子不缺吃,犯不上再去冒險;而族長最後說了一句話更是讓他啞口無言——“現在做哪個行業不比做這個好。”

被蟄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老一輩族人涉險採蜜,是為了果腹,因而視之為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對於王傑根和老表而言,這無關生存,而是在追求天材地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每年3-6月是進山採蜜的最佳時機。他們倆瞞著族人,偷偷摸摸地上山了。

山裡人敬山神,對自然保有敬畏,他們懂得巖蜂的習性,只要沒有被人傷害,第二年還會回到懸崖上築巢。所以,哪裡有崖蜜,山裡人記得很清楚。

為了不讓族人發現,王傑根和表弟去了遠離寨子的懸崖,因為走得急,對採蜜程序一知半解,兩人到了崖底,才意識到準備工作沒做好。

採蜜前要拜山,敬天敬地敬山神,按規矩,拜山得有雞,得燒紙,得焚香,以表心誠,一個都不能落,但兩人空手而來,只是從兜裡摸出三根香,湊合著插在地上,沒點著,因為他們還忘了帶火柴。

沒火意味著沒煙,採崖蜜怎麼能沒煙呢?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烏黑的巖蜂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雲南、西藏邊境,以及尼泊爾境內,這種野蜂個頭大,凶猛。若是被群起攻之,一頭水牛都扛不住。採崖蜜,首先就得用煙燻,把盤踞在蜂巢上的巖蜂薰走。

表弟雖不學無術,卻深諳山林之道,用了鑽木取火的方式,竟然也把火給升了起來。

放煙是門技術活,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燒得太旺影響採蜜,煙也不能變小,不然巖蜂又會反覆回巢,或攻擊採蜜人,相當危險。

王傑根砍了五根藤條,擰成一根,在崖頂找棵大樹綁上,甩手丟到懸崖下,在腰上繫上一個用來收集蜂蜜的桶之後,便順著藤條往下爬,然後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如果當時再斷一根藤條,我基本就摔下去了。”

性命雖然保住,但他沒帶防護用的帽子,老表放煙不夠,巖蜂把他蟄了十幾下,“腫成了豬頭,爹媽都不認識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跟族人說是被巖蜂蟄的,“我們只說在路上掏土蜂被叮了,這才矇混過關。”

毒蛇、黑熊和手中的藤條

身為懸崖採蜜人,被巖蜂蟄實屬家常便飯。

在中緬邊境海拔兩三千米的群峰險壑之中隱藏的危險,從來都不可預知。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王傑根問了很多老人,但都沒能知道那天遭遇的究竟是條什麼蛇,“差一點,就差一點”,他說,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在通往一處崖壁的溪水邊,他們和一條黑色蛇不期而遇,“頭豎得很高,瘋狂地追著我們跑,速度非常快。”幾個人都是走遍山林的好手,但還是被追得狼狽不堪,紛紛從山上滾了下去,全身多處擦傷,所幸沒有骨折。

同行幾人僥倖脫險後,想叫上人去打蛇,讓王傑根攔了下來,“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從老人的嘴裡,他們能聽到關於虎豹豺狼口中脫險的種種傳奇故事,但是採蜜人唯一不想碰到的,是黑熊。任何一個故事中,只要出現黑熊,主人公大都沒能回來。

唯一的例外,來自他的爺爺。

當時,那位身手矯健的採蜜人打算手工回程,不想卻看到一頭黑熊正聞著蜜香遠遠走來,“爺爺只好又爬回藤條上,在懸崖外足足掛了一晚上,黑熊才離開。”

其實,手中的藤條才是採蜜人的生命線。一般一隊完整的採蜜隊伍至少需要5個人,一個地上燒火,一個接蜜,一個在上面管著藤條,本事最高的兩個人則掛在藤條上互相配合採蜜。

“大家都是同一個寨子的,大部分沾親帶故,有的甚至是兄弟父子”,似乎只有血緣上的親、近,才能讓人直面危險,甚至生死時,將自己的安危,託付給對方。

王傑根的老表小他3歲,雖然沒文化,但 “是一個好兄弟”,兩人願意把那根藤條交給對方。

大山教會我學會敬畏

長輩們年歲大了,觀念跟不上時代了,但並不代表他們始終迂腐與頑固。隨著王傑根的淘寶店對崖蜜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他們也能隱約覺察到遙遠的都市人對山野好貨的渴求。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當他們提出要去懸崖採蜜時,家族的長輩們全員反對。

有人說,老一輩爬懸崖採蜜,那是因為生活艱苦,得還錢補貼家用;還有人說,採蜜是老一輩為了找點吃的給小孩,算是一種生活技巧,現在孩子不缺吃,犯不上再去冒險;而族長最後說了一句話更是讓他啞口無言——“現在做哪個行業不比做這個好。”

被蟄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老一輩族人涉險採蜜,是為了果腹,因而視之為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對於王傑根和老表而言,這無關生存,而是在追求天材地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每年3-6月是進山採蜜的最佳時機。他們倆瞞著族人,偷偷摸摸地上山了。

山裡人敬山神,對自然保有敬畏,他們懂得巖蜂的習性,只要沒有被人傷害,第二年還會回到懸崖上築巢。所以,哪裡有崖蜜,山裡人記得很清楚。

為了不讓族人發現,王傑根和表弟去了遠離寨子的懸崖,因為走得急,對採蜜程序一知半解,兩人到了崖底,才意識到準備工作沒做好。

採蜜前要拜山,敬天敬地敬山神,按規矩,拜山得有雞,得燒紙,得焚香,以表心誠,一個都不能落,但兩人空手而來,只是從兜裡摸出三根香,湊合著插在地上,沒點著,因為他們還忘了帶火柴。

沒火意味著沒煙,採崖蜜怎麼能沒煙呢?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烏黑的巖蜂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雲南、西藏邊境,以及尼泊爾境內,這種野蜂個頭大,凶猛。若是被群起攻之,一頭水牛都扛不住。採崖蜜,首先就得用煙燻,把盤踞在蜂巢上的巖蜂薰走。

表弟雖不學無術,卻深諳山林之道,用了鑽木取火的方式,竟然也把火給升了起來。

放煙是門技術活,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燒得太旺影響採蜜,煙也不能變小,不然巖蜂又會反覆回巢,或攻擊採蜜人,相當危險。

王傑根砍了五根藤條,擰成一根,在崖頂找棵大樹綁上,甩手丟到懸崖下,在腰上繫上一個用來收集蜂蜜的桶之後,便順著藤條往下爬,然後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如果當時再斷一根藤條,我基本就摔下去了。”

性命雖然保住,但他沒帶防護用的帽子,老表放煙不夠,巖蜂把他蟄了十幾下,“腫成了豬頭,爹媽都不認識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跟族人說是被巖蜂蟄的,“我們只說在路上掏土蜂被叮了,這才矇混過關。”

毒蛇、黑熊和手中的藤條

身為懸崖採蜜人,被巖蜂蟄實屬家常便飯。

在中緬邊境海拔兩三千米的群峰險壑之中隱藏的危險,從來都不可預知。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王傑根問了很多老人,但都沒能知道那天遭遇的究竟是條什麼蛇,“差一點,就差一點”,他說,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在通往一處崖壁的溪水邊,他們和一條黑色蛇不期而遇,“頭豎得很高,瘋狂地追著我們跑,速度非常快。”幾個人都是走遍山林的好手,但還是被追得狼狽不堪,紛紛從山上滾了下去,全身多處擦傷,所幸沒有骨折。

同行幾人僥倖脫險後,想叫上人去打蛇,讓王傑根攔了下來,“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從老人的嘴裡,他們能聽到關於虎豹豺狼口中脫險的種種傳奇故事,但是採蜜人唯一不想碰到的,是黑熊。任何一個故事中,只要出現黑熊,主人公大都沒能回來。

唯一的例外,來自他的爺爺。

當時,那位身手矯健的採蜜人打算手工回程,不想卻看到一頭黑熊正聞著蜜香遠遠走來,“爺爺只好又爬回藤條上,在懸崖外足足掛了一晚上,黑熊才離開。”

其實,手中的藤條才是採蜜人的生命線。一般一隊完整的採蜜隊伍至少需要5個人,一個地上燒火,一個接蜜,一個在上面管著藤條,本事最高的兩個人則掛在藤條上互相配合採蜜。

“大家都是同一個寨子的,大部分沾親帶故,有的甚至是兄弟父子”,似乎只有血緣上的親、近,才能讓人直面危險,甚至生死時,將自己的安危,託付給對方。

王傑根的老表小他3歲,雖然沒文化,但 “是一個好兄弟”,兩人願意把那根藤條交給對方。

大山教會我學會敬畏

長輩們年歲大了,觀念跟不上時代了,但並不代表他們始終迂腐與頑固。隨著王傑根的淘寶店對崖蜜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他們也能隱約覺察到遙遠的都市人對山野好貨的渴求。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有一天,老族長饒有興致地看著王傑根把蜂蜜一箱箱地打包,問他誰在買這些東西。王傑根隨手抓了一張快遞單遞過去,“吉林松原是哪兒?”老族長問。

王傑根也說不上具體位置,只是大體說了個方位,“我們在最西南,那是在最東北,中間隔了好幾千公里。”

老族長點點頭說:“記得拜山,記得要用藤條。”

這是懸崖採蜜人世世代代堅守的信條,敬天敬地敬山神,大山就像他們的母親,給予一切所需而不求回報。拜山是敬自然,用藤條則是山民最淳樸思想,用最自然的方式索取,適可而止。

族長終於默許了。

為了安全,王傑根曾經用過繩索和鐵鏈,卻被族人指責對山神不敬。當地流傳著一個悠久的傳說,如果不用藤條,你手中的繩索就會變成一條大蛇,把採蜜人都吃掉。

“大山教會了我對一切事物都保持敬畏,但我也會用繩索去下崖採蜜,敬畏自然並不是一根藤條的事,我覺得在心裡保持敬畏就夠了。”

危險形影不離,但並非總是能有好收成,幸運的話,一次能夠採到160斤的崖蜜,不走運時,卻不足兩斤。除了分給各戶人家,王傑根每年能淨賺4萬左右。

"

勐堆,雲南臨滄市的一個小村落,往南再行10公里,便是中國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的綿長邊境線。連綿不絕的的芭蕉林、年逾百歲的普洱茶山夾雜在密不透風的熱帶叢林中,千百年來,鮮有外來者打破此地的寧靜。

從勐堆往南翻過兩個山頭,34歲的王傑正垂掛在一根藤條上,他的面前是一面深達30米的陡峭懸崖,難以計數的巨型黑色巖蜂在他周圍呼嘯盤旋。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他的老表,那個連小學都未畢業的黝黑男子,在懸崖底下一個勁地燒火放煙,讓那些凶猛的巖峰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表哥。

突然,藤條震動,撕裂聲入耳。王傑根暗叫不好,抬頭一看,手中彼此纏繞的五根藤條已斷了兩根。

他狠狠地咒罵兩句,快速往上爬,卻不忘伸手扯住近身處的一大片蜂巢。濃稠的蜂蜜伴隨著香甜,在懸崖上“譁”地炸開來,朝崖底的老表劈頭蓋臉淋了下去。

三代懸崖採蜜人

懸崖採蜜是子承父業的手藝。

王傑根說話保守,他說自己家裡爬懸崖採蜜的,可以推到爺爺輩,如果再往上,“估計還是會採,但是無法查證了。”

所以他是真實可查的第三代,但父輩們卻從來沒想過要他繼承這門古老的手藝,畢竟,現在早就不是那個為了吃一口蜜而去冒險的年代了。

王傑根出身的景東彝族自治縣,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深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腹地。像大多數當地的年輕人一樣,王傑根讀完初中“就被趕上了車,跟著老鄉去河北做油漆工。”

此後的十幾年,王傑根輾轉河北、昆明、臨滄,賣過二手手機,做過服裝生意,最後兜兜轉轉回到了哀牢山,依然一無所有。

2014年,他開了一家淘寶店,和表弟兩人,上山摘果子,跟農民收農貨,勉強能吃飽肚子。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當他們提出要去懸崖採蜜時,家族的長輩們全員反對。

有人說,老一輩爬懸崖採蜜,那是因為生活艱苦,得還錢補貼家用;還有人說,採蜜是老一輩為了找點吃的給小孩,算是一種生活技巧,現在孩子不缺吃,犯不上再去冒險;而族長最後說了一句話更是讓他啞口無言——“現在做哪個行業不比做這個好。”

被蟄得爹媽都不認識了

老一輩族人涉險採蜜,是為了果腹,因而視之為一項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對於王傑根和老表而言,這無關生存,而是在追求天材地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

每年3-6月是進山採蜜的最佳時機。他們倆瞞著族人,偷偷摸摸地上山了。

山裡人敬山神,對自然保有敬畏,他們懂得巖蜂的習性,只要沒有被人傷害,第二年還會回到懸崖上築巢。所以,哪裡有崖蜜,山裡人記得很清楚。

為了不讓族人發現,王傑根和表弟去了遠離寨子的懸崖,因為走得急,對採蜜程序一知半解,兩人到了崖底,才意識到準備工作沒做好。

採蜜前要拜山,敬天敬地敬山神,按規矩,拜山得有雞,得燒紙,得焚香,以表心誠,一個都不能落,但兩人空手而來,只是從兜裡摸出三根香,湊合著插在地上,沒點著,因為他們還忘了帶火柴。

沒火意味著沒煙,採崖蜜怎麼能沒煙呢?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烏黑的巖蜂主要分佈在中國的雲南、西藏邊境,以及尼泊爾境內,這種野蜂個頭大,凶猛。若是被群起攻之,一頭水牛都扛不住。採崖蜜,首先就得用煙燻,把盤踞在蜂巢上的巖蜂薰走。

表弟雖不學無術,卻深諳山林之道,用了鑽木取火的方式,竟然也把火給升了起來。

放煙是門技術活,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燒得太旺影響採蜜,煙也不能變小,不然巖蜂又會反覆回巢,或攻擊採蜜人,相當危險。

王傑根砍了五根藤條,擰成一根,在崖頂找棵大樹綁上,甩手丟到懸崖下,在腰上繫上一個用來收集蜂蜜的桶之後,便順著藤條往下爬,然後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如果當時再斷一根藤條,我基本就摔下去了。”

性命雖然保住,但他沒帶防護用的帽子,老表放煙不夠,巖蜂把他蟄了十幾下,“腫成了豬頭,爹媽都不認識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跟族人說是被巖蜂蟄的,“我們只說在路上掏土蜂被叮了,這才矇混過關。”

毒蛇、黑熊和手中的藤條

身為懸崖採蜜人,被巖蜂蟄實屬家常便飯。

在中緬邊境海拔兩三千米的群峰險壑之中隱藏的危險,從來都不可預知。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王傑根問了很多老人,但都沒能知道那天遭遇的究竟是條什麼蛇,“差一點,就差一點”,他說,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在通往一處崖壁的溪水邊,他們和一條黑色蛇不期而遇,“頭豎得很高,瘋狂地追著我們跑,速度非常快。”幾個人都是走遍山林的好手,但還是被追得狼狽不堪,紛紛從山上滾了下去,全身多處擦傷,所幸沒有骨折。

同行幾人僥倖脫險後,想叫上人去打蛇,讓王傑根攔了下來,“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從老人的嘴裡,他們能聽到關於虎豹豺狼口中脫險的種種傳奇故事,但是採蜜人唯一不想碰到的,是黑熊。任何一個故事中,只要出現黑熊,主人公大都沒能回來。

唯一的例外,來自他的爺爺。

當時,那位身手矯健的採蜜人打算手工回程,不想卻看到一頭黑熊正聞著蜜香遠遠走來,“爺爺只好又爬回藤條上,在懸崖外足足掛了一晚上,黑熊才離開。”

其實,手中的藤條才是採蜜人的生命線。一般一隊完整的採蜜隊伍至少需要5個人,一個地上燒火,一個接蜜,一個在上面管著藤條,本事最高的兩個人則掛在藤條上互相配合採蜜。

“大家都是同一個寨子的,大部分沾親帶故,有的甚至是兄弟父子”,似乎只有血緣上的親、近,才能讓人直面危險,甚至生死時,將自己的安危,託付給對方。

王傑根的老表小他3歲,雖然沒文化,但 “是一個好兄弟”,兩人願意把那根藤條交給對方。

大山教會我學會敬畏

長輩們年歲大了,觀念跟不上時代了,但並不代表他們始終迂腐與頑固。隨著王傑根的淘寶店對崖蜜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他們也能隱約覺察到遙遠的都市人對山野好貨的渴求。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有一天,老族長饒有興致地看著王傑根把蜂蜜一箱箱地打包,問他誰在買這些東西。王傑根隨手抓了一張快遞單遞過去,“吉林松原是哪兒?”老族長問。

王傑根也說不上具體位置,只是大體說了個方位,“我們在最西南,那是在最東北,中間隔了好幾千公里。”

老族長點點頭說:“記得拜山,記得要用藤條。”

這是懸崖採蜜人世世代代堅守的信條,敬天敬地敬山神,大山就像他們的母親,給予一切所需而不求回報。拜山是敬自然,用藤條則是山民最淳樸思想,用最自然的方式索取,適可而止。

族長終於默許了。

為了安全,王傑根曾經用過繩索和鐵鏈,卻被族人指責對山神不敬。當地流傳著一個悠久的傳說,如果不用藤條,你手中的繩索就會變成一條大蛇,把採蜜人都吃掉。

“大山教會了我對一切事物都保持敬畏,但我也會用繩索去下崖採蜜,敬畏自然並不是一根藤條的事,我覺得在心裡保持敬畏就夠了。”

危險形影不離,但並非總是能有好收成,幸運的話,一次能夠採到160斤的崖蜜,不走運時,卻不足兩斤。除了分給各戶人家,王傑根每年能淨賺4萬左右。

中緬邊境的神祕採蜜工:靠一根藤條繫命,與黑熊奪食,年入僅4萬

為了滿足淘寶店越來越大的需求,他和老表一年要跑很多地方,進山時,短則四五天,最久的一個半月,乾糧不必帶足,山林對他們的饋贈一向慷慨。只是一進山,手機就沒信號,就像失聯了一般。好在只要有信號,就有互聯網,出沒於邊境深山的年輕採蜜人,與城市的食客之間,通過一個小小的淘寶店,將時空無限地壓縮。

依然用煙燻,偶爾還用藤條,身為正宗的懸崖採蜜人,他始終有一個信條:敬畏山神,保護野蜂。

今年,王傑根去了緬甸。在一片懸崖底下,他看到了一地野蜂的屍體,有人用了殺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