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光武帝劉秀


四、水岸之戲

《太平廣記》記載了東晉義熙年間兒童於河中戲水的畫面,曰:

“荊之清水宛口旁,義熙十二年(416),有兒群浴此水。忽見岸側有錢,出於流沙,因競取之。手滿置地,隨複流去。乃以襟結之,然後各有所得。流錢中有銅車,銅牛牽車之勢甚迅速。諸童奔逐,掣得車一腳,徑可五寸許,豬鼻,轂有六幅,通體青色,轂內黃銳。時沈敞守南陽,求得車腳。錢行時,貫草輒便停破,竟不知所終。”

江左多河流,兒童因地利之便,水中嬉戲為樂,追逐水花。忽見岸側有錢,錢中夾雜銅車,諸童競相取之,水岸嬉戲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承載了兒童許多美好的回憶。

劉宋時期,劉秀之幼年嘗與諸兒戲於水濱,見大蛇來逼,巍然不動。《宋書·劉秀之傳》載:“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兒童嬉戲於水,技藝高超者莫過於周文育。《陳書·周文育傳》載:“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北朝薛濬兒時與群童遊戲水濱,見一黃蛇,而諸童莫見。《北史·薛辯傳附濬傳》載:“濬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詩歌中亦展現了兒童水岸嬉戲的熱鬧場景,蕭樑劉孝威詩曰:“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蕭樑諺語曰:“深不絕涓泉,稚子浴其淵。高不絕丘陵,跛羊遊其巔。”蕭樑詩歌、諺語勾勒出一幅幅童子戲水的歡樂畫面。兒童嬉戲水濱,垂釣河畔的場景常見詩中,蕭樑何遜詩曰:“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陳朝張正見《衰桃賦》描繪了兒童垂釣的快樂,曰:“嘆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五、博弈之戲

博弈之戲種類繁多、名目各異,諸如彈棋、圍棋、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為童子喜聞樂見。有些兒童在彈棋方面技藝高超,曹丕幼喜彈棋之戲。《自敘》曰:“餘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光武帝劉秀


四、水岸之戲

《太平廣記》記載了東晉義熙年間兒童於河中戲水的畫面,曰:

“荊之清水宛口旁,義熙十二年(416),有兒群浴此水。忽見岸側有錢,出於流沙,因競取之。手滿置地,隨複流去。乃以襟結之,然後各有所得。流錢中有銅車,銅牛牽車之勢甚迅速。諸童奔逐,掣得車一腳,徑可五寸許,豬鼻,轂有六幅,通體青色,轂內黃銳。時沈敞守南陽,求得車腳。錢行時,貫草輒便停破,竟不知所終。”

江左多河流,兒童因地利之便,水中嬉戲為樂,追逐水花。忽見岸側有錢,錢中夾雜銅車,諸童競相取之,水岸嬉戲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承載了兒童許多美好的回憶。

劉宋時期,劉秀之幼年嘗與諸兒戲於水濱,見大蛇來逼,巍然不動。《宋書·劉秀之傳》載:“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兒童嬉戲於水,技藝高超者莫過於周文育。《陳書·周文育傳》載:“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北朝薛濬兒時與群童遊戲水濱,見一黃蛇,而諸童莫見。《北史·薛辯傳附濬傳》載:“濬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詩歌中亦展現了兒童水岸嬉戲的熱鬧場景,蕭樑劉孝威詩曰:“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蕭樑諺語曰:“深不絕涓泉,稚子浴其淵。高不絕丘陵,跛羊遊其巔。”蕭樑詩歌、諺語勾勒出一幅幅童子戲水的歡樂畫面。兒童嬉戲水濱,垂釣河畔的場景常見詩中,蕭樑何遜詩曰:“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陳朝張正見《衰桃賦》描繪了兒童垂釣的快樂,曰:“嘆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五、博弈之戲

博弈之戲種類繁多、名目各異,諸如彈棋、圍棋、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為童子喜聞樂見。有些兒童在彈棋方面技藝高超,曹丕幼喜彈棋之戲。《自敘》曰:“餘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魏文帝


可見,魏文帝對彈棋十分痴迷,技藝十分嫻熟。彈棋之戲始自西漢成帝,兩漢時期流行甚廣。《後漢書·樑冀傳》曰:“(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如是,何謂彈棋?《藝經》曰:“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東漢末年至曹魏,此戲在士族階層廣泛盛行。蔡邕擅長此戲,棋弈如行雲流水,併為之作賦,曰:“於是列象棋,雕華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然後栰掣,兵棋誇驚。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曹魏丁廙、夏侯惇均因熱衷彈棋,併為之作賦,梁武帝為彈棋作序、梁元帝亦因東宮賜彈棋局而有啟,北周王褒亦因此而賦詩。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光武帝劉秀


四、水岸之戲

《太平廣記》記載了東晉義熙年間兒童於河中戲水的畫面,曰:

“荊之清水宛口旁,義熙十二年(416),有兒群浴此水。忽見岸側有錢,出於流沙,因競取之。手滿置地,隨複流去。乃以襟結之,然後各有所得。流錢中有銅車,銅牛牽車之勢甚迅速。諸童奔逐,掣得車一腳,徑可五寸許,豬鼻,轂有六幅,通體青色,轂內黃銳。時沈敞守南陽,求得車腳。錢行時,貫草輒便停破,竟不知所終。”

江左多河流,兒童因地利之便,水中嬉戲為樂,追逐水花。忽見岸側有錢,錢中夾雜銅車,諸童競相取之,水岸嬉戲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承載了兒童許多美好的回憶。

劉宋時期,劉秀之幼年嘗與諸兒戲於水濱,見大蛇來逼,巍然不動。《宋書·劉秀之傳》載:“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兒童嬉戲於水,技藝高超者莫過於周文育。《陳書·周文育傳》載:“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北朝薛濬兒時與群童遊戲水濱,見一黃蛇,而諸童莫見。《北史·薛辯傳附濬傳》載:“濬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詩歌中亦展現了兒童水岸嬉戲的熱鬧場景,蕭樑劉孝威詩曰:“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蕭樑諺語曰:“深不絕涓泉,稚子浴其淵。高不絕丘陵,跛羊遊其巔。”蕭樑詩歌、諺語勾勒出一幅幅童子戲水的歡樂畫面。兒童嬉戲水濱,垂釣河畔的場景常見詩中,蕭樑何遜詩曰:“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陳朝張正見《衰桃賦》描繪了兒童垂釣的快樂,曰:“嘆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五、博弈之戲

博弈之戲種類繁多、名目各異,諸如彈棋、圍棋、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為童子喜聞樂見。有些兒童在彈棋方面技藝高超,曹丕幼喜彈棋之戲。《自敘》曰:“餘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魏文帝


可見,魏文帝對彈棋十分痴迷,技藝十分嫻熟。彈棋之戲始自西漢成帝,兩漢時期流行甚廣。《後漢書·樑冀傳》曰:“(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如是,何謂彈棋?《藝經》曰:“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東漢末年至曹魏,此戲在士族階層廣泛盛行。蔡邕擅長此戲,棋弈如行雲流水,併為之作賦,曰:“於是列象棋,雕華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然後栰掣,兵棋誇驚。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曹魏丁廙、夏侯惇均因熱衷彈棋,併為之作賦,梁武帝為彈棋作序、梁元帝亦因東宮賜彈棋局而有啟,北周王褒亦因此而賦詩。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挾彈遊騎圖》


兒童深愛圍棋遊戲,孔融被曹操收時,其二幼子正在下棋。《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載:“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西晉韓謐與愍懷太子游處,“常與太子弈棋爭道”。東晉江虨年少善棋,嘗與王導共弈,表現出高超精湛的棋藝。《世說新語》曰:

“江僕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傍有客曰:此年少戲乃不惡。王徐舉首曰:此年少非惟圍棋見勝。”

劉宋褚胤幼年便為圍棋高手,後因父謀逆而被牽連,人愛其才藝,乃為之求情,後未被獲准,時人痛惜之。《宋書·羊玄保傳》曰:

“吳郡褚胤,年七歲,入高品。及長,冠絕當時。胤父榮期與臧質同逆,胤應從誅,何尚之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魏犨犯令,以才獲免。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不絕。’不許。時人痛惜之。”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光武帝劉秀


四、水岸之戲

《太平廣記》記載了東晉義熙年間兒童於河中戲水的畫面,曰:

“荊之清水宛口旁,義熙十二年(416),有兒群浴此水。忽見岸側有錢,出於流沙,因競取之。手滿置地,隨複流去。乃以襟結之,然後各有所得。流錢中有銅車,銅牛牽車之勢甚迅速。諸童奔逐,掣得車一腳,徑可五寸許,豬鼻,轂有六幅,通體青色,轂內黃銳。時沈敞守南陽,求得車腳。錢行時,貫草輒便停破,竟不知所終。”

江左多河流,兒童因地利之便,水中嬉戲為樂,追逐水花。忽見岸側有錢,錢中夾雜銅車,諸童競相取之,水岸嬉戲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承載了兒童許多美好的回憶。

劉宋時期,劉秀之幼年嘗與諸兒戲於水濱,見大蛇來逼,巍然不動。《宋書·劉秀之傳》載:“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兒童嬉戲於水,技藝高超者莫過於周文育。《陳書·周文育傳》載:“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北朝薛濬兒時與群童遊戲水濱,見一黃蛇,而諸童莫見。《北史·薛辯傳附濬傳》載:“濬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詩歌中亦展現了兒童水岸嬉戲的熱鬧場景,蕭樑劉孝威詩曰:“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蕭樑諺語曰:“深不絕涓泉,稚子浴其淵。高不絕丘陵,跛羊遊其巔。”蕭樑詩歌、諺語勾勒出一幅幅童子戲水的歡樂畫面。兒童嬉戲水濱,垂釣河畔的場景常見詩中,蕭樑何遜詩曰:“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陳朝張正見《衰桃賦》描繪了兒童垂釣的快樂,曰:“嘆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五、博弈之戲

博弈之戲種類繁多、名目各異,諸如彈棋、圍棋、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為童子喜聞樂見。有些兒童在彈棋方面技藝高超,曹丕幼喜彈棋之戲。《自敘》曰:“餘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魏文帝


可見,魏文帝對彈棋十分痴迷,技藝十分嫻熟。彈棋之戲始自西漢成帝,兩漢時期流行甚廣。《後漢書·樑冀傳》曰:“(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如是,何謂彈棋?《藝經》曰:“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東漢末年至曹魏,此戲在士族階層廣泛盛行。蔡邕擅長此戲,棋弈如行雲流水,併為之作賦,曰:“於是列象棋,雕華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然後栰掣,兵棋誇驚。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曹魏丁廙、夏侯惇均因熱衷彈棋,併為之作賦,梁武帝為彈棋作序、梁元帝亦因東宮賜彈棋局而有啟,北周王褒亦因此而賦詩。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挾彈遊騎圖》


兒童深愛圍棋遊戲,孔融被曹操收時,其二幼子正在下棋。《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載:“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西晉韓謐與愍懷太子游處,“常與太子弈棋爭道”。東晉江虨年少善棋,嘗與王導共弈,表現出高超精湛的棋藝。《世說新語》曰:

“江僕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傍有客曰:此年少戲乃不惡。王徐舉首曰:此年少非惟圍棋見勝。”

劉宋褚胤幼年便為圍棋高手,後因父謀逆而被牽連,人愛其才藝,乃為之求情,後未被獲准,時人痛惜之。《宋書·羊玄保傳》曰:

“吳郡褚胤,年七歲,入高品。及長,冠絕當時。胤父榮期與臧質同逆,胤應從誅,何尚之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魏犨犯令,以才獲免。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不絕。’不許。時人痛惜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齊高帝蕭道成“少沈深有大量,寬嚴清儉,喜怒無色。博涉經史,善屬文,工草隸書,弈棋第二品。雖經綸夷險,不廢素業。”蕭曄雖幼年家貧,然不廢學業,善長棋弈。《南史·齊高帝諸子下·武陵昭王曄傳》曰:“高帝雖為方伯,而居處甚貧,諸子學書無紙筆,曄常以指畫空中及畫掌學字,遂工篆法。少時又無棋局,乃破荻為片,縱橫以為棋局,指點行勢,遂至名品。”陳朝司馬申幼年聰慧,因棋弈精湛而為當時士族所知,世家大族紛紛與之遊處。《陳書·司馬申傳》曰:“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焉。子春素知申,即於坐所呼與為對,申每有妙思,異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

陸瓊幼年善棋,由此得“神童”之號。《陳書·陸瓊傳》曰:

“瓊聰惠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棋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入歲,於客前覆局,由是京師號曰神童。”

魏晉南北朝時期,圍棋大行其道,大江南北皆以此為娛,不僅成為王公貴族休閒的主要形式,而且是兒童娛樂的主要方式。此外,諸如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博弈遊戲均深受兒童喜愛。

"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古代兒童遊藝圖


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童年生活離不開遊藝。然而,成人又是如何理解與認知兒童遊藝活動呢?雖然每個成年人都經歷了童年的純真歲月,但時過境遷,他們未必以當年的心態去理解兒童遊藝的樂趣;而且不同階層對兒童遊藝的態度又不盡相同。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他們希望兒童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處理問題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思維特質方面成為表現傑出的小孩;他們希望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同時在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展現。”

世家大族希望兒童踐行儒家道德觀,養成忠、孝、仁、義等品德,待人處世得體,並通過教育等手段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兒童,形成成人眼中的兒童觀——“弱不戲弄”、“幼年向學”。“早慧”滿足了成人對兒童的期望,但卻使兒童付出沉重的代價,這與兒童遊藝所展現的天真爛漫性格特徵全然不符。兒童“弱不戲弄”的價值觀廣為世家大族推崇與宣揚。曹魏甄皇后幼而聰慧,不好戲弄,門外有騎馬之戲,諸姊貪戀好奇,爭先恐後登樓觀望,甄氏獨不前往。《三國志·魏書·文昭甄皇后傳》曰: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

甄氏雖為兒童,對遊藝充耳不聞,與諸姊貪圖戲樂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行為受到士族稱讚,甄氏亦由此垂名史冊。在世家大族心目中,兒童嬉戲與幼有令才相去甚遠;只有弱年不戲,才能聰敏早慧,堪當大任。然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遊藝是兒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遊戲之於兒童,如同學習之於成人一樣,是一項嚴肅而重要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發展的手段,兒童必須進行遊戲活動,正如蠶必須不斷地吃桑葉一樣。遊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形式多端,種類繁多,諸如竹馬、騎羊、鬥鵝、棋弈等遊戲不僅點亮了兒童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而且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晉代:騎竹馬圖


一、竹(木)馬之歡

關於竹馬之戲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竹馬之戲最早的明確記載見於漢代,因兒童跨騎竹竿、仿擬躍馬奔走而得名。”這一遊戲保存傳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亦廣為流行,成為深受兒童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甘肅敦煌佛爺廟灣魏晉墓彩繪磚》生動活潑的描繪了兒童騎竹馬之戲,如(晉代:騎竹馬圖)所示:左一人估計是僕人,右一婦估計是童子母親;主角則是中間的童子,童子胯下騎一根竹竿,作騎馬狀,回頭望著自己的母親。

漢末陶謙少好竹馬之戲,這一遊戲伴隨其童年生活。《三國志·魏書·陶謙傳》曰: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西晉滅吳,孫吳大將諸葛靚入晉,他曾與晉武帝幼年相識,武帝回憶二人童年竹馬之歡,不禁噓唏。《世說新語》載:

“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

東晉殷浩與桓溫少年齊名,每暗自相競,相輕相詆數十載,互不服輸。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北朝時期,竹馬之戲亦廣為流行,北魏墓誌中甚至以“竹馬”指代童年,其遊戲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北魏元仙墓誌曰:“君稟三珠之叡氣,承八桂之餘風,馨香發於竹馬之年,令問播於紈綺之歲。”“竹馬”在北魏墓誌中出現頻率極高,北魏元彧幼年騎竹馬、羊車以為戲樂,其墓誌曰:

“夙稟岐嶷之姿,□樹扶異□量。精明內湛,符彩外發,體含珠玉,心懷琬琰。甫遊竹馬,已見千仞之奇,始戲羊車,便□百□之自。”

北魏冀州刺史笱景幼年歧疑,“神慧起自蒲車,眸辯發於竹馬。”北魏赫連悅“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於竹馬。”北朝崔大善幼年聰慧,“鳩車竹馬之歲,卓尒不群。”韓暨“齠齔之年,竹馬之歲,皎然卓異,有別儕伍。”可見,“竹馬”、“鳩車”、“羊車”等遊戲貫穿於兒童童年,是其獲得快樂的源泉。

木馬亦是深受童子喜愛的玩具。北魏段暉幼年與一童子友善,二人相交甚密,經常一起遊戲,後童子別離,段暉作木馬與之,以為紀念。《魏書·段承根傳》曰:

“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封侯。非報也,且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

此故事仍為傳說,是以突顯段暉自有天命佐佑,終當顯貴,並未可信。但段暉幼年與玩伴嬉戲,共乘木馬之樂卻並不為虛。可見,竹馬、木馬等玩具為兒童童年帶來無盡歡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牧童騎牛圖


二、騎牛·騎羊·騎狗

除騎竹馬嬉戲之外,兒童又有騎牛、騎羊、騎狗、騎馬等戲。對普通百姓而言,兒童騎牛、羊等即是遊戲,又是畜牧勞動。嘉峪關魏晉三號墓出土壁畫描繪一牧童手持小木棍、騎在牛背的場景。如(牧童騎牛圖)所示,此童應以放牧為勞動任務。諸如牧牛、牧羊等勞動消耗體力較少,行動較為自由,一般由尚未成年的童子擔任。兒童既可以幫助父母勞動,以減輕家庭負擔,又可以縱情田野,嬉戲河濱,從中享受無盡的童趣。牧放牲畜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早出晚歸,夏則日晒雨淋,冬則頂風冒雪。但這項工作體力消耗較小,在古代通常由兒童來承擔。這些表現兒童遊戲的作品,有的含有勞動的意味,但重點不是兒童勞動,而是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表現的那種童趣。因此,牧牛即是勞動,又是嬉戲,兒童畜牧十分常見,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遊藝活動。魏明帝曾曰:“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蹈其上”。“牧童”一詞也廣泛傳播開來。

對世家大族而言,兒童沒有放牧的任務,騎牛、騎羊純粹為嬉戲遊樂。東晉王導婦曹夫人性妒忌,王導於家中不敢納妾,便置別館以處之,館中眾妾羅列、兒女成行。王導小兒曾於門前騎羊為戲,活潑可愛,甚是喜人。曹夫人所見,亦為之感染動容,欲以相識,派人打聽兒出自何家,不料引出家門密事,引發一場妒婦興師問罪的鬧劇。《妒記》曰:

“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乃至左右小人,亦被檢簡,時有妍妙,皆加誚責......命車駕,將黃門及婢二十人,人持食刀,自出尋討。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乃以左手攀車蘭,右手捉麈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畫像石鬥雞圖


三、鬥鵝·鬥雞·鬥鴨

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鬥雞遊戲。漢魏以降,鬥鵝、鬥雞、鬥鴨之風更甚。西晉蔡洪《鬥鳬賦》,描繪了魏晉之際鬥鴨之戲的激烈畫面,曰:

“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鳬,惟鬥鴨之最精。……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動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漢代“鬥雞”文化內涵豐富,馴獸、鬥獸等刺激性活動充分體現了漢代人的尚武精神與征服自然、好鬥博彩的趣味嗜好。漢代社會之所以出現全國範圍的鬥獸活動,一是與當時社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等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二是更與禮制觀念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等娛樂的文化內涵與漢代不盡相同,魏晉南北朝處於戰亂紛爭的歷史環境,帶來了社會風氣與娛樂思想的巨大變化,反映出世家大族對安寧祥和環境的崇尚與追求。“鬥雞”等遊藝作為貴族階層的娛樂活動,帶有世家大族精神消費與消遣的意味,是貴族階層遊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遊戲不僅為世家大族所喜愛,小兒也廣泛參與其中。東晉桓溫為小兒時,與諸兄弟共好鬥鵝。《世說新語》載:“桓南郡小兒時,與諸從兄弟各養鵝共鬥。南郡鵝每不如,甚以為忿。乃夜往鵝欄間,取諸兄弟鵝悉殺之。”南齊鬱林王“好鬥雞,密買雞至數千價。”小兒鬥雞、鬥鴨、鬥鵝亦成為畫家筆下的重要題材,據《歷代名畫記》載,劉宋畫家顧景秀作《小兒戲鵝圖》、蕭樑江僧寶筆下《小兒戲鵝圖》均以小兒戲鵝入題,足見當時小兒此戲之盛。北朝亦盛行鬥雞之戲。北齊授“鬥雞”開府之職,《北齊書·幼主紀》載:“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兒童樂在其中,北魏長孫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北周宇文述之子宇文智及“幼頑凶,好與人群聚鬥雞,習放鷹狗。”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漢光武帝劉秀


四、水岸之戲

《太平廣記》記載了東晉義熙年間兒童於河中戲水的畫面,曰:

“荊之清水宛口旁,義熙十二年(416),有兒群浴此水。忽見岸側有錢,出於流沙,因競取之。手滿置地,隨複流去。乃以襟結之,然後各有所得。流錢中有銅車,銅牛牽車之勢甚迅速。諸童奔逐,掣得車一腳,徑可五寸許,豬鼻,轂有六幅,通體青色,轂內黃銳。時沈敞守南陽,求得車腳。錢行時,貫草輒便停破,竟不知所終。”

江左多河流,兒童因地利之便,水中嬉戲為樂,追逐水花。忽見岸側有錢,錢中夾雜銅車,諸童競相取之,水岸嬉戲成為兒童快樂的源泉,承載了兒童許多美好的回憶。

劉宋時期,劉秀之幼年嘗與諸兒戲於水濱,見大蛇來逼,巍然不動。《宋書·劉秀之傳》載:“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兒童嬉戲於水,技藝高超者莫過於周文育。《陳書·周文育傳》載:“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數裡,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北朝薛濬兒時與群童遊戲水濱,見一黃蛇,而諸童莫見。《北史·薛辯傳附濬傳》載:“濬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詩歌中亦展現了兒童水岸嬉戲的熱鬧場景,蕭樑劉孝威詩曰:“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蕭樑諺語曰:“深不絕涓泉,稚子浴其淵。高不絕丘陵,跛羊遊其巔。”蕭樑詩歌、諺語勾勒出一幅幅童子戲水的歡樂畫面。兒童嬉戲水濱,垂釣河畔的場景常見詩中,蕭樑何遜詩曰:“單艫時向浦,獨楫乍乘流。孌童泣垂釣,妖姬哭盪舟。”陳朝張正見《衰桃賦》描繪了兒童垂釣的快樂,曰:“嘆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五、博弈之戲

博弈之戲種類繁多、名目各異,諸如彈棋、圍棋、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為童子喜聞樂見。有些兒童在彈棋方面技藝高超,曹丕幼喜彈棋之戲。《自敘》曰:“餘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魏文帝


可見,魏文帝對彈棋十分痴迷,技藝十分嫻熟。彈棋之戲始自西漢成帝,兩漢時期流行甚廣。《後漢書·樑冀傳》曰:“(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又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如是,何謂彈棋?《藝經》曰:“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東漢末年至曹魏,此戲在士族階層廣泛盛行。蔡邕擅長此戲,棋弈如行雲流水,併為之作賦,曰:“於是列象棋,雕華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然後栰掣,兵棋誇驚。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曹魏丁廙、夏侯惇均因熱衷彈棋,併為之作賦,梁武帝為彈棋作序、梁元帝亦因東宮賜彈棋局而有啟,北周王褒亦因此而賦詩。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挾彈遊騎圖》


兒童深愛圍棋遊戲,孔融被曹操收時,其二幼子正在下棋。《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載:“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西晉韓謐與愍懷太子游處,“常與太子弈棋爭道”。東晉江虨年少善棋,嘗與王導共弈,表現出高超精湛的棋藝。《世說新語》曰:

“江僕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傍有客曰:此年少戲乃不惡。王徐舉首曰:此年少非惟圍棋見勝。”

劉宋褚胤幼年便為圍棋高手,後因父謀逆而被牽連,人愛其才藝,乃為之求情,後未被獲准,時人痛惜之。《宋書·羊玄保傳》曰:

“吳郡褚胤,年七歲,入高品。及長,冠絕當時。胤父榮期與臧質同逆,胤應從誅,何尚之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魏犨犯令,以才獲免。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不絕。’不許。時人痛惜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齊高帝蕭道成“少沈深有大量,寬嚴清儉,喜怒無色。博涉經史,善屬文,工草隸書,弈棋第二品。雖經綸夷險,不廢素業。”蕭曄雖幼年家貧,然不廢學業,善長棋弈。《南史·齊高帝諸子下·武陵昭王曄傳》曰:“高帝雖為方伯,而居處甚貧,諸子學書無紙筆,曄常以指畫空中及畫掌學字,遂工篆法。少時又無棋局,乃破荻為片,縱橫以為棋局,指點行勢,遂至名品。”陳朝司馬申幼年聰慧,因棋弈精湛而為當時士族所知,世家大族紛紛與之遊處。《陳書·司馬申傳》曰:“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焉。子春素知申,即於坐所呼與為對,申每有妙思,異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

陸瓊幼年善棋,由此得“神童”之號。《陳書·陸瓊傳》曰:

“瓊聰惠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棋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入歲,於客前覆局,由是京師號曰神童。”

魏晉南北朝時期,圍棋大行其道,大江南北皆以此為娛,不僅成為王公貴族休閒的主要形式,而且是兒童娛樂的主要方式。此外,諸如樗蒱、藏鉤、握槊、雙陸、鬥族等博弈遊戲均深受兒童喜愛。

魏晉南北朝時期深受兒童喜愛的五項遊藝活動

圍棋圖


竹(木)馬、騎羊、鬥雞、水岸之戲、博弈等兒童遊藝活動,勾勒出了兒童充滿童真、童趣、童智的美麗世界,豐富了兒童的文化生活,展現了兒童的精神世界,為兒童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樂;同時,作為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遊藝豐富了文化活動的內涵,為社會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了力量。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藝文類聚》、《世說新語》、《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