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無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後,期望被執行。

如果被執行,便是好的,因為沒有執行期,結果是自然終止或者不了了之,這就是家長嘴裡說的“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不做了”。

如果不被執行,便被家長認為無用,然後被廢棄掉。

由此看來,這個安排表無論有否被執行過,給人的最後結果都是“沒有繼續下去”,可見計劃表無用。

往往這樣的時間安排表就變成了家長指責孩子的“罪證”。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時間安排表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制定與執行過程: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無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後,期望被執行。

如果被執行,便是好的,因為沒有執行期,結果是自然終止或者不了了之,這就是家長嘴裡說的“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不做了”。

如果不被執行,便被家長認為無用,然後被廢棄掉。

由此看來,這個安排表無論有否被執行過,給人的最後結果都是“沒有繼續下去”,可見計劃表無用。

往往這樣的時間安排表就變成了家長指責孩子的“罪證”。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時間安排表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制定與執行過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有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的同時,約定好執行週期,“我們先來執行一天(或者一週),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被執行,到了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回顧,計劃得到執行的收穫以及對計劃的評估,做出保持或更新計劃決定後再繼續執行。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未被執行,那麼在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討論,計劃未得到執行的原因並對問題進行解決,之後如果計劃表得到執行,那麼進入執行流程,如果未被執行,進入未執行流程。

這樣,無論計劃安排表是否被執行,都進入了一個有效的閉環中,在這個閉環,時間安排表作為一個工具,讓孩子有機會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行為與結果的關係,不斷地訓練發現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無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後,期望被執行。

如果被執行,便是好的,因為沒有執行期,結果是自然終止或者不了了之,這就是家長嘴裡說的“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不做了”。

如果不被執行,便被家長認為無用,然後被廢棄掉。

由此看來,這個安排表無論有否被執行過,給人的最後結果都是“沒有繼續下去”,可見計劃表無用。

往往這樣的時間安排表就變成了家長指責孩子的“罪證”。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時間安排表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制定與執行過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有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的同時,約定好執行週期,“我們先來執行一天(或者一週),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被執行,到了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回顧,計劃得到執行的收穫以及對計劃的評估,做出保持或更新計劃決定後再繼續執行。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未被執行,那麼在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討論,計劃未得到執行的原因並對問題進行解決,之後如果計劃表得到執行,那麼進入執行流程,如果未被執行,進入未執行流程。

這樣,無論計劃安排表是否被執行,都進入了一個有效的閉環中,在這個閉環,時間安排表作為一個工具,讓孩子有機會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行為與結果的關係,不斷地訓練發現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時間安排表允許調整,調整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實際上,一個時間安排表被制定出來的時候,它都作為新生事物存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對這份時間安排表並沒有特別多的經驗,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看看這個安排表被制定得是否適合。所以執行週期可以設置得稍短一些,“一天或一週”,在這樣學習和練習的心態中,孩子是放鬆的,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不斷去嘗試。

同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例如學期內和假期,學習任務不同,作息時間不同,時間安排表要做調整;在不同的年齡段,學習能力和學習任務也不同。

小妮媽媽和小妮,每個學期開始都會把小妮假期的安排表做一個總結回顧,看看一個假期下來,都在安排表裡收穫了什麼。而新學期的安排表通常在開學後兩至三天才完善,因為新學期的課表和上學、放學時間總是會有一些微調。

每一週結束都會把本週的安排表進行一個小調整,新一週裡可能興趣班的時間有變動,或是有大型的課外作業,小妮對突發事件的時間調整越來越有把握,而在時間安排表中,留白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無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後,期望被執行。

如果被執行,便是好的,因為沒有執行期,結果是自然終止或者不了了之,這就是家長嘴裡說的“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不做了”。

如果不被執行,便被家長認為無用,然後被廢棄掉。

由此看來,這個安排表無論有否被執行過,給人的最後結果都是“沒有繼續下去”,可見計劃表無用。

往往這樣的時間安排表就變成了家長指責孩子的“罪證”。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時間安排表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制定與執行過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有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的同時,約定好執行週期,“我們先來執行一天(或者一週),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被執行,到了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回顧,計劃得到執行的收穫以及對計劃的評估,做出保持或更新計劃決定後再繼續執行。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未被執行,那麼在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討論,計劃未得到執行的原因並對問題進行解決,之後如果計劃表得到執行,那麼進入執行流程,如果未被執行,進入未執行流程。

這樣,無論計劃安排表是否被執行,都進入了一個有效的閉環中,在這個閉環,時間安排表作為一個工具,讓孩子有機會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行為與結果的關係,不斷地訓練發現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時間安排表允許調整,調整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實際上,一個時間安排表被制定出來的時候,它都作為新生事物存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對這份時間安排表並沒有特別多的經驗,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看看這個安排表被制定得是否適合。所以執行週期可以設置得稍短一些,“一天或一週”,在這樣學習和練習的心態中,孩子是放鬆的,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不斷去嘗試。

同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例如學期內和假期,學習任務不同,作息時間不同,時間安排表要做調整;在不同的年齡段,學習能力和學習任務也不同。

小妮媽媽和小妮,每個學期開始都會把小妮假期的安排表做一個總結回顧,看看一個假期下來,都在安排表裡收穫了什麼。而新學期的安排表通常在開學後兩至三天才完善,因為新學期的課表和上學、放學時間總是會有一些微調。

每一週結束都會把本週的安排表進行一個小調整,新一週裡可能興趣班的時間有變動,或是有大型的課外作業,小妮對突發事件的時間調整越來越有把握,而在時間安排表中,留白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時間安排表是訓練工作方法的工具,為孩子成長服務

時間安排表是讓孩子學會規則的工具,同時也是讓孩子不斷訓練靈活性的工具。

在生活中總有不在計劃內的事情發生,比如老師臨時安排了一個比賽,比如有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比如一個節假日前工作安排,通常這些事情都不在常規的時間安排表內。

小妮的媽媽常常在非常規工作結束的時候和小妮來回顧:

今天的作業時間和安排表上的不一樣,是如何調整的,作業完成用時多長,調整後的完成速度和質量如何,從這個調整中學到了什麼?

額外安排的事情用時多長,這樣的事情未來在什麼時候可能會發生,有什麼準備工作可以在平時做好,有哪些物料可以備用而不佔太多地方,不會造成浪費。

小妮在這些回顧裡增長了預見力,規劃能力。

可見,時間安排表不是用來捆住孩子的繩索,關注制定的方法和執行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在動態的生活中學會,生活有規則,有計劃性,也有變化,人的靈活性足以應對這樣的變化。

"

說起時間計劃表、時間安排表、日常慣例表,大多數家長都很熟悉——從小自己就制定過,現在有孩子了,也給他制定。

波波媽媽給孩子制定了時間安排表,開頭一兩天還行,可是沒過幾天,就做不到了,該玩的玩,該偷懶的偷懶,依然是拖拉。波波媽媽很無奈:“計劃訂了就沒有用,反正也執行不了。我小時候也這樣。”

其實計劃不是沒有用,是家長走入了制定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一、時間安排表制定誤區

1、家長替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小雯媽媽是公司中層管理,從前做生產計劃助理,對做計劃實在是太嫻熟,各種圖表工具那用得是得心應手,相對生產計劃的複雜,孩子的時間安排表實在是簡單得不值一提,三下五除二,小雯媽媽就出品了一張漂亮的時間安排表。

被漂亮的表格吸引的小雯把時間計劃表貼在門上,執行了兩天,新鮮勁過了,小雯對時間計劃表失去了興趣。

“我吃過的米比你吃過的鹽都多,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都多。”家長因為自己有了制定計劃的經驗,所以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表,而這樣的時間計劃表有許多想當然的成份。家長往往從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能力角度去制定計劃,認為孩子應該能完成,應該沒問題,“因為那都是很簡單的東西”,家長忘記了此刻孩子的東西對自己成人的程度來說是簡單的,而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就如同成人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度相當。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計劃表安排得太過緊湊

6:30-7:00 做作業

7:00-7:30 吃飯

7:30-8:30 做作業

8:30-8:50 英語打卡

8:50-9:10 練字

9:10-9:30 背誦打卡

9:30-9:40 收拾,睡覺

琪琪媽媽給孩子做的這份安排似乎很整齊,細細一看,簡直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由於家長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速度來評估孩子完成任務的時間,所以往往把時間計劃表安排得特別滿,結果對孩子來說,任務是一項接一項,甚至是上一項還沒完成就要進行下一項,孩子疲於奔命,中間如果延時太長,孩子往往產生放棄的心理;“反正怎麼趕都完成不了,那就隨便吧。”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計劃表安排欠合理:每個時間段壓力過大

家長沒有詳細評估過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每一個時間安排的任務過重,孩子在完成前一項任務後,已經耗盡精力,沒有能力再完成下一項工作。

這一點,家長如果將自己的經歷代入會感同身受:每年年初是不是都會給自己列新年願望清單?信誓旦旦給自己立flags:今年一定要減肥。每天做20個仰臥起坐,每天跳操30分鐘,每天……;把運動做完之後,每天要看書50頁;要輸出一篇心得……

第一天發現,跳完操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沒有力氣再做仰臥起坐,更遑論看書與寫字?

第二天孩子的事要多操心,結果連跳操的時間也沒有了。

第三天沒有時間……

第四天好累…..

看到這,理解孩子了嗎?

還有家長常常跟我說,“可是計劃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也同意要做,可是就是沒有做到。”

是的,孩子沒做到,是因為家長又陷入了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二、時間安排表執行誤區

1、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機器人

在家長的下意識裡,制定了計劃表之後,孩子就應該按照制定好的計劃表一項一項完成,那麼這就叫做執行計劃。

可是孩子並不是輸入了執行程序的機器人,到了什麼時間就能執行什麼任務,家長大概沒有這個一個清晰的概念,孩子是一個有能動性的個體,需要一個從不會到會,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孩子是可以自覺的,但是自覺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一個訓練過程的。

而家長期望制定好計劃之後,孩子不經由成人的一番訓練,就自動去執行,那實在是家長偷懶而不負責任的想法。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經驗和閱歷的問題,他在參與制定計劃的時候,他並沒有能力考慮他是否能完成,因為他對自己的完成能力沒有能力進行評估。所以他同意了,或者就是參與了一個討論,試試看,而家長抱定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的心態,卻完全不瞭解孩子尚未對自己有足夠的瞭解,此時讓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其實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嘗試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也不允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所以其實是家長更需要學習,學習箇中道理,幫助自己走出誤區,幫助孩子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

三、墨菲定律破解制定和執行時間安排表的誤區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簡單說來,墨菲定律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舉個例子:

你兜裡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於是你的規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後終於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這就說明了,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

根據“墨菲定律”,我們可以看到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誤區都被一一覆蓋: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家長總是覺得把計劃制定好就一了百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妄念;但是希望不通常學習制定計劃,而讓孩子學會有條理,同樣也是妄念。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制定計劃時,覺得時間夠用,可以做得到,事實證明,不留白的計劃失敗的機率太大。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計劃總不會完完全全的執行,但是從回顧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孩子肯定不會照計劃完成的”,那麼計劃沒完成的可能性很大。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把學到的用於修正下一次的行動。

四、用動態的墨菲定律管理時間慣例表,讓時間安排表變成不斷提升能力的工具

1、時間安排表的制定是一個開始,執行是一個階段性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在和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的時候,沒有考慮時間安排表執行的週期以及回顧期,默認制定好的時間安排表長期執行並且沒有調整時機的配置,這樣的安排表通常有相同的命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無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後,期望被執行。

如果被執行,便是好的,因為沒有執行期,結果是自然終止或者不了了之,這就是家長嘴裡說的“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不做了”。

如果不被執行,便被家長認為無用,然後被廢棄掉。

由此看來,這個安排表無論有否被執行過,給人的最後結果都是“沒有繼續下去”,可見計劃表無用。

往往這樣的時間安排表就變成了家長指責孩子的“罪證”。

實際上,一個有效的時間安排表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制定與執行過程: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有效的時間安排表

被制定出來的同時,約定好執行週期,“我們先來執行一天(或者一週),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被執行,到了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回顧,計劃得到執行的收穫以及對計劃的評估,做出保持或更新計劃決定後再繼續執行。

如果計劃表在約定的時間段未被執行,那麼在約定的時間點,家長和孩子共同來討論,計劃未得到執行的原因並對問題進行解決,之後如果計劃表得到執行,那麼進入執行流程,如果未被執行,進入未執行流程。

這樣,無論計劃安排表是否被執行,都進入了一個有效的閉環中,在這個閉環,時間安排表作為一個工具,讓孩子有機會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行為與結果的關係,不斷地訓練發現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2、時間安排表允許調整,調整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實際上,一個時間安排表被制定出來的時候,它都作為新生事物存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對這份時間安排表並沒有特別多的經驗,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看看這個安排表被制定得是否適合。所以執行週期可以設置得稍短一些,“一天或一週”,在這樣學習和練習的心態中,孩子是放鬆的,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不斷去嘗試。

同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例如學期內和假期,學習任務不同,作息時間不同,時間安排表要做調整;在不同的年齡段,學習能力和學習任務也不同。

小妮媽媽和小妮,每個學期開始都會把小妮假期的安排表做一個總結回顧,看看一個假期下來,都在安排表裡收穫了什麼。而新學期的安排表通常在開學後兩至三天才完善,因為新學期的課表和上學、放學時間總是會有一些微調。

每一週結束都會把本週的安排表進行一個小調整,新一週裡可能興趣班的時間有變動,或是有大型的課外作業,小妮對突發事件的時間調整越來越有把握,而在時間安排表中,留白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3、時間安排表是訓練工作方法的工具,為孩子成長服務

時間安排表是讓孩子學會規則的工具,同時也是讓孩子不斷訓練靈活性的工具。

在生活中總有不在計劃內的事情發生,比如老師臨時安排了一個比賽,比如有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比如一個節假日前工作安排,通常這些事情都不在常規的時間安排表內。

小妮的媽媽常常在非常規工作結束的時候和小妮來回顧:

今天的作業時間和安排表上的不一樣,是如何調整的,作業完成用時多長,調整後的完成速度和質量如何,從這個調整中學到了什麼?

額外安排的事情用時多長,這樣的事情未來在什麼時候可能會發生,有什麼準備工作可以在平時做好,有哪些物料可以備用而不佔太多地方,不會造成浪費。

小妮在這些回顧裡增長了預見力,規劃能力。

可見,時間安排表不是用來捆住孩子的繩索,關注制定的方法和執行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在動態的生活中學會,生活有規則,有計劃性,也有變化,人的靈活性足以應對這樣的變化。

制定了時間安排表,孩子還拖拉?“墨菲定律”幫你破解這世紀難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