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北京日報 不完美媽媽 人民網 2019-06-01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北京一名小學生入隊宣誓。李晞/攝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立65週年紀念日,和平里四小學生參加集體入隊儀式。周良/攝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1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1月12日,《北京日報》1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1月16日,《北京日報》2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1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5月31日,《北京日報》1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55年3月26日,《北京日報》1版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61年,朝陽區六裡屯小學三年級學生戴祖基和戰玉紅在修理桌子,他們努力為集體做好事,以爭取早日入隊。馮文岡/攝

《北京日報》一篇報道引發的“少先隊”入隊大討論

1965年,北京一些小學生入隊後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裡聽講解員講述紅領巾的來歷,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羅鬱文/攝

“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很多孩子會在這一天光榮地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校園,發生過一篇報道引發的入隊大討論,從那以後,思想障礙被排除,本市少先隊組織迎來大發展,戴上紅領巾的孩子很快多了起來。

1 頭版刊登一位母親的來信

1955年1月12日,本報在1版刊發《一位母親的來信》,反映這位母親的女兒小麗快13歲了仍未加入少先隊的情況。這件事成了母女倆的一塊心病。

原來,小麗是本市一所中學的初二年級學生,她多次申請入隊,都沒有被批准。但小麗很執著,依然用百倍的熱情參加紅領巾話劇團、歌詠隊等少先隊活動,儘管有時候參加活動的就她一個“非隊員”。一天,妹妹問小麗:“你怎麼還不是‘紅領巾’呀?”這話大大刺激了小麗,她哭了,為了掩飾,她故意拿著斧頭去敲煤塊,說是煤渣打在了眼裡。母親目睹這一幕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兒。

由於不能入隊,小麗的情緒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原先她的作文寫得很生動,都在90分以上,但後來降到70多分。當小麗再次寫入隊申請書的時候,學校老師說需要她功課再好些才行。

這位母親跑到學校向老師瞭解情況,結果發現,小麗不能入隊的主要原因是上課不好好聽講,愛畫“小人兒”,思想不集中,不知“想”什麼。頓時,這位母親想起自己從小麗的書本上、筆記本上發現的好多“紅領巾”小人頭,還有全頁上都是紅領巾的,她明白了:小麗“想”的是光榮的紅領巾。

“‘紅領巾’對我的孩子已經是精神包袱、思想負擔了,對她天真的心是一種壓力……如果再不批准她入隊,對她的自尊心是一種摧殘,對她的進取心是無情的打擊。”這位母親在信中提出抗議,“學校沒有理由把一個熱情的孩子一再拒之隊外。少先隊組織不應千篇一律地對待孩子,應該將小麗這個‘頑皮’的孩子吸收入隊,然後教育她、幫助她。”

2 小麗為什麼13歲才入隊

小麗媽媽的這封信於1954年年底寄給有關部門。後來,青年團北京市委少年部派人到學校去了解情況。當年12月31日,隊組織批准了小麗入隊的申請。1955年元旦,小麗光榮地戴上了紅領巾。

既然問題已經解決了,為何本報還要在1版進行報道?原來,小麗為什麼到13歲才入隊這個問題引起了本報的重視,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採訪,聽聽小麗周邊的人怎麼說,並刊發了《小麗為什麼現在才入隊?》一稿。

記者聽取了學校少先隊總輔導員、中隊輔導員和她的班主任,以及中隊委員們、小隊長們、隊員們對她的意見。

綜合起來,大家認為小麗的主要缺點是:入隊“動機不純”和學習不夠努力。比如,小麗曾經告訴同學們,她要是入了隊,爸爸就更喜歡她,這說明她是為了討爸爸喜歡才要求入隊的。又說,她想要一雙冰鞋,爸爸說等她入了隊才給她買,這說明她是為了那雙冰鞋才要求入隊的。在學習方面,大家說小麗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愛畫“小人兒”;因為貪玩,有時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班主任的見解更“獨特”,她說,小麗有時候穿得比一些同學好,吃的是大米飯、“洋火腿”,所以不免有些“驕傲”,跟別的孩子不“合群”。她還說,父母只希望孩子入隊,對孩子的學習督促幫助卻不夠。這位班主任擔心小麗入隊以後,父母更不管了,孩子更會“變壞”。總而言之,那時,大家都認為小麗不夠入隊條件。

事實上,入隊沒幾天,紅領巾在小麗身上就起了作用。過去,她坐電車愛往前亂擠,入隊後她能讓著別人了。有一回,她在路上拾到一個好看的小玩藝兒,想拿回家去和妹妹一塊兒玩,可當她意識到自己已經入隊後,馬上把它放回原處了。她表示,以後上課一定專心聽講,再也不畫“小人兒”了,還要爭取當模範隊員。

看到小麗入隊前後的變化,本報記者提出反思:小麗過去真是不夠入隊條件嗎?為什麼當領導注意到這個問題時,小麗就夠條件了呢?我們的輔導員、班主任是在用什麼標準來要求申請入隊的孩子?輔導員、班主任的責任是什麼?隊組織的作用又在哪裡呢?

3 報道引發讀者熱議

此事經本報報道後,不但引起團組織和教育部門的重視,還引發了一場思想認識的大討論。先後有200多位中小學教師、少先隊輔導員和學生家長給本報來信,談論對入隊一事的看法。

當時的崇文區團工委召集部分小學的少先隊輔導員開了座談會。會上,輔導員們普遍認為“小麗入隊”的事並非個別現象,其原因在於有些輔導員對孩子要求太高,他們錯誤地認為隊員不能發展太多,因為隊員在班上要“起作用”,成為老師的“助手”,發展太多了就不能“起作用”。這件事為學校的少先隊組織敲響了警鐘,大家表示回去後會組織輔導員們學習北京日報發表的文章,好好檢查一下少先隊的工作。(1955年1月15日《北京日報》2版,《崇文區團工委召開輔導員座談會》)

署名為“秉直”的家長通過本報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少年先鋒隊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沒有理由把熱情要求參加自己組織的孩子一再拒之於隊的大門之外,由此造成兒童的苦惱,喪失了進取心。要求一個隊員完美無缺,這樣是脫離實際的。(1955年1月16日《北京日報》2版,《不應該用成人的尺度衡量兒童》)

當然,在眾多來信中,也有相反的意見。一位署名“方蘅”的讀者就認為,一個全面發展都好而思想純正、不誇張、不驕傲的兒童才有入隊的可能。小麗沒能在滿9歲(當時的入隊年齡)時入隊,而是遲了4年之久,說明小麗很可能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品質也不夠高尚。她的母親看不到女兒的缺點,用種種方法替孩子爭來一條紅領巾,影響很不好。(1955年1月18日《北京日報》2版,《是否全面發展的兒童才能入隊?》)

不過,這種意見招致了很多人的反駁。第八中學老師張俊山認為,按照隊章規定,應該先把兒童吸收到隊裡,然後再進一步幫助、教育,不能等到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都好而思想純正、不誇張、不驕傲的兒童”以後才吸收入隊,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童成為“小大人”“小老頭”以後才吸收他們入隊。(1955年1月20日《北京日報》2版,《要全面發展都好的兒童才能入隊嗎?》)

4 思想障礙被掃除

本報報道刊發一週後,北京市少年先鋒隊輔導員第一次代表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指出,當時隊組織的發展工作大大落後於少年兒童的要求,很多達到入隊年齡的少年兒童長期被關在少年先鋒隊的大門之外,使隊組織不能充分發揮對廣大少年兒童進行教育的作用。為此,會議決定:今後必須在工作中貫徹積極地、大量地發展少年先鋒隊組織的方針,把廣大要求入隊的兒童吸收到隊的組織裡來。同時,要求各校少年先鋒隊組織在學期開始時制定全學期的發展計劃,發揮隊員的積極性,運用少年先鋒隊的集體力量進行組織發展工作,反對在隊章的規定以外附加任何其他條件。(1955年1月22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少先隊輔導員代表會議閉幕》)

1955年2月初,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少年兒童部表態,承認少先隊的組織發展緩慢,是那時候少先隊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而小麗母親的來信恰恰揭露和批評了兒童教育工作者對待兒童的錯誤觀點和態度。(1955年2月5日《北京日報》2版,《積極地、大量地發展少年先鋒隊組織》)

1955年3月26日,本報在1版發表社論《讓更多的孩子戴上紅領巾》,明確提出當時部分輔導員和教師對少先隊的性質和任務缺乏正確的認識,阻礙了少先隊組織的發展和壯大。這場大討論,讓本市少先隊組織明確認識到,少年先鋒隊是一個廣泛性的兒童教育組織,其任務在於把廣大的少年兒童組織起來,通過自己的組織和集體活動,發展兒童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培養兒童的主動性、創造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從小樹立偉大志向。

掃除了這個思想障礙,全市少先隊組織迅速發展起來,僅1955年三月、四月兩個月,就有23878名少年兒童戴上了紅領巾,這個數字相當於上一年同期入隊人數的7倍。(1955年5月31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少年先鋒隊組織有很大發展》)

時至今日,在北京就讀一年級的小學生有入隊意願的,經少先隊大隊批准都可以加入少先隊,光榮地戴上紅領巾。2018年,全市有近10萬名新隊員入隊。(本版文字:賈曉燕 製圖:焦劍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