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村古城門▲▲▲

現在的扣馬村原為扣馬鎮,後來分為扣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為了抵禦土匪侵擾,扣馬村村民依著山勢築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個寨門,時光久遠,其餘的三個寨門先後坍塌,只留下南門成為古寨曾經存在的歷史見證。

這些村史,都記載在《新築扣馬寨碑記》的古碑文中。

扣馬村名的由來

有時候,歷史走得遠了,人們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當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紂之前,這裡就是黃河上一個繁華的古渡口。它的過往歷歷在目,只有一些細節曾被塵封,需要靠一點兒想象來恢復。

說起扣馬村名的由來,從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學者孫順通先生說,這和商朝末年兩位“大賢”伯夷、叔齊有關,同時也牽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一個巨大的謎團。1996年至2000年,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學者,通過對鐘鼎銘文、史書記載、當時天文觀測的記載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證和考察,最終確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對朝歌城發動了總攻。當時,有人猛然回頭,發現東南方向的天空出現了哈雷彗星。

在扣馬村文化活動廣場的舞臺上,就繪有一幅描述“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諫”的巨幅圖案,畫面上旌旗獵獵,場面宏大。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村古城門▲▲▲

現在的扣馬村原為扣馬鎮,後來分為扣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為了抵禦土匪侵擾,扣馬村村民依著山勢築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個寨門,時光久遠,其餘的三個寨門先後坍塌,只留下南門成為古寨曾經存在的歷史見證。

這些村史,都記載在《新築扣馬寨碑記》的古碑文中。

扣馬村名的由來

有時候,歷史走得遠了,人們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當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紂之前,這裡就是黃河上一個繁華的古渡口。它的過往歷歷在目,只有一些細節曾被塵封,需要靠一點兒想象來恢復。

說起扣馬村名的由來,從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學者孫順通先生說,這和商朝末年兩位“大賢”伯夷、叔齊有關,同時也牽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一個巨大的謎團。1996年至2000年,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學者,通過對鐘鼎銘文、史書記載、當時天文觀測的記載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證和考察,最終確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對朝歌城發動了總攻。當時,有人猛然回頭,發現東南方向的天空出現了哈雷彗星。

在扣馬村文化活動廣場的舞臺上,就繪有一幅描述“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諫”的巨幅圖案,畫面上旌旗獵獵,場面宏大。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魚鄉之地會盟鎮扣馬村日漸豐饒▲▲▲

孤竹國是商代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亞微年事漸高,沉痾難起,欲立幼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

長子伯夷得知父親的心意後,為成全弟弟,離家出走數月不歸。誰想叔齊也是個謙謙君子,認為按慣例王位應該是哥哥的,自己佔了不妥,竟也出逃了。

後來兄弟倆在首陽山相遇,抱頭大哭一場後,在此隱居下來。當年的首陽山就在今天扣馬村的南邊,距離很近。

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在同盟山下修建了會盟臺,與天下諸侯會師孟津,準備攻打朝歌。

伯夷和叔齊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下山攔住武王的馬,苦苦進諫,說:“你的父親(周文王)剛死,還沒安葬,你就大動干戈,這能稱為‘孝’嗎?你作為商的臣子,竟要去殺君主,這能稱為‘忠’嗎?”

兩人指責武王伐紂為不忠不孝,令武王十分惱火。

幸好姜太公為他們講情,說他們是“義人”,他們才沒惹上殺身之禍。後來,這段歷史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伯夷列傳》中。

當然,周武王並未聽從伯夷、叔齊的勸諫,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朝。

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後人把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這個地方叫作扣馬村。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村古城門▲▲▲

現在的扣馬村原為扣馬鎮,後來分為扣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為了抵禦土匪侵擾,扣馬村村民依著山勢築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個寨門,時光久遠,其餘的三個寨門先後坍塌,只留下南門成為古寨曾經存在的歷史見證。

這些村史,都記載在《新築扣馬寨碑記》的古碑文中。

扣馬村名的由來

有時候,歷史走得遠了,人們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當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紂之前,這裡就是黃河上一個繁華的古渡口。它的過往歷歷在目,只有一些細節曾被塵封,需要靠一點兒想象來恢復。

說起扣馬村名的由來,從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學者孫順通先生說,這和商朝末年兩位“大賢”伯夷、叔齊有關,同時也牽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一個巨大的謎團。1996年至2000年,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學者,通過對鐘鼎銘文、史書記載、當時天文觀測的記載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證和考察,最終確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對朝歌城發動了總攻。當時,有人猛然回頭,發現東南方向的天空出現了哈雷彗星。

在扣馬村文化活動廣場的舞臺上,就繪有一幅描述“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諫”的巨幅圖案,畫面上旌旗獵獵,場面宏大。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魚鄉之地會盟鎮扣馬村日漸豐饒▲▲▲

孤竹國是商代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亞微年事漸高,沉痾難起,欲立幼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

長子伯夷得知父親的心意後,為成全弟弟,離家出走數月不歸。誰想叔齊也是個謙謙君子,認為按慣例王位應該是哥哥的,自己佔了不妥,竟也出逃了。

後來兄弟倆在首陽山相遇,抱頭大哭一場後,在此隱居下來。當年的首陽山就在今天扣馬村的南邊,距離很近。

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在同盟山下修建了會盟臺,與天下諸侯會師孟津,準備攻打朝歌。

伯夷和叔齊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下山攔住武王的馬,苦苦進諫,說:“你的父親(周文王)剛死,還沒安葬,你就大動干戈,這能稱為‘孝’嗎?你作為商的臣子,竟要去殺君主,這能稱為‘忠’嗎?”

兩人指責武王伐紂為不忠不孝,令武王十分惱火。

幸好姜太公為他們講情,說他們是“義人”,他們才沒惹上殺身之禍。後來,這段歷史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伯夷列傳》中。

當然,周武王並未聽從伯夷、叔齊的勸諫,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朝。

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後人把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這個地方叫作扣馬村。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

《古今圖書集成》卷《河南府古蹟考·孟津縣》也有這樣的記載:“扣馬村: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周武王伐紂,師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即其地。”

伯夷、叔齊的墓祠

也許你會覺得,伯夷叔齊的行為太過迂闊。但古往今來,人們對其行為褒揚有加,這是為何?

人們在孟津渡附近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夷齊祠、天意閣、武王廟等建築,將周武王和伯夷、叔齊一同進行祭祀。

緊鄰扣馬村南門,有一塊廢棄的空地,破磚碎瓦隨處可見。也許《重遷古夷齊祠碑記》能給出解答”。

這是一塊明嘉靖年間的古碑,碑文由明代河南巡撫王洙所書,文采飛揚,字跡清晰,鑲嵌在原村小學的磚牆上。其中有“武王不屈師而屈理,蓋武王得聖人之權,夷齊得聖人之經。非武王,不足以濟一時之變;非夷齊,不足以定萬世之常。……以故首陽一節,名教所關,非細故也。”對伯夷叔齊的仁義之舉高度肯定。

孫順通說,傳說這就是夷齊祠的原址所在地,原是三進院落,現存一通鑲嵌在牆壁上的石碑刻,碑面雖然破損斷裂,但碑文保存尚好,清晰可見。

經辨認,這通刻著“重遷古夷齊祠碑記”的古碑是明朝嘉靖年間由三位進士集體撰文鐫刻而成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了。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村古城門▲▲▲

現在的扣馬村原為扣馬鎮,後來分為扣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為了抵禦土匪侵擾,扣馬村村民依著山勢築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個寨門,時光久遠,其餘的三個寨門先後坍塌,只留下南門成為古寨曾經存在的歷史見證。

這些村史,都記載在《新築扣馬寨碑記》的古碑文中。

扣馬村名的由來

有時候,歷史走得遠了,人們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當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紂之前,這裡就是黃河上一個繁華的古渡口。它的過往歷歷在目,只有一些細節曾被塵封,需要靠一點兒想象來恢復。

說起扣馬村名的由來,從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學者孫順通先生說,這和商朝末年兩位“大賢”伯夷、叔齊有關,同時也牽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一個巨大的謎團。1996年至2000年,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學者,通過對鐘鼎銘文、史書記載、當時天文觀測的記載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證和考察,最終確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對朝歌城發動了總攻。當時,有人猛然回頭,發現東南方向的天空出現了哈雷彗星。

在扣馬村文化活動廣場的舞臺上,就繪有一幅描述“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諫”的巨幅圖案,畫面上旌旗獵獵,場面宏大。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魚鄉之地會盟鎮扣馬村日漸豐饒▲▲▲

孤竹國是商代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亞微年事漸高,沉痾難起,欲立幼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

長子伯夷得知父親的心意後,為成全弟弟,離家出走數月不歸。誰想叔齊也是個謙謙君子,認為按慣例王位應該是哥哥的,自己佔了不妥,竟也出逃了。

後來兄弟倆在首陽山相遇,抱頭大哭一場後,在此隱居下來。當年的首陽山就在今天扣馬村的南邊,距離很近。

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在同盟山下修建了會盟臺,與天下諸侯會師孟津,準備攻打朝歌。

伯夷和叔齊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下山攔住武王的馬,苦苦進諫,說:“你的父親(周文王)剛死,還沒安葬,你就大動干戈,這能稱為‘孝’嗎?你作為商的臣子,竟要去殺君主,這能稱為‘忠’嗎?”

兩人指責武王伐紂為不忠不孝,令武王十分惱火。

幸好姜太公為他們講情,說他們是“義人”,他們才沒惹上殺身之禍。後來,這段歷史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伯夷列傳》中。

當然,周武王並未聽從伯夷、叔齊的勸諫,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朝。

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後人把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這個地方叫作扣馬村。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

《古今圖書集成》卷《河南府古蹟考·孟津縣》也有這樣的記載:“扣馬村: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周武王伐紂,師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即其地。”

伯夷、叔齊的墓祠

也許你會覺得,伯夷叔齊的行為太過迂闊。但古往今來,人們對其行為褒揚有加,這是為何?

人們在孟津渡附近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夷齊祠、天意閣、武王廟等建築,將周武王和伯夷、叔齊一同進行祭祀。

緊鄰扣馬村南門,有一塊廢棄的空地,破磚碎瓦隨處可見。也許《重遷古夷齊祠碑記》能給出解答”。

這是一塊明嘉靖年間的古碑,碑文由明代河南巡撫王洙所書,文采飛揚,字跡清晰,鑲嵌在原村小學的磚牆上。其中有“武王不屈師而屈理,蓋武王得聖人之權,夷齊得聖人之經。非武王,不足以濟一時之變;非夷齊,不足以定萬世之常。……以故首陽一節,名教所關,非細故也。”對伯夷叔齊的仁義之舉高度肯定。

孫順通說,傳說這就是夷齊祠的原址所在地,原是三進院落,現存一通鑲嵌在牆壁上的石碑刻,碑面雖然破損斷裂,但碑文保存尚好,清晰可見。

經辨認,這通刻著“重遷古夷齊祠碑記”的古碑是明朝嘉靖年間由三位進士集體撰文鐫刻而成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了。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伯夷叔齊祠碑記▲▲▲

碑刻主要記載了伯夷、叔齊的生平事蹟,以及孔子、孟子、皮日休、韓愈等後世名人墨客對他們高潔品質的讚譽褒揚,行文流暢,措辭精到,篆楷兼具,書法價值頗高。

"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即將餓死時作出《采薇歌》,遂成絕唱。而他們用生命對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紂這件事兒。這兩位當年“叩馬而諫”的地方,就在今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地方。

這個古老的村莊地處中原地帶,南靠邙山,北依黃河。見證了商代末年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歷史。

孟津、扣馬

《尚書·解孔氏》記載:“孟地置津,故稱孟津。”

《論衡》則說:“武王伐紂,八百諸侯盟此,故謂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別名。有地方學者說,古時所說的孟津遺址在今會盟鎮扣馬村南邙山之下。

扣馬村位於孟津縣最東端,與孟州隔河相望,周邊與古時的溫縣、孟縣、偃師、鞏義和孟津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聞雞聽五縣”之說。

扣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門,雖歷經風雨剝蝕,門額上的“長贏門”三個字仍清晰可辨;大門兩側的磚瓦土層早已殘破脫落,但恢宏的氣勢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仍令人肅然,城牆上鐫刻的“扣馬”兩個篆字透出幾分古韻。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村古城門▲▲▲

現在的扣馬村原為扣馬鎮,後來分為扣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為了抵禦土匪侵擾,扣馬村村民依著山勢築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個寨門,時光久遠,其餘的三個寨門先後坍塌,只留下南門成為古寨曾經存在的歷史見證。

這些村史,都記載在《新築扣馬寨碑記》的古碑文中。

扣馬村名的由來

有時候,歷史走得遠了,人們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當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紂之前,這裡就是黃河上一個繁華的古渡口。它的過往歷歷在目,只有一些細節曾被塵封,需要靠一點兒想象來恢復。

說起扣馬村名的由來,從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學者孫順通先生說,這和商朝末年兩位“大賢”伯夷、叔齊有關,同時也牽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曾是一個巨大的謎團。1996年至2000年,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餘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學者,通過對鐘鼎銘文、史書記載、當時天文觀測的記載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證和考察,最終確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對朝歌城發動了總攻。當時,有人猛然回頭,發現東南方向的天空出現了哈雷彗星。

在扣馬村文化活動廣場的舞臺上,就繪有一幅描述“八百諸侯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諫”的巨幅圖案,畫面上旌旗獵獵,場面宏大。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魚鄉之地會盟鎮扣馬村日漸豐饒▲▲▲

孤竹國是商代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亞微年事漸高,沉痾難起,欲立幼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

長子伯夷得知父親的心意後,為成全弟弟,離家出走數月不歸。誰想叔齊也是個謙謙君子,認為按慣例王位應該是哥哥的,自己佔了不妥,竟也出逃了。

後來兄弟倆在首陽山相遇,抱頭大哭一場後,在此隱居下來。當年的首陽山就在今天扣馬村的南邊,距離很近。

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在同盟山下修建了會盟臺,與天下諸侯會師孟津,準備攻打朝歌。

伯夷和叔齊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下山攔住武王的馬,苦苦進諫,說:“你的父親(周文王)剛死,還沒安葬,你就大動干戈,這能稱為‘孝’嗎?你作為商的臣子,竟要去殺君主,這能稱為‘忠’嗎?”

兩人指責武王伐紂為不忠不孝,令武王十分惱火。

幸好姜太公為他們講情,說他們是“義人”,他們才沒惹上殺身之禍。後來,這段歷史被司馬遷寫入了《史記·伯夷列傳》中。

當然,周武王並未聽從伯夷、叔齊的勸諫,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建立了周朝。

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後人把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這個地方叫作扣馬村。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扣馬▲▲▲

《古今圖書集成》卷《河南府古蹟考·孟津縣》也有這樣的記載:“扣馬村: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周武王伐紂,師會孟津,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即其地。”

伯夷、叔齊的墓祠

也許你會覺得,伯夷叔齊的行為太過迂闊。但古往今來,人們對其行為褒揚有加,這是為何?

人們在孟津渡附近伯夷、叔齊扣馬而諫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夷齊祠、天意閣、武王廟等建築,將周武王和伯夷、叔齊一同進行祭祀。

緊鄰扣馬村南門,有一塊廢棄的空地,破磚碎瓦隨處可見。也許《重遷古夷齊祠碑記》能給出解答”。

這是一塊明嘉靖年間的古碑,碑文由明代河南巡撫王洙所書,文采飛揚,字跡清晰,鑲嵌在原村小學的磚牆上。其中有“武王不屈師而屈理,蓋武王得聖人之權,夷齊得聖人之經。非武王,不足以濟一時之變;非夷齊,不足以定萬世之常。……以故首陽一節,名教所關,非細故也。”對伯夷叔齊的仁義之舉高度肯定。

孫順通說,傳說這就是夷齊祠的原址所在地,原是三進院落,現存一通鑲嵌在牆壁上的石碑刻,碑面雖然破損斷裂,但碑文保存尚好,清晰可見。

經辨認,這通刻著“重遷古夷齊祠碑記”的古碑是明朝嘉靖年間由三位進士集體撰文鐫刻而成的,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了。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伯夷叔齊祠碑記▲▲▲

碑刻主要記載了伯夷、叔齊的生平事蹟,以及孔子、孟子、皮日休、韓愈等後世名人墨客對他們高潔品質的讚譽褒揚,行文流暢,措辭精到,篆楷兼具,書法價值頗高。

伯夷、叔齊千古絕唱的故事就發生在洛陽這個地方,你來過麼?

伯夷叔齊祠碑記▲▲▲

在離村不遠的首陽山上,如今還有伯夷、叔齊的墓祠。千百年來,伯夷、叔齊和首陽山的故事在當地是婦孺皆知。

話說天下歸周後,伯夷和叔齊發誓不食周粟,終日只靠采薇為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史記·伯夷列傳》中留下了伯夷、叔齊所做的《采薇歌》,被後世傳唱至今。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吾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此寨修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是為防豫陝一帶流匪而建的,原有4座寨門,如今只剩下這一座。以前,扣馬村還是扣馬鎮。這兩年,村裡一些老人憑著記憶,繪出了扣馬古鎮圖,也在上面標出了東春旭門、西保成門、南長贏門、北迎恩門的位置。”

這是伯夷叔齊留下絕唱的地方,

充滿傳奇色彩。

今天的扣馬村,

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