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看錶一分鐘,做表倆小時——資料肯定不全面,還請見諒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虎父無犬子——子孫後代也考上進士,再得父祖輩、門生故吏、世交好友的扶持,仕途自然一片坦途。在北宋,如南豐曾氏77年出了19名進士,其中最出色的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七人合稱“南豐七曾”;像相州韓氏,出了韓琦、韓忠彥和韓侂冑三位宰相,位列兩制之上的更是數不勝數;再如靈壽韓氏、萊州呂氏,都有幾代樹人位列參政之上。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看錶一分鐘,做表倆小時——資料肯定不全面,還請見諒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虎父無犬子——子孫後代也考上進士,再得父祖輩、門生故吏、世交好友的扶持,仕途自然一片坦途。在北宋,如南豐曾氏77年出了19名進士,其中最出色的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七人合稱“南豐七曾”;像相州韓氏,出了韓琦、韓忠彥和韓侂冑三位宰相,位列兩制之上的更是數不勝數;再如靈壽韓氏、萊州呂氏,都有幾代樹人位列參政之上。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而且開創了兩宋第一家族——相州韓氏

不過進士有多難考前邊已經說過,而且相比明、清時期的科舉弊案頻發,北宋的士大夫還算有節操,科舉這條路自然不好走。而且像南豐曾氏、相州韓氏這樣天才輩出的家族畢竟是極少數,老子英雄兒狗熊出現的機率遠高於虎父無犬子。所以指望兒孫通常是靠不住的,於是士大夫們就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靠女婿。

身為宰執為國選材天經地義,不過公事之餘為自家謀些福利在當時也不算什麼過分的事情——比如某某才子文韜武略無一不精,日後必然名列兩制、甚至有望宰執,那還等什麼?趕緊抓回家當女婿!而對於這種好事(藉助當朝高官岳父之力,仕途自然無礙),才子往往求之不得,你情我願之下往往成就好事。於是“榜下捉婿”的富紳們,其實捉到的往往都是士大夫們挑剩下的貨色。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看錶一分鐘,做表倆小時——資料肯定不全面,還請見諒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虎父無犬子——子孫後代也考上進士,再得父祖輩、門生故吏、世交好友的扶持,仕途自然一片坦途。在北宋,如南豐曾氏77年出了19名進士,其中最出色的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七人合稱“南豐七曾”;像相州韓氏,出了韓琦、韓忠彥和韓侂冑三位宰相,位列兩制之上的更是數不勝數;再如靈壽韓氏、萊州呂氏,都有幾代樹人位列參政之上。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而且開創了兩宋第一家族——相州韓氏

不過進士有多難考前邊已經說過,而且相比明、清時期的科舉弊案頻發,北宋的士大夫還算有節操,科舉這條路自然不好走。而且像南豐曾氏、相州韓氏這樣天才輩出的家族畢竟是極少數,老子英雄兒狗熊出現的機率遠高於虎父無犬子。所以指望兒孫通常是靠不住的,於是士大夫們就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靠女婿。

身為宰執為國選材天經地義,不過公事之餘為自家謀些福利在當時也不算什麼過分的事情——比如某某才子文韜武略無一不精,日後必然名列兩制、甚至有望宰執,那還等什麼?趕緊抓回家當女婿!而對於這種好事(藉助當朝高官岳父之力,仕途自然無礙),才子往往求之不得,你情我願之下往往成就好事。於是“榜下捉婿”的富紳們,其實捉到的往往都是士大夫們挑剩下的貨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馮京“三元及第”,富弼為了投資他也是豁出去了——死一個女兒就再嫁一個!

挑女婿靠的是眼光和運氣。像李沆、王旦挑女婿的眼光和運氣就都很好,而李沆和富弼更是橫下一條心,將兩個女兒投資在一個女婿身上,收穫也不錯。不過杜衍顯然就是個倒黴蛋了——他挑的女婿蘇舜欽無論才華和能力都是一頂一的,日後榮升宰執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惜小蘇運氣極差,因為公款吃喝捲入慶曆黨爭,仕途就此玩完,杜衍的投資也隨之打了水漂。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看錶一分鐘,做表倆小時——資料肯定不全面,還請見諒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虎父無犬子——子孫後代也考上進士,再得父祖輩、門生故吏、世交好友的扶持,仕途自然一片坦途。在北宋,如南豐曾氏77年出了19名進士,其中最出色的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七人合稱“南豐七曾”;像相州韓氏,出了韓琦、韓忠彥和韓侂冑三位宰相,位列兩制之上的更是數不勝數;再如靈壽韓氏、萊州呂氏,都有幾代樹人位列參政之上。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而且開創了兩宋第一家族——相州韓氏

不過進士有多難考前邊已經說過,而且相比明、清時期的科舉弊案頻發,北宋的士大夫還算有節操,科舉這條路自然不好走。而且像南豐曾氏、相州韓氏這樣天才輩出的家族畢竟是極少數,老子英雄兒狗熊出現的機率遠高於虎父無犬子。所以指望兒孫通常是靠不住的,於是士大夫們就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靠女婿。

身為宰執為國選材天經地義,不過公事之餘為自家謀些福利在當時也不算什麼過分的事情——比如某某才子文韜武略無一不精,日後必然名列兩制、甚至有望宰執,那還等什麼?趕緊抓回家當女婿!而對於這種好事(藉助當朝高官岳父之力,仕途自然無礙),才子往往求之不得,你情我願之下往往成就好事。於是“榜下捉婿”的富紳們,其實捉到的往往都是士大夫們挑剩下的貨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馮京“三元及第”,富弼為了投資他也是豁出去了——死一個女兒就再嫁一個!

挑女婿靠的是眼光和運氣。像李沆、王旦挑女婿的眼光和運氣就都很好,而李沆和富弼更是橫下一條心,將兩個女兒投資在一個女婿身上,收穫也不錯。不過杜衍顯然就是個倒黴蛋了——他挑的女婿蘇舜欽無論才華和能力都是一頂一的,日後榮升宰執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惜小蘇運氣極差,因為公款吃喝捲入慶曆黨爭,仕途就此玩完,杜衍的投資也隨之打了水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小蘇賣了公家用過的廢紙用於吃喝,結果被王拱辰揪住小辮子往死裡打,最終仕途完蛋

要是子孫不給力,挑女婿的眼光也不行,那麼就只有最後一個辦法:跟皇家聯姻了。不過一旦成了外戚,儘管官可以升得比火箭還快,而且父祖輩往往還能追贈高爵(甚至王爵),但通常情況下便不再被視作士大夫中的一員,而且無法掌握實權,唯餘富貴耳。

當然了,像一些根基深厚、權高勢重、兒孫還多的家族(比如韓琦)往往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往往多選,而且效果更好。

不過無論北宋的士大夫們如何的絞盡腦汁,但在科舉這道還算鐵面無私的關口下,想要像漢唐時期的勳貴、門閥那樣保持門楣數百年、甚至千年不墮還是沒有任何指望,即便能在兩宋300餘年間能維持家族權勢不倒的也找不出一個(最牛的相州韓氏也沒做到)。

比如宋仁宗時的名相晏殊,為人謙和廣結善緣,北宋名臣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也都受過他的舉薦,可謂桃李滿天下,兩度拜相的富弼更是他的女婿。

"

歷史上每逢改朝換代幾乎都避免不了殺戮。這裡的殺戮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軍隊及百姓的死傷,另外就是圍繞皇權在統治階層發生的殺戮。相對於前者,後者在死傷數量和場面上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殘酷和血腥程度卻毫不遜色,屠戮功臣都不算什麼,父子、兄弟相互殘殺亦不罕見。

歷史上殺功臣殺得最出名的兩位開國皇帝,當屬劉邦與朱元璋。劉邦開國時封了7個異姓王,結果乾掉了6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沒被宰掉,只是革除王爵),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劉邦也是屢屢試探、勾引,可惜老吳非但死活不反,還自剪羽翼,這才得以善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劉邦連老爹、老婆的死活都不在乎,殺殺功臣啥的根本就不算事

不過吳芮更為今人所知的是他的老婆毛蘋,而毛蘋相傳就是那首著名的樂府詩《上邪》的作者: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還珠》普及了這首樂府詩,不過是改編版的

好吧,又跑題了,趕緊扯回來……

朱元璋殺功臣更是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四大案”細究起來個個都跟功臣有關,因此而受牽連者達幾十、近百萬。以至於老朱一手扶上位的皇孫朱允炆,在想要鎮壓六叔朱棣造反時,手頭能拿出來的貨色除了飯桶就是白痴,最終下場極慘。

設想一下,要是老朱像殺雞一樣屠戮功臣時手指縫能漏一漏,後來的永樂大帝能贏得那麼嗨?弄不好朱老六的裝瘋就得變成真瘋。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朱老六能夠“靖難”成功,簡直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俺翻了半天資料,不算在各種分裂時代的短命王朝,殺戮較少的開國皇帝只有隋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三位。不過李世民殺兄逼父,當秦王征戰天下時殺人盈野,所以必須得淘汰;而楊堅雖然沒有像老劉、老朱那樣大規模的集中屠戮功臣,但是在悄沒聲中也幹掉了不少——比如王誼、樑士彥、宇文忻、劉昉、元諧、虞慶則、史萬歲等等,個個死得都挺冤。

只有趙匡胤似乎就枉殺了一個張瓊,而且還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在青史上被吹噓了上千年。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不管杯酒釋兵權後來造成了多大弊端,起碼說明老趙為人不壞

而且相傳老趙在建隆三年還立下一個誓約:

“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誓詞三行,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陸游)

最重要的是,老趙及其子孫大多是講究人。空口白牙的一句話,其信用度遠勝於老劉、老朱之流像發大白菜一樣發得遍地都是的“丹書鐵券”——兩宋319年基本沒殺過士大夫(只有“六賊”中的王黼、樑師成、朱勔以及張邦昌是例外)。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

(翻資料太累人了,所以本文只說北宋,抱歉~)

從魏晉到隋唐,做官、尤其是做大官是士族門閥的特權,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雖非絕對,但也大體不差。像弘農楊氏從漢到唐都出過宰相,博陵、清河兩崔氏光是在唐朝就出了29個宰相等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弘農楊氏到了隋唐盡出奸佞之臣,如楊素、楊再思

不過隋文帝首創科舉,打破了士族門閥對於高官、貴官的壟斷。經過隋唐兩朝皇帝持續不斷的打壓,尤其是晚唐和五代時期的動亂,使得士族門閥勢力基本消亡殆盡。到了北宋,宋太祖又用一杯酒解決了欺凌皇權200多年的武將割據集團,於是通過科舉發跡、以士大夫階層為核心的文官集團迎來了黃金時代。

文官政治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方式、選官制度成熟的標誌。相對於之前皇權所倚仗的的貴族、門閥及勳貴武將,通過科舉爬上高位的文官沒什麼背景、控制不住軍隊,空有嘴皮子和筆桿子。就算把持朝政多年、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皇帝想要將其打落凡塵也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如蔡京、嚴嵩、張居正等)。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文官政治的興盛也意味著武事荒廢,華夏從此再無漢唐雄風

更何況“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科舉制成熟以後的宋、明、清三朝基本沒有發生由統治階層引起的內亂。

尤其是兩宋,那簡直就是文官的天堂。士大夫們有“祖訓”光環附體,就算是盧多遜、丁謂觸犯皇權大忌、近乎謀逆,最後也只是流放了事。而當宋英宗對慈聖曹太后有不孝行徑時,富弼更是敢赤果果的威脅道:

“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曲洧舊聞》南宋·朱弁)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富弼是個狠人,不過也就是在趙家皇帝面前才敢這麼囂張,換到明清估計得被剮個稀碎

北宋中後期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了激烈的黨爭,士大夫內訌下手極狠,均想致對方於死地。而此時站出來當和事佬的居然是皇帝(宋哲宗):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宋欽宗破戒殺了禍國殃民的“六賊”(六賊中只有王黼、樑師成、朱勔算是以士大夫之身被殺,李彥、童貫是宦官,而蔡京則為病逝),宋徽宗對此非常反感。即便因靖康之變被抓到了金國,他仍委託後來逃歸的太尉曹勳給高宗趙構代話: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宋高宗後來還是殺了張邦昌,不過名義上是後者當了幾天偽楚的皇帝,實際上是因為老張犯了個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動了趙構的小媽李氏:

“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其實張邦昌以自裁相拒,後金人以屠城威脅,才被迫登基,且拒不稱“朕”

所以在北宋,士大夫只要別作死作出個靖康之恥,再別閒著沒事撩哧皇帝的老婆或者小媽,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腦袋搬家的問題。至於打屁股,那可是明清士大夫的專利,在北宋,別說打屁股了,哪怕是讓士大夫下基層主持實際工作,都被視為極大的侮辱: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司馬缸同學就是個典型的士大夫,嘴皮子、筆桿子無敵,就是不能做事

即便是士大夫犯了罪也不要緊,大不了“出外”——也就是到地方轉一圈,風頭過了回京照樣高官得做。就算犯了天大的罪過也不過貶竄嶺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北宋的士大夫們大都身兼詩人、詞人之類的身份,要不是他們總是被貶竄來貶竄去,哪來的《岳陽樓記》、《滄浪亭記》、《赤壁賦》千古傳誦?就是蘇軾,也是因為長期“出外”的經歷,才有那麼多的名篇傳世。

在兩宋,文官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遠高於其他階層,尤其是武夫,而且得到皇帝的支持和鼓勵。宋真宗曾作《勸學詩》曰: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北宋對外之孱弱,實際上始自趙恆這個膽小鬼

這是趙恆在開空頭支票,還是讀書人成了士大夫就真有“千鍾粟”、“黃金屋”?別忘了俺前頭說過,趙家皇帝可大都是講究人:

“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綿百兩……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或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自宰相而下,春各加羅一匹……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料錢、衣賜隨本官。翰林學士承旨、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學士,已上奉隨本官,衣賜如本官例,大即依本官例,小即依逐等……主簿,五千,春、冬絹各三匹,丞,簿各綿十五兩。靈臺郎,三千,保章正,二千。春、冬絹各三匹,惟靈臺郎冬隨衣錢三千。”(《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

宰相一級每個月基本工資就是300貫,吃穿住行政府基本全包(包括但不限於公屋、車馬、僕役、米、絹、柴薪甚至油鹽醬醋)。就算是司天監這種清水衙門中品級最低的小官(保章正),基本月薪也有兩貫,宰相有的福利也基本都有,只不過減等而已,收入遠高於小康之家。

而且兩宋不禁官員經商(別太張揚就行)、不禁土地兼併,所以工資只是官員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歷朝歷代官員收入之豐,幾乎無出兩宋之右。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在宋朝能混成士大夫,基本上就可以過上神仙(豬)一般的生活了

工作只需動動嘴皮子、筆桿子,不用風吹日晒也不用親自動手,而且工資高、福利好、假期多,而且還不用擔責任。因此在北宋,開疆拓土、富國安民、經世濟用固然是功,但若未能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那就不值一提。像名將狄青,哪怕做到了與宰相併列的樞密使,仍被士大夫排擠羞辱,最終鬱郁而亡。而在時人王銍的筆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名相韓琦曾做過狄青的上司,因擔心後者不服管,便想殺雞儆猴,找個藉口殺掉了狄青手下的大將焦用:

“(狄)青出立於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捲上》)

北宋素有“弱宋”之罵名,被遼、金、西夏從頭欺負到尾,便與這種偃武修文之風有關,但也再次說明當時士大夫地位之優渥。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宋朝對於文官是天堂,對於武將就是地獄,狄青、岳飛就是例子


北宋的士大夫雖然待遇優渥,但是鬧心事一點不少。

能通過科舉進入士大夫階層,是北宋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可是科舉何其之難?在北宋存國的167年裡,累計考中的進士總數才1萬出頭,這還得感謝宋神宗熙寧變法之後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神宗之後54年錄取進士5715人,人數幾乎與之前113年相同)。而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過億,可見錄取率簡直低得嚇人。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做表太費勁,所以僅是摘錄

而且與明清不同的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套學歷晉升機制在北宋還沒有形成,尤其是舉人(北宋稱之為“貢生”)在北宋是一次性、而非終身制的學歷。也就是說貢生若是科舉失利想下次再考,那麼對不起了,還得通過州府考試再次拿到貢生的資格才行。因此在很多教育發達的地區(如福建、江浙等地),通過州府試的難度甚至不亞於禮部發解試,可見競爭之殘酷。

儘管取得進士資格如此之難(當時有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一旦榜上有名得到的回報也是超值的,所以更加讓讀書人趨之若鶩。儘管科舉考試也存在種種弊端,但選拔出的人才大多是時人之傑,唐太宗吹出的那個“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牛皮,在北宋趙家皇帝手中算是成了現實。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秦時軍功第一,漢唐大體如此。到了宋之後,唯有中了進士才算光宗耀祖

進士炙手可熱,於是在北宋催生出一種社會現象——“榜下捉婿”。即在科舉發榜之日,京師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如果多人搶一個女婿,通常是以比較嫁妝多寡作為競爭手段,價高者得。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可見進士之炙手可熱。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捉個進士女婿,就算仕途上沒啥出息,起碼能給家裡免稅

進士雖然難得,但是能晉身兩制官(宋以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者為外製,與翰林學士所掌之內製相對,這兩種官員被稱為兩制官)甚至宰執的只有少數進士中的精英。不過,不管富紳們如何賣力的“榜下捉婿”,但是“捉”到這種進士中的精英人才的機率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士大夫階層。

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也“捉婿”?

是的,士大夫們也捉婿,不過他們不在“榜下”捉,而是通常在“榜前”就捉到手了。

那麼士大夫為啥也要“捉婿”?

士大夫的待遇固然是好,但是相比北宋之前的朝代的貴族、門閥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的資格過期作廢——人死了待遇就沒了,無法世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士大夫在位時再風光,也免不了人走茶涼,這是其與士族門閥最大的區別

在北宋考上進士,再晉身到兩制官以上,而且沒受到“追奪出身文字”(相當於現在的開除公職)以上的處罰,那麼便可以終生享受士大夫的全部特權,還能惠及子孫、宗族。不過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歲”,士大夫終有一死,死後這些特權可就沒有了。就算有蔭補以及門生故吏的照顧,子孫兩代有很大機率衣食無憂,但是隻要三代之內再出不了進士,家族唯有沒落一途,“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延續家族門楣不墮,士大夫算是操碎了心

能混上士大夫階層的都是人精,而且有權有錢有時間,自然要絞盡腦汁給子孫後代鋪路,維持家族權勢不墮。

北宋的士大夫們想到的辦法基本有三種: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看錶一分鐘,做表倆小時——資料肯定不全面,還請見諒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虎父無犬子——子孫後代也考上進士,再得父祖輩、門生故吏、世交好友的扶持,仕途自然一片坦途。在北宋,如南豐曾氏77年出了19名進士,其中最出色的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七人合稱“南豐七曾”;像相州韓氏,出了韓琦、韓忠彥和韓侂冑三位宰相,位列兩制之上的更是數不勝數;再如靈壽韓氏、萊州呂氏,都有幾代樹人位列參政之上。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而且開創了兩宋第一家族——相州韓氏

不過進士有多難考前邊已經說過,而且相比明、清時期的科舉弊案頻發,北宋的士大夫還算有節操,科舉這條路自然不好走。而且像南豐曾氏、相州韓氏這樣天才輩出的家族畢竟是極少數,老子英雄兒狗熊出現的機率遠高於虎父無犬子。所以指望兒孫通常是靠不住的,於是士大夫們就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靠女婿。

身為宰執為國選材天經地義,不過公事之餘為自家謀些福利在當時也不算什麼過分的事情——比如某某才子文韜武略無一不精,日後必然名列兩制、甚至有望宰執,那還等什麼?趕緊抓回家當女婿!而對於這種好事(藉助當朝高官岳父之力,仕途自然無礙),才子往往求之不得,你情我願之下往往成就好事。於是“榜下捉婿”的富紳們,其實捉到的往往都是士大夫們挑剩下的貨色。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馮京“三元及第”,富弼為了投資他也是豁出去了——死一個女兒就再嫁一個!

挑女婿靠的是眼光和運氣。像李沆、王旦挑女婿的眼光和運氣就都很好,而李沆和富弼更是橫下一條心,將兩個女兒投資在一個女婿身上,收穫也不錯。不過杜衍顯然就是個倒黴蛋了——他挑的女婿蘇舜欽無論才華和能力都是一頂一的,日後榮升宰執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惜小蘇運氣極差,因為公款吃喝捲入慶曆黨爭,仕途就此玩完,杜衍的投資也隨之打了水漂。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小蘇賣了公家用過的廢紙用於吃喝,結果被王拱辰揪住小辮子往死裡打,最終仕途完蛋

要是子孫不給力,挑女婿的眼光也不行,那麼就只有最後一個辦法:跟皇家聯姻了。不過一旦成了外戚,儘管官可以升得比火箭還快,而且父祖輩往往還能追贈高爵(甚至王爵),但通常情況下便不再被視作士大夫中的一員,而且無法掌握實權,唯餘富貴耳。

當然了,像一些根基深厚、權高勢重、兒孫還多的家族(比如韓琦)往往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往往多選,而且效果更好。

不過無論北宋的士大夫們如何的絞盡腦汁,但在科舉這道還算鐵面無私的關口下,想要像漢唐時期的勳貴、門閥那樣保持門楣數百年、甚至千年不墮還是沒有任何指望,即便能在兩宋300餘年間能維持家族權勢不倒的也找不出一個(最牛的相州韓氏也沒做到)。

比如宋仁宗時的名相晏殊,為人謙和廣結善緣,北宋名臣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也都受過他的舉薦,可謂桃李滿天下,兩度拜相的富弼更是他的女婿。

北宋是文官的天堂,可士大夫們卻為子孫、家族操碎了心

晏殊再廣結善緣、再會挑女婿,可惜兒子不會做官,只能徒喚奈何

可是結果怎麼樣呢?晏殊還是北宋著名詞人,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並稱“晏歐”,其詞風富貴堂皇,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可是晏殊一死,儘管女婿富弼以及門生、故交拼命維護,但是晏殊的兒子晏幾道因為性格、才能等原因仕途不順,很快就家道中落。晏幾道儘管也擅作詞,但其詞風已經落魄成“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般模樣,與乃父大相徑庭。

其實晏家父子這樣還算好的,混得比他們還慘的,在北宋的士大夫中數不勝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