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不完美媽媽 玩具 讀書 校長傳媒 2019-07-01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留佩萱專欄】

當愛成為傷害:嚇唬、控制、驕縱、威脅、利誘

文|留佩萱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教養模式,其實正一步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如果我們沒有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他們就會被情緒掌控自己的行為能力,無法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本文會由大腦構造講起,認識孩子的大腦發育,我們瞭解了這些“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傷害,就能有效地避免傷害。

1. 從大腦結構,瞭解教養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做兒童諮詢時,家長或老師經常詢問各種問題,像 “為什麼他不能控制情緒?”“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就打人哭鬧?”“他都不肯收玩具,我一叫他就會生氣地大聲吼叫,怎樣才能讓他聽話?”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大腦介紹起。

大腦,這個神祕又複雜的器官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孩子能不能做出更恰當的決定,能不能想到行為帶來的後果,能不能產生同理心,在生氣或受挫時會怎麼反應,能不能控制衝動,等等,都是由大腦控制。

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

從情緒腦到理智腦

認識大腦的第一步,要先了解大腦如何發育。大腦由下往上發育,最下方的區塊先成熟,再慢慢往上發展,就像蓋房子,先打好地基再慢慢往上蓋。

大腦最下層稱為“腦幹”,掌控基本生存功能的區塊,如呼吸、心跳等等。人類一出生,腦幹就完全成熟,能夠掌控基本生存本能。腦幹上方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和海馬迴等組織,用來處理情緒,因此又稱“情緒腦”。嬰幼兒的情緒腦已經開始運作,能夠感受到危險、威脅、害怕等情緒。大腦最上層則是“皮質區”,又稱為“理智腦”,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的事情,像是做決策、思考、計劃、情緒調節等等。

但是,就像前面所提的,孩子的大腦就像施工中的房子,正由下往上慢慢蓋。位於下層的腦幹和情緒腦已經蓋完,可以完全發揮作用,但是最上層的理智腦還沒蓋好。儘管我們希望孩子三思而後行,生氣時能夠調節情緒而不是衝動打人,緊張時能做點深呼吸而不是大聲哭鬧。但是,孩子的大腦還沒完全成熟,無法完整發揮功能,父母不能期待孩子像成人一樣成熟處理這些事情。

下層腦掌控情緒,

上層腦掌控思考與決策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西格爾用一棟雙層樓房來描繪大腦。房子的一樓通常是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地方,像是廚房、客廳、餐廳。因此,“大腦房子”的一樓稱作“下層腦”,包含腦幹和情緒腦,負責人類基本生存功能以及情緒;“大腦房子”的二樓則是“上層腦”,也就是理智腦,負責思考、做決定、情緒調節、道德批判、同理心等等。

很多孩子,尤其是嬰幼兒,他們的行為仍由下層腦掌控。上層腦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成熟,大腦前額葉甚至要到25歲才能夠完全成熟。因此,孩子做決策時有無法通盤思考,無法調節情緒,思想非黑即白等特點。

既然父母希望孩子學會的特質都由上層腦掌控,若上層腦還沒發育成熟,該怎麼辦?

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

首先,大腦發育並不是一瞬間完成的,所以,孩子並不會在滿25歲時突然變得能夠獨立思考、做縝密決策、可以調節情緒或是具有同理心。大腦是可塑性很強的器官,孩子感受到的每一段經驗,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影響大腦發育。此外,就像鍛鍊身體肌肉一樣,越常使用的大腦部位就會越強壯,也就是說,越常做的事情,大腦神經迴路聯結就會越強烈,事情就能越做越好。

大腦就像一棟雙層樓房,樓上和樓下分別住著不同的人。房子一樓的居民負責人類基本生存功能以及情緒,是“下層腦”,包含腦幹和“情緒腦”;房子二樓的居民負責掌控思考、做決定、情緒調節、道德批判、同理心等等,是“上層腦”,又稱“理智腦”。(見圖1)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情緒失控時,大腦房子會被掀起來,大腦被樓下的人佔領了!因此,當孩子被“下層腦”,也就是“情緒腦”掌控時,孩子便無法理性思考,調節情緒。(見圖2)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既然每段經歷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父母就要注意了——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管教方法都會決定孩子使用上層腦或下層腦,然後決定他們哪一部分的大腦區塊會越用越強壯。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解決問題,思考、計劃、調節情緒,那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需要教育孩子如何思考、如何處理情緒,並且提供機會讓孩子運用“上層腦”,練習這些技能。因為,“上層腦”需要鍛鍊才會越來越強壯,如果孩子完全沒有機會練習使用上層腦,就算滿25歲了,他還是無法好好思考與調節情緒。

同樣地,如果父母所使用的教養方式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那麼,“下層腦”也會越用越發達。孩子更習慣直接使用“下層腦”來面對事情,像是在衝動下做決定,或是用劇烈的情緒或行為響應。

接下來,我會談到父母各種言行造成的影響。在閱讀時,請你把“上層腦”和“下層腦”的概念放在心中,在讀每一章時想想看:這些管教方式是讓孩子使用“上層腦”還是“下層腦”呢?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2. 打罵、嚇唬、威脅,只會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情緒)

“我數到三,你再不過來我就要打你了!一、二、三……”

“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你再繼續吵,我就把你留在這裡,不要你了!”

被罵、被恐嚇、被威脅,這些話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也是被這樣“嚇大的”,但是,這些話真的有用嗎?

父母威脅、恐嚇孩子,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當大腦感到危險時,身體就會進入

“反擊或逃跑”模式

前一節談到,如果希望孩子有思考、批判的能力,父母就要讓孩子有機會使用上層腦。這麼說,可能會讓你誤以為下層腦不重要,事實上,下層腦也非常重要,它能讓我們應付緊急狀況。

請回想一下,你是否曾遇到過:夜晚單獨在外走動時,突然聽到奇怪的聲音。這時,你立刻感到心跳加速,全身肌肉緊繃,害怕與恐懼。接著,你瞭解剛剛的聲音只是風吹動樹枝,並沒有危險,於是心跳緩慢下來,沒有那麼害怕了。

大腦杏仁核就像個“煙霧偵測器”,隨時偵測周遭環境有沒有危險。當你在寧靜的夜晚獨自行走,聽到奇怪聲音的瞬間,大腦杏仁核偵測到危險,就會傳遞訊息讓身體立刻進入緊急備戰狀態。於是,你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隨著大量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促使你精神亢奮,應付危險,這就是所謂的“反擊或逃跑”模式。

杏仁核偵測到威脅,然後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的路徑非常迅速,因為大腦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是幫助你存活,所以,只要有任何威脅都會立刻準備好,面對危險。你可能還沒有理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身體已經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然後,當你瞭解剛剛的聲音只是風吹動樹枝而已,沒有危險,這樣的理性瞭解是上層腦的工作。杏仁核偵測到威脅後,也會傳遞訊息給上層腦,讓上層腦判斷髮生了什麼事情,但是這條路徑的傳遞速度比較緩慢。當上層腦判斷出沒有危險後,就能夠啟動身體放鬆模式,讓你肌肉放鬆,心跳速度和緩,呼吸不再急促。

用開車比喻,大腦感受到威脅而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就像踩油門,讓你不斷加速往前衝;而身體啟動放鬆模式就像踩剎車,讓你緩慢下來。開車時,踩油門和剎車間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不斷踩油門而沒有剎車,就會出問題。

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

就錯失了練習思考的機會

感覺到危險與恐懼時,就會啟動下層腦,讓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當下層腦被啟動時,上層腦便無法運作,也就是說,被情緒掌控時,人是無法思考的。當家長打罵、恐嚇、威脅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杏仁核接收到的訊息是“有危險”,於是,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這時候孩子被情緒掌控,上層腦無法運作與思考。

很多家長都會跟我說:“孩子不乖,不聽話,亂打人,頂嘴,玩具都不好好收,一直哭鬧尖叫,我才會這樣罵他。如果一開始就能乖乖聽話,我就不需要這樣恐嚇他了!”的確,一天當中總會有那麼個時刻,當你已經身心俱疲,孩子卻做出許多和你預期相反的事情。請他把玩具收好,他卻把更多玩具倒出來;告訴他要去洗澡了,他卻開始哭鬧尖叫說不要;叫他要好好對待妹妹,他卻故意害妹妹跌倒。

我常常跟前來諮詢的父母解釋,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大多是因為被某些情緒困擾,可能是生氣,覺得不公平,或是焦慮、恐懼。但是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調節情緒,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只能用行為表現出來,於是他尖叫、哭鬧、打人、推人。

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就是被下層腦掌控了。這時候,如果家長用打罵、恐嚇、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只會讓孩子更恐懼害怕,加深下層腦的活化,於是,孩子更沒有機會使用上層腦。

幫孩子辨認並談論情緒,

是父母必須經常使用的教養練習

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啟動上層腦,一旦上層腦開始運作,孩子才能開始思考自己的行為、調節情緒。讓孩子瞭解為什麼這樣做不對,這才是管教的目的。

幫孩子啟動上層腦的方法很多,其中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讓孩子辨識現有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同理,並且幫助孩子辨識情緒,比如跟孩子說:“他把你的東西搶走,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或是問問孩子:“他這樣說,你有哪些感覺?”當孩子感覺到被瞭解,開始辨識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啟動上層腦,開始思考。

大腦是可塑的,越常使用的部分就會越強壯。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會思考、會調節情緒的人,就要經常幫孩子活用上層腦。打罵、恐嚇、威脅只會不斷活化孩子的下層腦,讓孩子沒有機會練習思考與情緒調節。在臺灣地區,許多父母也不擅長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幫孩子辨認並談論情緒是父母必須經常使用的教養練習。

(本文節選自留佩萱著《快樂養育法》第三章,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授權發佈)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3000萬家長感動推薦!除了做虎媽狼爸,你還有更溫柔的選擇。高壓式教育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大J小D、小土大橙子、林小暖、陳小舒都在提倡的人格發展式育兒之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諮詢博士留佩萱溫暖之作《快樂養育法》,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打罵、批評,高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會破壞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