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陳瑜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也應該有自己的精神。我去過很多城市,感覺都有自己的精神,讓我回想,“永州精神”是什麼?我有些茫然。

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建築風格、市民素質、價值取向的綜合體,是一個城市的精、氣、神。城市精神對城市的生存與發展具有巨大的靈魂支柱作用、鮮明的旗幟導向作用與不竭的動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幟,凝聚著一座城市的思想靈魂,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整體形象,引領著一座城市的未來發展。

永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之所以幾千年生生不息,肯定一直就有一種精神、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支撐著永州人去奮鬥、去拼搏,那這種精神是什麼?我沒有能力,更沒有資格去提煉“永州精神”,但我翻開永州歷史,永州人經歷了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浸染,也深深地烙下了歷史文化的印跡,從這裡肯定能找到那股力量、那種精神。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一)舜文化

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史稱五帝。在五帝中,舜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奠基者,也稱為道德始祖。舜,中國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所在的部落名虞,居於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因此舜帝又稱為有虞氏,史稱虞舜。又因舜的雙眼有重瞳,故名重華。相傳堯為部落首領聯盟時,四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命舜攝政。舜攝政後巡行四方,堯去世後,舜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又諮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相傳禹繼位後,舜巡狩到南方,最後“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舜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一生最大貢獻,就是確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並把倫理道德觀念引入社會管理,使之成為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手段。最先舉起舜文化大旗的是孔子。出於建立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孔子十分推崇舜確立的倫理道德思想,並把這種倫理道德思想作為一種統治制度即無為而治。《論語▪衛靈公》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自從孔子舉起舜帝的旗幟,經孟子補充完善,於是舜帝的人格、作為及其倫理道德思想成了儒家思想的源頭,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源頭。因此,漢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天下明德自虞舜始。”

在夏代,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東巡至雲夢,望祭九疑舜帝陵。漢武帝時,將以舜文化為源頭的儒家思想尊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新莽時期,王莽為使自己的統治名正言順,把自己說成是舜的後裔,並在九疑山修建“虞帝園”,把零陵郡改名“九疑郡”,把營道縣(今寧遠縣)改名“九疑亭”,無非也是借重舜帝這塊牌子。從此以後,對舜帝的祭祀逐步形成制度。明洪武四年(1371年),將舜廟由九疑山玉琯巖旁遷至舜源峰下,置守陵戶,並定下三年一祭制度。

舜帝晚年是在瀟湘流域一帶度過的。他的思想觀念、愛民勤政行為和高尚情操,在當地人民中間產生了深刻影響。歷代帝王對舜帝的各類祭祀活動,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影響。可以這樣說,自從舜帝南巡後,以舜為代表的文化形態就一直深刻地影響和教化著古代永州的子民。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二) 儒家思想和理學

儒家思想是整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學正式列為官學,儒家思想成為封建階級的正統思想,同時,由於舜帝葬於九疑山,也在客觀上加強了儒家思想對古代永州的影響,也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永州籍思想家,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是周堯卿。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周堯卿(994—1045),北宋經學家。字子俞,永明(今江永)人。警悟強記,以學行聞名。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歷任連州、衡州司理參軍,桂州司錄,高安、寧化知縣,後通判饒州,積官至太常博士。《宋史▪周堯卿傳》載:范仲淹薦其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其治學不專於傳注,問辯思索,務求通曉。尤其長於《毛詩》、《鄭詩》及《左氏春秋》。與周敦頤並稱為北宋“瀟川兩先生”。著作有《詩說》、《春秋說》各30巻,《周子瑜文集》20巻。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北宋以後,作為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而成的理學迅速興起。由於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是道州(今道縣)人,加上週敦頤又在永州當過3年通判,因此北宋以來,理學對永州產生的影響極為深刻,其廣度和深度遠較唐以前儒家思想的影響為甚。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周敦頤(1017—1073),道州營道(今道縣)人,北宋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而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慾”,才能達到這一境界。經他的學生程顥、程頤等人的繼承和發展,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建立起一個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

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理宗為“道州濂溪書院”親自題額。北宋以後,永、道歷代官學、私學無不塑周敦頤像以供頂禮膜拜;歷代儒生,無不推崇周敦頤;州縣所立書院,也多以“濂溪書院”命名。理學的盛行,在永州培養了一批有理學造詣的儒生,他們“在北宋者,聞周、程之風;在南宋者,衍朱、張之緒;在有明,則宗陽明。” 清《光緒湖南通志▪藝文志》中的經、史二集,輯錄永州籍作者的哲學思想書目達80多部,均系北宋以來所作。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三) 佛道思想及柳宗元哲學思想

道家思想和道教在永州境內傳播較早。晉安帝(397—418年)時期,當時的零陵郡境內已經建有道觀。其中見諸文字記載的有九靈觀,在今寧遠九疑山。南朝梁代,今寧遠境內又建有無為觀、煉丹觀、黃庭觀道觀。佛教傳入永州的時間不晚於南朝。南朝齊代,今寧遠境內已建有佛寺——永福寺。這是永州境內最早見諸記載的佛寺。到了唐代,永州各地寺、觀數量達到14處。此後,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不斷擴大,寺觀大量增加。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清康熙年間,永州各地寺觀發展到356處,其中寺127處,觀93處,庵56處,廟30處。僅永州城內的寺觀庵廟就有36處。解放前夕,永州境內尚有寺觀200餘處。其中著名的有高山寺(在今零陵區)、陽明山寺(又名萬壽寺,在雙牌縣陽明山上)、塔下寺(在今藍山縣塔鎮)。佛、道二教在古代永州(零陵)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僧人和道士。其中對佛學造詣較高的有:唐代懷素,宋編《七百高僧傳》中有傳,綠天庵僧;宋代安禪師,太平寺(位於今零陵城內)僧;明代秀峰禪師,陽明山寺僧,有《陽明語錄》問世。對道學造詣較高的有元代的王真人,修煉於零陵陽和山,元初賜觀額“萬壽宮”。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曾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謫永州達10年之久。他的哲學思想對古代永州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影響。柳宗元的哲學思想是唯物主義的。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天對》、《天說》、《答劉禹錫天論書》、《封建論》等。他反對韓愈的天有意志,能賞罰禍福的唯心主義觀點,指出天地、陰陽都是自然物。“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其焉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慾望其賞罰者大謬”(《天說》)。這些觀點,抨擊了當時的因果報應思想。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他還認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物質性的元氣自我運動的結果,所以天和人是“各不相預”的。“生植與災荒,皆天也;法制與悖亂,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預,而凶豐理(治)亂出焉”(《答劉禹錫天論書》)。他的社會歷史觀也是進步的,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客觀的必然趨勢,而不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但柳宗元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不徹底的,其社會觀也未超出封建道德的範疇。同時,他對佛教妥協,有著儒、釋、道三教調和的主張。柳宗元謫居永州達十年之久,他的思想無疑對永州人士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四)西方文化思想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隨著殖民經濟的擴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逐步滲入永州各地。特別是西方宗教的傳入,客觀上加速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1889年,天主教傳入永州;1903年,基督教(新教)傳入永州;中華循道公會和中華聖公會,也分別於1903年和1904年傳入永州。這些教會,通過各種宗教活動,以及辦學、建醫院等方式,傳播西方宗教和文化。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五) 馬克思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列主義開始傳入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永州及其在外地的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特別是李達(1890—1966)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李啟漢(1898—1927)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著名工人運動領袖。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大革命時期,馬列主義在永州加速傳播。1924年,參加過組織和領導常寧水口山鉛鋅礦罷工鬥爭的共產黨員韋漢(1892—1939)回到江華,積極發展黨組織。1925—1926年,先後建立了中共江華縣立高小支部、城廂支部、秦山支部,發展黨團員100餘人。這是江華縣也是永州市境內最早的第黨組織。1926年元月,在雷晉乾、王一分(王首道)等人的籌建下,建立了中共祁陽特別支部。1926年7月,在夏承虞、胡國鎮、李宏烈、胡祖舜等人的籌備下,建立了中共藍山支部。同年秋,在唐浩、舒翼、李義亦、陳奉石等人的籌備下,建立了中共零陵縣直屬支部、縣農會支部和縣總工會支部。同年10月,在歐陽立、陳清河、胡冠軍、楊績等人籌備下,建立了中共道縣特別支部。同年12月,中共寧遠支部、中共新田支部先後建立。這些黨組織建立後,在各縣境內廣泛開展宣傳馬列主義、新三民主義和培訓革命骨幹的活動,發動、組織和領導農民、工人、學生及其他階層民眾進行革命鬥爭,幫助建立農民自衛軍和工人糾察隊。所有這些活動,都加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永州的傳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批永州籍共產黨員人,如陶鑄、江華、何寶珍、王濤等,逐步成長為黨組織和革命軍隊的領導骨幹。1927年夏,共產黨員唐克由外地回到零陵,聯絡當地的共產黨員,祕密活動於蔡家埠及湘桂邊界一帶。同年9月,因“宥日事變”轉移外出的中共零陵總支委員陳奉石,回到零陵重建了地下黨組織。在江華縣,韋漢副食黨組織成員分散隱蔽到農村繼續堅持鬥爭,並建立起農民自衛軍。同年11月,劉東軒受黨派遣,到祁陽恢復發展黨組織,建立起中共祁陽縣城區支部,陶鑄也回到祁陽參加中共祁陽縣委選舉和部署除夕暴動。上述黨組織在中共湘南特委領導下,祕密發展黨員,動員組織當地農民和工人,開展革命鬥爭,在當地群眾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4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長征時,先後兩次經過永州。途經永州城鄉時,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愛護群眾,開展了許多革命活動,播下革命火種。

抗日戰爭時期,永州境內的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人,組織抗日救亡宣傳團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2月,共產黨員胡大年等在零陵縣籌建中共零陵中心支部,聯合外地來的抗日救亡團體,先後在零陵組織青年戰士工作團、中小學業餘歌詠隊和抗日救國宣傳話劇團,開辦生活書店、工農夜校和傷兵之友社,利用這些陣地揭露日軍侵略罪行,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與此同時,

一批共產黨員人站在抗日武裝鬥爭的最前列。韋漢、劉國安等人組織抗日武裝,在永州各地進行抗日武裝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永州境內的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人,為配合解放軍大軍南下作戰,在永州各地開展了許多革命活動。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六)後記

永州人從古到今都在潛移默化的受這些文化浸染,在靈魂深處都能看到這些文化影響的蹤跡,也就形成了永州人的共同性格。

永州人是善良厚道的,寧遠、東安的德文化,新田的孝文化都深深紮根在永州的性格中。

永州人是吃苦耐勞的,生活在湖南邊緣城區,古樸的農耕文化和欠發達的經濟,大多的熬過苦日子,也就塑造了永州人吃得了苦,耐得了勞的性格。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永州人是睿智的,有勇於擔當、敢為人先的精神,永州歷朝歷代能人輩出,如懷素、周敦頤、何紹基、賓步程、蔣先雲、李達、陶鑄等,影響著湖南、乃至全中國。

永州人是……

也許這就是永州精神

永州人需要有“永州精神”,那永州精神的根基在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