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的保健品真的就保健嗎?如何避免保健品騙局?

保健品 營養學 朋友圈 蔬菜 禾水小站 禾水小站 2017-08-27

轉自 蕨代霜蛟

這是因為太多人從來都不在乎證據、從來都那麼容易流於情感、難以遠離從眾、甘於寂寞、獨立思考

洶湧澎湃於中國社交平臺的醫學·健康資訊的糞水


這是因為太多人從來都不在乎證據、從來都那麼容易流於情感、難以遠離從眾、甘於寂寞、獨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微信朋友圈就不用說了。我已經不止一次、應該說是三番五次地表達了我的核心觀點:微信朋友圈上的健康營養信息、本質上是一個巨型的糞坑。你之所以感覺不到臭氣熏天、只不過是因為這口糞坑非常精緻地把你留在了自己的心理舒適區間(Comfort Zone)、因此你久而不聞其臭、反而越來越怡然自得、鵝蟻。

Why?因為微信朋友圈常常完全脫離證據(EVIDENCE)、而純粹只是煽動情感、或者借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而炮製羊群心理、又或者麻痺心理警戒、讓無數諮詢與知識的垃圾糞水得以輕鬆橫行肆虐、譬如『你今天不坐月子幾十年後你將痛苦掙扎於月子病你將悔恨終生而無力迴天』、譬如『宮頸糜爛是一種必須去治療的婦科病、不治療將來恐發展為宮頸癌!』等等。這些東西不需要任何證據、只需要熟悉、符合直覺、只需要借朋友圈的盲信與關係、就可以輕鬆10萬+、讓更多的人不斷地、前赴後繼地縱身躍入這口覆水難收的大、糞、坑裡。

Therefore、只要有哪怕最最基本思維能力的人、看破微信其實並不難。OK、那麼微博怎麼樣?

微博上可能會好一些。因為微博能夠互相爭論對罵撕逼、因此為了贏得口水戰、常常雙方都不得不給到證據。為了吵架爭辯也好、為了各種商業利益市場推廣也罷、如今的開放平臺上常常迫切地要把各種證據呈遞到你的面前。

津婉、就想聊一下比微信朋友圈糞坑(也就是毫無證據的瞎逼逼)高一個等級的、常常也是更難看破的東西、也就是所謂『基於證據的營養保健主張』、又應該如何去看待、如何去獨立思考、最終獲得自己可靠而正確的判斷?

所謂證據、在醫學方面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循證醫學。若是通常營養保健領域、那就是EBN——Evidence-based Nutrition、循證營養學。

接下來問題來了:OK You wanna evidence、I give you evidence。那麼這樣是否就是循證了呢?譬如說到營養學這個領域、微信就不說了、微博上常常會看到某某東西吃下去對健康有益、或者某某吃法對健康有益、到處充斥著這樣的INFO、無數轉發很多評論。既然如此有人氣、那麼試試看會是怎樣的結果?

結果常常是:如此有人氣所以試試看→結果發現毫無卵用→結束收手——很多人在很長時間內反反覆覆地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著這樣的循環。這還算是良性案例、事實上還存在無數試了之後產生不良後果甚至後悔莫及的惡性案例。

為什麼本應服務於人的INFO最後卻會把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尤其當證據、Evidence或者說某研究的數據似乎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的時候?到底問題何在?來看一下。

有研究數據和證據、完全不等於現實裡真的有效。


很多INFO會以這樣的形式『頗有說服力』地展開——

XX人嘗試了之後、果然出現了XX的良好效果。

舉個非常具體的案例。最近三四年間、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非常扎眼球:

『吃飯的時候先吃蔬菜、這樣血糖就能夠控制得很好』。

這個說法完全不是沒有來頭和根據的。文獻(Imai S, et al.J Clin Biochem Nutr. 2014;54(1):7-11.)提示了這一點。

『吃飯的時候先吃蔬菜、這樣血糖就能夠控制得很好』這個命題若要成立、則需要經過比較之後證明『先吃蔬菜、要比就餐時先吃其他菜更加不容易導致血糖的驟升』。而上面這則文獻的確有這方面的內容。該文獻對比了吃飯時先吃蔬菜和先吃米飯之間的差異、發現了先吃蔬菜的確能抑制血糖飆升。基於這則文獻、就有了吃飯應該先吃蔬菜的說法。那麼這樣的結果、果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嗎?

『難道還需要懷疑嗎?不是文獻結論很明確地指出先吃蔬菜是最最OK的咩!?』很多人會非常自然地這樣想、因為在他們眼裡、此時此刻證據已經明明白白地擺放在了他們的眼前、於情於理都沒有道理再去懷疑了。

然而事實根本沒有那麼簡單。因為、99.99999999%的人根本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仔細去觀察文獻中至為關鍵的細節。

在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82489/ 中找到文獻:

宣傳的保健品真的就保健嗎?如何避免保健品騙局?

隨後在摘要(Abstract)中、你發現了這麼一段話:

The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patients ate vegetables before carbohydrates compared to the reverse regime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lycemic control was observed for 2.5 y.

——『就餐時先吃蔬菜再吃碳水的進食順序、比起相反的順序、血糖控制更為良好、且整整兩年半期間都能觀察到這一效應』。

宣傳的保健品真的就保健嗎?如何避免保健品騙局?

找到了關鍵詞Reverse regimen。具體是什麼樣的Reverse regimen呢?看下去:

宣傳的保健品真的就保健嗎?如何避免保健品騙局?

The subjects ate the first dishes of vegetables for 5 min, then the main dish for 5 min, and consumed rice or bread for 5 min successively within a 15 to 20 min total eating time for each meal, and vice versa.

『每餐最開始先讓試驗對象吃五分鐘蔬菜、然而再吃五分鐘主菜(魚和肉)、最後再吃精碳水如大米或者白麵包、總共耗時15到20分鐘左右。反之亦如此』——這裡最後一個vice versa說明、反過來的吃法是先吃精碳水:大米和白麵包、然後魚肉、然後蔬菜。

到這裡就明白了:這篇論文本質上比較的兩者是——先把蔬菜吃乾淨、然後魚肉最後米飯和先把米飯吃乾淨然後魚肉然後蔬菜——這兩種截然相反的進食順序。這兩種進食順序進行仔細嚴格的對比之後、發現的確先吃完蔬菜的進食順序對於血糖控制很有益處。

這、就是一種科學的研究的手法。然而想過沒有:人的真實日常生活中、真的會以這樣的方式去進食嗎?你會先把白米飯全部吃完、然後再把魚和肉全部吃完、然後再去吃蔬菜嗎?絕對不可能、白素貞病都不可能這樣吃飯。日常生活中唯一可能的進食順序是吃點米飯吃點小菜、再吃點米飯再來點小菜、這樣交替進行著。有人可能吃兩口米飯加三口蔬菜、有人可能一口米飯加一口蔬菜、每個人都非常有個性、沒有任何確切的模式擺在那裡。

因此、你若把這份研究的結論直接砸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指導依據、你認為這樣的證據還能成立嗎?很顯然——不能。因為這項研究沒有比較過先吃蔬菜的進食順序和日常生活中真實的進食順序之間的差異和後果。即便純粹先吃蔬菜的進食順序運用邏輯推理可能真的還是會好一些、然而能好多少?如果只能好一點點、而這一點點根本就不顯著呢?這一切、都絕對不是憑著翻嘴皮子瞎逼逼就可以下結論的。因此、隨意流用研究結果說這樣的吃法就是最健康的說法、在嚴謹的科學證據上是站不住腳的。

而這、就是帶有傾向性地、斷章取義地截取某科學研究的一部分之後擴散到公眾小白之中所造成的後果。證據、證據、高級一點的平臺如新浪微博上到處給你證據、然而你若只是不假思索地認為『只要有證據、XXX就是真的』、囫圇吞棗地接受那些證據、同時自己審慎的思考完全停滯不再工作的話、你就只能被忽悠。

『因為含有XXX、所以對健康就是好呀就是好』——這種宣傳上來就應該懷疑。


這種標語在營養健康領域氾濫到了G點。

譬如:『紅酒富含多酚、有益人體健康』這種說法我相信是人都聽說過。這其實也不是空穴來風、人家也是有依據的、BMJ期刊上就有——Gronbaek M,et.al.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intakes of wine,beer,or spirits.BMJ. 1995;310:1165-9. 這則文獻比較了三種酒——紅酒、啤酒和蒸餾酒(威士忌)。結果發現、常喝紅酒的人全因死亡率較喝其他兩種酒的人群來得低。

藉助於諸如此類的研究、紅酒中所含有益物質多酚進入了公眾眼簾、被大肆宣傳、包括多酚的抗氧化效果對於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以及繼而對於預防心肌梗塞的作用、一直宣傳到路邊打太極的老頭兒都能對你隨意侃上幾句。

問題來了——果真、如此嗎?事實根本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另外一篇研究:Barefoot JC ,et al.Alcoholic beverage preference,diet,and health habits in the UNC Alumni Heart Study. Am J Clin Nutr. 2002;76:466-72. 發現、經常喝紅酒的人比起喝其他種類酒的人、甚至比起不喝酒的人、日常生活中攝入的蔬菜水果更多、食用的豬牛等紅肉、以及煎炸肉類的量更少。

這說明什麼?眾所周知、蔬菜水果富含鉀。鉀攝入多了之後就能夠有效抑制人的血壓上升、於是達到了預防心肌梗塞的效果。紅肉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本身亦是心肌梗塞風險上升的促發因素——換言之:愛好喝紅酒的人、很可能是因為紅酒之外的綜合膳食習慣幫助他們獲得了較為良好的健康效果。至少、說明了這些健康效果唯獨來源於紅酒的證據極端虛弱。

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實際上酒精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動脈血液凝固的效果。系統梳理全世界有關紅酒、啤酒和蒸餾酒各自飲用量與循環系統疾病(主要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等)發病率之間關聯的薈萃研究(Meta-Analysis)Costanzo S ,et al.Wine beer or spirit drinking in relation to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Eur J Epidemiol. 2011;26:833-50. 表明:實際上根本無所謂你喝什麼種類的酒、只要你喝酒、循環系統疾患的風險就是會下降。換言之、心肌梗塞等嚴重疾患的預防效果在於酒精本身、和酒是什麼種類、什麼年份的酒毫無關係。你喝五糧液也可以預防心肌梗塞、你喝最最便宜的塑料桶裝的Red Star Two Pot Head也可以預防心肌梗塞。然而還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關鍵點:你的膳食對你健康的效應是一個全局的戰略、而非部分的戰術。在酒這件事情上、多酚理論上也具備預防心肌梗塞的效果、然而其效應比起酒精而言、真的小得多、只是一點點。

呵呵、一點點。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就是這一點點引無數產品策劃、宣傳廣告競折腰、藉助各種平臺瘋狂燒錢拼命往消費者頭腦裡猛灌多酚的效用、因為光是酒精還怎麼樹立品牌裝好逼、還怎麼賣得出大價錢、當本質上愚蠢而羊群的烏合大眾們有一天醒悟過來明白了Red Star Two Pot Head和五糧液同樣都有益於循環系統健康的時候、誰特麼還會去買五糧液呢?

因此、像這樣的『一點點』的健康效應、最終常常通過產品化被放大到了極致。

這、還不過只是誇大了某物質的健康效應、不過是多和少的問題罷了。但是更多的人完全沒有考慮到事情更為複雜之處在於還存在第三方面:那就是綜合之後的總體健康效應。

當你光考慮循環系統、光考慮心臟病的時候、紅酒的確是一種一定程度上值得期待效果的酒精飲料、這不是謊言。然而、當你以全局觀考察紅酒之後、你會發現循環系統疾病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同時、其他風險卻接踵而至、包括各種癌症、包括肝功能的損害、包括肥胖、包括精神健康的傷害等等、以至於最終當你把這一切都綜合在一起考量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紅酒的總體健康效應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這、已經是全世界頂級權威機構的一致意見、而且近年來累積的證據越來越指向會引發不良健康後果的飲酒量比人們曾經認為的還要低。對此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以到這裡去看:

紅酒能抗癌益壽?呵呵、三個字:蝦扯蛋。相反、甚至還會讓你得癌。

借用這一點我想說的是:假如你不是因為喜歡喝紅酒、而是受到各種宣傳的洗腦為了促進健康而去喝紅酒的話、那真的是太沒有意義、甚至可能會讓你後悔的事情了。

宣傳的保健品真的就保健嗎?如何避免保健品騙局?

↑英癌研CRUK的精美插畫——酒精與七種癌症。

歸納這一段:常喝紅酒的人全因死亡率較低這一數據的確存在、本身不假。然而你的理性思維絕對不應該就此停步、全盤接受——除了紅酒之外沒有其他干擾因素了嗎?紅酒和其他種類的酒比較一下的話?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思考。假如看過這篇文章之後你還是對這類主張無法第一時間感覺可疑、並有意願去懷疑的話、那說明你缺乏掌握Critical Thinking的意願和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思維工具、對抗糞坑洗腦的關鍵武器。

食物對於人體健康的效應非常複雜、根本沒有那麼容易判斷。


普羅大眾之所以是普羅大眾、是因為普羅大眾本質上是烏合之眾。關於這一點其實專門有一本書的、可以找來一讀、這裡不多展開。但大多數人的確每當看到『OOO含有XXX所以對人體有益!』的宣傳的時候、就立即認為就是因為吃下了含有XXX的OOO、所以我的身體更棒了、連多一秒鐘的思索都不會有、並且下一步還會自行腦補、認為吃這個某某某、比吃那個某某某更加健康。

然而食物的健康效應真的是這樣去比較的麼?食物和藥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吃藥了之後你還要進食、然而食物你一旦集中吃了甲之後、就算你不會不吃原來的乙、也很可能會大量減少乙的食用量。這說明:即便有一樣食物確切證明有益、你也不應該只考慮其絕對價值、而應該和類似的食物相比較。還是以剛才已經反覆提及的紅酒為例、假定紅酒確切有益健康、假如你原來喜歡喝啤酒的話、比較的時候你也應該將紅酒的健康效果去減去啤酒的健康效果、所獲得的相對健康效果為正才是你從啤酒切換到紅酒去的理由。紅酒和啤酒在這裡不過是方便理解的一個例子、實際上假如你吃蔬菜的話、隨便聽信傳言胡亂切換的後果不是其實沒什麼差別、就是有可能顧此失彼、導致了其他問題。還是那句話:膳食健康是一盤全局的大棋、綜合豐富而平衡的膳食才能將健康效益最大化、因為輕信而集中性地倒向任何神奇食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正因為是全局戰略、反過來有些憂慮與恐懼也一樣毫無必要。譬如:『魚籽豬腦膽固醇超高千萬不要吃!』、『蕨菜含有致癌的原蕨苷絕對不要吃!』等等聳人聽聞的INFO。這些INFO本身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分分秒都迫不及待地把證據砸在你眼前讓你知道他們的深情厚誼。然而如果每天吃或者哪怕每週都吃倒也罷了、有的人一年吃幾次魚籽豬腦、每年春天蕨菜新鮮上市的時候嚐鮮一回的話、對於健康幾乎毫無影響、完全沒有必要去過慮。有害物質怕就怕長期不斷地、反反覆覆大量盯著單一食物攝入、哪怕每一份所含絕對有害物質量並不大、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今日的營養學方面INFO、依然常常有意無意地關注到食品所含某種關鍵成分上面去。這種手法、常常為逐利的商業所應用、最終催生出無數誇大、偏頗、充滿誤導的次生信息來。相信未來的營養學會越來越基於嚴謹的證據、越來越EBN。但要真正實現這一點、真正洞察某一款食物或者某種膳食方式對於健康的效應、必須越來越精密地對受研究調查對象人群現實中、平日裡到底在吃什麼、究竟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予以細膩而徹底的觀察與把握。這有點類似於營養流行病學的觀念、在全世界都相對滯後於其他學科如食品學與藥學、中國我想也就更加不用多說了、但願未來會有所轉變。

傳遞這個那個營養信息的背後、究竟誰能夠獲益?


對、我們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極其容易誤導人、忽悠人的健康營養信息的環境裡。並且讀到這裡我們已經知道『即便有證據也不應該隨便停止懷疑與思考』以及『膳食不應該考慮單一成分而是應該考慮整體』這些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然而、要真正掌握這種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和方法並且正確用於實踐、真的是say say容易 do do難、真不是一兩天可以練就的功夫。

『那還沒能夠掌握的我是不是就應該任人宰割了?』——並非如此。有那麼一些相對簡單的捷徑。譬如面對某一種INFO的時候經常在腦子裡想一下:『宣揚這種INFO的人、是否同時也是能夠因為這種INFO獲利的人?』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會出乎意料地——好用。這裡所謂的獲利不僅限於金錢、還有名譽或者影響力等等。

另外、學會用Critical Thinking來辨別日常生活中各類健康營養INFO的真假其實真不是那麼高深的學問。九年義務制教育已經相當夠、最多再加三年高中已經足夠了。以高中水準的知識量(英語和數學)加上高中水準的邏輯能力、面對不同情況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判斷、也就是實際案例下運用分析的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法寶——對方擺出來的營養學數據到底是什麼含義、應該如何去解讀、常常思考不斷分析、習慣了之後一切迎刃而解。

習慣於正確解讀INFO、是信息時代送給自己的最好護身符。


要買房買車你去按揭的時候、你需要考慮到自身未來發展狀況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作出儘量合理的決策。正常人絕對不會以豪賭中頭彩的心態去按揭、做生意也不可能以豪賭中頭彩的心態去預測自己的收益。這些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不言自明。

然而、很多人卻在營養健康領域完全喪失了這種頭腦、雖然兩類事物的本質是一樣的——被沒有證據、證據不充分、或者雖然有證據卻被扭曲、偏頗或者誇大的健康營養信息洗腦之後栽入坑裡、迷信特定的神奇食物或膳食法——根本上和以豪賭中頭彩的心態去做生意或者申請按揭一樣盲目、甚至危險。

吃什麼。

吃多少。

怎麼吃。

這三句話僅僅九個字。但真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卻如此多樣而複雜、要真正理清頭緒極端困難、連專家都常常一籌莫展。這也正是為什麼營養學領域比起藥學等、總體上證據強度差了一大截的原因。

在這樣的前提下、又處於中國這樣一個充斥著糞水與垃圾信息的互聯網之中、習慣於正確解讀INFO、是信息時代送給自己的最好護身符——在營養健康領域、以科學嚴密論證某款食物或者某種吃法對身體有好處非常之難。但是你即便作為吃瓜群眾、你通過自己的理性分析去得出某款食物或者某種吃法其實不靠譜、則容易得多。知道不靠譜、就是最好的護身符。

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我知道你這個是不對的——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