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的北周政權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僅有25年的統治時間(557年—581年)。北周的政權更替如走馬燈一般,這都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權臣宇文護。

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的下場令人咋舌。他的命運始終掌握在他的堂兄、權臣宇文護手中。宇文護是宇文泰之侄。早年追隨宇文泰征戰,在與東魏的交戰中屢建戰功。宇文泰死後,諸子年幼,遺命護掌管國家大事。557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

浮光掠影的北周政權

權臣宇文護畫像

北周王朝初建時,政局甚為動盪。宇文護急於把政權搶到手,昔日曾與宇文泰同為柱國的趙貴、獨孤信並不服從宇文護的統制,趙貴雖想除掉宇文護,卻不料被人告發,宇文護遂殺死趙貴,並免去獨孤信官職,不久又逼他自盡。

幾個月後,宇文覺不甘心處於傀儡皇帝地位,便與親信密謀殺護。結果密謀洩漏,宇文覺反被宇文護廢黜而死。

宇文護又立宇文泰長子宇文毓做天王,是為周明帝。頭兩年明帝不用年號,第三年八月才改稱皇帝。560年明帝被宇文護毒死,時年二十七歲。臨終前口授遺詔,希望“仁兄冢宰”等“協和為心”,輔佐其四弟宇文邕。

浮光掠影的北周政權

明帝死後,宇文護又立宇文邕,是為周武帝,即位時僅十八歲。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宇文護手中。護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均大敗而歸。

572年三月,宇文護進宮覲見皇太后,武帝陪護進宮時希望他諫勸太后戒酒,並把一篇題為酒誥的文章讀給太后聽。

當宇文護念這篇文章時,武帝突然用玉珽﹙皇帝執的笏﹚從背後猛擊一下,使他跌倒在地。武帝喝令一宦官動手。誰知他緊張得手都軟了。預先埋伏在內的宇文直﹙武帝同母弟﹚衝出來,一刀結果了宇文護的性命,又殺死護的多名親兵。

宇文護執政十五年,武帝在宣佈其罪狀的詔書中,說他“任情誅暴,肆行威福,朋黨相扇,賄貨公行”,“使戶口凋殘,徵賦勞劇”,不是沒有根據的。

周武帝親政後,首先把府兵掌握在自己手裡,其後又將府兵改稱侍官,以示府兵從屬於皇帝,是皇帝的侍從,府兵對柱國的從屬關係因此大為削弱。他還大量招募漢族農民充當府兵,以改善府兵的組織形式。

周武帝自即位之日起,就著手準備滅齊。575年七月武帝下詔伐齊,結果以失敗告終。次年十月,再次伐齊。武帝承認去年伐齊“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改而採用直取晉陽的策略。

齊後主恣意作樂不以國家存亡為意,平陽陷落後才率領主力從晉陽南下,與平陽以北的周軍交鋒。十一月齊後主進至平陽城外,周武帝見齊軍聲勢很盛,便引兵西還。回到長安後,周武帝獲悉平陽告急,才後悔當初不該退兵。在長安住了幾天,便重新出兵東征。

十二月初四,武帝集結八萬兵力開赴平陽城外。初七武帝解平陽之圍。周軍守將樑士彥見了武帝哭道:“臣幾乎見不到陛下了!”武帝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這一仗周軍是僥倖取勝,齊軍是敗在自己手上。武帝見將士疲憊,又動了撤軍的念頭。樑士彥攔住武帝坐騎,諫道:“如今齊軍潰散,人心搖動,乘此進攻,其勢必可成功。”武帝這才改變主意,下令追擊齊軍。

十二月十五日周武帝抵達晉陽城下,次日周軍攻城。打到黃昏,周軍攻入東門,武帝親自率兵衝進城裡。齊軍馳援堵住城門口。城外周軍衝不進去,城內周軍腹背受敵。武帝身邊侍從只剩下兩個,四更時分才衝出城門。

浮光掠影的北周政權

齊軍打了勝仗,喝得醉如爛泥;周軍吃了敗仗,武帝逃回營內,心力俱瘁,想收兵撤回。多數將領勸武帝班師,只有少數幾個人不岡意收兵。宇文忻說:“昨天城都破了,只因將士輕敵,受了些挫折。大丈夫要死中求活,敗中取勝,何況如今已形成破竹之勢,奈何棄之而去?”

周武帝打消了退兵的念頭,一待天明便集結兵力,猛攻東門。齊軍將士大多還在睡夢之中,不多一會兒,城門就被攻破。齊後主叔父高延宗被擒。高在危城中做了十幾天皇帝便淪為階下囚。

齊後主日前已出城逃往鄴城。周軍於除夕向鄴城進發。其時城內已亂成一鍋粥。正月初一,後主禪位於太子—八歲的高恆,自己做了太上皇。十八日周軍抵達城下,次日攻城,擊敗齊軍。後主離城出逃,他讓高恆亦禪位,然後父子倆走青州逃往南朝陳國,結果出青州不遠,就被追兵擒獲。不久,後主以謀反罪被殺。

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中國北方得以一統。

578年六月周武帝死,年僅三十六歲。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周宣帝。次年二月傳位給太子宇文闡,是為周靜帝。580年五月,宣帝死,年僅二十二歲,而繼位的靜帝只有八歲。實權落入楊堅手中,朝政由他一人把持。

楊堅自稱漢太尉震十四世孫。堅父忠,西魏恭帝賜姓普六如氏,北周時封隨國公,官至涇州總管,娶呂氏,生堅。

靜帝即位後,即晉堅為大丞相。外鎮如相州、申州、滎州、青州等,曾相繼發難,不久皆被平定;周之宗室畢王、趙王、越王等,均以謀執政之罪名而被誅。

581年楊堅廢靜帝自立,建立隨朝,又因“隨”字帶“走”,故改朝號為“隋”,是為隋文帝。楊隋政權587年滅後梁,589年滅陳,結束了南北朝分立局面,重新統一全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統一之後的第二次大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南北兩方水土合為一體,而且是歷時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的收官之作,真正實現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夷夏的大一統。南北一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從文化形態看,“南學簡約,得其精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南朝就像樹的主幹,保持著中國文化的主幹;北朝猶如樹的枝葉,伸展著中國文化的樹陰。南北一統讓樹幹與枝葉長到了一塊,中華文明的參天大樹得以牢固地樹立起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