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倫理的“高壓線”不容觸碰!

賓夕法尼亞大學 基辛格 科普 科學 科技日報 2018-11-29

高博

基因編輯嬰兒的出生震驚了科學界。122位科學家聯名譴責,稱“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不做的原因是巨大的風險和倫理問題。出於慎重,學界公約規定,只用即將銷燬的人類胚胎做短期試驗。而賀建奎副教授的研究,就像堵車時,獨自在空曠的應急車道全速前進,必然遭人指斥。


科學倫理的“高壓線”不容觸碰!

此次“犯禁”試驗是否取得了公佈者所說的成果?科學意義如何?尚不清楚,但有兩點可以確定:第一,科學家和審批方公開的信息太少,無法證明其行為是負責任的;第二,科學探索不能跳過規則和審批,拔苗助長是錯的。

首先,一項技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得相當成熟。賀建奎2017年2月初參加一次學術倫理會後,曾發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報告,指出五個安全性問題,筆者代為總結:如何驗證人類胚胎在基因編輯後是否異常?如何發展一個可靠的質量控制流程以減少脫靶?如何減少嵌合體發生?試劑是否會毒害胚胎?如何確定多代後的效應?

賀建奎指出:“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之前,任何執行生殖細胞系編輯或製造基因編輯的人類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是什麼試驗證據,使賀建奎認為已解決了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在2017年3月通過的倫理申請上,我們看不到相關的信息。這份公開材料提到了在猴等模式生物上進行了前期試驗,但未說明試驗結果。也沒有任何相關論文發表。

筆者認為,試驗人員應儘快公佈前期試驗信息,才能向大家表明他們是抱著負責任的態度去闖禁區。批准該申請的審查者也應公開批准的理由,以證明他們履行了職責,不是走過場。

另外,雖然很多遺傳病患者都指望新技術解除折磨,但科學家逾越規矩去探索是冒失的,可能給科學事業拖後腿。

一個例子是1999年,18歲的先天OTC缺乏症患者傑西·基辛格,參加美國賓州大學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時死去,也是18名試驗者中唯一死去的——試驗者認為無害的腺病毒,在基辛格體內引發劇烈的免疫反應。事後發現,是試驗主持者而非臨床醫生招募了基辛格,這是違反規程的(因為試驗主持者可能勸誘病人蔘與)。

儘管基辛格生前曾表示,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是死亡,相關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仍為此遭遇重大挫折;相關機構關閉;賓州大學鉅額賠款;媒體報道讓大眾對基因治療從盲目樂觀轉為避之大吉,讓基因治療難以招募志願者。

科學倫理的“高壓線”不容觸碰!

一次可能跨不過倫理門檻的基因編輯嬰兒試驗,也讓人疑慮:如出紕漏,孩子健康將受損,基因編輯技術也將遭遇波折,以科學家個人名譽來抵押遠遠不夠。這也是眾多科學家抗議此次試驗的原因。

於今,我們唯有期盼那對雙胞胎健康長大,並希望科學家利用合規試驗儘快轉化基因編輯技術,造福眾多受苦於基因疾病的患者。科學是循序漸進的事業,不是賭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