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和三“青衣”敘情緣

畢飛宇 王亞彬 小說 戲曲 中國文明網 2017-06-07
畢飛宇和三“青衣”敘情緣

舞劇《青衣》劇照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王寧攝

畢飛宇的小說《青衣》被改編成了電視劇、舞劇、京劇。5月,舞劇《青衣》和京劇《青衣》都在南京上演,成為一段佳話。昨天下午,《青衣》的緣分“升級”——南藝下午茶系列活動之“說《青衣》 道青衣”,邀請了小說《青衣》作者畢飛宇、電視劇《青衣》主演徐帆、京劇《青衣》主演李亦潔、舞劇《青衣》導演兼主演王亞彬作客南京藝術學院,共同講述“青衣緣”。

“人戲合一,與‘筱燕秋’共同成長”

著名青年舞蹈家王亞彬與畢飛宇的緣分始於拍攝電視劇《推拿》,在拍戲期間,王亞彬閱讀了畢飛宇所有的文學作品,其中就有重讀的小說《青衣》,讀到一半,突然靈光乍現,覺得這部小說太適合改編成舞劇,於是有了之後的合作。女主角筱燕秋對藝術的痴迷,正是她與王亞彬相同之處。

“我和筱燕秋的相處,愉快中夾雜著痛苦,我太沉浸到她的世界裡去了。”走進筱燕秋的內心,讓王亞彬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藝術的執著、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孤獨,這些我都感同身受。有時候,我在舞臺上甚至分不清哪個是我、哪個是劇中人,這種人戲合一的感覺讓我非常享受。”王亞彬說,特別是演到最後一幕,“水袖披上,情緒完全控制不住,常常是邊哭邊跳。”經過20多場巡演,她感覺自己和“筱燕秋”共同成長,“更客觀一點,跳進跳出更加自如一些。”

“我非常喜歡畢飛宇的小說,看了小說之後非常喜歡這個角色,我覺得這部劇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有一種使命感。”“梅花獎”得主李亦潔說,“青衣是我的職業,筱燕秋的努力和掙扎,做出的放棄和割捨,都讓我很有共鳴,有時候我彷彿從中看到了我自己。”

“一邊演一邊煩,但《青衣》把我女性的美感帶出來了”

與王亞彬和李亦潔不同,徐帆演筱燕秋是“煩並快樂著”。“我一邊演的時候一邊提醒自己,我可千萬不能變成筱燕秋。”徐帆透露,拍劇那會兒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屬於“一邊煩著她,一邊還得演她”那種。“煩”是因為這個角色的性格屬於“不想過好日子的”,“日子得往高興上過,不能‘作’,她這屬於往死裡‘作’,這種過法真的過不了兩天。”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讓她對這部劇抱著很大的興趣。“我11歲學京劇,3年學的都是梅派。後來學校京劇科解散了,我才轉了學。”徐帆說,“這部劇讓我重溫了戲校的生活。”

《青衣》對徐帆最大的影響在於,提升了她對於美的認識。“以前在學校學戲時,指法、身段也每天都練,不過對於到底什麼是飄逸,什麼是美,沒什麼特別的感受。我當學生的時候老師並沒有覺得我的身段特別好,但是《青衣》這個戲可以說把我所有女性的美感給帶出來了。後來演話劇的時候,這種感受尤其明顯。”說到這裡,徐帆轉頭對一旁的畢飛宇說:“謝謝你啊!”惹得全場大笑。

“小說是土,其他藝術種類盡情綻放”

畢飛宇寫《青衣》的時候是1999年,那年他35歲。時隔18年,看到3位“青衣”坐在一起,他突然覺得很恍惚。

筱燕秋是個命運悽慘的角色,卻又是最幸運的角色,因為能以3種不同的藝術形態呈現在觀眾面前。“她們讓這個角色落地了。我寫《青衣》的時候,筱燕秋這個角色在我腦子裡是煙,寫作上我是有把握的,但是她真正是怎麼樣的女性,我並不知道。今天看見3位坐在眼前,突然變得特別真實,這種幸福讓我‘瘮得慌’。一個人物以3種不同方式走向經典化,我特別自豪,也產生感激的心。小說是土,土裡有內容,也讓其他藝術種類在土的上方盡情綻放。”畢飛宇說。(南京日報記者 邢虹 張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