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在浩如煙海的文化面前,我們都是井底之蛙,所獲得的知識遠遠不夠。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很難想象到這句話出自於上海的一名拾荒流浪漢口中。而這名火了的滿腹經綸的流浪漢原來是上海徐彙區的一名公務員,因為沉迷讀書和撿垃圾,走出了自己的特立獨行的自由人生。

“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這個五十多歲的上海流浪漢叫沈巍,原先大學畢業,在上海匆匆忙忙的地鐵旁,很多人會很少注意到一個捧著論語尚書這樣的國學典籍的流浪漢在昏黃的路燈下認真的看書。看破紅塵的沈巍每天只做兩件自己喜歡的事,就是拾完垃圾賣了買書看。而且沈巍撿垃圾是因為自己的環保理念。

“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他說:垃圾分類是源頭治理,應該針對產垃圾的人。但在一個提倡垃圾分類的社會,我撿垃圾,反被嘲笑。”“我不是與世隔絕,反而想讓外界理解我,畢竟垃圾分類,是國家在提倡的。”

不過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流浪拾荒者,並不能讓人們眼前一亮。他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博覽群書和自己的真知灼見。他談過自己的讀書愛好,說道:我讀書很雜,什麼書都買,美術、歷史、文學等等”除了對國學典籍有愛好之外,他還喜歡商業經濟。比如他對海爾張瑞敏評論道:“張瑞敏…因為我老看他的東西,看得比較多。我覺他是從實際當中總結出來的並不是那種很玄的理論。


“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他還談過更多有自己想法的句子,比如對於從事的專業,要沉下心來不斷深挖,不要總想這也知道,那也知道。但同時也要注意,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面不要過窄,要學會觸類旁通。談中國人的地域觀念:他說不要有地域觀念,每個地方的人,都不可能只和身邊人打交道。只有大家互相打交道,才能走得更近。

其實還有更多的沈大師的名句,講述他所理解的人生真諦和自己的悟道禪機。 沈大師可謂知行合一,內心與現實如一還真不同於浮躁的社會。只是沈大師的免費課,雖然經過了抖音等傳播,人們在佩服之餘,還是隻忙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面對長槍短炮耽誤了自己讀書撿垃圾樂趣的沈巍感慨 “你們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文化。”

“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其實 文化還真的不是短短几天或者堆砌就能夠實現的。流浪大師的形象和內心像極了古代的高僧布袋和尚,因為他們倆都是真正懂得什麼叫真正放下的人。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寧波市奉化的後梁高僧。他法號長汀子,他身體比較胖而且肚子很大,經常說出禪語,隨身揹著個布袋,隨遇而安並沒有固定的住處,以天地為家。因為布袋和尚笑口常開,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受到當地人的愛戴,被奉為大肚彌勒。


“流浪大師”沈巍與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他自幼就是個孤兒,被長汀村好人所救,後來出家為僧,四處雲遊,隨身攜帶一個布袋,經常在市中化緣,天黑就隨遇而安,睡在布袋之上。布袋和尚用自己的行動去點化世人,要多寬容懂得放下。布袋和尚曾經做過一首插秧歌,講述插秧倒著插其實跟以退為進的人生一樣的禪機。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禪機很多人也許能悟到,但是能跟從內心出發實際行動還是非常少的。流浪大師沈巍行動可以說是和布袋和尚的禪機一致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