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三步曲:選對渠道是第一步,然後才是選人和選產品。

保險消費者的三個經典畫像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在網上的消費行為經過數據分析,最後都會被劃分為不同的消費用戶,進行區別對待。在產品經理這個行業圈裡,一直有一個很有趣的用戶畫像思維。出自中關村的產品大師樑寧。她把消費者分為三種類型,而且給這三種類型的用戶取了三個不同的名字,分別叫做:大明用戶;笨笨用戶;小閒用戶。

這三類用戶各有特點,有著不同的消費行為偏好。而商家也是憑藉這個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營銷,把產品賣出去。

大明型用戶的特點就是就是需求明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們是屬於疑問-解答型,需要一個準確的解決方案或者一個確定的產品。比如喜歡上知乎和百度的人,都是心中有疑問,有明確需求,想要一個解答。百度一下,你就知道,針對的就是這類需求明確的大明用戶。這類客戶主觀能動性強,沒有忠誠度,只尋找適合自己的。

每年雙十一很多的剁手族都參與其中,各種逛,各種選,而大明型用戶的特點就是從來不瞎逛,提前看好的產品,比如要買個牛仔褲,他會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後下單。屬於完成任務模式。

笨笨型用戶是什麼特點,就是需求模糊,不明確。大多數愛逛街的女生都是笨笨型用戶,今天出去逛街,想買個帽子,結果逛了一天,最後買了髮夾回來。要不然就是被各種各樣的打折優惠吸引,忘了自己原本想買的。買了其他的東西,屬於看心情模式。

淘寶雙十一剁手族裡,大多數是笨笨型用戶,來湊熱鬧,各種逛,需求不太明確,商家需要做的是利用各種營銷工具,營銷活動,營銷場景讓她們買買買。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剁手節過後,都與女生髮圈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在後悔莫及。掏空了錢包。這類享受過程,需求不明確的用戶是商家的最愛。

最後一類就是小閒用戶了,屬於沒有需求的類型,沒有需求就麼有消費,商家的營銷信息基本無感,他們需要的是一些娛樂聊天的東西,來打發時間,刷圈,打遊戲。社交聊天

這套用戶畫像放到保險消費裡,也是成立的,在國民保險意識提高的年代,對保險十分了解,需求明確的大明型消費者很少,大多數是有保險意識,但是需求不明確的笨笨型消費者。還有一些是不把保險當回事的小閒消費者。

在保險產品消費市場裡,大明是是非主流,笨笨是主要銷售對象,小閒基本沒有存在感。

買保險三步曲:選對渠道是第一步,然後才是選人和選產品。

保險消費者中。大多數是笨笨型

4月底,接到一個粉絲的諮詢,他想給一家人配置合適的健康保障保險產品,但是不知道怎麼買合適的,在這之前,在朋友代理人那裡買了一份保險,夫妻兩人就花了2萬保費,嚴重超出自己的負擔,感覺不對勁,猶豫期就退保了。然後給我發了合同,打開一看,壽險佔據了大半保費,真正的重疾保障被閹割的只剩下10萬保額。還捆綁了各種亂七八糟的險種。

這位粉絲就屬於笨笨型消費者,想買保險有需求,但是不知道 該買哪個產品,選擇什麼方案才合適。我在瞭解清楚情況後,給了他一個方案,他的家人覺得線上投保不靠譜,我就讓他按照我給的產品方案,去附近的線下公司配置。

本以為會很順利,結果沒幾天,又跑來問我,發了各種產品方案過來,各家公司都有,然後打開一看全是儲蓄理財保險,然後捆綁了一堆貴的理賠,保額卻很低的附近保險,重疾保障全被閹割保額。一份簡單的重疾保障,愣是變成了七八份合同的組合保險。

我很疑惑的問了他,你怎麼不按照我給的方案配置,這都是從百家保險公司選出來適合你的,線下,也有對應的公司。

結果他跟我說,買不到想要的保險產品,都不肯給他想要的純健康保障保險,只能選擇儲蓄理財的保險,而且都得捆綁銷售的組合產品,不賣單獨的保障型產品給他,我就瞬間無語了。

這裡也是大多數笨笨型用戶在買保險遇到的問題,自己想要的保險公司不給,賣來賣去都是同類產品換個花樣推給消費者。保險公司使絆子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是渠道選擇錯誤,怎麼買都不對。

今天也藉著這個案例,跟大家講講消費者購買保險的渠道問題。

買保險選對渠道是第一步,然後才是選人,選產品。

買保險三步曲:選對渠道是第一步,然後才是選人和選產品。

買保險,如何選擇購渠道

買保險有4個渠道:1 傳統代理人渠道 2 銀行保險渠道 3 經紀人保險渠道 4互聯網保險渠道

第一種渠道:傳統代理人渠道

我們傳統的代理人渠道,才第一張保單到如今百萬代理人,他們是跟保險公司簽訂代理合同,專門代理一家保險公司產品。不能銷售其他保險公司產品,保險公司的外勤類型,走的是直銷代理人模式,走的是做團隊,拉人頭,做業績的模式。這些沒有籤僱傭合同的代理人,一旦離開,所有保單就歸屬保險公司,等於之前所有的業績積累都歸零。做的好的可以自己去開代理公司,也是拉人頭,做團隊,做業績的模式。也是目前保險市場的主流模式。

這種代理模式的優勢是可以線下接觸客戶,有一個線下實體公司,比較容易獲取客戶信任,現在很多消費者都對大公司,辦公室大,豪華的公司比較信賴。看重外在形象和宣傳,可以跟客戶面對面的買保險。

這種模式的劣勢是基本是個人都能賣保險,經常會在招聘季節包裝百萬年薪吸引年輕畢業生和家庭婦女加入,賣保險。很多人都被所謂高薪吸引。門檻低,培訓幾天就上崗,而且都是背產品,背話術的模式。百萬代理人團隊就是這麼來的,門檻過低,造成的就是素質層次不齊,把保險金融產品搞的像賣菜一樣。專業服務不到位。

在這種氛圍下,整個市場都形成了以理財儲蓄保險主導銷售,保障型保險被邊緣化的狀態。

第二種渠道:銀行保險渠道

大家都應該有類似經歷,經常有銀行業務人員電話給你推銷保險,宣傳這個收益都好,免費保障啥的,去年我一個朋友跟一個銀行業務小姐姐電話聊了一個半小時,最後電話裡確定買了一個儲蓄理財保險。那個時候朋友正處於狀態不好的情況,在感情牌加營銷話術下,朋友就下單了。自然是入了坑,錢取不出來。保障也不足。30年後的返還,本金都貶值了。收益也沒寫進合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去銀行存錢,被門口的理財儲蓄高收益保險宣傳吸引,跟業務員簽了保險合同,存款變保險,然後等到要用錢才發現取不出來,這類存款變理財的郵儲銀行是重災區,其他銀行也有代銷。

銀行保險渠道的優勢就是投保流程便捷,有標準流程和雙錄,加上銀行的天然安全屬性;劣勢就是代銷的都是理財保險,誇大收益,誇大宣傳,合同很複雜,存在誤導和忽悠,一般在年底和開門紅期間推銷的最多。這種情況消費者是很弱勢的,本著對銀行的信任和安全性。把存款變保險,後知後覺,等到取錢了,才發現自己籤被鎖住了,退保扒層皮,進退兩難。而且大多數是家裡的老人長輩,還有不懂金融知識的普通儲戶。

保險是保障工具,不是投資理財工具,不要本末倒置

第三個渠道:保險經紀人渠道

大家對經紀人的印象,應該是停留在娛樂圈經紀人的範疇裡,這類經紀人就是服務藝人的,站在藝人的角度,幫藝人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事無鉅細。保險經紀人這個角色在歐美髮達國家在主流的存在。但在中國它不是很普及,很多人不瞭解這類第三方專業諮詢

保險經紀人渠道的優勢在於:她是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基於市場去匹配適合客戶的產品,他的模式不是保險公司和代理人捆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模式,而是產銷分離。才市場百家保險公司匹配性價比高,適合客戶的產品。做到中立,客觀,客戶需求導向。

這個模式的劣勢在於這種模式在國內還是非主流,大多數人不瞭解,由於是綜合匹配各家保險公司產品,所以也經常被保險公司一些代理人噴和懟,經常趴各種保險的坑,不太招同行待見,保險經紀人的發展還需要時間,也需要消費者思維和意識的改變。這個是相互的。

買保險三步曲:選對渠道是第一步,然後才是選人和選產品。

第四種渠道:互聯網保險渠道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幾年很多創業者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張保險業務。在傳統保險公司利用信息不對稱各種銷售誤導的時候,市場口碑堪憂的節點。

互聯網保險公司利用網絡渠道優勢和用戶體驗思維,在各個細分領域開發各種接地氣的保險產品,一方面改善了市場口碑,一方面也倒逼傳統保險公司做出了一些改變。

互聯網保險渠道的優勢在於可以買到保障更全面的產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金融科技的加持,未來區塊鏈的發展解決信任問題也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這個渠道都是用戶思維主導,消費者體驗更好。而且互聯網渠道的天然優勢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保費方面也會便宜多,有價格優勢。

互聯網渠道的劣勢在於保險產品複雜,對於保障型產品可以實現標準化,但是其他複雜的壽險組合就存在問題,還有就是服務方面,現在的人工智能還比較機械化,雖然理賠各方面都可以線上完成,但是專業服務這塊還是不足的。未來智能商業時代的發展,這個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這個市場很亂,也存在很多誤導銷售,利益糾葛,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變。同一個產品放到不同渠道,單獨銷售價格都一樣,混搭就會演變成各種花樣,這也就是為什麼上文案例裡,為什麼有了方案,還是買不到自己想要的產品的原因。

不管是哪個渠道,現在線上線下都有一個統一的投保售後和理賠流程。流程是標準化的,但是不同渠道,決定了你選的產品對不對,適不適合,人是否靠譜,是否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們在買保險的時候,選渠道很關鍵,然後才是選人,選產品。

“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這句話,也適合保險市場的消費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