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百姓買保險看這一篇就夠了

咱老百姓買保險看這一篇就夠了

咱老百姓買保險,會有各種聲音各種干擾,讓我們迷茫,有人說我的公司大,有人說我的產品好。要知道,全行業光壽險公司就有八十多家,財險公司更多。全行業產品數量過萬,一家公司可能就有一千多種保險產品, 到底怎麼選?到底聽誰的?確實讓人犯難。

給自己買到合適的保險真的這麼難嗎?其實並不是。只要搞清楚一個簡單的原理,買保險就可以避免踩坑啦!今天我們聊的內容,一定會讓你恍然大悟,原來保險真的不復雜。

首先我們來說說,保險到底是什麼。其實保險產品就是風險管理的一種工具,它能為我們提供的服務包括兩大類,一是風險保障,二是投資理財。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要分開說呢,這兩者是不矛盾的呀。的確,我們現在很多的保險產品這二者都是揉在一塊的,又能提供風險保障,又能實現部分投資理財的功能。但實際上,過去行業內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這兩個服務沒有分開導致的。 而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國人的風險保障普遍不足。從90年代至今,不論是從承保數據還是理賠數據來看,平均理賠金額都在10萬元以下。

咱老百姓買保險看這一篇就夠了

綜合各家壽險公司的數據來看,重疾賠付的金額在0-5萬的佔比63.7%,佔比最高。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位公務員女士的先生不幸罹患肝癌,通過朋友諮詢到我,她覺得給先生買的重疾險賠付金額只有8萬元實在太低,是否身故後還有八萬元可以賠付,但是這個產品顯然是沒有的,她由失望到憤怒,指責保險都是買的時候不說清楚。另一個是最近我服務的機構發生的一起理賠,購買的工銀安盛的重疾險,乳腺癌,保額五萬元,投保剛過觀察期就出險了。非常可惜,這樣的金額能起到的經濟補償作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雖然的確是買了保險,但是客戶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安全感,或者體會到保險的好處,甚至會覺得失望。這到底是誰的過錯呢?

有人覺得是客戶的原因,因為買的時候業務員都會說,保額要多買點哦,不然賠的時候會覺得不夠,但是由於客戶的風險保障意識普遍不足,捨不得花錢,所以才導致保額不足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客戶不想買高保額,而是我們沒有把保險的保障和理財功能進行區分。保障需要的錢其實很少,而理財需要的資金就不同了,可能並不多,也可能很大,幾萬幾十萬上百萬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將這兩種產品揉在一塊會是什麼結果呢?

舉個例子,我想買襪子,跑到商場,被告知買襪子必須買一雙鞋子,我本來預算只有十塊,結果我不得不掏了一百塊買下這雙必須和襪子一起買的鞋子,雖然營業員告訴我這雙鞋子是牛皮的,可以穿10年,但是它並不是我急需的。買襪子必須搭鞋子,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買不起足夠多的襪子(每天一個顏色的夢想無法實現了)。

咱老百姓買保險看這一篇就夠了

美國壽險行銷協會(LIMRA)曾統計過一個數據,在美國,獲得十萬保額的壽險保障需要支出的平均保費為498元,加拿大是702元,而在中國,同樣保額需要2000多元,是因為中國的保險產品太貴了嗎?其實並不是,而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產品都是打包出售的,比如帶返本功能的健康險、返還的意外險等等,我相信如果你買過保險,80%的可能你買過這類保險,這裡我就不舉例子了,因為這種產品實在不勝枚舉。這種捆綁銷售的方式會導致起碼兩個問題:

第一,是保費太高導致人們買不起足夠的保額,因為鞋子襪子都一起買啊;

第二,是這種產品的銷售費用太高,會導致客戶的利益受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銷售時候,往往交易的費用越大,佣金率越低,舉個例子,成交一件衣服,銷售人員可能能拿到30%左右的提成,但是如果成交一套房子,售樓員是不大可能拿到這麼高的佣金的,試想如果你知道自己200萬的房款售樓小姐要拿走60萬你會怎麼樣?估計很多人要拼命的。

那麼把交易金額低的保障型產品和交易金額高的理財型保險揉在一塊賣會怎麼樣呢?業內基本上佣金率是按照保障型的產品來定的。也就是說佣金率還是很高的,高佣金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侵蝕了本金,導致客戶利益受損。在網上搜索“保險騙人”,也多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法院歷年的判例中就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有一個人買了一份理財型保險,每年交三十萬共計十年,在第四年的時候客戶因為經濟上發生變故無力繳費,遂退保,退回59.8萬元,最後狀告保險公司還是輸了,為什麼,因為保險合同上是寫的清清楚楚的,中途退保就要承擔相應的損失,而退保的保單現金價值也是清清楚楚寫在合同上面的。

很多時候人們對自己購買的保單不滿,大部分原因就是保障和理財揉在一起導致的。如果你問這個保險為什麼這麼貴,答曰因為我還帶保障;問這個保險保障為什麼這麼低,答曰因為我還帶理財,就是這麼任性。

有人說,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就是喜歡貪便宜,就是喜歡返本、分紅。我曾經也這麼認為。真的是這樣嗎?看看現在銷售火爆的定期壽險、百萬醫療,為什麼沒有客戶去在意保費能不能返還呢?因為客戶非常清楚,這麼便宜的保費得到如此高的保障,是非常划算的,客戶不會無理的要求保險公司在未出險的時候還得返還保費。所以,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區分保險的保障功能與理財功能。

說到這,老百姓如何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不踩坑呢?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循“四三一”的原則就不會錯啦!

四,即四個優先考慮:意外、醫療、重疾和定期壽險。具體來說:

選購意外險的原則,保額高就沒錯了,一百萬保額不多,三五百就能搞定。

醫療險,作用在於補充社保,所以社會醫療保險(包括職工醫保、居民醫保、農村合作醫療)優先,商業醫療險提供更高層次的補充,讓醫療保障更加全面,實現真正的看病不用花錢;很多人覺得有了社保就夠了,這是很危險的觀念。

重大疾病保險,首先要將重疾和醫療進行區分,二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重疾險是定額給付險,賠付依據是是否符合合同約定的疾病種類個給付標準,發生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則按照相應的保額賠付,一次到位,賠款可做治療之用,也可做他用。重疾險的作用更多的是“大病的收入損失補償”。而醫療險是報銷型,按照發票金額,在保險限額範圍內進行報銷。這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定期壽險,應對家庭經濟支柱早亡帶來的財務風險,定期壽險是當之無愧的必買險種,這也是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的。

二是兩個長期規劃,即終身壽險和養老年金。終身壽險是做資產傳承的不二選擇,年金則在長期甚至一輩子為我們提供一筆確定的現金流,做強制儲蓄、養老規劃,應對“人還在,錢沒了”的長壽風險,非年金險莫屬。但是畢竟對風險保障極度缺乏的中國人來說,這兩個畢竟不是那麼急迫,總是可以緩一緩的。但是也並不是說這兩種產品就沒有必要,他們同樣也是有很強的保障屬性的。

購買這類產品,我們要具備長期投資的眼光,不要拿這種保險產品和其他投資產品相比較。舉個例子,如果回到二十年前,你問我如何投資,我相信傻子都知道,什麼都不用幹,買房子就行了。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的房價翻了一倍一倍又一倍……(我06年買房的時候3000一平的地段現在20000+還買不到)。但是如果今天我們再看北京上海的房價,說二十年內還能漲到三倍以上,你信嗎?而保險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確定性,比如終身壽險,一位40左右的女性投保100萬保額的終身壽險,躉交(一次性交清)保費在25萬左右,身故即賠100萬,四倍的槓桿寫入合同。如果是二十年期交,每年保費兩萬出頭,首年能獲得將近50倍的槓桿,沒有任何的其他費用,指定的受益人確定能拿到這筆錢是毫無爭議的。如果是做財富傳承是買房子還是買終身壽險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年金險也是的,在選擇的時候不能用短期的投資利率來和保險這種長期的投資產品做對比。二十年前銀行的定存利率能達到10%以上,可是現在呢?比如為0歲的孩子投保年金險,3-4%的保證收益能夠提供很長很長時間,甚至是終身。這兩類產品,即是投資替代品,又是風險管理的工具,可以說,除了保險,沒有任何投資產品能夠在合同中承諾保證的收益直至終身。但是跟我們說的“四個優先考慮”相比,是否購買這兩類產品對我們影響並不是很大,只能說是在保障之後,可以按需考慮的有益補充。

最後,就是一個財富管理補充產品,平時大家手上有錢了都愛做理財,那麼這類產品主要是通過銀行和線上提供的(以萬能險為主),期限比較短,比如三年五年,收益相對來說還不錯,有的能達到4%-5%,安全性也比較高,一般是寫在合同裡的,也有不寫在合同裡的比如分紅,買的時候需要有一雙慧眼進行識別,主要是要仔細的閱讀條款,諮詢清楚。這種產品其實本質就是理財產品,相對於四個優先和兩個替代,其緊急性就要低很多了。

最後要提示大家,注意理財產品的三個屬性,即,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流動性指,這筆錢可以被鎖定多久,有很多人可能是需要做短期的理財,但是到後面發現拿不出來,就是買的時候沒有搞清楚;安全性和收益性,具體到底是多高的收益,是否約定在合同裡面,是不是保證的。比如投連險,收益可能較高,但其收益是不能保證的,甚至本金都可能虧損;傳統險的收益是保證的,但是一般偏低,而分紅型和萬能險則是部分保證的。相對於其他理財方式,比如股票、證券、P2P等,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包括保險產品,安全性的等級可以說是最高的。

咱老百姓買保險看這一篇就夠了

路還遠,別停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