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本文主要繼續上文的話題,繼續上文沒有談完的有扈氏和伯益的去向問題。我們上文說到了夏啟大敗“有扈氏”所在“甘”的地望考證,還是依慣例上張示意圖,增加下大家的印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甘之戰示意圖

我們上文講到,夏啟從“黃臺之丘”的夏都(新砦遺址)出發,在甘這個沼澤之地與有扈氏決戰,將有扈氏擊敗。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中古以前,包括秦漢,戰爭中落敗的一方只是退出權力爭奪,但勝利方從來不絕敗者的祭祀,也就是說會為敗者保留對祖先祭祀的權利。夏商周無不如此,不像後世對前朝通常會斬草除根。歷史文獻上並沒有提到“甘之戰”以後夏啟如何處置有扈氏了,不過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做下推斷。

《春秋正義》裡有記載“甘昭公,王子帶,食邑於甘,河南縣南有甘水”,而《史記三家注》上也明確說了“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這個《洛陽記》我沒找到,不過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證據,《水經注》上對洛水、伊水以及甘水都做過講述,“甘水發於東麓,北流注入洛水也”“甘水東十許裡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山海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汵](j9n)石”,再接著看《山海經》“讙(hu1n)舉之山。雒(lu^)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據《水經注·洛水》,我們知道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山。我們從上篇文章知道有扈氏就是東夷贏姓的“九扈”,而“九扈”按照文獻記載是少昊“以為農正”設的“九扈”,就是讓九個部落分別教導百姓種地,“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見《左傳正義》卷48),而夏通玄,所謂“玄扈”其實就是九扈中的“夏扈”。從這裡我們大概已經猜出來了,少昊派往西方協助這邊人民種地的部族就是九扈中的“夏扈”,也就是我們在談的有扈氏。有扈氏來到這邊以後,把在山東當地對山水的稱呼也帶了過來(這個其實很常見,我們經常發現上古的地方總會出現多地同名的現象,大多是這麼來的,中原和山東很多古名都會重複,想是人員流動造成的)。而經學者們考證,的確在洛陽西南的宜陽縣有個村叫“戶村”,我專門去地圖上查了下,的確是這樣,戶村的位置也在伊水和洛水中間,古甘水現在已經沒有了,按照古籍上的記載,應該向北流入洛河,戶村這個位置向北就是洛河,我們上張圖看下吧。如下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戶村的位置示意圖

戶村在山坡的下面,上面兩個箭頭匯合的地方應該就是古甘水,距離我已經都量過了,與文獻上記載相符。古甘水向北匯入古洛水,幾千年的時光,山河不知道是否還依舊,想必會有些變化,至少古甘水已經消失了。

那麼關中那個“扈”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分析。

有扈氏戰敗後被夏啟遷到戶村這個地方,而前文我們也分析過,夏啟其實已經看上了洛陽盆地這個絕佳的地方,準備在這裡建造新的都城,也就是上圖右上角的那個“斟尋”(二里頭遺址),我發現上三代的王朝都有個特點,喜歡讓戰敗方去幫自己守邊。前面文章我寫過夏的三重防護圈,這裡我們還是上張地圖,看下伊洛盆地的幾處關隘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京畿防守位置示意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來,就三條通路可以從西邊進入夏的京畿地區,我們都知道函谷關這裡是主要的通路,而北邊雖然有個缺口,但中間還隔著黃河天塹,後面我們會知道,黃河北邊晉南的臨汾盆地很快會成為夏的一個重要地方。南面洛河這條線,要穿越崇山峻嶺,並不好走,但畢竟是一個通道,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有扈人就是被安排到了這個大山中。我們看下如何推斷出來的。

商洛市山陽縣有滬家垣鎮,又稱扈家源鎮,鎮的名字應該是有扈氏曾經長期在這裡停留所至,很多地方的名字實際上都能追溯到上古時代人們的稱謂。據有關學者推測,有扈氏最後遷往關中,應該跟商有關,商人向關中擴張的時候走的應該是這條線,商洛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商人在前進的過程中,帶著久居此地的有扈氏一同前往關中,在藍田有過停留,最後去了戶縣。作為防衛逃亡西部的夏人以及羌人,沒有比跟夏有深仇大恨的有扈氏更合適的了,後來同族的贏秦也來到了此地,有扈氏從此就淹沒在秦人中。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有扈氏遷徙示意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被夏啟趕走的伯益如何了

我們前文做過分析,啟應該沒有殺伯益,而是讓伯益“出就國”,也就是讓伯益回到了他的封地,他的封地在哪裡呢?《竹書紀年》的原文是“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啟繼位後第二年,“費候”伯益出就國了,前面我們介紹過,伯益就是“大費”,所以這個“費候”自然是伯益無疑了。我們來考證下這個“費國”在哪裡。按照《史記》的說法,有扈氏和費氏都是姒姓(夏的王姓)的同族之人,這個應該是後代的謬傳,有扈氏和費氏都是東夷的贏姓。

我們從兩點來考證,一是費氏在後世文獻中存留的蛛絲馬跡,二是伯益的贏姓後人的分佈和遷徙。

《路史· 國名紀四》卷二七“夏后氏後”有“弗(費)” 。“費也, 今河南緱氏滑都也, 與魯費異。” 意思是說,夏后氏的“費”在河南緱氏鎮。跟春秋時候魯國那個費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下地圖,看緱氏鎮在哪裡。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緱氏鎮位置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緱氏鎮在嵩山北麓,離後來建的斟尋大都位置應該很近,本身緱氏鎮現在就屬於偃師市地界。如前面文章所述,按照考古的結論,夏初的時候是“新砦文化”,二里頭文化還沒有誕生,從上面示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洛陽盆地文化遺址非常少,只有“東干溝”和“花地嘴”兩個遺址,當然我們還沒有拿到最權威的數據,有可能會還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很多,而新砦之前的“王灣三期”龍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豫西,洛陽盆地應該尚屬於比較荒涼之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背後放一個王位的爭奪者,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況且對於雄才大略的啟來說,他對洛陽盆地應該早就虎視眈眈了,豈能讓給伯益?所以這個位置應該不是伯益的封地“費”。那麼還有哪裡呢?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泗洲”條引《都城記》說若木“居南裔為諸侯”。又說至夏末 ,“其君費昌去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在《史記》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意思是說,伯益的兒子“若木”在夏的南邊當諸侯,而到了夏的末年,他的君主費昌脫離了夏歸順商,幫助商湯討伐夏桀立下了戰功,成為商朝的大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兩件事,一件是伯益的封地“費”在夏的疆域南邊。還有就是跟有扈氏一樣,夏末時候費也一樣叛變歸順商了。的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哈,想想斟尋氏昆吾氏對夏的忠心,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到位。

我們在夏的疆域南面找一找吧,既然是南面,肯定不是春秋魯國那個“費”了。

在浩瀚的史籍中,《後漢書 曹騰傳》中有一段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裡面說“曹騰為費亭侯”,而《水經 淮水注》: “渙水又東南經費亭南”,並說即曹騰之食邑所在。此費亭地當今河南永城境。永城在哪?我們上地圖。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永城位置示意圖

永城在商丘市的東南,也在陽城的東南方向300公里,東南也是南吧,有人喜歡抬槓我也沒辦法。我們還沒有談到商湯伐桀,商湯伐桀中那個關鍵的”有緡氏”就在東邊不遠,而“商亳”也在北面不遠,如果費氏在這個時候反戈一擊,對於夏來說的確很致命,所以文獻說費氏立了大功,這個我們後面文章再談。說明這個位置的確符合文獻上的記載,而且這塊的確是後世贏姓諸國的地盤,我們上一張春秋時候贏姓諸國的分佈圖,就很清楚了。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看到沒有,永城周圍就是這些贏姓的諸侯國,換句話說,都是伯益的後代啊,伯益出就國,來到永城附近,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其子孫秦王嬴政終於贏得了天下,為2000年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篇文章一沒注意寫的太長,大家看起來費勁,以後我會把內容分開來講,這樣不至於讓看的人勞神費力的。所以這片文章就到這裡了,有扈氏和伯益作為東夷在夏初兩個最傑出的代表,被夏啟用一文一武給解決了。

作為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歷史文獻上對啟的記載並不很多,但啟的大智大勇,肯定超常人之能,雖然文獻上說他後來開始奢靡暴虐,但凡牽扯到修建宮殿這種事,都會弄得民怨載道。隨著我們考古更深入的開展和文獻上更深入的研究,想必作為開闢歷史的一代雄主夏啟的真實面貌終將會大白於天下。這個系列的下篇文章我們將結束夏啟的時代,開始夷夏的又一輪生死較量。敬請期待。

後面我發幾張二里頭出土的文物給大家看看,從《文物中國史》上截圖出來的,不是特別清晰。不過看著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蠻有想象力的。喜歡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中華文明從哪裡來的——君臨天下的雄主“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