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01

歷史上,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社會經濟,不但直接導致了西晉亡國,更是給華夏大地帶來近300年的分裂和動亂。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

而在北方,直到公元439年,鮮卑北魏統一了北方,這場混亂的局面才算結束。

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形成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第一個政權。

公元386年,16歲的鮮卑人,10年前被前秦滅亡的代國的王孫拓跋珪,趁前秦分裂混亂之際,在牛川(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國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並且將國都遷到平城(大同)。

拓跋珪稱帝,是為道武帝。

北魏立國後,歷經道武帝拓跋圭,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代半個世紀的經營,才於公元439年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朝。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北方漢族精英人士功不可沒,崔浩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人物。

02

崔浩出身於“清河崔氏”,是關東一個名門望族。

他的祖上世代為官。祖父崔潛,在後燕當到黃門侍郎。

父親崔宏,號稱冀州神童,曾經先後在前秦和後燕為官,多有政績。在北魏更是官至吏部尚書,賜爵白馬公。

崔浩長得面容清秀,皮膚細膩白皙,貌如婦人,也就是長得有些“娘炮”。

可是他絕不是像如今一些小鮮肉們只會搔首弄姿,人家可是有真本事的曠世之才。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崔浩比他父親更有才華,他年少時就愛好文學,博覽經史,對於天象陰陽五行之類的學問也有所研究。

他滿腹經綸,當時無人能及。崔浩20歲左右就在朝廷任官。

因為他工於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所以經常跟隨在拓跋圭身邊,相當於是皇帝的祕書。

拓跋圭雖然是少年有為的一代英雄,可是到了後來卻成了一個行為乖戾,多疑猜忌,反覆無常的君王。

很多臣下被無緣無故治罪誅殺,弄得人人自危。

唯有崔浩盡職盡責,照樣對拓跋圭大膽諫言,深得皇帝的信任和恩寵。

公元409年,39歲的拓跋圭被他的次子拓跋紹帶人翻牆入宮,刺殺身死。

接著太子拓跋嗣殺了異母弟拓跋紹,平息叛亂後登基繼位,是為明元帝。

崔浩被拓跋嗣提升為博士祭酒,又承襲了其父親的白馬公爵位。

崔浩對易經和陰陽之術頗有研究,拓跋嗣對此也深信不疑,常命他占卜凶吉。

415年,國都平城一帶遭到災荒,一些地方出現糧荒,餓死不少百姓。

掌管曆法推算的太史令嚮明元帝建言,將國都往南搬到鄴城(河北臨漳)去,才能避免災難。

崔浩卻站出來表示反對,他主張不可遷都也是很有道理的。

當時漢族對於北方凶悍的遊牧民族瞭解不多,以為他們的人馬多如牛毛,所以不敢反抗。

崔浩提醒拓跋嗣,一旦遷都南方,就使得拓跋部人口稀少的弱點暴露無遺,會遭到其他民眾的輕視,產生欺侮鮮卑人的念頭,就會有豪強出來造反。

而且北方民眾遷徙到南邊還會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再說人口遷走了,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柔然部族會乘機而入,平城的守軍將不足以對抗。

因為隔著恆山,到時候想北上援救也來不及。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如果不遷都,即使南邊發生變亂,只要出兵輕騎南下,耀武揚威,別人不知虛實,必然望塵懾服,這正是威制中原的策略。

崔浩還提出了向南邊的河北一帶幾個州疏散災民,轉嫁負擔的具體措施。

明元帝採納了崔浩的提議,度過了難關。

第二年風調雨順,收成豐足,百姓人心安定。

明元帝十分高興。

416年,東晉太尉劉裕率軍北伐後秦,勢如破竹,打得後秦連連敗退。

東晉水軍打算沿著黃河西上,進軍關中。

而黃河兩岸是北魏的地盤,於是劉裕派人向拓跋嗣借道。

北魏滿朝大臣都反對,認為劉裕借了就不會還,不如干脆出兵阻止晉軍。

這時崔浩提出不同看法,他建議不如借道給劉裕,讓晉軍入關,然後切斷他的後路。

等到劉裕和後秦打得兩敗俱傷,再出兵攻擊,如此漁翁得利,豈不是一舉兩得。

可是拓跋嗣這次沒有采納崔浩的意見,而是派出十萬重兵駐守黃河以北,並以數千騎兵不斷騷擾晉軍。

劉裕見進軍受阻,親自率領大軍進入黃河。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命令數千勇士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前進。

三萬魏軍前去圍攻,卻被打得死屍遍地,大將阿薄幹被斬,魏軍大敗而逃。

拓跋嗣嚐到了“氣吞萬里如虎”劉裕的厲害,後悔當初沒用崔浩之計。

劉裕打到潼關時,拓跋嗣又問崔浩能否進攻東晉。崔浩分析說,後秦必敗無疑,北魏現在沒有韓信,白起這樣的帥才,也不是劉裕的對手。

而劉裕不會一直甘於人下,一定會篡權東晉,不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這一次,拓跋嗣完全信服了。

423年,明元帝拓跋嗣積勞成疾而死,年僅32歲了。

北魏的第三個皇帝太武帝拓跋燾即位。

而就在前一年,南朝的宋武帝劉裕剛去世。

拓跋燾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的志向,繼位不久就雄心勃勃地開始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也成就了“南北朝第一流的軍事謀略家”崔浩施展抱負的機會。

拓跋燾最先征服的是西北匈奴人建立的大夏國,崔浩隨拓跋燾出征,在攻打統萬城時遇到惡劣氣候,在崔浩竭力主張下,魏軍頂著風雨沙塵,全力反攻,終於攻破大夏都城,國君赫連昌倉皇逃走。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拓跋燾

北魏與南方的劉宋對峙,可是在他的北方還有個柔然,雖然構不成大的威脅,可就像是趕不走的蒼蠅總是在不停地騷擾。

拓跋燾為了擺脫兩面受敵的局勢,決定集中力量先解決一方。

有大臣提出,柔然是荒蠻之地,即使佔領了也沒有什麼用處。那裡的百姓居無定所到處漂泊,也不容易抓來當臣民奴役。

而南邊的劉宋卻國力強盛,還聲稱幾年內要拿下北魏。

應該先攻打南方的劉宋。

這時又是崔浩提出了異議。

他說,劉宋自從劉裕去世後,元氣還沒恢復,劉義隆遠不如他的父親,現在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

我們應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解決掉柔然,就能安心對付南方的劉義隆。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拓跋燾按照崔浩的謀略,發動突然襲擊,直搗柔然腹地,大獲全勝。

柔然服軟提出和親,北方得以安定。

432年,拓跋燾消滅了佔據遼西的北燕。

此時還剩下河西走廊張掖,武威一帶的北涼沒有徵服。

過了七年,拓跋燾再議征討北涼。

群臣大多還是反對,特別是高平公李順尤為堅決。

李順曾經作為拓跋燾的特使出使北涼12次,對北涼的情況其實瞭如指掌。

但是他貪財,早被被北諒的沮渠氏用重金收買。

之前拓跋燾幾次想對北涼動手,都被李順勸阻了。

這次李順又謊稱,北涼都城姑臧(武威)一帶遍地都是枯石,沒有水草。

當地居民是引山上的雪水灌溉農田。

北涼人聽說我們大軍開到,一定會斷絕渠口,我軍人馬就無水可用。

方圓百里內也會寸草不生,人馬不能久留。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今天的武威

拓跋燾拿不定主意,詢問崔浩。

崔浩反駁說,漢書中說過,涼州出產牲畜,天下聞名,怎麼可能沒有水草?再說如果沒有水,怎麼可能在那裡建設城邑呢?

李順理屈詞窮,還要爭辯說是自己去過涼州多次,是親眼所見。

崔浩乾脆揭穿了他:你收受人家賄賂,自然為人家說話,別以為我沒有親眼看見就可以矇騙拓跋燾見崔浩說得有道理,便親率大軍北伐涼州,平滅了北涼。

在那邊,拓跋燾看見果然是如崔浩所言水草豐美。

崔浩乘機告發了李順先前受沮渠氏重賂的劣行。

三年後,李順因為欺君之罪被處死。

崔浩還在其它戰事中屢出奇謀,立下大功。

拓跋燾對他十分倚重和恩寵,崔浩進宮見駕,甚至可以出入皇帝的臥室。

他官拜司徒,晉封東郡公,一時權傾朝野。

可是崔浩最後卻沒能善終,相反還受盡凌辱死得很悽慘,而且連累家屬被滿門抄斬。

作為三朝元老,輔佐三代皇帝從開創到壯大,為北魏統一整個北方立下大功。

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崔浩位高權重後,往往專斷獨行,在任命郡守等地方官的時候固執己見,樹敵太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崔浩

可是這都不是根本原因,讓崔浩致命的是所謂“國史之獄”。

崔浩受命牽頭續修國史。

寫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燾一定要如實記述的精神,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出一本“國史”。

書中毫不避諱地盡述拓跋氏的歷史。

這東西拓跋燾本意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參與編寫的閔湛、郗標兩人為了拍崔浩馬屁,建議把“國史”刊刻在石碑上,彰顯秉筆直書。

這樣一來,卻把鮮卑人以往的落後習俗公開在世人面前。

這個做法徹底激怒了鮮卑貴族們。

就好比人一暴發戶,你把他發跡前窮困潦倒,甚至偷雞摸狗,坑蒙拐騙的往事公佈於眾,還刻在石碑上讓人們永遠記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嗎?

太武帝拓跋燾接到鮮卑貴族們告狀後,命令將崔浩以及寫書的祕書郎吏們一併收捕治罪。

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崔浩被送往城南刑場殺頭,一路上,數十名軍士往他的頭上撒尿,其形狀慘不忍睹。


被夷滅九族的北魏第一謀臣,精於謀事拙於謀身的典型

這個博學多才,自比張良的軍事謀略家,曾經深為三代君王的器重,怎麼會想到有如此悲慘結局。

不得不說,在明哲保身、為人處事方面,崔浩比張良差遠了。

更加殘酷的是,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以及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株連滅族。

有後世史家認為,其實造成崔浩悲劇的不僅是“國史”,鮮卑貴族對趙魏漢族門閥猜忌,矛盾日益尖銳才是更為直接的真正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