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安徽省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介於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西部、北部與河南省接壤,西南部與阜陽市毗連,東部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部與淮南市為鄰;屬溫帶季風氣候。[1]

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自秦時置譙縣以來,歷經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縣建制,其間魏皇初二年封譙郡為 “ 陪都”。元至正1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亳州成為三朝古都之地[2]。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隸安徽省鳳潁六泗道。1986年,撤亳縣建亳州市(縣級)。2000年,設立地級亳州市。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長三角經濟圈的直接輻射區、皖北旅遊中心城市[3]、安徽省域交匯中心城市之一[4]。享有藥都的美譽,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4]

2018年10月,亳州市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

建置沿革

中國“亳州”概述

《亳縣誌》

夏時,亳州境西北為有虞氏,東南為塗山氏。

商時,亳州境內建有嵇方國[8]

西周,周武王封神農之後建立的姜姓焦國,由河南陝縣遷都於此,並修築焦城。

春秋初期,焦國被陳國所滅,焦城屬陳國。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楚國伐陳國,奪取境內的焦城、夷邑(今城父鎮)。

秦時,置譙縣、城父縣,屬泗水郡。譙縣後隸屬碭郡。

西漢時,屬沛郡。

東漢時,屬沛國。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豫州刺史部治所遷至譙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分沛國之地設立譙郡,以譙縣為治所。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南部新區航拍

三國時期,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 “五都”。譙郡轄相縣、蕭縣、酇縣、費亭、苦縣、宋縣、城父縣、山桑縣、銍縣、竹邑縣、符離縣、蘄縣、洨縣、龍亢縣、虹縣。(今淮北、宿州、蕭縣、永城、鹿邑、太和以北、渦陽、蒙城、利辛、靈璧、固鎮、龍亢懷遠西部,五河)。

西晉時,在此置譙國,後又為譙郡,治譙縣。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為南兗州治所。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南兗州屬於北周。鑑於譙城為軍政重鎮,北周在譙縣設置總管府,統轄數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靜帝將南兗州改稱亳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

中國“亳州”概述

國際中藥城 藥都亳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縣(今譙城區)、山桑縣(今蒙城縣)、城父縣(今譙城區城父鎮)、臨渙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酇縣(今河南永城酇城鎮)、鹿邑縣(今河南鹿邑縣西南)、永城縣(今河南永城)、真源縣(今鹿邑縣)8縣。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總管府,轄亳、宋、潁、沈、譙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總管府為都督府。

宋時,亳州屬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為集慶軍,置節度使,統縣七。

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汴梁路,下轄6縣。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於亳州稱帝,建 “韓宋”政權,以亳州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南直隸鳳陽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縣為州,境內設義門巡檢司。

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雍正二年(1724年),亳州轄譙縣(包括今譙城區、渦陽縣和利辛大部分地區)、太和縣、蒙城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為散州,隸潁州府。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在亳、阜、蒙、宿接壤處,以雉河集為縣治,循北魏古郡名,設立渦陽縣。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歷代管轄範圍(10)

民國元年(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隸安徽省鳳潁六泗道(後改名淮泗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轄城關及郊區,與其他邊區縣並存。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市、縣合併,恢復亳縣建制,隸阜陽專員公署。

1964年10月,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各劃出部分行政區域,為利辛縣行政區域;治所設於利辛集。

1986年3月,撤亳縣建亳州市(縣級),其轄區不變;同年,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

1998年2月,收歸省直接管轄(享受副地級待遇)。

2000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亳州市,轄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和譙城區。[8]

2018年10月,亳州市入選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9]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市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亳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位於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與周口市鹿邑縣接壤,西南部與阜陽市毗連,東部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部與淮南市為鄰,面積8374平方公里。[13][14]

地形地貌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2)

亳州市全境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佈,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15][16]

亳州市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10餘處石灰岩殘丘分佈,除蒙城和渦陽零星分佈的剝蝕殘丘以外總體為典型的黃淮堆積型地貌,為近代黃河氾濫沉積區域,微地貌分為河漫灘、氾濫微高地、氾濫坡平地、決口扇形地、河間窪地、河間平地、低丘7種類型。[17]

土壤

亳州市土壤類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和石灰土。其中砂礓黑土(又叫青黑土)是一種具有腐泥狀黑土層和淺育性砂礓層的暗色土壤,是古老的農業區耕作土壤之一,分佈面積最大,約佔全區總面積的71.6%;潮土系黃泛沉積物發育而成,約佔總面積的23.2%;棕壤土系老的黃土性衝擊母質所形成,分佈於河流中游沿岸,呈帶狀分佈,佔土地總面積的1.5%。石灰土系以石灰岩為主的風化積物發育而成,均集中在小山丘周圍,約佔土地面積的3.7%。[18]

氣候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夜景(30)

亳州市氣候處在暖溫帶南緣,屬於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幹。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4.9℃,平均日照2184小時,平均無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19][20][21]

水文

亳州市轄區內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367條,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72條,100 平方公里以上河道42條,分屬淮河水系和洪澤湖水系。主要幹流河道有渦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22][23][24]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

渦河左岸自譙城區牛集鎮靈子門行政村代橋自然村首先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蒙城縣移村集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173公里,流域面積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譙城區淝河鎮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利辛縣展溝鎮出境 入鳳台、潁上縣界,境內長123.4公里,流域面積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縣大李集鎮入境,向東流經利辛縣境南部,至蒙城縣鄒樓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66公里,流域面積140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中國“亳州”概述

亳州(2)

亳州市土地總面積為852258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707929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24790公頃,未利用地面積19539公頃。[26]

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資料顯示:亳州市有農用地707929.4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3.07%,其中耕地598701.97公頃,在三縣一區土地利用中均佔主體地位,在各縣區空間上的分佈較為均勻;園地6725.02公頃,主要分佈於譙城區;林地23189.03公頃,在各縣區均有分佈,以譙城區為最;牧草地108.11公頃,約80%的牧草地分佈於渦陽縣;其他農用地79205.31公頃,各縣區其他農用地在其農用地中所佔比例以蒙城縣為最高,其次是利辛縣。[27]

亳州市有建設用地124789.6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64%,其中城鄉建設用地105135.62公頃,各縣區城鄉建設用地佔其建設用地總規模比例介於76.49%-90.37%之間,高低順序依次為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交通運輸用地8987.81公頃,均勻分佈於各縣區;水利設施用地9484.50公頃,過半分佈於利辛縣;其他建設用地1181.67公頃,主要分佈於渦陽縣、蒙城縣。[28]

亳州市有其他土地19538.94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29%,在各縣區分佈比例譙城最高,利辛最低,渦陽、利辛兩縣居於兩者之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