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年有山東、江蘇、河南、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等十多個省市的各種船舶,在蘇北運河上乘風破浪。

申衛華

蘇北運河,全長404.5公里,佔京杭大運河的近四分之一。它北起蘇魯交界的微山湖畔,南到揚州南郊的長江岸邊,流經蘇北四市十一縣區。有人說,它是隋煬帝為了看瓊花,才開鑿的大運河。其實,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就開挖了蘇北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即是現如今揚州到淮安的一段。而隋朝以及後來的歷代王朝,只是在開挖各段運河的基礎上,對運河進行了暫時的整治和局部的維修,才形成了現如今北抵首都北京,南至杭州,南北貫通的京杭大運河。

其實,蘇北運河真正的發展,應該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迎來了運河的春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為了根治水患,發展水運,興建了淮安船閘;1956-1957年,拓浚了揚州界首至高郵段的航道,並加固了蘇北運河東堤,興建了宿遷船閘;1958-1961年,國家又投資三億多,對蘇北運河實施了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治,共開挖土石方1.6億立方米,使整個蘇北運河,初具三級航道的規模。與此同時,還興建瞭解臺、劉山、泗陽、淮陰、邵伯、施橋等六座大型船閘。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國家又投資興建了皁河同劉老澗兩座船閘,使全線水位落差達31米的蘇北運河,全部實現了溝渠化。進入到八十年代,國家把發展交通運輸,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81年3月,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同志,親率交通部、鐵道部、煤炭部、外貿部等部門的領導同志,專程來蘇北運河視察,決定再一次大規模開發蘇北運河,並把蘇北運河續建工程,列為國家在“六五”到“七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當時,江蘇省人民政府為了確保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圓滿完成,專門成立了由副省長陳克天任指揮的“江蘇省京杭運河續建工程指揮部”。

經過六年的艱苦奮戰,使蘇北運河的全部航道,達到了底寬五十至七十米,水深三到四米,可通航千噸級駁船,兩千噸級船隊的通航能力。此外,還增建了揚州施橋到宿遷皁河沿線的八座複線船閘(雙閘),新建擴建了抽水站、港口、碼頭、船廠、橋樑等一系列運河配套工程,總投資六億多元。而此次重大的運河投資,則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也是用錢最多的建設工程。

至此,蘇北運河從只能通行三十噸以下木船的狀況,通過四十年的鳳凰涅槃,已經駛上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蘇北運河已經是河道寬暢,堤岸堅固,水流平緩,景色優美,常年有山東、江蘇、河南、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等十多個省市的各種船舶,在蘇北運河上乘風破浪。有了良好的水運航道和環境,蘇北運河水上運輸,就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呈現出突飛猛進之勢。僅從以下的有關數字,就足以證明,運河今天和昨天相比的翻天覆地。

貨物運輸總量:蘇北運河續建工程前的1982年,全線十座船閘的累積通過量僅為6537萬噸;而續建工程以後的1989年,就上升到1.5億噸,增加了1.25倍。北煤南運的能力:1982年為430萬噸,而續建工程以後的1989年,就上升到1050萬噸,增加了1.44倍。南水北調的能力:1982年以前,只能局部、小流量的調水。徐州地區的大運河,在1982年的枯水季節,曾出現河水乾涸、運輸中斷一百多天的嚴重局面。而續建工程後的1988年,淮河以北地區,雖然遇到了多年未見的大旱之年,但徐州境內的大運河水,仍然保持在三米以上。運河的運輸一天也未停止。來源:淮週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