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再來說州郡之兵。州郡之兵也叫鎮兵,這種軍隊是在北魏對外擴張時期發展起來的。北魏在新擴張的地區設置鎮兵,將當地的部分民眾(特別是武力出眾的少數民族)編入軍隊之中,由於天下州郡的人口、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平常,因而鎮兵的數量遠遠多於北魏的中央軍,漸漸地鎮兵成為北魏對外出徵的主力軍隊,而這種新設的鎮兵直接由皇帝掌控,並不由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他們不可能支持保守派。而孝文帝南征時,鎮兵是軍隊裡的絕對主力,其數量更是遠遠多於中央軍。

最後是從天下徵召的勇士,顯然這種由皇帝直接招募的軍隊,保守貴族是更不得染指的了。當然其數量也是最少的,並不能對遷都掀起什麼大的影響。

二、宗室護駕與漢臣掌兵

說完軍隊的組成部分我們再來談談孝文帝對領軍將領的安排。畢竟雖然軍隊中鮮卑人已不佔多數,但是大頭兵們是甚少有自己的意志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跟隨自己的長官。因而可以說軍隊將領的支持與否,直接影響孝文帝遷都能否成功。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再來說州郡之兵。州郡之兵也叫鎮兵,這種軍隊是在北魏對外擴張時期發展起來的。北魏在新擴張的地區設置鎮兵,將當地的部分民眾(特別是武力出眾的少數民族)編入軍隊之中,由於天下州郡的人口、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平常,因而鎮兵的數量遠遠多於北魏的中央軍,漸漸地鎮兵成為北魏對外出徵的主力軍隊,而這種新設的鎮兵直接由皇帝掌控,並不由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他們不可能支持保守派。而孝文帝南征時,鎮兵是軍隊裡的絕對主力,其數量更是遠遠多於中央軍。

最後是從天下徵召的勇士,顯然這種由皇帝直接招募的軍隊,保守貴族是更不得染指的了。當然其數量也是最少的,並不能對遷都掀起什麼大的影響。

二、宗室護駕與漢臣掌兵

說完軍隊的組成部分我們再來談談孝文帝對領軍將領的安排。畢竟雖然軍隊中鮮卑人已不佔多數,但是大頭兵們是甚少有自己的意志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跟隨自己的長官。因而可以說軍隊將領的支持與否,直接影響孝文帝遷都能否成功。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文明太后馮氏劇照

李衝是孝文帝祖母馮太后特別信任的大臣,曾經為馮太后的改革出謀劃策,“廢宗主都護,立三長制”就是出自其手。孝文帝親政之後,李衝由於才能突出繼續受到重用。李衝作為一個典型的漢族文臣,雖然官職很高,但長期在中央處理政務,此前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然而在孝文帝這次遷都過程中根據《魏書·李衝傳》記載:“車駕南伐,加衝輔國大將軍,統眾翼從。”讓從沒帶過兵的文臣來統帥軍隊,顯然孝文帝是有自己的考量的。無他,在遷都改革這件事情上,漢族大臣是絕對支持的,由他們來統帥軍隊,杜絕譁變的可能,讓孝文帝放心。

因此我們在《魏書》中看到,《魏書·李彪傳》:“後車駕南伐,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徵虜將軍。”《魏書·宋弁傳》:“後車駕南征,以弁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之,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魏書·劉藻傳》:劉藻為秦州刺史,“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秦人紛撓,詔藻還州,人情乃定”。孝文帝在此次南遷過程中,大量啟用漢族文臣,以此來保證軍隊的忠心。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再來說州郡之兵。州郡之兵也叫鎮兵,這種軍隊是在北魏對外擴張時期發展起來的。北魏在新擴張的地區設置鎮兵,將當地的部分民眾(特別是武力出眾的少數民族)編入軍隊之中,由於天下州郡的人口、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平常,因而鎮兵的數量遠遠多於北魏的中央軍,漸漸地鎮兵成為北魏對外出徵的主力軍隊,而這種新設的鎮兵直接由皇帝掌控,並不由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他們不可能支持保守派。而孝文帝南征時,鎮兵是軍隊裡的絕對主力,其數量更是遠遠多於中央軍。

最後是從天下徵召的勇士,顯然這種由皇帝直接招募的軍隊,保守貴族是更不得染指的了。當然其數量也是最少的,並不能對遷都掀起什麼大的影響。

二、宗室護駕與漢臣掌兵

說完軍隊的組成部分我們再來談談孝文帝對領軍將領的安排。畢竟雖然軍隊中鮮卑人已不佔多數,但是大頭兵們是甚少有自己的意志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跟隨自己的長官。因而可以說軍隊將領的支持與否,直接影響孝文帝遷都能否成功。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文明太后馮氏劇照

李衝是孝文帝祖母馮太后特別信任的大臣,曾經為馮太后的改革出謀劃策,“廢宗主都護,立三長制”就是出自其手。孝文帝親政之後,李衝由於才能突出繼續受到重用。李衝作為一個典型的漢族文臣,雖然官職很高,但長期在中央處理政務,此前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然而在孝文帝這次遷都過程中根據《魏書·李衝傳》記載:“車駕南伐,加衝輔國大將軍,統眾翼從。”讓從沒帶過兵的文臣來統帥軍隊,顯然孝文帝是有自己的考量的。無他,在遷都改革這件事情上,漢族大臣是絕對支持的,由他們來統帥軍隊,杜絕譁變的可能,讓孝文帝放心。

因此我們在《魏書》中看到,《魏書·李彪傳》:“後車駕南伐,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徵虜將軍。”《魏書·宋弁傳》:“後車駕南征,以弁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之,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魏書·劉藻傳》:劉藻為秦州刺史,“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秦人紛撓,詔藻還州,人情乃定”。孝文帝在此次南遷過程中,大量啟用漢族文臣,以此來保證軍隊的忠心。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漢族文臣領兵只是孝文帝為保遷都萬無一失的一手準備,考慮到漢臣帶兵經驗不足,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孝文帝又做了第二手準備。據《魏書·元休傳》記載:“車駕南伐,領大司馬。······六軍肅然。”安定王元休是孝文帝的叔祖,在軍中擁有很高威望,可以說是輩分高、資歷老,而他又是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有這樣的人坐鎮軍中,才能令孝文帝放心。

又《魏書·元勰傳》記載:“及車駕南伐,以勰行撫軍將軍,領宗子軍,宿衛左右。”元勰是孝文帝的弟弟,宗子軍是孝文帝組建的一支以太祖拓跋珪的嫡系子孫為主力的貼身侍衛部隊,專門負責孝文帝的人身安全。除了上述兩位皇室以外,隨從出征的還有孝文帝的弟弟北海王元詳,叔叔任城王元澄等人。

可以說經過文臣領兵和宗室領兵這麼一安排,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中,不說全部,至少大部分軍隊都在孝文帝及其親信支持者的掌握之中,有這樣強大的武力在手,不光可以壓制南征大軍中的保守派鮮卑貴族,同時也能使得留守平城的保守鮮卑貴族不敢輕舉妄動,而最終由孝文帝掌握主動權。

三、真相

因而我們可以推測,孝文帝遷都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他是經過孝文帝的精心策劃,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保守的鮮卑貴族雖然不願南遷,但其手頭掌握的軍隊有限,根本無力阻擋手握大軍的孝文帝,只能借坡下驢,同意孝文帝的請求。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再來說州郡之兵。州郡之兵也叫鎮兵,這種軍隊是在北魏對外擴張時期發展起來的。北魏在新擴張的地區設置鎮兵,將當地的部分民眾(特別是武力出眾的少數民族)編入軍隊之中,由於天下州郡的人口、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平常,因而鎮兵的數量遠遠多於北魏的中央軍,漸漸地鎮兵成為北魏對外出徵的主力軍隊,而這種新設的鎮兵直接由皇帝掌控,並不由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他們不可能支持保守派。而孝文帝南征時,鎮兵是軍隊裡的絕對主力,其數量更是遠遠多於中央軍。

最後是從天下徵召的勇士,顯然這種由皇帝直接招募的軍隊,保守貴族是更不得染指的了。當然其數量也是最少的,並不能對遷都掀起什麼大的影響。

二、宗室護駕與漢臣掌兵

說完軍隊的組成部分我們再來談談孝文帝對領軍將領的安排。畢竟雖然軍隊中鮮卑人已不佔多數,但是大頭兵們是甚少有自己的意志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跟隨自己的長官。因而可以說軍隊將領的支持與否,直接影響孝文帝遷都能否成功。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文明太后馮氏劇照

李衝是孝文帝祖母馮太后特別信任的大臣,曾經為馮太后的改革出謀劃策,“廢宗主都護,立三長制”就是出自其手。孝文帝親政之後,李衝由於才能突出繼續受到重用。李衝作為一個典型的漢族文臣,雖然官職很高,但長期在中央處理政務,此前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然而在孝文帝這次遷都過程中根據《魏書·李衝傳》記載:“車駕南伐,加衝輔國大將軍,統眾翼從。”讓從沒帶過兵的文臣來統帥軍隊,顯然孝文帝是有自己的考量的。無他,在遷都改革這件事情上,漢族大臣是絕對支持的,由他們來統帥軍隊,杜絕譁變的可能,讓孝文帝放心。

因此我們在《魏書》中看到,《魏書·李彪傳》:“後車駕南伐,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徵虜將軍。”《魏書·宋弁傳》:“後車駕南征,以弁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之,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魏書·劉藻傳》:劉藻為秦州刺史,“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秦人紛撓,詔藻還州,人情乃定”。孝文帝在此次南遷過程中,大量啟用漢族文臣,以此來保證軍隊的忠心。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漢族文臣領兵只是孝文帝為保遷都萬無一失的一手準備,考慮到漢臣帶兵經驗不足,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孝文帝又做了第二手準備。據《魏書·元休傳》記載:“車駕南伐,領大司馬。······六軍肅然。”安定王元休是孝文帝的叔祖,在軍中擁有很高威望,可以說是輩分高、資歷老,而他又是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有這樣的人坐鎮軍中,才能令孝文帝放心。

又《魏書·元勰傳》記載:“及車駕南伐,以勰行撫軍將軍,領宗子軍,宿衛左右。”元勰是孝文帝的弟弟,宗子軍是孝文帝組建的一支以太祖拓跋珪的嫡系子孫為主力的貼身侍衛部隊,專門負責孝文帝的人身安全。除了上述兩位皇室以外,隨從出征的還有孝文帝的弟弟北海王元詳,叔叔任城王元澄等人。

可以說經過文臣領兵和宗室領兵這麼一安排,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中,不說全部,至少大部分軍隊都在孝文帝及其親信支持者的掌握之中,有這樣強大的武力在手,不光可以壓制南征大軍中的保守派鮮卑貴族,同時也能使得留守平城的保守鮮卑貴族不敢輕舉妄動,而最終由孝文帝掌握主動權。

三、真相

因而我們可以推測,孝文帝遷都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他是經過孝文帝的精心策劃,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保守的鮮卑貴族雖然不願南遷,但其手頭掌握的軍隊有限,根本無力阻擋手握大軍的孝文帝,只能借坡下驢,同意孝文帝的請求。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而北魏鮮卑貴族所以喪失軍隊的指揮權,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在於舉凡部落制聯盟向國家制轉變的過程中,世襲領兵制的消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是軍隊不再忠於鮮卑貴族了,而是忠於鮮卑貴族的軍隊,已經在國家一次次對外戰爭和改革中消亡殆盡了。

參考文獻:

[1]鄭德浩. 孝文帝遷都的政治生態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7.

[2]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7(00):72-83.

[3]張鶴泉.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後州軍府問題的考察[J].地域文化研究,2018(05):24-37+153-154.

[4]劉繼剛.北魏孝文帝遷都環境因素考論[J].中州學刊,2018(10):115-119.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前面我們說到,傾心漢化的北魏孝文帝元宏雖然在“重定廟號”和“改革官制”的初次交鋒中取得勝利。(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但是由於舊都平城鮮卑貴族雲集,此地的保守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保守貴族不甘坐以待斃,瘋狂反撲,最終在“祭天大典”這樣的國家大禮上,逼得孝文帝屈服,漢化成果幾乎功虧一簣。

經此一役後孝文帝痛定思痛,意識到只有離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平城才能繼續推進改革。於是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征南齊為藉口,斷然將都城遷到了中原的洛陽。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北魏遷都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很平靜,孝文帝用了一個“大軍出征不能勞而無功,不能南征,就只能遷都”的理由讓眾鮮卑貴族屈服了。這個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難道僅僅因為孝文帝一句話,怨聲載道不願南征的鮮卑貴族就甘願放棄幾代皇帝經營的平城,心甘情願放棄保守派的老巢嗎?況且要知道,孝文帝是率領鮮卑大軍南下的,按照北魏的領兵傳統,大軍出征,帶兵的將領們必然是鮮卑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難道不害怕手下的鮮卑貴族和將領譁變嗎?要知道,五胡十六國時期,皇帝被亂軍弒殺的例子不要太多。要想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上。

一、誰的軍隊?

孝文帝這次南征,號稱是要與南齊決戰的,所以他一共帶了多少人?《魏書》的說法是“步騎百餘萬”,而《北史》則認為只有“步騎三十萬”,不管是百餘萬還是三十萬,總之人都是很多,考慮到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我個人更傾向於“三十萬”是比較可靠的,當然要是算上後勤人員“百餘萬”應該是有的,另外“步騎百餘萬”也很可能是為了嚇唬南齊。

根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南征大軍的來源並不單一,至少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孝文帝從平城帶出來的家底,再來是各州郡發往洛陽與孝文帝匯合的兵丁,最後還有皇帝下詔從全國徵召的勇士。

還是一個一個來看,平城可以說是北魏的中央軍,也應當是鮮卑血統最純正的軍隊,按理來說他們應當跟保守派是最親近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孝文帝時期北魏的中央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平城的中央軍組建於北魏初期,是北魏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一開始確實是只由鮮卑部落民眾組成,血統純正。但是一來鮮卑部落畢竟人口不多,所以中央軍的規模自然不會太大,據推斷應當不超過15萬人;其次,北魏太武帝時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北方統一戰爭,雖然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得以統一北方,但是長期的戰爭使得中央軍消耗嚴重,鮮卑青年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軍隊減員的速度。

這種情況下,北魏政府不得不將其他民族編入軍隊之中,早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宋朝時,就曾說過:燾與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幷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雖然是把其他民族當炮灰,但是可以看出在太武帝當時鮮卑軍隊就已經不再是北魏的絕對主力了。

等到孝文帝時期,又經過了四十年,中央軍中的鮮卑人可以說已經比例很低了,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又進行軍隊改革,取消鮮卑王公貴族的世襲將軍稱號,使得其喪失領兵的合法性,至此就是這為數不多的鮮卑軍隊也不是都與保守派一條心的。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再來說州郡之兵。州郡之兵也叫鎮兵,這種軍隊是在北魏對外擴張時期發展起來的。北魏在新擴張的地區設置鎮兵,將當地的部分民眾(特別是武力出眾的少數民族)編入軍隊之中,由於天下州郡的人口、經濟實力遠遠強於平常,因而鎮兵的數量遠遠多於北魏的中央軍,漸漸地鎮兵成為北魏對外出徵的主力軍隊,而這種新設的鎮兵直接由皇帝掌控,並不由守舊的鮮卑貴族把持,他們不可能支持保守派。而孝文帝南征時,鎮兵是軍隊裡的絕對主力,其數量更是遠遠多於中央軍。

最後是從天下徵召的勇士,顯然這種由皇帝直接招募的軍隊,保守貴族是更不得染指的了。當然其數量也是最少的,並不能對遷都掀起什麼大的影響。

二、宗室護駕與漢臣掌兵

說完軍隊的組成部分我們再來談談孝文帝對領軍將領的安排。畢竟雖然軍隊中鮮卑人已不佔多數,但是大頭兵們是甚少有自己的意志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跟隨自己的長官。因而可以說軍隊將領的支持與否,直接影響孝文帝遷都能否成功。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文明太后馮氏劇照

李衝是孝文帝祖母馮太后特別信任的大臣,曾經為馮太后的改革出謀劃策,“廢宗主都護,立三長制”就是出自其手。孝文帝親政之後,李衝由於才能突出繼續受到重用。李衝作為一個典型的漢族文臣,雖然官職很高,但長期在中央處理政務,此前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然而在孝文帝這次遷都過程中根據《魏書·李衝傳》記載:“車駕南伐,加衝輔國大將軍,統眾翼從。”讓從沒帶過兵的文臣來統帥軍隊,顯然孝文帝是有自己的考量的。無他,在遷都改革這件事情上,漢族大臣是絕對支持的,由他們來統帥軍隊,杜絕譁變的可能,讓孝文帝放心。

因此我們在《魏書》中看到,《魏書·李彪傳》:“後車駕南伐,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徵虜將軍。”《魏書·宋弁傳》:“後車駕南征,以弁為司徒司馬、曜武將軍、東道副將。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之,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魏書·劉藻傳》:劉藻為秦州刺史,“遇車駕南伐,以藻為東道都督。秦人紛撓,詔藻還州,人情乃定”。孝文帝在此次南遷過程中,大量啟用漢族文臣,以此來保證軍隊的忠心。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漢族文臣領兵只是孝文帝為保遷都萬無一失的一手準備,考慮到漢臣帶兵經驗不足,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孝文帝又做了第二手準備。據《魏書·元休傳》記載:“車駕南伐,領大司馬。······六軍肅然。”安定王元休是孝文帝的叔祖,在軍中擁有很高威望,可以說是輩分高、資歷老,而他又是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有這樣的人坐鎮軍中,才能令孝文帝放心。

又《魏書·元勰傳》記載:“及車駕南伐,以勰行撫軍將軍,領宗子軍,宿衛左右。”元勰是孝文帝的弟弟,宗子軍是孝文帝組建的一支以太祖拓跋珪的嫡系子孫為主力的貼身侍衛部隊,專門負責孝文帝的人身安全。除了上述兩位皇室以外,隨從出征的還有孝文帝的弟弟北海王元詳,叔叔任城王元澄等人。

可以說經過文臣領兵和宗室領兵這麼一安排,孝文帝的南征大軍中,不說全部,至少大部分軍隊都在孝文帝及其親信支持者的掌握之中,有這樣強大的武力在手,不光可以壓制南征大軍中的保守派鮮卑貴族,同時也能使得留守平城的保守鮮卑貴族不敢輕舉妄動,而最終由孝文帝掌握主動權。

三、真相

因而我們可以推測,孝文帝遷都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他是經過孝文帝的精心策劃,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保守的鮮卑貴族雖然不願南遷,但其手頭掌握的軍隊有限,根本無力阻擋手握大軍的孝文帝,只能借坡下驢,同意孝文帝的請求。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而北魏鮮卑貴族所以喪失軍隊的指揮權,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在於舉凡部落制聯盟向國家制轉變的過程中,世襲領兵制的消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是軍隊不再忠於鮮卑貴族了,而是忠於鮮卑貴族的軍隊,已經在國家一次次對外戰爭和改革中消亡殆盡了。

參考文獻:

[1]鄭德浩. 孝文帝遷都的政治生態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7.

[2]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7(00):72-83.

[3]張鶴泉.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後州軍府問題的考察[J].地域文化研究,2018(05):24-37+153-154.

[4]劉繼剛.北魏孝文帝遷都環境因素考論[J].中州學刊,2018(10):115-119.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誰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保駕護航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