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給伊夫的信>:與最熟悉的天才告別》,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給伊夫的信》對於貝尓熱,就像惠特曼的詩所描述的那樣:“我在某處停下,只為等你。”

記者/楊聃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給伊夫的信>:與最熟悉的天才告別》,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給伊夫的信》對於貝尓熱,就像惠特曼的詩所描述的那樣:“我在某處停下,只為等你。”

記者/楊聃

與香奈兒比肩的聖洛朗逝世後,他最親密的朋友貝爾熱是如何通過一封封信懷念他的?

皮埃爾·貝尓熱(右)

“我是在向你傾訴,而你從此再也聽不見我說的話,再也不會回答我。這裡所有的人都在聽我說,只有你不能。”皮埃爾·貝尓熱在追憶伊夫·聖洛朗的第一封信裡如此寫道。2008年6月5日,也就是聖洛朗下葬後的第二天,貝爾熱開始給他寫信,斷斷續續,一寫就是一年。與其說這些信是一位生者在悼念逝去的另一半,倒不如說它們是一封封情書,仿若對方從未離去。信中大多是貝爾熱的睹物思人和愛意,時不時夾雜著絮絮叨叨的家常,長到六七頁,短到只有“布穀(對聖洛朗的暱稱),我好想你”。貝尓熱在擱筆時說,這些信只有一個目的,“告訴那些讀信的人,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又是什麼樣的”。

對《給伊夫的信》有興趣的人而言,聖洛朗不需要過多介紹。有人稱,20世紀上半葉屬於香奈兒,下半葉屬於聖洛朗。他讓時裝從少數人的高級定製過渡到向所有人敞開的成衣;他讓女人穿上了男人的衣服,將時尚從優雅中解放出來,同時使它與誘惑相連;他讓T臺上第一次出現深色皮膚的模特,打破了清一色白種人的審美。相比之下,那些鼎鼎大名的設計師,如巴倫西亞加、夏帕瑞麗僅是停留在美學的先賢祠裡。正如聖洛朗在宣佈離開時尚界的演講中說的:“我為工作而生。現在,我驕傲地看到全世界女性都穿上了長褲西裝、晚禮服、短大衣、長風衣,我對自己說我已經創造了一個現代女性的衣櫥。”

本書的作者貝尓熱,聖洛朗的同性伴侶和生意夥伴,則一直隱藏在他的光芒之下。時尚史往往會“冷落”商業上的成就,比如卡爾文·克萊恩名聲赫赫,而巴里·施瓦茨卻鮮有人知。和施瓦茨不同的是,貝尓熱在70年代後期從幕後走到了臺前。當抑鬱症和毒癮使聖洛朗在最後20多年一直躲避公眾時,貝尓熱就是他的“看門人”。事實上,是貝尓熱使他們的YSL變得極其富有。1989年,它是第一家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時裝公司;90年代,其年銷售額達到了5億美元。聖洛朗從未知道過這些細節。“對他來說,錢是一件奇怪的事。”貝尓熱在一次採訪中說。

雖然錢不是聖洛朗所在意的,但他卻喜歡“買東西”,還是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在貝尓熱看來,收集藝術品對聖洛朗來說就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他和貝爾熱的居所像一座阿里巴巴的地窖,擺滿了19世紀的銀器、稀罕的中世紀藝術品、古希臘羅馬裸體男子的半身像,以及杜尚的精巧小香水瓶。它們最終變成了2009年2月那場出現在歐洲各大媒體藝術版面上的“世紀拍賣”。

對貝尓熱來說收藏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相比於失去攜手50年,共同經歷低潮與榮耀的人,並親手為他合上雙眼,失去藏品又算得了什麼。那如果是聖洛朗來做這個決定,他會賣嗎?貝尓熱堅定地回答道:“不會。”在這點上他們完全不同,聖洛朗執著於物,貝尓熱專注於人。聖洛朗喜歡保有,以至於和保留在基金會中的那件不得不放棄、未完成的作品分離也讓他覺得失敗。

“世紀拍賣”這個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預展入口上方掛著聖洛朗和貝尓熱的巨幅照片。成千上萬的交易商、收藏家和觀眾湧進巴黎大皇宮,入場通常要排隊四小時。它是歐洲舉行的交易金額最大的一場拍賣會,近3.74億歐元,全面打破紀錄。在很大程度上,成交價陡增是因為聖洛朗的“觸碰”。當晚超出預期的情況比比皆是,估價僅為200萬至300萬歐元的艾琳·格瑞(Eileen Gray)扶手椅拍出了驚人的2190萬歐元,甚至連拍賣行的專家都為此目瞪口呆。

貝尓熱如聖洛朗所願,把戈雅的畫捐給了盧浮宮,把布爾納-瓊斯的掛毯捐給了奧賽博物館,把基里科的《幽靈》捐給了蓬皮杜。至於拍賣所得,一部分轉入了二人名下的基金會,另一部分轉入了由貝爾熱成立並仍在運營的法國艾滋病慈善機構Sidaction。《當代收藏》一書的作者、當代藝術與設計收藏家亞當·林德曼(Adam Lindemann)針對“世紀拍賣”評論道:“聖洛朗有設計師之眼,也有慾望之眼和靈感之眼,但卻沒有估價、制約、調查和計算這些條條框框。他的不足,被另一半貝尓熱補足了。”

聖洛朗曾如此總結過他和貝爾熱的關係:“沒有你,我可能不會成為現在的我。而沒有我,雖然我並不期望如此,但我想你也不會成為現在的你。這隻偉大的雙頭鷹張開它無與倫比的雙翼飛過大海、越過邊界。而這隻鷹,就是我們。”聖洛朗容易不安、脆弱、焦慮,貝爾熱強勢、堅定、易怒。兩者的性格註定了一個“大人”要去包容另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紀錄片《瘋狂的愛》隨著貝爾熱的獨白呈現了那個他愛的高光時刻的聖洛朗,沒有提到任何一個與他們有感情糾葛的人,好像他們是相擁50載的伴侶一樣。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在一起度過了15年幸福美好的時光,直到法國浪蕩公子Jacques de Bascher的出現。在和雅克糾纏的那段時間,聖洛朗知道自己深深地傷害了貝爾熱,但貝爾熱始終沒有離開他,而是表示理解他、包容他。只不過貝尓熱始終不明白聖洛朗怎麼愛上一個“娘娘腔,誇誇其談、著裝下品的戲子”。

即使在1976年宣佈分手,貝爾熱和聖洛朗還是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聖洛朗也依然依賴著他。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分別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各自的情人。貝尓熱在信中寫道:“我曾經逃跑過,我也可以擁有另外的愛情,但所有的道路最終都把我帶回到你身邊。你也一樣。嫉妒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我一直說,我沒有離開你的原因是我們共同的時裝公司,但這不是真的,我沒有離開你的原因是我不能。和麥迪遜在一起的時候我本可以這麼做,我差點這麼做了,最終卻是他離開了。你又贏了。”

在2002年的紀錄片《伊夫·聖洛朗:他的人生和時代》中,出現的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設計師,他體態臃腫,頭髮染成了金色,說話含糊不清,一支接著一支地抽菸,有些焦躁不安。這是聖洛朗晚年的狀態,貝尓熱也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過聖洛朗被酒精和毒品折磨得一塌糊塗,彷彿他的人生只剩下“拒絕和拋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他抱怨和歇斯底里的藉口。即便如此,貝尓熱也一直守護在旁。他相信,猶如波德萊爾筆下“信天翁”雪白的翅膀,這種陰翳與聖洛朗此前炫目的天賦形影不離。

拍賣之後,貝爾熱為聖洛朗建了兩座博物館,一座在巴黎,一座在摩洛哥,都在他最初的計劃之內。巴黎是他們奮鬥的地方,摩洛哥則是在信中被無數次提到的、他們充滿回憶的地方。貝爾熱把“伊夫·聖·羅蘭博物館”安置在馬拉喀什馬約爾花園附近,在此之前,他早已將聖洛朗的骨灰撒在馬拉喀什別墅的玫瑰園裡,而不是放在蒙帕納斯的墓地,“避免讓你深處那種冷冰冰的空氣中,被充滿好奇的參觀者在薩特和杜拉斯之間尋找著”。

2017年10月3日,瑪索大街5號——也就是聖洛朗之前的工作室——以“伊夫·聖·洛朗博物館”的新身份開幕了。同年10月19日,遠在馬拉喀什的聖洛朗大道上,耗資1600萬歐元建成的同名博物館開門迎客。一南一北兩座博物館聯手呈現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個人時尚回顧展,展品包含由聖洛朗本人創作的5000套高級時裝、15000件時裝配件,數量眾多的設計草圖、繪畫、攝影,還有橫跨多個領域的私人收藏品。然而,貝尓熱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天,他於2017年9月8日去世。

兩個“巨人”之間的愛情,如果存在的話,這恐怕是最真實的樣子。《給伊夫的信》對於貝尓熱就像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所描述的:“我在某處停下,只為等你。”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給伊夫的信>:與最熟悉的天才告別》,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給伊夫的信》對於貝尓熱,就像惠特曼的詩所描述的那樣:“我在某處停下,只為等你。”

記者/楊聃

與香奈兒比肩的聖洛朗逝世後,他最親密的朋友貝爾熱是如何通過一封封信懷念他的?

皮埃爾·貝尓熱(右)

“我是在向你傾訴,而你從此再也聽不見我說的話,再也不會回答我。這裡所有的人都在聽我說,只有你不能。”皮埃爾·貝尓熱在追憶伊夫·聖洛朗的第一封信裡如此寫道。2008年6月5日,也就是聖洛朗下葬後的第二天,貝爾熱開始給他寫信,斷斷續續,一寫就是一年。與其說這些信是一位生者在悼念逝去的另一半,倒不如說它們是一封封情書,仿若對方從未離去。信中大多是貝爾熱的睹物思人和愛意,時不時夾雜著絮絮叨叨的家常,長到六七頁,短到只有“布穀(對聖洛朗的暱稱),我好想你”。貝尓熱在擱筆時說,這些信只有一個目的,“告訴那些讀信的人,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又是什麼樣的”。

對《給伊夫的信》有興趣的人而言,聖洛朗不需要過多介紹。有人稱,20世紀上半葉屬於香奈兒,下半葉屬於聖洛朗。他讓時裝從少數人的高級定製過渡到向所有人敞開的成衣;他讓女人穿上了男人的衣服,將時尚從優雅中解放出來,同時使它與誘惑相連;他讓T臺上第一次出現深色皮膚的模特,打破了清一色白種人的審美。相比之下,那些鼎鼎大名的設計師,如巴倫西亞加、夏帕瑞麗僅是停留在美學的先賢祠裡。正如聖洛朗在宣佈離開時尚界的演講中說的:“我為工作而生。現在,我驕傲地看到全世界女性都穿上了長褲西裝、晚禮服、短大衣、長風衣,我對自己說我已經創造了一個現代女性的衣櫥。”

本書的作者貝尓熱,聖洛朗的同性伴侶和生意夥伴,則一直隱藏在他的光芒之下。時尚史往往會“冷落”商業上的成就,比如卡爾文·克萊恩名聲赫赫,而巴里·施瓦茨卻鮮有人知。和施瓦茨不同的是,貝尓熱在70年代後期從幕後走到了臺前。當抑鬱症和毒癮使聖洛朗在最後20多年一直躲避公眾時,貝尓熱就是他的“看門人”。事實上,是貝尓熱使他們的YSL變得極其富有。1989年,它是第一家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時裝公司;90年代,其年銷售額達到了5億美元。聖洛朗從未知道過這些細節。“對他來說,錢是一件奇怪的事。”貝尓熱在一次採訪中說。

雖然錢不是聖洛朗所在意的,但他卻喜歡“買東西”,還是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在貝尓熱看來,收集藝術品對聖洛朗來說就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他和貝爾熱的居所像一座阿里巴巴的地窖,擺滿了19世紀的銀器、稀罕的中世紀藝術品、古希臘羅馬裸體男子的半身像,以及杜尚的精巧小香水瓶。它們最終變成了2009年2月那場出現在歐洲各大媒體藝術版面上的“世紀拍賣”。

對貝尓熱來說收藏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相比於失去攜手50年,共同經歷低潮與榮耀的人,並親手為他合上雙眼,失去藏品又算得了什麼。那如果是聖洛朗來做這個決定,他會賣嗎?貝尓熱堅定地回答道:“不會。”在這點上他們完全不同,聖洛朗執著於物,貝尓熱專注於人。聖洛朗喜歡保有,以至於和保留在基金會中的那件不得不放棄、未完成的作品分離也讓他覺得失敗。

“世紀拍賣”這個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預展入口上方掛著聖洛朗和貝尓熱的巨幅照片。成千上萬的交易商、收藏家和觀眾湧進巴黎大皇宮,入場通常要排隊四小時。它是歐洲舉行的交易金額最大的一場拍賣會,近3.74億歐元,全面打破紀錄。在很大程度上,成交價陡增是因為聖洛朗的“觸碰”。當晚超出預期的情況比比皆是,估價僅為200萬至300萬歐元的艾琳·格瑞(Eileen Gray)扶手椅拍出了驚人的2190萬歐元,甚至連拍賣行的專家都為此目瞪口呆。

貝尓熱如聖洛朗所願,把戈雅的畫捐給了盧浮宮,把布爾納-瓊斯的掛毯捐給了奧賽博物館,把基里科的《幽靈》捐給了蓬皮杜。至於拍賣所得,一部分轉入了二人名下的基金會,另一部分轉入了由貝爾熱成立並仍在運營的法國艾滋病慈善機構Sidaction。《當代收藏》一書的作者、當代藝術與設計收藏家亞當·林德曼(Adam Lindemann)針對“世紀拍賣”評論道:“聖洛朗有設計師之眼,也有慾望之眼和靈感之眼,但卻沒有估價、制約、調查和計算這些條條框框。他的不足,被另一半貝尓熱補足了。”

聖洛朗曾如此總結過他和貝爾熱的關係:“沒有你,我可能不會成為現在的我。而沒有我,雖然我並不期望如此,但我想你也不會成為現在的你。這隻偉大的雙頭鷹張開它無與倫比的雙翼飛過大海、越過邊界。而這隻鷹,就是我們。”聖洛朗容易不安、脆弱、焦慮,貝爾熱強勢、堅定、易怒。兩者的性格註定了一個“大人”要去包容另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紀錄片《瘋狂的愛》隨著貝爾熱的獨白呈現了那個他愛的高光時刻的聖洛朗,沒有提到任何一個與他們有感情糾葛的人,好像他們是相擁50載的伴侶一樣。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在一起度過了15年幸福美好的時光,直到法國浪蕩公子Jacques de Bascher的出現。在和雅克糾纏的那段時間,聖洛朗知道自己深深地傷害了貝爾熱,但貝爾熱始終沒有離開他,而是表示理解他、包容他。只不過貝尓熱始終不明白聖洛朗怎麼愛上一個“娘娘腔,誇誇其談、著裝下品的戲子”。

即使在1976年宣佈分手,貝爾熱和聖洛朗還是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聖洛朗也依然依賴著他。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分別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各自的情人。貝尓熱在信中寫道:“我曾經逃跑過,我也可以擁有另外的愛情,但所有的道路最終都把我帶回到你身邊。你也一樣。嫉妒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我一直說,我沒有離開你的原因是我們共同的時裝公司,但這不是真的,我沒有離開你的原因是我不能。和麥迪遜在一起的時候我本可以這麼做,我差點這麼做了,最終卻是他離開了。你又贏了。”

在2002年的紀錄片《伊夫·聖洛朗:他的人生和時代》中,出現的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設計師,他體態臃腫,頭髮染成了金色,說話含糊不清,一支接著一支地抽菸,有些焦躁不安。這是聖洛朗晚年的狀態,貝尓熱也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過聖洛朗被酒精和毒品折磨得一塌糊塗,彷彿他的人生只剩下“拒絕和拋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他抱怨和歇斯底里的藉口。即便如此,貝尓熱也一直守護在旁。他相信,猶如波德萊爾筆下“信天翁”雪白的翅膀,這種陰翳與聖洛朗此前炫目的天賦形影不離。

拍賣之後,貝爾熱為聖洛朗建了兩座博物館,一座在巴黎,一座在摩洛哥,都在他最初的計劃之內。巴黎是他們奮鬥的地方,摩洛哥則是在信中被無數次提到的、他們充滿回憶的地方。貝爾熱把“伊夫·聖·羅蘭博物館”安置在馬拉喀什馬約爾花園附近,在此之前,他早已將聖洛朗的骨灰撒在馬拉喀什別墅的玫瑰園裡,而不是放在蒙帕納斯的墓地,“避免讓你深處那種冷冰冰的空氣中,被充滿好奇的參觀者在薩特和杜拉斯之間尋找著”。

2017年10月3日,瑪索大街5號——也就是聖洛朗之前的工作室——以“伊夫·聖·洛朗博物館”的新身份開幕了。同年10月19日,遠在馬拉喀什的聖洛朗大道上,耗資1600萬歐元建成的同名博物館開門迎客。一南一北兩座博物館聯手呈現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個人時尚回顧展,展品包含由聖洛朗本人創作的5000套高級時裝、15000件時裝配件,數量眾多的設計草圖、繪畫、攝影,還有橫跨多個領域的私人收藏品。然而,貝尓熱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天,他於2017年9月8日去世。

兩個“巨人”之間的愛情,如果存在的話,這恐怕是最真實的樣子。《給伊夫的信》對於貝尓熱就像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所描述的:“我在某處停下,只為等你。”

與香奈兒比肩的聖洛朗逝世後,他最親密的朋友貝爾熱是如何通過一封封信懷念他的?

《給伊夫的信》

作者:[法]皮埃爾·貝爾熱

譯者:袁筱一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 推薦閱讀

《伊夫·聖洛朗:時代的色標》[法]菲奧納·李維斯,餘磊、李月敏譯,作家出版社201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