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保險 京東 電子商務 市場營銷 金融 北京新生活 2018-12-02
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作者丨遠去峰來

貓狗大戰由來已久。

這一次把戰火燒到了保險領域。

阿里的相互保尚未滿月,京東互保便橫空出世。

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近身相搏。引發江湖口水一片自然不足為奇。

只是,保險無小事。

你可以矇蔽吃瓜群眾的雙眼,但不能借著流量在別人的地盤上撒野。系統性金融風險一觸即發,剛成立的銀保監豈會坐視不管?

於是,一個被緊急下架,一個被擇日約談。

由此可見,這個引發貓狗互掐的互助保險,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

(一)

提起相互保險,讓我想起“沙漠駱駝”。

“這片風兒吹過,那片雲兒飄過”。

我知道你嘴裡一定會哼出展展與羅羅,但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商隊,常年穿行沙漠也看不到愛的小河。

黃沙遍地,古道悠悠,他們一邊聽著駝鈴排除寂寞,一邊用互助的方式共擔風險。

而在當下的美國等保險發達國,互助保險可以說是非常成熟,在市場份額上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在中國,互助保險還是個新事物。雖然兩年前對互助保險開閘,一次批覆成立3家保險互助社。但小姐的身子丫環的命,經營慘淡,寒酸度日。

相戀總是在十月。趁秋葉未全黃,花蕊還未落。信美找到了馬爸爸,眾惠嫁給了強東哥。

傍上了大款,佔據了流量,相互保險由此上位,開始大紅大紫。

於是,2018年深秋,有2000萬人在慶祝互助保險時代的到來。

只是,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冠“互助”之名的保險都叫“相互保險”。

嚴格來說,無論是阿里系的相互保,還是京東系的互保,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助保險。他們,只是披著“互保”的外衣而已。

嚴監管下的貓狗大戰,是廣撒貓糧,還是一地雞毛,尚未可知。

高興,還顯得太早。

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二)

一人為眾,眾人為一。一人生病,大家掏錢。

這種不用花錢就能加入,有賠付就分攤,沒賠付就各自歡喜,團結友愛相互幫助的“偉大創新”,你竟然說這不是互助保險?

那你倒是給我說說,這是什麼險。

騎白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

我們看到的“互助保險”,不過是多重營銷手段包裝下的互聯網保險罷了。不同的是,傳統保險把複雜和難度交給了前端,把簡單和服務放在了後端;而相互保險呢,是把簡單和服務放在了前端,把複雜和難度置於了後端而已。

我直言,相互保的本質其實就是短期重疾互助,是一年期的團險,而京東互保呢合同關係更為清晰,就是門檻更低的個險

這從兩家的“投保人”身份就能看出端倪,相互保的投保人為螞蟻會員公司,對應的是信美相互《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條款》 ;京東互保的投保人則為個人,對應的是眾惠相互《個人重大疾病保險條款》。

從這一點來看,京東互保似乎更接近於相互保險的基因,而相互保的契約形態更像改良後的網絡互助,與前兩年風靡一時的壁虎互助、夸克聯盟等網絡互助平臺並無二致。

而根據銀保監的相互保險試行辦法所定義,相互保險是由全體會員持有並以互助合作方式為會員提供保險服務的組織。簡單的說,就是組織為會員服務,且利益歸全體會員所有,分攤不設上限,但有下限,也就是說必須先交份子錢。

對照對照,這兩款“互助保險”,是親生的麼?

這種先保障後分攤的模式,不僅不算是互助保險,甚至連保險都算不上。京東互保多少還有點神似,而相互保則完全走形。

真是種瓜得豆,插楊成柳。

(三)

為何電商巨頭,爭相加入互助保險戰局?

事實上,保險行業非常專業,並非有幾貫毛錢就能玩得轉。

無論是阿貓挾流量以令諸侯,還是阿狗裹眾粉以求安聯,保險,都是他們心中最想的愛,最深的痛。

阿里攜眾安多年苦耕,可惜依然成績平平,乏善可陳。而京東佈局財險也非一日之功,前幾日剛投入30億成為安聯大股東,心急還想吃口熱豆腐。

成立兩年多的3家相互保險社呢,含苞待放便遭霜寒冷打,好不淒涼。

於是,他們的結合便成必然。一個乾柴一個烈火,自然會燃燒起熊熊火焰。

就這樣,一個“偉大的創新產品”誕生了!一個個披著“互助”外衣的重疾保險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場電商巨頭的“營銷狂歡”,是以流量為核心的利益糾纏。

數據顯示,支付寶活躍用戶已超7億,而京東用戶也在4億以上,這部分存量用戶有著巨大的“開墾價值”。但如何謀求流量轉化,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呢?

那就需要相互保險這樣一個“漏斗”,把有潛在保險需求的人群挑選出來,然後精準運營保險服務,推動流量變現。

而這2000萬相互保客戶,正是這樣被“篩”出來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商人眼裡,只有失敗的投資,絕不會有虧本的買賣。

但如此強勢的營銷宣傳,是否有誤導之嫌?

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四)

相互保“暴露”了巨大的保險需求。

一個月2000萬人加入,其中63%之前沒有買過重疾保險。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

但不管你是天貓還是地狗,也不管你是短期大病互助,還是一年重疾保障。只要是為老百姓好,讓消費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就值得支持。

從上線的產品來看,兩家對比優劣盡顯。很明顯,相互保無論在保障層次還是年齡設計上都略顯粗糙。

0-39週歲30萬,40-59週歲只有10萬,年齡劃分設計不夠平滑。39歲和40歲只相差一年,保障卻相差了20萬,怎麼看都覺得簡單粗暴。設計者難道是個摳腳大漢麼?

還有一點為人詬病的,就是高齡群體對年輕人的碾壓。同樣是0元加入相互保,但隔壁老王50歲,加入一年就生病申請理賠了,而小李同學15歲,交了20年也不一定出現理賠,這等於讓年輕人群體變相為老人的保險買單。

因此,對於年輕群體而言,相互保最終可能會淪為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之前交的錢白花,可能拿到的錢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繼續分攤覺得不公平,從此放棄又不甘心。

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可能會出現的“濫賠”。

傳統保險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調查取證,並有嚴格的制度管控加持,尚未完全解決“逆選擇”問題。而相互保險健康告知如此寬鬆,核保流程又如此簡單,再加上10%的管理費作背書,會不會出現彼此“互助”、各取所“需”的情況?健康體的權益如何保證?

用利益考驗人性,我覺得未免太過理想。

有便宜就沾,上當了就鬧。這才是消費者的潛在邏輯。各大售樓部門前的維權事件就是例子。

相比較而言,一路“追殺”過來的京東互保則作了不少改進。雖然增加了“門票”,但門檻更低,沒有芝麻分限制,年齡還放寬到了70歲;保障更足,增加了30種輕症;分攤更公平,年齡上的平滑設計,讓不同年齡段的分攤和保障費用更趨合理。當然健康告知也更嚴格一些。

這麼好的“升級”,怎麼就讓下架了呢?

監管部門沒有理由胳膊肘往外拐,有便宜不給消費者佔。

唯一的可能就是,電商巨頭沒有看到的風險,監管層看到了!

(五)

保險業從來就不缺爭議。新生兒相互保險也如此。

快速發展的保險業,遇到瘋狂成長的互聯網,再加上野蠻求生的網絡互助,他們的結合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老百姓在乎的是便不便宜,好不好用,但監管部門緊張的卻是安不安全,可不可控。三個行業生態疊加,就是三重風險集聚。

互聯網+保險+互助,註定是一場監管難題。

從相互保上市一個月的觀望,到京東互保上市一天的下架,表明監管層已經看到了背後潛在風險,至少認為目前還不成熟。

因為參與門檻低,分攤費用低廉,所以參與者往往會選擇容忍其不確定性,這直接推動了互助保險可以在沒有資本支撐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做大規模。但容忍不代表不認真,更不代表監管層的放任自流。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圍繞相互保險的事後分攤、管理收取、償付能力、產品設計等方面都可能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

畢竟,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不是非營利機構,他們是要賺錢的。雖然可能大到不能倒,但是否會演變成另一種“龐式騙局”也不好說。

如果不賺錢,產品隨時就會停掉。如果很賺錢,那麼憑什麼就老馬一人吃獨食?京東、騰訊乃至新浪、蘇寧等互聯網巨頭當然也能分一杯羮。流量就像韭菜,反正放著也是放著,你能割得為何我割不得?

結果可能就像當初的共享單車、網絡互助一樣,進入無序發展狀態。江湖一片喝彩,殘局卻無人來收。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既然電商可以和保險公司組成CP,那麼那些一直苦於沒有牌照但給付已達10億規模的網絡互助平臺,是否也可以找一家匹配的保險公司聯姻,然後洗洗成功上岸?

相互保險引發貓狗大戰,是真互助還是假慈悲

所以,監管層果斷出手也必須出手。

對於保險創新監管層從來都持歡迎態度,但對背後的風險防控也是零容忍。

由此推斷,京東互保下架,相互保被約談,並不意味著創新已死,更不是因為動了別人奶酪被保險公司投訴,而是為了更規範、更合規、更持續,為了給予消費者一個更可確定的未來。

至於京東互保何時結束“灰度測試”,相互保險能否明媒正娶登堂入室,相信正在調研中的監管層會盡快“明確態度”,對此,我們持善意的樂觀。

只是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被便宜迷失雙眼,被流量帶偏方向。

對於大呼“狼來了”併為之歡呼的,我覺得也大可不必。傳統保險不會被擠兌,更不會被顛覆。相互保險,只是一款更適合年輕人的網紅產品,是傳統重疾的有趣補充。相互保的尹銘這麼說,傳統保險公司今年的開門紅也更為火爆。

真互助也好,假慈悲也罷。真心希望我們的各方巨頭,少一些營銷噱頭,多一些讓惠於民。請不要傷害我們的保險客戶,他們看你的眼睛裡,始終閃爍著純樸的信任的光芒。

以始為終,以終為始。不忘初衷,方得始終。

讓我們,都給互助保險一些時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