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2、北宋夾錫錢

夾錫錢創始於北宋徽宗時期、是朝廷為解決錢幣外流和財政困難而鑄造、推行的一種特殊貨幣。

據《文獻通考・錢幣考》《宋史・食貨志》等史籍所載,徽宗錫錢的倡導者是蔡京、據史書記載,“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於陝西”。

崇寧二年(1103年)始鑄崇寧折十銅錢及夾錫錢,並規定夾錫錢一當銅錢二

3、夾錫錢鑄造的原因

夾錫錢鑄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嚴防北方地區的遼、金二政權大量收購北宋製造的鐵錢,然後熔鍊再製作兵器。加錫後,降低了鐵錢的硬度,不能再用來二次鑄造兵器和衣具。《九朝編年備要》一書描述,“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詔從之。尋又命陝西轉運許天啟,鑄夾錫當二及當十大錢鑄造鐵錢時,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錫,可以使得錢幣變脆,熔鍊之後不易打造成武器。

二是北宋末年錢監鑄錢虧損嚴重,據楊時描述,“今錢一千重六斤,銅每斤官買其直百錢,又須白鉛和之乃能成錢,除火耗銼磨損折,須六七斤物料乃得千。

銅自涔水、永興數幹裡運至,其腳乘又在百錢之外,薪炭之費、官兵給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貨一二,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楊時的鑄錢成本核算非常精準,按照他的計算方式,北宋末年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每鑄一貫錢虧損四五百文,可見當時鑄錢已賠錢賠得很厲害。故北宋政府當時鑄造夾錫錢的目的是降低成本。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2、北宋夾錫錢

夾錫錢創始於北宋徽宗時期、是朝廷為解決錢幣外流和財政困難而鑄造、推行的一種特殊貨幣。

據《文獻通考・錢幣考》《宋史・食貨志》等史籍所載,徽宗錫錢的倡導者是蔡京、據史書記載,“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於陝西”。

崇寧二年(1103年)始鑄崇寧折十銅錢及夾錫錢,並規定夾錫錢一當銅錢二

3、夾錫錢鑄造的原因

夾錫錢鑄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嚴防北方地區的遼、金二政權大量收購北宋製造的鐵錢,然後熔鍊再製作兵器。加錫後,降低了鐵錢的硬度,不能再用來二次鑄造兵器和衣具。《九朝編年備要》一書描述,“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詔從之。尋又命陝西轉運許天啟,鑄夾錫當二及當十大錢鑄造鐵錢時,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錫,可以使得錢幣變脆,熔鍊之後不易打造成武器。

二是北宋末年錢監鑄錢虧損嚴重,據楊時描述,“今錢一千重六斤,銅每斤官買其直百錢,又須白鉛和之乃能成錢,除火耗銼磨損折,須六七斤物料乃得千。

銅自涔水、永興數幹裡運至,其腳乘又在百錢之外,薪炭之費、官兵給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貨一二,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楊時的鑄錢成本核算非常精準,按照他的計算方式,北宋末年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每鑄一貫錢虧損四五百文,可見當時鑄錢已賠錢賠得很厲害。故北宋政府當時鑄造夾錫錢的目的是降低成本。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三是作為北宋朝廷斂財的一種手段,可以彌補朝廷的財政開支。當時軍費開支巨大,財政枯竭,蔡京推行夾錫錢的目的是收斂錢財,補國庫之空虛。既彌補了軍費開支的不足,又滿足了皇室、官僚的奢侈消費。

4、關於夾錫錢的史書記載

關於夾錫錢的鑄造,許多史料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如:

《宋史・·食貨志》有專門的描述:“錢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宋之錢法至是而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ー一三六:“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映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之用。”

《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徽宗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陝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左僕射蔡京奏:“據陝西轉運副使許天啟申,送到新鑄銅錢、鐵錢樣,已降指揮,銅錢於歲終須管鑄三十萬貫,鐵錢鑄二百萬貫…又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支用。

””“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三、當十鐵錢。從之。”

《群書考素》載:“徽宗崇寧二年,鑄大銅錢以一當十,夾錫錢以一當三。”“崇寧五年是春,監察御史沈畸言……又有監司獻議,欲盡改陝西鐵錢為夾錫錢者,此尤不思之甚也。殊不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一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

5、夾錫錢的材質

關於夾錫錢的材質和成分問題,錢幣學界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

因為史書記載的一些謬誤,有學者認為夾錫錢的材質是銅,有學者認為是鐵。近二十年來,通過應用科技考古學方法與現代科技分析手段,對夾錫錢進行成分檢測,夾錫錢應是鑄造鐵錢之時加配少量的錫夾錫錢的合計配比是鐵57.14%、鉛28.57%、錫14.29%。其材質的特殊比例在世界冶金及化學等領域可謂是獨一無二。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2、北宋夾錫錢

夾錫錢創始於北宋徽宗時期、是朝廷為解決錢幣外流和財政困難而鑄造、推行的一種特殊貨幣。

據《文獻通考・錢幣考》《宋史・食貨志》等史籍所載,徽宗錫錢的倡導者是蔡京、據史書記載,“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於陝西”。

崇寧二年(1103年)始鑄崇寧折十銅錢及夾錫錢,並規定夾錫錢一當銅錢二

3、夾錫錢鑄造的原因

夾錫錢鑄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嚴防北方地區的遼、金二政權大量收購北宋製造的鐵錢,然後熔鍊再製作兵器。加錫後,降低了鐵錢的硬度,不能再用來二次鑄造兵器和衣具。《九朝編年備要》一書描述,“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詔從之。尋又命陝西轉運許天啟,鑄夾錫當二及當十大錢鑄造鐵錢時,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錫,可以使得錢幣變脆,熔鍊之後不易打造成武器。

二是北宋末年錢監鑄錢虧損嚴重,據楊時描述,“今錢一千重六斤,銅每斤官買其直百錢,又須白鉛和之乃能成錢,除火耗銼磨損折,須六七斤物料乃得千。

銅自涔水、永興數幹裡運至,其腳乘又在百錢之外,薪炭之費、官兵給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貨一二,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楊時的鑄錢成本核算非常精準,按照他的計算方式,北宋末年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每鑄一貫錢虧損四五百文,可見當時鑄錢已賠錢賠得很厲害。故北宋政府當時鑄造夾錫錢的目的是降低成本。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三是作為北宋朝廷斂財的一種手段,可以彌補朝廷的財政開支。當時軍費開支巨大,財政枯竭,蔡京推行夾錫錢的目的是收斂錢財,補國庫之空虛。既彌補了軍費開支的不足,又滿足了皇室、官僚的奢侈消費。

4、關於夾錫錢的史書記載

關於夾錫錢的鑄造,許多史料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如:

《宋史・·食貨志》有專門的描述:“錢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宋之錢法至是而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ー一三六:“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映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之用。”

《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徽宗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陝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左僕射蔡京奏:“據陝西轉運副使許天啟申,送到新鑄銅錢、鐵錢樣,已降指揮,銅錢於歲終須管鑄三十萬貫,鐵錢鑄二百萬貫…又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支用。

””“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三、當十鐵錢。從之。”

《群書考素》載:“徽宗崇寧二年,鑄大銅錢以一當十,夾錫錢以一當三。”“崇寧五年是春,監察御史沈畸言……又有監司獻議,欲盡改陝西鐵錢為夾錫錢者,此尤不思之甚也。殊不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一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

5、夾錫錢的材質

關於夾錫錢的材質和成分問題,錢幣學界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

因為史書記載的一些謬誤,有學者認為夾錫錢的材質是銅,有學者認為是鐵。近二十年來,通過應用科技考古學方法與現代科技分析手段,對夾錫錢進行成分檢測,夾錫錢應是鑄造鐵錢之時加配少量的錫夾錫錢的合計配比是鐵57.14%、鉛28.57%、錫14.29%。其材質的特殊比例在世界冶金及化學等領域可謂是獨一無二。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1997年7月,通過對廣西賀州錢監實地勘察和科學試掘,揭露出治煉爐、柱洞、灰坑等遺蹟,採集了爐渣、鐵錢、瓦片和陶瓷片等遺物。冶金專家將採集到的兩種爐渣、金屬塊及鐵錢樣品進行了分析,對5枚政和通寶鐵錢樣品的化學分析表明,其含錫量為0.36%~2.54%,平均含錫量為1.36%;黑紅色玻璃狀爐渣為含錫3.5%~3.8%的鐵硅系爐渣,同時對這種爐渣中金屬顆粒作能譜分析,看出這些顆粒無論大小成分基本一致,為平均含錫14.5%、鐵81.37%、鎢3.36%的合金顆粒。賀州錢監含錫鐵錢的發現及對其冶鑄過程的探討為澄清夾錫錢的實質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證,解開了中國錢幣史上夾錫錢的疑案。

6、夾錫錢的使用過程

夾錫錢的出現和使用,根據蔡京在政治舞臺上的權勢大小而變化。

崇寧二年(1103年),夾錫錢首先在河東、陝西二路鑄造和使用,朝廷規定夾錫錢以一當銅錢二。

崇寧四年,夾錫錢使用的範圍逐步擴大,開始向全國推廣。

崇寧五年(1106年),蔡京所代表的新黨右派失勢,自己也被罷相,這種政局導致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使用範圍有縮減。同年八月,徽宗下令夾錫錢只准在河北、河東、陝西諸路鼓鑄使用,其餘地區皆不可行用。

大觀元年(117年),蔡京轉任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重新回到權力中心位置,在其勢力影響下,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行用範圍再次有所擴大。

大觀三年(1109年)六月,蔡京在政治舞臺再次失勢,其力推的夾錫錢也因此再度受到嚴禁。十二月,因兩浙地區的夾錫錢擾亂了貨幣流通市場,朝廷下令東南地區停止使用。“詔以兩浙鑄夾錫錢擾民,凡東南所鑄皆罷。明年,並河北、河東、京東等路罷之,所在監、院皆廢”。

政和元年(1112年)二月,朝廷規定夾錫錢在陝西、河東折小銅錢二文,四月罷鑄。

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復輔政,又一次大規模鑄造夾錫錢,“且命諸路以銅錢監復改鑄夾錫”。為推行夾錫錢,制定了嚴刑峻法,“夾錫錢既復推行,錢輕不與銅等,而法必欲其重,乃嚴擅易抬減之令。凡以金銀、絲帛等物貿易,有弗受夾錫、須要銅錢者,聽人告論,以法懲治”。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2、北宋夾錫錢

夾錫錢創始於北宋徽宗時期、是朝廷為解決錢幣外流和財政困難而鑄造、推行的一種特殊貨幣。

據《文獻通考・錢幣考》《宋史・食貨志》等史籍所載,徽宗錫錢的倡導者是蔡京、據史書記載,“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於陝西”。

崇寧二年(1103年)始鑄崇寧折十銅錢及夾錫錢,並規定夾錫錢一當銅錢二

3、夾錫錢鑄造的原因

夾錫錢鑄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嚴防北方地區的遼、金二政權大量收購北宋製造的鐵錢,然後熔鍊再製作兵器。加錫後,降低了鐵錢的硬度,不能再用來二次鑄造兵器和衣具。《九朝編年備要》一書描述,“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詔從之。尋又命陝西轉運許天啟,鑄夾錫當二及當十大錢鑄造鐵錢時,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錫,可以使得錢幣變脆,熔鍊之後不易打造成武器。

二是北宋末年錢監鑄錢虧損嚴重,據楊時描述,“今錢一千重六斤,銅每斤官買其直百錢,又須白鉛和之乃能成錢,除火耗銼磨損折,須六七斤物料乃得千。

銅自涔水、永興數幹裡運至,其腳乘又在百錢之外,薪炭之費、官兵給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貨一二,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楊時的鑄錢成本核算非常精準,按照他的計算方式,北宋末年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每鑄一貫錢虧損四五百文,可見當時鑄錢已賠錢賠得很厲害。故北宋政府當時鑄造夾錫錢的目的是降低成本。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三是作為北宋朝廷斂財的一種手段,可以彌補朝廷的財政開支。當時軍費開支巨大,財政枯竭,蔡京推行夾錫錢的目的是收斂錢財,補國庫之空虛。既彌補了軍費開支的不足,又滿足了皇室、官僚的奢侈消費。

4、關於夾錫錢的史書記載

關於夾錫錢的鑄造,許多史料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如:

《宋史・·食貨志》有專門的描述:“錢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宋之錢法至是而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ー一三六:“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映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之用。”

《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徽宗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陝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左僕射蔡京奏:“據陝西轉運副使許天啟申,送到新鑄銅錢、鐵錢樣,已降指揮,銅錢於歲終須管鑄三十萬貫,鐵錢鑄二百萬貫…又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支用。

””“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三、當十鐵錢。從之。”

《群書考素》載:“徽宗崇寧二年,鑄大銅錢以一當十,夾錫錢以一當三。”“崇寧五年是春,監察御史沈畸言……又有監司獻議,欲盡改陝西鐵錢為夾錫錢者,此尤不思之甚也。殊不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一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

5、夾錫錢的材質

關於夾錫錢的材質和成分問題,錢幣學界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

因為史書記載的一些謬誤,有學者認為夾錫錢的材質是銅,有學者認為是鐵。近二十年來,通過應用科技考古學方法與現代科技分析手段,對夾錫錢進行成分檢測,夾錫錢應是鑄造鐵錢之時加配少量的錫夾錫錢的合計配比是鐵57.14%、鉛28.57%、錫14.29%。其材質的特殊比例在世界冶金及化學等領域可謂是獨一無二。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1997年7月,通過對廣西賀州錢監實地勘察和科學試掘,揭露出治煉爐、柱洞、灰坑等遺蹟,採集了爐渣、鐵錢、瓦片和陶瓷片等遺物。冶金專家將採集到的兩種爐渣、金屬塊及鐵錢樣品進行了分析,對5枚政和通寶鐵錢樣品的化學分析表明,其含錫量為0.36%~2.54%,平均含錫量為1.36%;黑紅色玻璃狀爐渣為含錫3.5%~3.8%的鐵硅系爐渣,同時對這種爐渣中金屬顆粒作能譜分析,看出這些顆粒無論大小成分基本一致,為平均含錫14.5%、鐵81.37%、鎢3.36%的合金顆粒。賀州錢監含錫鐵錢的發現及對其冶鑄過程的探討為澄清夾錫錢的實質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證,解開了中國錢幣史上夾錫錢的疑案。

6、夾錫錢的使用過程

夾錫錢的出現和使用,根據蔡京在政治舞臺上的權勢大小而變化。

崇寧二年(1103年),夾錫錢首先在河東、陝西二路鑄造和使用,朝廷規定夾錫錢以一當銅錢二。

崇寧四年,夾錫錢使用的範圍逐步擴大,開始向全國推廣。

崇寧五年(1106年),蔡京所代表的新黨右派失勢,自己也被罷相,這種政局導致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使用範圍有縮減。同年八月,徽宗下令夾錫錢只准在河北、河東、陝西諸路鼓鑄使用,其餘地區皆不可行用。

大觀元年(117年),蔡京轉任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重新回到權力中心位置,在其勢力影響下,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行用範圍再次有所擴大。

大觀三年(1109年)六月,蔡京在政治舞臺再次失勢,其力推的夾錫錢也因此再度受到嚴禁。十二月,因兩浙地區的夾錫錢擾亂了貨幣流通市場,朝廷下令東南地區停止使用。“詔以兩浙鑄夾錫錢擾民,凡東南所鑄皆罷。明年,並河北、河東、京東等路罷之,所在監、院皆廢”。

政和元年(1112年)二月,朝廷規定夾錫錢在陝西、河東折小銅錢二文,四月罷鑄。

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復輔政,又一次大規模鑄造夾錫錢,“且命諸路以銅錢監復改鑄夾錫”。為推行夾錫錢,制定了嚴刑峻法,“夾錫錢既復推行,錢輕不與銅等,而法必欲其重,乃嚴擅易抬減之令。凡以金銀、絲帛等物貿易,有弗受夾錫、須要銅錢者,聽人告論,以法懲治”。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直到政和六年(1110年),鄭居中、劉正夫為相,反對鑄造夾錫錢,朝廷先是罷廢準南夾錫錢,將夾錫錢運到關中,不久又詔河東、陝西外,其餘諸路全部停止流通,很快河東也停用夾錫錢。

宣和二年(110年),蔡京徹底告別北宋的政治權力中心,夾錫錢也隨之徹底退出流通領域。

通過對上述材料描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徽宗執政未期在蔡京主導下確實曾鑄造夾錫錢,其主要成分是鐵,開始鑄行的目的是在鐵錢中摻錫,以防止北部少數民族政權遼和西夏將掠奪來的北宋鐵錢熔化鍛造武器。夾錫錢最初在河東、映西二地鑄行,後來推廣到其他地區。

因為其比價遠遠高於本身幣值,流通不久,就開始迅速貶值,百姓都不願意保存和使用它,“小民以藥染擦夾錫錢如銅色,與當十錢混淆”的情況比比皆是,一些地區的夾錫錢幣值與小平銅錢之比跌落為20:1。商販因此拒絕收受夾錫錢。大臣也進言指出夾錫錢的危害,監察御史沈畸說:“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ー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今召私鑄於東南矣,又將召私鑄於西北,是教民犯法,非朝廷之利也。”

甚至連宋徽宗也感慨,“夾錫錢之害,甚於當十”。可見,夾錫錢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由於夾錫錢在關中地區流通的時間最長,所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朝廷鑄造夾錫錢的初衷是為了應對戰爭,增加收入,本以為可以惠及百姓,但事與願違,因為製作不精,使得劣錢氾濫,造成錢輕物重,引起物價上漲。

延安知府賈炎曾上書朝廷道,“錢法屢變,人心愈惑。今人以為利者,臣見其害;以為是者,臣見其非。中產之家,不過蓄夾錫錢一二萬。既棄不用,則惟有守錢而死耳

由此可見夾錫錢破壞了北宋的金融貨幣體系,給當時國家,社會都帶來了極大危害,最終北宋朝廷自食惡果,國家金融的動盪加速了北宋滅亡進程。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北宋政權統治了167年(960~1127年),其間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發展階段。當時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規定使用什麼材質的貨幣。

1、北宋錢幣簡史

北宋有開封府、江南東西兩路等十三路專用銅錢;四川一帶就專用鐵錢,陝府路和河東路則銅鐵錢兼用。北宋時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規模,是我國封建社會鑄幣量的最高峰,質量也達到了封建社會鑄幣的頂端。

考古資料表明,北宋鑄幣是目前按歷代王朝劃分出土量最大、工藝最精的。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曾鑄有太平通寶錢,這是兩宋年號錢之始。

990年,太宗改元“淳化”,鑄造淳化通寶錢,自此北宋各代皇帝每次改元必更鑄新的年號錢,年號錢基本成為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明清。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北宋的貨幣制度,仍以金屬鑄幣為主,主要是銅錢和鐵錢,並形成銅錢與鐵錢流通區域。但兩宋鑄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代,幣材多樣,且流通受地方限制,由於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形成區域性割據局面。

總體上看,兩宋流通的貨幣雖然以銅錢為主,但是有些地方專用銅錢,有些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則是銅鐵兼用。宋代的錢制,南北宋大不相同,北宋以小平錢為主,南宋則以折錢為主。兩宋鑄幣在金屬成分比例、鑄造工藝和數量、錢幣的錢文書體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宋錢版別多樣,名稱多,數量巨大,最流行年號錢,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等,為我國曆代錢幣之首。

宋錢名稱多樣複雜,一般稱為通寶、元寶,有時候一種年號的錢幣既稱為通寶,又稱作元寶或重寶。尤其是南宋鐵錢,名稱五花八門。從兩宋鑄幣的流通情況看,北宋時期鑄幣以銅錢為主,鑄造量巨大;南宋時期因為鐵錢鑄造量大增和紙幣的廣泛使用,銅錢流通數量有所減少。

今天考古發掘、收藏市場上所能見到的錢幣尤以北宋時期的居多,這既給宋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錢幣版別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致宋錢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對宋錢龐雜的版別,常有望洋興嘆之感。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2、北宋夾錫錢

夾錫錢創始於北宋徽宗時期、是朝廷為解決錢幣外流和財政困難而鑄造、推行的一種特殊貨幣。

據《文獻通考・錢幣考》《宋史・食貨志》等史籍所載,徽宗錫錢的倡導者是蔡京、據史書記載,“初,蔡京主行夾錫錢,詔鑄於陝西”。

崇寧二年(1103年)始鑄崇寧折十銅錢及夾錫錢,並規定夾錫錢一當銅錢二

3、夾錫錢鑄造的原因

夾錫錢鑄造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嚴防北方地區的遼、金二政權大量收購北宋製造的鐵錢,然後熔鍊再製作兵器。加錫後,降低了鐵錢的硬度,不能再用來二次鑄造兵器和衣具。《九朝編年備要》一書描述,“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二鐵錢。”詔從之。尋又命陝西轉運許天啟,鑄夾錫當二及當十大錢鑄造鐵錢時,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錫,可以使得錢幣變脆,熔鍊之後不易打造成武器。

二是北宋末年錢監鑄錢虧損嚴重,據楊時描述,“今錢一千重六斤,銅每斤官買其直百錢,又須白鉛和之乃能成錢,除火耗銼磨損折,須六七斤物料乃得千。

銅自涔水、永興數幹裡運至,其腳乘又在百錢之外,薪炭之費、官兵給工匠率分,其支用不貨一二,細計千四五百錢本方得一千,何利之有”。楊時的鑄錢成本核算非常精準,按照他的計算方式,北宋末年鑄錢的成本已明顯超過產出,每鑄一貫錢虧損四五百文,可見當時鑄錢已賠錢賠得很厲害。故北宋政府當時鑄造夾錫錢的目的是降低成本。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三是作為北宋朝廷斂財的一種手段,可以彌補朝廷的財政開支。當時軍費開支巨大,財政枯竭,蔡京推行夾錫錢的目的是收斂錢財,補國庫之空虛。既彌補了軍費開支的不足,又滿足了皇室、官僚的奢侈消費。

4、關於夾錫錢的史書記載

關於夾錫錢的鑄造,許多史料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如:

《宋史・·食貨志》有專門的描述:“錢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錢。夾錫錢最後出,宋之錢法至是而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ー一三六:“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映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之用。”

《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二》:“徽宗崇寧二年二月庚午,初令陝西鑄折十銅錢並夾錫錢。左僕射蔡京奏:“據陝西轉運副使許天啟申,送到新鑄銅錢、鐵錢樣,已降指揮,銅錢於歲終須管鑄三十萬貫,鐵錢鑄二百萬貫…又陝西銅錢至重,每一錢當鐵錢三或四,今夾錫鑄造樣制精好,欲一錢當銅錢二支用。

””“夾錫錢始於(崇寧)二年,河東運判洪中孚言:・二虜以中國鐵錢為兵器,若雜以鉛錫,則脆不可用,請改鑄夾錫當三、當十鐵錢。從之。”

《群書考素》載:“徽宗崇寧二年,鑄大銅錢以一當十,夾錫錢以一當三。”“崇寧五年是春,監察御史沈畸言……又有監司獻議,欲盡改陝西鐵錢為夾錫錢者,此尤不思之甚也。殊不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一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

5、夾錫錢的材質

關於夾錫錢的材質和成分問題,錢幣學界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

因為史書記載的一些謬誤,有學者認為夾錫錢的材質是銅,有學者認為是鐵。近二十年來,通過應用科技考古學方法與現代科技分析手段,對夾錫錢進行成分檢測,夾錫錢應是鑄造鐵錢之時加配少量的錫夾錫錢的合計配比是鐵57.14%、鉛28.57%、錫14.29%。其材質的特殊比例在世界冶金及化學等領域可謂是獨一無二。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1997年7月,通過對廣西賀州錢監實地勘察和科學試掘,揭露出治煉爐、柱洞、灰坑等遺蹟,採集了爐渣、鐵錢、瓦片和陶瓷片等遺物。冶金專家將採集到的兩種爐渣、金屬塊及鐵錢樣品進行了分析,對5枚政和通寶鐵錢樣品的化學分析表明,其含錫量為0.36%~2.54%,平均含錫量為1.36%;黑紅色玻璃狀爐渣為含錫3.5%~3.8%的鐵硅系爐渣,同時對這種爐渣中金屬顆粒作能譜分析,看出這些顆粒無論大小成分基本一致,為平均含錫14.5%、鐵81.37%、鎢3.36%的合金顆粒。賀州錢監含錫鐵錢的發現及對其冶鑄過程的探討為澄清夾錫錢的實質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證,解開了中國錢幣史上夾錫錢的疑案。

6、夾錫錢的使用過程

夾錫錢的出現和使用,根據蔡京在政治舞臺上的權勢大小而變化。

崇寧二年(1103年),夾錫錢首先在河東、陝西二路鑄造和使用,朝廷規定夾錫錢以一當銅錢二。

崇寧四年,夾錫錢使用的範圍逐步擴大,開始向全國推廣。

崇寧五年(1106年),蔡京所代表的新黨右派失勢,自己也被罷相,這種政局導致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使用範圍有縮減。同年八月,徽宗下令夾錫錢只准在河北、河東、陝西諸路鼓鑄使用,其餘地區皆不可行用。

大觀元年(117年),蔡京轉任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重新回到權力中心位置,在其勢力影響下,夾錫錢的鑄造數量和行用範圍再次有所擴大。

大觀三年(1109年)六月,蔡京在政治舞臺再次失勢,其力推的夾錫錢也因此再度受到嚴禁。十二月,因兩浙地區的夾錫錢擾亂了貨幣流通市場,朝廷下令東南地區停止使用。“詔以兩浙鑄夾錫錢擾民,凡東南所鑄皆罷。明年,並河北、河東、京東等路罷之,所在監、院皆廢”。

政和元年(1112年)二月,朝廷規定夾錫錢在陝西、河東折小銅錢二文,四月罷鑄。

政和二年(1112年)五月,蔡京復輔政,又一次大規模鑄造夾錫錢,“且命諸路以銅錢監復改鑄夾錫”。為推行夾錫錢,制定了嚴刑峻法,“夾錫錢既復推行,錢輕不與銅等,而法必欲其重,乃嚴擅易抬減之令。凡以金銀、絲帛等物貿易,有弗受夾錫、須要銅錢者,聽人告論,以法懲治”。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直到政和六年(1110年),鄭居中、劉正夫為相,反對鑄造夾錫錢,朝廷先是罷廢準南夾錫錢,將夾錫錢運到關中,不久又詔河東、陝西外,其餘諸路全部停止流通,很快河東也停用夾錫錢。

宣和二年(110年),蔡京徹底告別北宋的政治權力中心,夾錫錢也隨之徹底退出流通領域。

通過對上述材料描述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徽宗執政未期在蔡京主導下確實曾鑄造夾錫錢,其主要成分是鐵,開始鑄行的目的是在鐵錢中摻錫,以防止北部少數民族政權遼和西夏將掠奪來的北宋鐵錢熔化鍛造武器。夾錫錢最初在河東、映西二地鑄行,後來推廣到其他地區。

因為其比價遠遠高於本身幣值,流通不久,就開始迅速貶值,百姓都不願意保存和使用它,“小民以藥染擦夾錫錢如銅色,與當十錢混淆”的情況比比皆是,一些地區的夾錫錢幣值與小平銅錢之比跌落為20:1。商販因此拒絕收受夾錫錢。大臣也進言指出夾錫錢的危害,監察御史沈畸說:“以其無銅鑄,故夾錫之為貴。今ー切改鑄,則其非銅錢,猶日前之鐵錢也。今召私鑄於東南矣,又將召私鑄於西北,是教民犯法,非朝廷之利也。”

甚至連宋徽宗也感慨,“夾錫錢之害,甚於當十”。可見,夾錫錢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由於夾錫錢在關中地區流通的時間最長,所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朝廷鑄造夾錫錢的初衷是為了應對戰爭,增加收入,本以為可以惠及百姓,但事與願違,因為製作不精,使得劣錢氾濫,造成錢輕物重,引起物價上漲。

延安知府賈炎曾上書朝廷道,“錢法屢變,人心愈惑。今人以為利者,臣見其害;以為是者,臣見其非。中產之家,不過蓄夾錫錢一二萬。既棄不用,則惟有守錢而死耳

由此可見夾錫錢破壞了北宋的金融貨幣體系,給當時國家,社會都帶來了極大危害,最終北宋朝廷自食惡果,國家金融的動盪加速了北宋滅亡進程。

北宋朝廷鑄幣摻假史——自食惡果的“夾錫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