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包裝必須印上“不是藥物”:不能只有提醒沒有懲處'

保健品 藥品 跳槽那些事兒 中醫 青鋒看點 2019-08-25
"
"
保健食品包裝必須印上“不是藥物”:不能只有提醒沒有懲處

青鋒

“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在老年人被保健品銷售人員忽悠、導致不少老年人幾近窮家蕩產的新聞不斷出現,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問題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佈《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對保健食品警示用語標註等作出硬性規定,這無疑是監管部門對市場監管的一種進步。但青鋒認為,市場監管不能只有警示,沒有懲處,要在警示的同時,對膽敢越界者嚴加懲處,直到違規違法者傾家蕩產。

有句順口溜說,年輕時拿命賺錢,年老時拿錢保命。正是這種觀念的影響,在現實中我們可以見到,或者看到有關媒體報道,不少老年人為了身體健康,盲目聽信為錢不要良心的人的忽悠,把一生積蓄,甚至把自己的房子都做抵押,拿來購買所謂的能治療疾病、延年益壽的保健品,從而出現了不少悲劇。

事實上,這些被保健品忽悠的老年人,其中不少並非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偏低。而是因為人到老年,需要家人及子女關心關懷,而家人及子女卻忙於工作無暇顧及,讓騙子鑽了空子。

有關媒體在對老年人被騙的相關案例進行梳理後發現,以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的騙子經常使用的套路有這麼幾種。一是讓老人聽講座領禮品。慣常所用的是免費領雞蛋等禮品,施以小恩小惠;二是套近乎、噓寒問暖。爺爺奶奶長、爺爺男女短的喊不說,不時還打個電話問問有什麼需要沒。看似熱情的表面背後,這些人緊盯的都是老人的養老錢;三是打專家牌,忽悠老人。因為當下年紀大的老人都對傳統中醫等有著比當下年輕人更多的信任,因此,“老中醫”“名醫後代”坐診,就成了這些人慣用的騙人手法;四是登門拜訪,禮品相送。比如帶些時令水果等,讓老年人感覺比自己子女關懷更到位,直至把騙子當“親人”,最後把老年人榨乾榨淨了事。

據市場監管總局出臺的、將於2020年1月1日起實施的《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規定,“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警示用語區應當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且必須用使用黑體字印刷。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積大於或等於100平方釐米時,字體高度不小於6.0毫米等等。應該說監管部門考慮的已經非常仔細,要求也非常到位。但說實話,這隻能是治表不治裡。

要想達到治標又治裡的效果,市場監管部門還應當採取措施,對於以保健品當藥品忽悠欺騙老年人的騙子加大打擊力度,一旦發現騙子忽悠欺騙老年人,就依規依法讓其窮家蕩產。非如此不能以絕後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