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文藝事業在不斷髮展,內蒙古的民族電影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紮根生活的影視工作者,將草原生活和自然風光以及草原人民的無私、大愛,用民族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成為內蒙古的一張名片。在鄂爾多斯草原長大的巴音、巴德瑪夫婦,就是這樣的一對影視工作者。他們不但各自拿下電影界的國際大獎,還雙雙斬獲國內的電影金雞獎。在生活中,他們相互理解包容,為藝術犧牲了太多,談起他們摯愛的電影事業,年過半百的兩人仍然充滿激情,在未來的歲月裡,他們還想拍更多的民族電影,期待作品能成為記錄歷史的一部分。

夫妻雙雙斬獲金雞獎 光榮!

還記得在2015年,民族電影《諾日吉瑪》的主演巴德瑪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因為擊敗了眾多人氣演員,這一次得獎也被不少人形容成“爆冷”,很多媒體甚至都來不及瞭解她的資料,就將她誤以為是網上熱傳的75歲高齡,其實她今年也才50出頭。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巴德瑪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一名合唱成員,儘管並不是學表演出身,但是她在愛人巴音(著名的演員、導演)的影響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參演電影:1991年領銜主演反映蒙古族民族精神的電影《套馬杆》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6年主演的劇情電影《金秋鹿鳴》獲得突尼斯國際兒童、青年電影節兒童故事片金獎 ;1998年主演的電影《西夏路迢迢》在美國聖巴巴拉國際電影節上獲傑出製作獎。

"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文藝事業在不斷髮展,內蒙古的民族電影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紮根生活的影視工作者,將草原生活和自然風光以及草原人民的無私、大愛,用民族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成為內蒙古的一張名片。在鄂爾多斯草原長大的巴音、巴德瑪夫婦,就是這樣的一對影視工作者。他們不但各自拿下電影界的國際大獎,還雙雙斬獲國內的電影金雞獎。在生活中,他們相互理解包容,為藝術犧牲了太多,談起他們摯愛的電影事業,年過半百的兩人仍然充滿激情,在未來的歲月裡,他們還想拍更多的民族電影,期待作品能成為記錄歷史的一部分。

夫妻雙雙斬獲金雞獎 光榮!

還記得在2015年,民族電影《諾日吉瑪》的主演巴德瑪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因為擊敗了眾多人氣演員,這一次得獎也被不少人形容成“爆冷”,很多媒體甚至都來不及瞭解她的資料,就將她誤以為是網上熱傳的75歲高齡,其實她今年也才50出頭。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巴德瑪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一名合唱成員,儘管並不是學表演出身,但是她在愛人巴音(著名的演員、導演)的影響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參演電影:1991年領銜主演反映蒙古族民族精神的電影《套馬杆》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6年主演的劇情電影《金秋鹿鳴》獲得突尼斯國際兒童、青年電影節兒童故事片金獎 ;1998年主演的電影《西夏路迢迢》在美國聖巴巴拉國際電影節上獲傑出製作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影壇伉儷巴音、巴德瑪——為內蒙古民族電影事業 努力奉獻傳佳話

《諾日吉瑪》海報

巴德瑪的愛人巴音,正是讓巴德瑪獲得金雞獎的電影《諾日吉瑪》的導演,他也因此獲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獎,同時這部影片也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影片獎。在此之前,夫妻二人也有過多次合作,由巴音執導、巴德瑪主演的電影《斯琴杭茹》也讓巴德瑪憑藉該片提名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並且被蒙古國電影家協會授予最佳女演員獎。而巴音在導演身份之外,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員。從1985年開始參演電影,1996年因主演電影《悲情布魯克》獲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集體表演獎;2011年因電影《聖地額濟納》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獎。

採訪當天,再次談起當年獲獎的事,他們夫妻二人卻表現的非常平靜。在巴音看來,巴德瑪的表演“真實、真誠”,足夠打動評委拿到獎項,他說:“巴德瑪沒有受過表演訓練,她的每一個表情、動作都沒經過精心設計,只是把她自己當成要演的角色,沉浸在劇情中,做出最真實的反應,其實這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獲得金雞獎後,巴德瑪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仍然在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進行下基層的演出,因此被不少媒體稱為“最低調的金雞影后”。

本色出演受傷受苦 豁達!

1986年,巴音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之後,就一直在從事影視工作,他也把自己定位成了影視工作者。從業30多年間,巴音始終初心未改,拍每一部戲都在拼命。除了民族電影外,他還出演過多部電視劇,在《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大唐遊俠傳》《少年楊家將》等武俠劇中塑造了個性鮮明的武林高手向問天、哲別、鳩摩智、金輪法王、羊牧勞、天靈等角色。在拍攝武俠劇期間,受傷更是家常便飯,為追求逼真的效果,巴音做過太多的“傻事”,比如曾經從70米高的懸崖跳下;也曾在一幕割破手指頭的戲中真的割了自己一刀,至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夫妻二人相處久了,不僅生活中很默契,在藝術上也有相同的追求。巴德瑪在拍戲中也是力求真實,因為拍攝的劇大部分都是民族電影,反應的大多是草原生活,因而她都是本色出演。比如在《諾日吉瑪》中,巴德瑪晒的紅紅的臉頰、略有斑駁的白髮以及風吹日晒的痕跡都是巴德瑪提前體驗生活晒出來的。她說:“草原生活就是餵羊、撿牛糞、剪羊毛,受盡風吹日晒,光靠化妝達不到那個效果,所以我刻意不化妝,想越真實越好。”“那不介意扮醜嗎?”聽到這個問題,巴德瑪更是豁達,她說:“演員是為劇中角色服務的,別的不在意,只求形象和角色越貼近越好。”

草原生活是藝術養分 自豪!

作為影壇伉儷,巴音和巴德瑪最讓人羨慕的不僅是藝術上有共同的追求,還有他們青梅竹馬的愛情。兩人的家鄉都在美麗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自幼相識。1982年,讀高二的巴音考入上海戲劇學院,1986年巴音畢業的時候,已經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蘭牧騎工作的巴德瑪又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在巴德瑪畢業之後,兩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後,巴音因為常年拍戲,所以會經常不在家。但是因為從事相似的職業,他們更理解和包容彼此,而自幼相識也讓二人的感情更加純粹和珍貴,而且二人從不被物質所牽絆,至今還居住在1988年單位分的6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

"

新中國成立70年間,文藝事業在不斷髮展,內蒙古的民族電影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紮根生活的影視工作者,將草原生活和自然風光以及草原人民的無私、大愛,用民族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成為內蒙古的一張名片。在鄂爾多斯草原長大的巴音、巴德瑪夫婦,就是這樣的一對影視工作者。他們不但各自拿下電影界的國際大獎,還雙雙斬獲國內的電影金雞獎。在生活中,他們相互理解包容,為藝術犧牲了太多,談起他們摯愛的電影事業,年過半百的兩人仍然充滿激情,在未來的歲月裡,他們還想拍更多的民族電影,期待作品能成為記錄歷史的一部分。

夫妻雙雙斬獲金雞獎 光榮!

還記得在2015年,民族電影《諾日吉瑪》的主演巴德瑪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因為擊敗了眾多人氣演員,這一次得獎也被不少人形容成“爆冷”,很多媒體甚至都來不及瞭解她的資料,就將她誤以為是網上熱傳的75歲高齡,其實她今年也才50出頭。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的巴德瑪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一名合唱成員,儘管並不是學表演出身,但是她在愛人巴音(著名的演員、導演)的影響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參演電影:1991年領銜主演反映蒙古族民族精神的電影《套馬杆》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6年主演的劇情電影《金秋鹿鳴》獲得突尼斯國際兒童、青年電影節兒童故事片金獎 ;1998年主演的電影《西夏路迢迢》在美國聖巴巴拉國際電影節上獲傑出製作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影壇伉儷巴音、巴德瑪——為內蒙古民族電影事業 努力奉獻傳佳話

《諾日吉瑪》海報

巴德瑪的愛人巴音,正是讓巴德瑪獲得金雞獎的電影《諾日吉瑪》的導演,他也因此獲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獎,同時這部影片也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影片獎。在此之前,夫妻二人也有過多次合作,由巴音執導、巴德瑪主演的電影《斯琴杭茹》也讓巴德瑪憑藉該片提名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並且被蒙古國電影家協會授予最佳女演員獎。而巴音在導演身份之外,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員。從1985年開始參演電影,1996年因主演電影《悲情布魯克》獲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集體表演獎;2011年因電影《聖地額濟納》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獎。

採訪當天,再次談起當年獲獎的事,他們夫妻二人卻表現的非常平靜。在巴音看來,巴德瑪的表演“真實、真誠”,足夠打動評委拿到獎項,他說:“巴德瑪沒有受過表演訓練,她的每一個表情、動作都沒經過精心設計,只是把她自己當成要演的角色,沉浸在劇情中,做出最真實的反應,其實這才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獲得金雞獎後,巴德瑪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仍然在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進行下基層的演出,因此被不少媒體稱為“最低調的金雞影后”。

本色出演受傷受苦 豁達!

1986年,巴音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之後,就一直在從事影視工作,他也把自己定位成了影視工作者。從業30多年間,巴音始終初心未改,拍每一部戲都在拼命。除了民族電影外,他還出演過多部電視劇,在《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大唐遊俠傳》《少年楊家將》等武俠劇中塑造了個性鮮明的武林高手向問天、哲別、鳩摩智、金輪法王、羊牧勞、天靈等角色。在拍攝武俠劇期間,受傷更是家常便飯,為追求逼真的效果,巴音做過太多的“傻事”,比如曾經從70米高的懸崖跳下;也曾在一幕割破手指頭的戲中真的割了自己一刀,至今還留有明顯的疤痕。

夫妻二人相處久了,不僅生活中很默契,在藝術上也有相同的追求。巴德瑪在拍戲中也是力求真實,因為拍攝的劇大部分都是民族電影,反應的大多是草原生活,因而她都是本色出演。比如在《諾日吉瑪》中,巴德瑪晒的紅紅的臉頰、略有斑駁的白髮以及風吹日晒的痕跡都是巴德瑪提前體驗生活晒出來的。她說:“草原生活就是餵羊、撿牛糞、剪羊毛,受盡風吹日晒,光靠化妝達不到那個效果,所以我刻意不化妝,想越真實越好。”“那不介意扮醜嗎?”聽到這個問題,巴德瑪更是豁達,她說:“演員是為劇中角色服務的,別的不在意,只求形象和角色越貼近越好。”

草原生活是藝術養分 自豪!

作為影壇伉儷,巴音和巴德瑪最讓人羨慕的不僅是藝術上有共同的追求,還有他們青梅竹馬的愛情。兩人的家鄉都在美麗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自幼相識。1982年,讀高二的巴音考入上海戲劇學院,1986年巴音畢業的時候,已經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蘭牧騎工作的巴德瑪又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在巴德瑪畢業之後,兩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後,巴音因為常年拍戲,所以會經常不在家。但是因為從事相似的職業,他們更理解和包容彼此,而自幼相識也讓二人的感情更加純粹和珍貴,而且二人從不被物質所牽絆,至今還居住在1988年單位分的6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影壇伉儷巴音、巴德瑪——為內蒙古民族電影事業 努力奉獻傳佳話

巴音(右)與妻子巴德瑪

在採訪中,巴音從導演的角度出發,對妻子巴德瑪不吝讚美,而巴德瑪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傾聽者。雖然長期在外打拼,但是夫妻二人的許多親戚還在家鄉生活,近幾年,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他們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草原生活還像小時候那樣熟悉,其實也是這對伉儷從事民族電影最大的優勢,巴音說:“民族電影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也反映了遊牧生活、草原人民能歌善舞的品質,要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展現草原的地理風貌、環境、民俗等等,因此從事民族電影事業,不光要有影視專業能力,還要對草原生活有足夠的瞭解和熱愛。對我們倆人來說,草原就是家,我們知道可以表達什麼樣的東西,真的是一種優勢。未來,我還會在拍攝民族電影方面繼續努力,希望自己拍攝的電影,能夠成為記錄歷史的一部分,無愧生我養我的這片草原。”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王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