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而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這一行為,分明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而媽媽卻不斷嘮叨強調並要求孩子去追求快樂——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趨利);當然就只能碰的一鼻子灰了。

那麼,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從“避害”角度和孩子溝通,以符合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後來這個家長在廖老思的建議下,幫孩子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為什麼呢?

因為與其通過“整天窩家裡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倒不如用另外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避害”,而且還可以學到一點才藝,果然,孩子欣然接受。

後來這個孩子吉他學的不錯,而且,和教吉他的老師以及其他一起學琴的小夥伴們相處得也很愉快,有了新的興趣以及成功的人際關係體驗之後,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了,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回學校上課,就意味著會錯過了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機會,也將錯過了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避害);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而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這一行為,分明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而媽媽卻不斷嘮叨強調並要求孩子去追求快樂——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趨利);當然就只能碰的一鼻子灰了。

那麼,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從“避害”角度和孩子溝通,以符合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後來這個家長在廖老思的建議下,幫孩子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為什麼呢?

因為與其通過“整天窩家裡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倒不如用另外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避害”,而且還可以學到一點才藝,果然,孩子欣然接受。

後來這個孩子吉他學的不錯,而且,和教吉他的老師以及其他一起學琴的小夥伴們相處得也很愉快,有了新的興趣以及成功的人際關係體驗之後,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了,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回學校上課,就意味著會錯過了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機會,也將錯過了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避害);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是“趨利型”還是“避害型”;然後再就著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提出讓孩子樂於接受的建議,孩子才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每個沉迷遊戲或不願意上學的孩子,都得去參加興趣班學吉他;因為有的孩子他壓根就不感興趣,他們玩遊戲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是為了追求刺激,追求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高中沒畢業,居然就下定決心輟學外出打工,原因是他認為打工很自由,可以玩遊戲,做自己喜歡的事(趨利);他的父母當然是一萬個不同意,但是孩子很固執,非得外出打工不可,父母沒辦法只好放手讓他出去闖闖;

結果半年不到,孩子就受不了了,心甘情願回學校上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出去打工了才發現,上學的日子簡直是生活在天堂啊!”;他還說“特別是自己沒有文憑,沒有學歷和技能,乾的都是髒活累活,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決定重返學校上課(趨利)。”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而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這一行為,分明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而媽媽卻不斷嘮叨強調並要求孩子去追求快樂——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趨利);當然就只能碰的一鼻子灰了。

那麼,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從“避害”角度和孩子溝通,以符合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後來這個家長在廖老思的建議下,幫孩子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為什麼呢?

因為與其通過“整天窩家裡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倒不如用另外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避害”,而且還可以學到一點才藝,果然,孩子欣然接受。

後來這個孩子吉他學的不錯,而且,和教吉他的老師以及其他一起學琴的小夥伴們相處得也很愉快,有了新的興趣以及成功的人際關係體驗之後,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了,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回學校上課,就意味著會錯過了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機會,也將錯過了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避害);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是“趨利型”還是“避害型”;然後再就著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提出讓孩子樂於接受的建議,孩子才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每個沉迷遊戲或不願意上學的孩子,都得去參加興趣班學吉他;因為有的孩子他壓根就不感興趣,他們玩遊戲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是為了追求刺激,追求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高中沒畢業,居然就下定決心輟學外出打工,原因是他認為打工很自由,可以玩遊戲,做自己喜歡的事(趨利);他的父母當然是一萬個不同意,但是孩子很固執,非得外出打工不可,父母沒辦法只好放手讓他出去闖闖;

結果半年不到,孩子就受不了了,心甘情願回學校上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出去打工了才發現,上學的日子簡直是生活在天堂啊!”;他還說“特別是自己沒有文憑,沒有學歷和技能,乾的都是髒活累活,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決定重返學校上課(趨利)。”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每個孩子的大腦裡都有一套他自己的思維程序,要麼追求快樂,要麼逃避痛苦,父母只有遵循他的思維程序,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完善自我,成長蛻變。

04

思維程序二: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評價體系)

怎麼理解孩子“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的思維程序呢?也就是說孩子選擇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時,會在內心建立一個評價體系;

而這個評價體系分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源自於孩子自我的評價——我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另外一部分源自外界的評價——別人會怎麼看這件事呢?或者,通過這事別人會怎麼來評價我呢?

重視自我評價,並相信自我判斷的人,採取的就是內部參考基準;相反,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人,採取的就是外部參考基準。

我們再回到孩子沉迷玩手機遊戲的問題上,有一個高三的學生,臨近高考前三個月,決定不去學校上課了,而是選擇呆在家裡玩遊戲。

剛開始他的父母非常生氣,對孩子是各種訓斥和勸說,大致內容如下:

1.如果你不去學校上課,班主任肯定會對我們有意見,說我們太慣著你了;最後肯定會上報學校,進行記過處分,所以不去上課,後果很嚴重!

2. 現在臨近高考前,哪個孩子像你這樣,不抓緊複習,反而呆在家裡玩手機遊戲?太不像話了!

3. 你必須回到學校上課,不準呆家裡玩遊戲,還沒正式參加高考,怎麼就開始破罐子破摔了呢?太不像話了!(作者注:我們會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採取的都是外部參考基準——學校、老師、同學以及父母對此事的看法和評價)

但是,就算父母把天給說破,孩子仍舊不願意回學校上課,而且,父母越管,孩子越叛逆,本來還想著在家裡複習,結果父母這樣一鬧,孩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玩手機遊戲啥事都不幹,晚上熬夜“戰鬥”,白天睡到天昏地暗;

總之,父母越著急,他就越無所謂;父母吵得越凶,他就反叛的越厲害;有時候甚至還沒等父母開口,他就自己先挑明:“什麼都可以談,就是別談學習,如果談學習,我就不跟你們說話了!”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而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這一行為,分明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而媽媽卻不斷嘮叨強調並要求孩子去追求快樂——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趨利);當然就只能碰的一鼻子灰了。

那麼,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從“避害”角度和孩子溝通,以符合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後來這個家長在廖老思的建議下,幫孩子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為什麼呢?

因為與其通過“整天窩家裡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倒不如用另外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避害”,而且還可以學到一點才藝,果然,孩子欣然接受。

後來這個孩子吉他學的不錯,而且,和教吉他的老師以及其他一起學琴的小夥伴們相處得也很愉快,有了新的興趣以及成功的人際關係體驗之後,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了,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回學校上課,就意味著會錯過了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機會,也將錯過了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避害);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是“趨利型”還是“避害型”;然後再就著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提出讓孩子樂於接受的建議,孩子才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每個沉迷遊戲或不願意上學的孩子,都得去參加興趣班學吉他;因為有的孩子他壓根就不感興趣,他們玩遊戲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是為了追求刺激,追求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高中沒畢業,居然就下定決心輟學外出打工,原因是他認為打工很自由,可以玩遊戲,做自己喜歡的事(趨利);他的父母當然是一萬個不同意,但是孩子很固執,非得外出打工不可,父母沒辦法只好放手讓他出去闖闖;

結果半年不到,孩子就受不了了,心甘情願回學校上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出去打工了才發現,上學的日子簡直是生活在天堂啊!”;他還說“特別是自己沒有文憑,沒有學歷和技能,乾的都是髒活累活,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決定重返學校上課(趨利)。”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每個孩子的大腦裡都有一套他自己的思維程序,要麼追求快樂,要麼逃避痛苦,父母只有遵循他的思維程序,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完善自我,成長蛻變。

04

思維程序二: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評價體系)

怎麼理解孩子“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的思維程序呢?也就是說孩子選擇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時,會在內心建立一個評價體系;

而這個評價體系分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源自於孩子自我的評價——我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另外一部分源自外界的評價——別人會怎麼看這件事呢?或者,通過這事別人會怎麼來評價我呢?

重視自我評價,並相信自我判斷的人,採取的就是內部參考基準;相反,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人,採取的就是外部參考基準。

我們再回到孩子沉迷玩手機遊戲的問題上,有一個高三的學生,臨近高考前三個月,決定不去學校上課了,而是選擇呆在家裡玩遊戲。

剛開始他的父母非常生氣,對孩子是各種訓斥和勸說,大致內容如下:

1.如果你不去學校上課,班主任肯定會對我們有意見,說我們太慣著你了;最後肯定會上報學校,進行記過處分,所以不去上課,後果很嚴重!

2. 現在臨近高考前,哪個孩子像你這樣,不抓緊複習,反而呆在家裡玩手機遊戲?太不像話了!

3. 你必須回到學校上課,不準呆家裡玩遊戲,還沒正式參加高考,怎麼就開始破罐子破摔了呢?太不像話了!(作者注:我們會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採取的都是外部參考基準——學校、老師、同學以及父母對此事的看法和評價)

但是,就算父母把天給說破,孩子仍舊不願意回學校上課,而且,父母越管,孩子越叛逆,本來還想著在家裡複習,結果父母這樣一鬧,孩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玩手機遊戲啥事都不幹,晚上熬夜“戰鬥”,白天睡到天昏地暗;

總之,父母越著急,他就越無所謂;父母吵得越凶,他就反叛的越厲害;有時候甚至還沒等父母開口,他就自己先挑明:“什麼都可以談,就是別談學習,如果談學習,我就不跟你們說話了!”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其實,關於臨近高考前呆家裡而不去學校上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思維邏輯:

1.他清楚自己的實力水平,上本科是沒希望了,但是普通的專科線,對他來說是勝券在握的。

2.根據教育局頒佈的相關高考制度,他就算待在家裡,照樣是可以參加高考的(作者注: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專門查過相關資料的,並且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內部參考基準)。

3.在學校上課感覺太壓抑,而且還多次班主任鬧過矛盾,所以還不如呆在家裡自習。

後來,這個家長特地來找我諮詢,問我該怎麼辦?我瞭解情況後對他說,你的孩子很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內部參考基準),你越是給他提意見,越是跟他講道理,想要說服他,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好;

實際上在孩子看來,父母是對他沒信心,甚至認為父母壓根就不相信自己(父母的言辭不符合孩子思維程序),這就是孩子臨近高考前,呆在家裡沉迷遊戲,而且還睡得昏天暗地的根本原因,因為,他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反正你覺得我不像話,那麼,我乾脆就糟糕到底算了!(內部參考基準)

最後,家長在我的建議下,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停止了一切對孩子不信任的行為;包括:指責、抱怨、訓斥、說教等等。並且,充分傾聽、接納、同理孩子,幫助孩子排解心裡的壓力;

結果兩週之後,孩子做出了一個決定——重新回學校上課;因為,他發現,在家裡根本就沒有備戰高考的氛圍(和自己當初想象的不一樣),而且,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沉澱,他還是覺得,自己得全力以赴衝一次,不給人生留遺憾。

"

文|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有該文原創版權,歡迎轉發收藏)

01

很多家長看了廖老思的文章,感覺非常有共鳴:“哎呀,我的孩子就像你說的那樣,整天手機不離手,什麼事都不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還經常對我大發脾氣,好像上輩子欠他的錢似的!”

還有的家長就非常鬱悶:“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文章,關注了那麼多家庭教育專欄,學習了那麼多教養技巧,甚至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了,到頭來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用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甚至有的家長都快要絕望了:“哎,我真的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家裡人管他是徹底管不了了,誰能教教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家長們的無奈和焦慮,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拋開家庭環境以及父母自身的因素,單從“同樣方法,卻不同效果”這個角度,其實,大多數父母都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同病同藥——

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用這個方法有效;我們家的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也應該用這個方法,結果卻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孩子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迥然不同的;同樣一句話,可能用在張三身上管用,但是用在李四身上估計就難以見效了;

就像古代神醫華佗治病,同樣是頭疼、發燒;他給張三開的是發汗藥,而給李四發的卻是瀉藥,因為他們生病的原因(病理)不同,前者是患感冒導致的,而後者則是因傷食導致的,自然就同病不同藥了。

而這個道理運用在教養孩子上,也是相通的。每個孩子都像一臺高級、精密的“智能機器”,而每臺機器都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說明書”,記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認真查看這份說明書,只是想當然的對其進行“修理”,不但沒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且還可能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而孩子對父母的反叛和怒吼,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足以說明他們對父母盲目的“修理”存有很大的意見。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那麼,孩子的這份“說明書”裡到底有哪些內容呢?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樂於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影響,從而做出持久的改變呢?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迴歸正常生活呢?

02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決定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程序,也就是這臺“智能機器”的說明書——它是怎麼運作的?父母如何才能幫它運轉得更好,更合理呢?

我打個比喻,它就像孩子大腦思維之門的“安檢員”,專門幫孩子過濾一切信息,也就是說,只有符合它“口味”的信息,才能夠進入孩子的大腦,才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

正如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在《激發無限潛能》一書中寫道:

“元程序(思維程序)決定了人類處理信息方式的差異,它幫助人們篩選內外信息,認知外部世界,作出決策。”

為什麼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呢?實際上就是因為父母的話,根本還沒有進入孩子的大腦,就被這個思維程序“安檢員”給扣留下來了,就像安東尼·羅賓所說:

“想要和他人(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需要採用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對方理應接受。”

因此,父母只有充分掌握孩子思維程序的“喜好”,才能夠順利將“指令”輸送到孩子的大腦,才能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那麼,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03

思維程序一:趨於做某事或避免做某事(趨利避害)

也就是說,一個人決定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往往存在兩個出發點:要麼是為了追求快樂(趨利),要麼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

比方說有的人看新聞資訊,主要是為了瞭解國家大事,追求眼界的開闊(趨利);而有的人看新聞資訊,則是害怕被人取笑自己孤陋寡聞,沒有見識(避害),所以得及時瞭解最新的資訊,以便和朋友或客戶聊天的時候,有足夠的談資;

我們回到孩子玩手機遊戲的問題,有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主要是為了尋求刺激,圖個開心(趨利);而另外一些孩子玩遊戲,則是害怕被同學孤立——同學們都玩,就我不玩,豈不是讓人覺得我很土(避害)?所以,同樣是玩手機遊戲,但孩子背後的思維程序卻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之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輟學窩在家裡玩手機遊戲,打死不願意去學校上課;父母一問原因,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而且和同學關係也不好,上個禮拜還和一個同學打了一架,跟班主任也鬧翻了,所以,乾脆就不去學校。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很明顯,這個孩子之所以窩在家裡玩遊戲,其背後的思維程序是,逃避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痛苦(避害);

剛開始,他的媽媽也不懂這些呀,所以一上來就是一頓亂罵:“你怎麼能不上學呢?整天玩遊戲能讓你考上大學嗎?現在的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上學哪能行啊?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考到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以後才有出息嘛!”

媽媽講了一大堆讀書的好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玩遊戲的壞處,說的頭頭是道,唾沫橫飛;但是孩子聽了卻無動於衷,因為媽媽的話,被孩子思維程序的“安檢員”扣在門外,他壓根就沒聽進去;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而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這一行為,分明是為了逃避痛苦(避害),而媽媽卻不斷嘮叨強調並要求孩子去追求快樂——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趨利);當然就只能碰的一鼻子灰了。

那麼,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從“避害”角度和孩子溝通,以符合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後來這個家長在廖老思的建議下,幫孩子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為什麼呢?

因為與其通過“整天窩家裡玩遊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倒不如用另外一種積極的方式來“避害”,而且還可以學到一點才藝,果然,孩子欣然接受。

後來這個孩子吉他學的不錯,而且,和教吉他的老師以及其他一起學琴的小夥伴們相處得也很愉快,有了新的興趣以及成功的人際關係體驗之後,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了,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回學校上課,就意味著會錯過了參加校園歌手比賽的機會,也將錯過了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避害);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交流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思維程序”到底是“趨利型”還是“避害型”;然後再就著孩子思維程序的“口味”,提出讓孩子樂於接受的建議,孩子才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影響。

當然,並不是每個沉迷遊戲或不願意上學的孩子,都得去參加興趣班學吉他;因為有的孩子他壓根就不感興趣,他們玩遊戲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是為了追求刺激,追求快樂。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高中沒畢業,居然就下定決心輟學外出打工,原因是他認為打工很自由,可以玩遊戲,做自己喜歡的事(趨利);他的父母當然是一萬個不同意,但是孩子很固執,非得外出打工不可,父母沒辦法只好放手讓他出去闖闖;

結果半年不到,孩子就受不了了,心甘情願回學校上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出去打工了才發現,上學的日子簡直是生活在天堂啊!”;他還說“特別是自己沒有文憑,沒有學歷和技能,乾的都是髒活累活,實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決定重返學校上課(趨利)。”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因此,每個孩子的大腦裡都有一套他自己的思維程序,要麼追求快樂,要麼逃避痛苦,父母只有遵循他的思維程序,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完善自我,成長蛻變。

04

思維程序二: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評價體系)

怎麼理解孩子“內部和外部參考基準”的思維程序呢?也就是說孩子選擇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時,會在內心建立一個評價體系;

而這個評價體系分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源自於孩子自我的評價——我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另外一部分源自外界的評價——別人會怎麼看這件事呢?或者,通過這事別人會怎麼來評價我呢?

重視自我評價,並相信自我判斷的人,採取的就是內部參考基準;相反,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人,採取的就是外部參考基準。

我們再回到孩子沉迷玩手機遊戲的問題上,有一個高三的學生,臨近高考前三個月,決定不去學校上課了,而是選擇呆在家裡玩遊戲。

剛開始他的父母非常生氣,對孩子是各種訓斥和勸說,大致內容如下:

1.如果你不去學校上課,班主任肯定會對我們有意見,說我們太慣著你了;最後肯定會上報學校,進行記過處分,所以不去上課,後果很嚴重!

2. 現在臨近高考前,哪個孩子像你這樣,不抓緊複習,反而呆在家裡玩手機遊戲?太不像話了!

3. 你必須回到學校上課,不準呆家裡玩遊戲,還沒正式參加高考,怎麼就開始破罐子破摔了呢?太不像話了!(作者注:我們會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採取的都是外部參考基準——學校、老師、同學以及父母對此事的看法和評價)

但是,就算父母把天給說破,孩子仍舊不願意回學校上課,而且,父母越管,孩子越叛逆,本來還想著在家裡複習,結果父母這樣一鬧,孩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除了玩手機遊戲啥事都不幹,晚上熬夜“戰鬥”,白天睡到天昏地暗;

總之,父母越著急,他就越無所謂;父母吵得越凶,他就反叛的越厲害;有時候甚至還沒等父母開口,他就自己先挑明:“什麼都可以談,就是別談學習,如果談學習,我就不跟你們說話了!”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其實,關於臨近高考前呆家裡而不去學校上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思維邏輯:

1.他清楚自己的實力水平,上本科是沒希望了,但是普通的專科線,對他來說是勝券在握的。

2.根據教育局頒佈的相關高考制度,他就算待在家裡,照樣是可以參加高考的(作者注: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專門查過相關資料的,並且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內部參考基準)。

3.在學校上課感覺太壓抑,而且還多次班主任鬧過矛盾,所以還不如呆在家裡自習。

後來,這個家長特地來找我諮詢,問我該怎麼辦?我瞭解情況後對他說,你的孩子很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內部參考基準),你越是給他提意見,越是跟他講道理,想要說服他,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好;

實際上在孩子看來,父母是對他沒信心,甚至認為父母壓根就不相信自己(父母的言辭不符合孩子思維程序),這就是孩子臨近高考前,呆在家裡沉迷遊戲,而且還睡得昏天暗地的根本原因,因為,他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反正你覺得我不像話,那麼,我乾脆就糟糕到底算了!(內部參考基準)

最後,家長在我的建議下,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信任,停止了一切對孩子不信任的行為;包括:指責、抱怨、訓斥、說教等等。並且,充分傾聽、接納、同理孩子,幫助孩子排解心裡的壓力;

結果兩週之後,孩子做出了一個決定——重新回學校上課;因為,他發現,在家裡根本就沒有備戰高考的氛圍(和自己當初想象的不一樣),而且,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沉澱,他還是覺得,自己得全力以赴衝一次,不給人生留遺憾。

為何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老根治不了?孩子思維程序說明書請收下

我們會發現,在這個案例中,最開始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強行改變”的角色——你不能這樣,你必須那樣!結果元氣大傷,卻無功而返。

而後來,父母遵循了孩子的思維程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沉澱自己的想法,並且通過傾聽與接納有效緩解了孩子的心理壓力,此時扮演的是“協助支持”的角色,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改變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遵循孩子的思維程序,幫助孩子更好的做自己;並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時間和機會,去驗證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將父母的思維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改變的前提,不在於父母意願的強烈程度,而在於孩子自身是否想要改變;很多時候,耐心等待與陪伴,才是永不過時的教養智慧。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擅長解決孩子玩手機、遊戲、叛逆、厭學等問題;感謝關注,有你的關注,家庭教育在科學化的路上會更進一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