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冰箱

文 | 孫園

編輯 | 萬德乾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1.社區零售瞄準的,是冰箱場景嗎?

2.冰箱產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3.“幹掉”冰箱,有戲嗎?

想幹掉消費者的家庭冰箱,是過去20多年來紮根於社區零售場景創新的所有商家幾乎都喊過的一句話,以前是便利店,現在是各類基於家庭消費的即時服務。

但是這麼些年來,消費者家裡的冰箱也從來沒有被替代過,其原因一方面是冰箱作為家庭裡家電和唯一冷鏈解決方案的工具,它的作用力是在放大;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提升,冰箱也在不斷提高其功能和價值。

因此,20多年來,消費者家裡的冰箱從來沒有被幹掉過,背後所體現的是基於社區場景零售創新的業務本質,一定是對於消費者和家庭(home,notfamily)最後一米的觸達,而這是一個直到今天依然擺在所有社區零售創新面前的一道終極難題。

冰箱,曾是一代人記憶中的“百寶箱”。從1956年,第一臺國產冰箱出產於北京雪花冰箱廠,到80年代和彩電、洗衣機一同成為結婚“三大件”進入千家萬戶,冰箱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早已超越單純的家用電器。

甚至於,對一些租房族和年輕人而言,一個住處可以沒有電視,甚至沒有廚房,但不能沒有冰箱。

作為家庭食材的冷鏈保鮮存儲中心,冰箱在現如今卻遇到了來自近場消費的降維打擊——社區便利店、生鮮店、無人貨架、到家服務等,以打造“雲冰箱”的概念衝殺入場,試圖通過小批量、高時效、快流轉的生鮮供給方式,取代家庭冰箱的食材儲存功能。

正如移動支付“消滅”了紙幣、網約車使廣播電臺衰落一樣,冰箱在自身產品技術迭代的同時也面臨著跨界競爭。內外雙重革命下,冰箱會成為過去式嗎?

社區零售瞄準“冰箱”生意

通過便利的近場消費渠道替代冰箱部分功能,在連鎖便利店發達的鄰國日本早已出現。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曾經表示,“便利店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之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上班族開始把鄰近的 24 小時便利店視為‘自家的另一個冰箱’。”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社區零售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幹掉”冰箱

在中國,“取代冰箱”的底氣最早並非來自於線下連鎖擴張,而是效率越來越高的到家服務,尤其是生鮮電商的出現。其背後邏輯是通過及時達服務的極致化,推動消費者消費習慣從計劃性購買到即時性消費的轉變。

早在2017年,每日優鮮就提出了“雲冰箱”戰略,意圖通過前置倉一小時達服務,為社區家庭和寫字樓白領提供當日新鮮生鮮產品,滿足上億消費者“隨吃隨買隨到”的需求,節省家用冰箱空間。

線下連鎖同樣也沒有甘於人後,阿里CEO張勇(逍遙子)就曾在公開渠道發聲,稱盒馬要通過小包裝食材和30分鐘送達的服務“幹掉冰箱”。蘇寧小店則是基於線下密集布點和生鮮、日配sku的不斷擴張去做社區“共享冰箱”。

至於時下大熱的“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生鮮傳奇”們,從廣義上來看,切的都是同一塊蛋糕。

作為家庭食材存儲的冷鏈中心,冰箱功能的弱化意味著生鮮食材購買的碎片化,必然導致的是生鮮食材購買量級和客單價的降低。但從目前來看,這樣的嘗試並不太成功——相當一批零售商在生鮮食材的包裝單位和線上配送費的門檻設置,並不足以支撐小批次、多種類、低單價的購買。

在生鮮電商盈利難的情況下,要想讓顧客習慣於客單價低於50元、免配送費、及時達的購買行為並不難,但對平臺而言無異於自殺。

實際上,零售商們真的關心冰箱的事嗎?

非也,零售商並不關心你買了東西之後放冰箱還是放櫥櫃,他們關心的,是從哪裡買的話題,究其根本,只是一個關乎購買頻次的商業問題罷了。

概念不盡然相同,做的卻是一模一樣的事——把家庭生鮮購買的顆粒度進一步細化,頻次提高,通過線上配送門檻或是商品搭配和促銷活動,進一步帶動單價提高和總體銷售額的增加,或是進一步,通過流量變現的手段獲取更多收益。

《中國統計年鑑》(2018年)數據顯示:2013-2017五年時間內,我國居民人均生鮮食品消費量除鮮瓜果外,其餘品類增長十分有限(如下圖)。

“幹掉”冰箱

圖片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18年)

生鮮流通渠道的增加在生鮮品消費增長總量有限的背景下,幾乎可以視為存量替換。“冰箱爭奪戰”的核心更多依然在於生鮮消費帶動的其他附加價值。

冰箱從“鮮”入手,積極自救

“幹掉冰箱”的嘗試背後,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是對食材“新鮮”的極致追求,類似盒馬日日鮮“不賣隔夜菜”和錢大媽“不賣隔夜肉”受到追捧足以說明需求之剛性。

說來也冤,對於食材保鮮的追求,冰箱生產商的急切不亞於消費者。據奧維雲網發佈的2018年H1冰箱市場總結,智能和保鮮已成為冰箱行業發展主基調,2018年冰箱產業“保鮮大戰”已經來臨。

但技術的提升依然改變不了行業天花板的臨近,說生鮮食材零售渠道的降維打擊過於誇大,冰箱行業最大的障礙還是自身。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我國冰箱對內銷量在經歷2009-2011年政策刺激下的猛漲後,連續四年呈現小幅下滑趨勢。截至2019年,我國冰箱保有量已達2億臺,按戶均1臺、每戶4-5人計算,冰箱保有量已接近飽和。

“幹掉”冰箱

冰箱產業早已意識到危機的來臨,在總體技術革新頻次趨緩、產品技術滲透率不斷走高的形式下,產品升級成為近年來冰箱市場增量的主要動力。

據中怡康據中怡康推總數據顯示,2016年多門冰箱零售量比重為12.3%、零售額比重為24.1%;2018年多門冰箱零售量比重為18.5%、零售額比重為33.1%,多門冰箱的市場佔比節節攀升。

這種大型化和高端化的趨勢,正好可以論證我們上文的觀點,通過購物渠道的豐富便捷來取代冰箱功能,目前看來並不成功。

對於冰箱產業而言,除基礎技術和外觀的升級,智能家居也是近年來被廣泛提及的一個賣點。作為白電產品的主力軍,冰箱在成為廚房電器智能化入口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首先是針對食材本身,食材保鮮監控和一鍵購買成為海爾等智能冰箱製造商向消費零售端靠攏的第一步,通過引入有機農場、酒莊、養殖場等組建生態系統實現消費渠道的把控,讓冰箱兼具家庭存儲和購買入口的功能(諸如海爾“食聯生態”)。

其次是針對廚電智能化的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冰箱入口查看食譜,聯動煙、灶、烤箱等廚具,實現智能化烹飪。

此外,還有一些遠程控制、語音對話、影音娛樂等功能,我們暫且按下不提。實際情況,在家電智能化方面,冰箱的滲透率最低,2018年冰箱智能化滲透率僅8.7%,兩年提升不到5個百分點,作為對比,彩電2018年智能滲透率是93%。

“幹掉”冰箱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冰箱的智能化技術缺少落地場景支持,作為智能操控入口不如智能音箱、作為家庭娛樂入口不如智能電視,顯得相當雞肋。儘管如此,總體而言,智能冰箱的銷售額增速依然遠遠領先於冰箱行業總體增速。

“幹掉”冰箱

對於冰箱產業而言,智能化和高端化的空間確實存在,但當前重點依然圍繞食材保鮮技術,這也是其作為家庭唯一冷鏈存儲設備的核心意義所在。

“幹掉冰箱”,總共分幾步?

通過近場消費來“幹掉冰箱”,筆者認為並不現實。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通過即時配送的效率來換空間,如果單純憑藉低客單價的生鮮食材採買,實現正向盈利的機會可謂十分渺茫。

但這並不意味著冰箱產業不會遭遇來自快消零售的降維打擊,只是這種希望難免要寄託於無人送貨技術成熟的,那個很遠的未來了。

不僅成本,對於取代冰箱的話題而言,30分鐘送達遠遠不夠,因為冰箱本身就是觸手可及的渠道。在“瞬時”的概念上談“及時達”,根本就是耍流氓。

想要幹掉冰箱,總共分幾步?

第一,冰箱所涉及的所有內容物,生鮮食材、飲品、甜品、甚至於藥品、化妝品,在sku上需要全面覆蓋。

第二,在單品規格上能夠實現極度碎片化,我只需要一根蔥,你就不要給我一把。

第三,速度上實現瞬時、冷鏈送達,即現在要用,開門就能取到。

對於目前的零售來說,這不是一個未來的商業規劃,可以視為一個科幻層面的問題了。但對於家用冰箱的使用場景來說,這只是基礎。

所以,不要想著幹掉冰箱了,踏踏實實把供應鏈損耗再降低一點點,離消費者再近一點點,比什麼都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