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王國-南亞

不丹 印度 英國 喜馬拉雅山 印度教 尼泊爾 廷布 藏族 曼莫漢·辛格 西藏 毗溼奴 ꯭M꯭a꯭f꯭i꯭a-꯭k꯭i꯭n꯭g꯭ 2019-07-12

不丹王國(宗卡語:འབྲུག་ཡུལ་,威利:druk yul;藏文:འབྲུག་ཡུལ་,藏語拼音:Zhugyü,威利:vBrug-yul),通稱不丹,清朝史籍稱布魯克巴,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南亞內陸國。不丹西接印度的錫金邦,與尼泊爾相隔,南部與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接壤。不丹的首都及最大城市為廷布。在宗卡語中,不丹被稱為“主域”,意為雷、龍之地。“不丹”一名來自梵語“भोट-अन्त”,意思是“吐蕃的邊陲”,暗示不丹是位於西藏文化能夠傳遞的最南端。不丹人來源於古代西藏人,跟藏族同源的門巴族是現在最接近不丹族的民族。

不丹王國-南亞

  • 1616年西藏的夏宗阿旺朗傑(Shabdrung Ngawang Namgyal,1594~1651)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格魯派,終於在不丹立足。夏宗阿旺朗傑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 西藏與不丹的宗藩關係在十八世紀頗羅鼐掌政西藏的時期確立。[11]
  • 1772年遭英國入侵。
  • 1865年英國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被迫割讓2000平方公里土地。
  • 1907年,烏顏·旺楚克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實際上是英國的保護國。由於在英國的保護之下並無外交權利,在印度獨立後,其保護國也由英國轉移為印度。
  •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在對外事務上受英國指導。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在對外事務上受印度指導。印度不僅可以作為其保護國有權干涉其外交,亦在其國內有駐軍。
  • 1971年不丹在印度允許下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繼承王位,繼續奉行和印度的密切關係。
  • 2006年,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把王位讓位予其子。
  • 2007年,不丹同印度簽署修訂的《不印友好條約》,不丹推行憲政改革,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過渡。
  • 2008年3月24日,不丹迎來首次多黨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4月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但國王仍維持較大影響力。

2013年,不丹舉行第二次大選,人民民主黨獲勝,首次實現執政黨輪替。

不丹王國-南亞

不丹位於亞洲南部,是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的內陸國家,西北部、北部與中國接壤,西部、南部和東部分別與印度錫金邦、西孟加拉邦、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交界。

該國內陸山國,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區氣候寒冷,高山終年積雪,中部河谷地帶氣候較溫和,南部森林密佈,丘陵平原屬溼潤的亞熱帶氣候,地理上屬南亞區域。全國森林覆蓋率為72%,為南亞第一。國內最高山峰為位於中國和不丹的邊境地區的幹卡本森峰,海拔7570米。

全國劃分為西方區、中央區、南方區和東方區4個行政大區,行政區下設宗,全國共被劃分為20個宗。不丹人口672,425(根據2005年人口普查)。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

不丹的民族可分為三大類:

  • 沙爾喬普人(Sharchop),居住在不丹東部的土著人;
  • 噶隆人(Ngalong),大部分都居住在不丹西部,是9世紀藏族移民的後裔。
  • 洛沙姆帕人(Lhotshampa),或譯洛昌人。19世紀末期移居不丹。洛沙姆帕(意為南不丹人)是說尼泊爾語的民族。

宗卡語和英語為官方用語,尼泊爾洛昌人講尼泊爾語。宗卡語與藏語關係密切。不丹是一個全民信教的宗教國家,國教是藏傳佛教,主要教派是竹巴噶舉派,另有25%信奉印度教。最早的寺廟建於637年。印度教徒主要在不丹南部,有溼婆派、毗溼奴派和性力派,也有印度教寺廟在廷布。不丹還有苯教,但大部分已經被藏傳佛教寧瑪派吸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