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陳倉山又名雞峰山、寶雞山、雞山,位於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柘溝村南,距市區10餘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時遊獵陳倉山,得一石色如肝,視作珍寶,故稱陳寶;又傳得石時有聲如雷、野雞皆鳴,又名雞鳴神。後在山上置寶雞鳴祠,所以唐時改陳倉為寶雞。雞峰山北望吳嶽,東接太華,巍峨高聳,直插雲霄,遠眺似雞冠,為關中八景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秦穆公酒醉酣睡,夢見一位仙資麗質的美貌夫人手持天符引他朝拜後說,我是陳寶夫人,居於陳倉山,你能為我立祠永祀,我將使你成就霸業。話音剛落,就聞野雞飛鳴,秦穆公驚醒,天亮後狩獵於陳倉山,果然獵獲一隻雌雞,羽毛光滑如玉,色彩豔麗喜人,還未等他問話,忽然金雞長鳴一聲化作石雞,隨從進言石雞就是陳寶,穆公頓悟夢中所託,下令修建“寶雞祠”於陳倉山。山上有棒棰石,高約10餘米,直徑約5米,呈圓柱形,豎立山頭,在蒼松翠竹映照下,分外壯觀。還有刀劈石,是入山的唯一通道,懸崖石壁上開一石縫,寬不到1米,似刀劈,故名。寶雞祠前有一突兀嶺崗,頂端豎有一鐵鞭,相傳是鴻鈞老祖執法所用的鐵教鞭。

吳山又稱“吳嶽”、“嶽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作為古雍州的第一名山,有峻峰十七座,其中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會仙峰、望輦峰五峰,形如五朵秀美的芙蓉,玉立為群峰之冠。吳山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3340公頃,是座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說:“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據考,吳山一帶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傳說黃帝之師吳權、姜太公的先祖伯夷均誕生在吳山,大嶽部族(又叫太嶽、西嶽、四嶽)、吳回部族的興起和發展也在吳山。在堯舜時期,作為四嶽(其它三嶽為山東沂山、山西霍山、浙江會稽山)之一,受到舜帝的祭祀。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在吳山建立了“句吳國”。漢代僅漢武帝就來此祭祀達13次之多。隋代正式在吳山建造廟宇,唐天寶八年(749年)封吳山為“成德公”,至德年間(756—758年)封吳山為“天嶽王”。此後歷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道士遊仙等多有來此奉命祭山、登臨覽勝、修道養性之舉。據文獻方誌記載,各代描寫吳山的詩歌多達200餘首、碑碣130餘通,素有“小碑林”之稱,碑文真、草、隸、篆俱全,回、漢文全有,可惜大多被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摩崖上僅留“吳山雲峰”、“晴巖飛雨”、“五峰挺秀、二華同高”等石刻。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陳倉山又名雞峰山、寶雞山、雞山,位於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柘溝村南,距市區10餘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時遊獵陳倉山,得一石色如肝,視作珍寶,故稱陳寶;又傳得石時有聲如雷、野雞皆鳴,又名雞鳴神。後在山上置寶雞鳴祠,所以唐時改陳倉為寶雞。雞峰山北望吳嶽,東接太華,巍峨高聳,直插雲霄,遠眺似雞冠,為關中八景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秦穆公酒醉酣睡,夢見一位仙資麗質的美貌夫人手持天符引他朝拜後說,我是陳寶夫人,居於陳倉山,你能為我立祠永祀,我將使你成就霸業。話音剛落,就聞野雞飛鳴,秦穆公驚醒,天亮後狩獵於陳倉山,果然獵獲一隻雌雞,羽毛光滑如玉,色彩豔麗喜人,還未等他問話,忽然金雞長鳴一聲化作石雞,隨從進言石雞就是陳寶,穆公頓悟夢中所託,下令修建“寶雞祠”於陳倉山。山上有棒棰石,高約10餘米,直徑約5米,呈圓柱形,豎立山頭,在蒼松翠竹映照下,分外壯觀。還有刀劈石,是入山的唯一通道,懸崖石壁上開一石縫,寬不到1米,似刀劈,故名。寶雞祠前有一突兀嶺崗,頂端豎有一鐵鞭,相傳是鴻鈞老祖執法所用的鐵教鞭。

吳山又稱“吳嶽”、“嶽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作為古雍州的第一名山,有峻峰十七座,其中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會仙峰、望輦峰五峰,形如五朵秀美的芙蓉,玉立為群峰之冠。吳山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3340公頃,是座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說:“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據考,吳山一帶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傳說黃帝之師吳權、姜太公的先祖伯夷均誕生在吳山,大嶽部族(又叫太嶽、西嶽、四嶽)、吳回部族的興起和發展也在吳山。在堯舜時期,作為四嶽(其它三嶽為山東沂山、山西霍山、浙江會稽山)之一,受到舜帝的祭祀。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在吳山建立了“句吳國”。漢代僅漢武帝就來此祭祀達13次之多。隋代正式在吳山建造廟宇,唐天寶八年(749年)封吳山為“成德公”,至德年間(756—758年)封吳山為“天嶽王”。此後歷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道士遊仙等多有來此奉命祭山、登臨覽勝、修道養性之舉。據文獻方誌記載,各代描寫吳山的詩歌多達200餘首、碑碣130餘通,素有“小碑林”之稱,碑文真、草、隸、篆俱全,回、漢文全有,可惜大多被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摩崖上僅留“吳山雲峰”、“晴巖飛雨”、“五峰挺秀、二華同高”等石刻。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太白山古稱“太乙山”,位於今寶雞眉縣、太白交界處,為秦嶺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勝景久為世人矚目,《水經注》中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浩然。”“太白積雪六月天”為寶雞八景之一。其峰危峻兀立,山勢崢嶸,以高、險、奇、寒聞名於世。相傳太白金星為驅妖降魔,奮力拼殺後力阻妖氣南侵,坐化為白如美玉的山峰,故名為太白山。太白山頂峰拔仙台,相傳是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處。臺頂有一跑馬樑,相傳東漢劉秀當年曾在此馴馬練騎,因而得名。太白洞中有冰柱,終年不融。相傳太白山大爺海畔有一種神鳥,形似飛燕,池內若有片葉小草,“鳥必銜去”,神鳥化為“神鳥童子”。湖畔鐵碑文雲:“凡軍旅經行,不得擊鼓鳴鐘,鳴之風雨立至。”更給這大爺海籠罩了一層神祕莫測的氣氛。

太白山仙道傳說很早。漢初有櫟陽(今陝西閻良武屯)人谷春隱於此,後世為其立谷春祠。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建太白山神祠。唐天寶(742—755年)間,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封金星洞為嘉祥公。唐宋時,有眾多道士隱於此山,孫思邈就曾在太白山採藥行醫。歷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梅詢等還曾登山賦詩,不少人還與道士交往談經。宋初封太白山為濟民侯、明應公,《雲笈七籤》列為十一洞天。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年間封為靈普潤福應王。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陳倉山又名雞峰山、寶雞山、雞山,位於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柘溝村南,距市區10餘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時遊獵陳倉山,得一石色如肝,視作珍寶,故稱陳寶;又傳得石時有聲如雷、野雞皆鳴,又名雞鳴神。後在山上置寶雞鳴祠,所以唐時改陳倉為寶雞。雞峰山北望吳嶽,東接太華,巍峨高聳,直插雲霄,遠眺似雞冠,為關中八景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秦穆公酒醉酣睡,夢見一位仙資麗質的美貌夫人手持天符引他朝拜後說,我是陳寶夫人,居於陳倉山,你能為我立祠永祀,我將使你成就霸業。話音剛落,就聞野雞飛鳴,秦穆公驚醒,天亮後狩獵於陳倉山,果然獵獲一隻雌雞,羽毛光滑如玉,色彩豔麗喜人,還未等他問話,忽然金雞長鳴一聲化作石雞,隨從進言石雞就是陳寶,穆公頓悟夢中所託,下令修建“寶雞祠”於陳倉山。山上有棒棰石,高約10餘米,直徑約5米,呈圓柱形,豎立山頭,在蒼松翠竹映照下,分外壯觀。還有刀劈石,是入山的唯一通道,懸崖石壁上開一石縫,寬不到1米,似刀劈,故名。寶雞祠前有一突兀嶺崗,頂端豎有一鐵鞭,相傳是鴻鈞老祖執法所用的鐵教鞭。

吳山又稱“吳嶽”、“嶽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作為古雍州的第一名山,有峻峰十七座,其中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會仙峰、望輦峰五峰,形如五朵秀美的芙蓉,玉立為群峰之冠。吳山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3340公頃,是座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說:“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據考,吳山一帶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傳說黃帝之師吳權、姜太公的先祖伯夷均誕生在吳山,大嶽部族(又叫太嶽、西嶽、四嶽)、吳回部族的興起和發展也在吳山。在堯舜時期,作為四嶽(其它三嶽為山東沂山、山西霍山、浙江會稽山)之一,受到舜帝的祭祀。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在吳山建立了“句吳國”。漢代僅漢武帝就來此祭祀達13次之多。隋代正式在吳山建造廟宇,唐天寶八年(749年)封吳山為“成德公”,至德年間(756—758年)封吳山為“天嶽王”。此後歷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道士遊仙等多有來此奉命祭山、登臨覽勝、修道養性之舉。據文獻方誌記載,各代描寫吳山的詩歌多達200餘首、碑碣130餘通,素有“小碑林”之稱,碑文真、草、隸、篆俱全,回、漢文全有,可惜大多被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摩崖上僅留“吳山雲峰”、“晴巖飛雨”、“五峰挺秀、二華同高”等石刻。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太白山古稱“太乙山”,位於今寶雞眉縣、太白交界處,為秦嶺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勝景久為世人矚目,《水經注》中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浩然。”“太白積雪六月天”為寶雞八景之一。其峰危峻兀立,山勢崢嶸,以高、險、奇、寒聞名於世。相傳太白金星為驅妖降魔,奮力拼殺後力阻妖氣南侵,坐化為白如美玉的山峰,故名為太白山。太白山頂峰拔仙台,相傳是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處。臺頂有一跑馬樑,相傳東漢劉秀當年曾在此馴馬練騎,因而得名。太白洞中有冰柱,終年不融。相傳太白山大爺海畔有一種神鳥,形似飛燕,池內若有片葉小草,“鳥必銜去”,神鳥化為“神鳥童子”。湖畔鐵碑文雲:“凡軍旅經行,不得擊鼓鳴鐘,鳴之風雨立至。”更給這大爺海籠罩了一層神祕莫測的氣氛。

太白山仙道傳說很早。漢初有櫟陽(今陝西閻良武屯)人谷春隱於此,後世為其立谷春祠。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建太白山神祠。唐天寶(742—755年)間,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封金星洞為嘉祥公。唐宋時,有眾多道士隱於此山,孫思邈就曾在太白山採藥行醫。歷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梅詢等還曾登山賦詩,不少人還與道士交往談經。宋初封太白山為濟民侯、明應公,《雲笈七籤》列為十一洞天。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年間封為靈普潤福應王。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隴山位於秦嶺西北端、渭河上游,古稱隴坻。《讀史方輿紀要》載,隴山“山高而長,北連沙漠”,“關中四塞,此為西面之險”。隴山是炎帝部族活動的重要地區,道教活動遺蹟也很多。隴山北距崆峒山僅百餘公里,漢武帝等去崆峒山時路經隴山,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隴山有龍門山,又名景福山,海拔1800米,上有鳳爪、朝元、定心三峰,有龍門、早陽、黑虎、雷祖、湘祖、八仙等36洞,有黃龍、黑虎、青龍、青石、蓮花等24潭。龍門山古名靈仙岩,相傳尹喜曾隱居於此,因漢代婁景稱此山為洞天福地,故改名叫景福山。孫思邈曾避詔此山的太玄洞;丘處機在此處隱修7年開創了全真道龍門派。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陳倉山又名雞峰山、寶雞山、雞山,位於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柘溝村南,距市區10餘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時遊獵陳倉山,得一石色如肝,視作珍寶,故稱陳寶;又傳得石時有聲如雷、野雞皆鳴,又名雞鳴神。後在山上置寶雞鳴祠,所以唐時改陳倉為寶雞。雞峰山北望吳嶽,東接太華,巍峨高聳,直插雲霄,遠眺似雞冠,為關中八景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秦穆公酒醉酣睡,夢見一位仙資麗質的美貌夫人手持天符引他朝拜後說,我是陳寶夫人,居於陳倉山,你能為我立祠永祀,我將使你成就霸業。話音剛落,就聞野雞飛鳴,秦穆公驚醒,天亮後狩獵於陳倉山,果然獵獲一隻雌雞,羽毛光滑如玉,色彩豔麗喜人,還未等他問話,忽然金雞長鳴一聲化作石雞,隨從進言石雞就是陳寶,穆公頓悟夢中所託,下令修建“寶雞祠”於陳倉山。山上有棒棰石,高約10餘米,直徑約5米,呈圓柱形,豎立山頭,在蒼松翠竹映照下,分外壯觀。還有刀劈石,是入山的唯一通道,懸崖石壁上開一石縫,寬不到1米,似刀劈,故名。寶雞祠前有一突兀嶺崗,頂端豎有一鐵鞭,相傳是鴻鈞老祖執法所用的鐵教鞭。

吳山又稱“吳嶽”、“嶽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作為古雍州的第一名山,有峻峰十七座,其中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會仙峰、望輦峰五峰,形如五朵秀美的芙蓉,玉立為群峰之冠。吳山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3340公頃,是座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說:“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據考,吳山一帶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傳說黃帝之師吳權、姜太公的先祖伯夷均誕生在吳山,大嶽部族(又叫太嶽、西嶽、四嶽)、吳回部族的興起和發展也在吳山。在堯舜時期,作為四嶽(其它三嶽為山東沂山、山西霍山、浙江會稽山)之一,受到舜帝的祭祀。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在吳山建立了“句吳國”。漢代僅漢武帝就來此祭祀達13次之多。隋代正式在吳山建造廟宇,唐天寶八年(749年)封吳山為“成德公”,至德年間(756—758年)封吳山為“天嶽王”。此後歷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道士遊仙等多有來此奉命祭山、登臨覽勝、修道養性之舉。據文獻方誌記載,各代描寫吳山的詩歌多達200餘首、碑碣130餘通,素有“小碑林”之稱,碑文真、草、隸、篆俱全,回、漢文全有,可惜大多被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摩崖上僅留“吳山雲峰”、“晴巖飛雨”、“五峰挺秀、二華同高”等石刻。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太白山古稱“太乙山”,位於今寶雞眉縣、太白交界處,為秦嶺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勝景久為世人矚目,《水經注》中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浩然。”“太白積雪六月天”為寶雞八景之一。其峰危峻兀立,山勢崢嶸,以高、險、奇、寒聞名於世。相傳太白金星為驅妖降魔,奮力拼殺後力阻妖氣南侵,坐化為白如美玉的山峰,故名為太白山。太白山頂峰拔仙台,相傳是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處。臺頂有一跑馬樑,相傳東漢劉秀當年曾在此馴馬練騎,因而得名。太白洞中有冰柱,終年不融。相傳太白山大爺海畔有一種神鳥,形似飛燕,池內若有片葉小草,“鳥必銜去”,神鳥化為“神鳥童子”。湖畔鐵碑文雲:“凡軍旅經行,不得擊鼓鳴鐘,鳴之風雨立至。”更給這大爺海籠罩了一層神祕莫測的氣氛。

太白山仙道傳說很早。漢初有櫟陽(今陝西閻良武屯)人谷春隱於此,後世為其立谷春祠。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建太白山神祠。唐天寶(742—755年)間,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封金星洞為嘉祥公。唐宋時,有眾多道士隱於此山,孫思邈就曾在太白山採藥行醫。歷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梅詢等還曾登山賦詩,不少人還與道士交往談經。宋初封太白山為濟民侯、明應公,《雲笈七籤》列為十一洞天。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年間封為靈普潤福應王。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隴山位於秦嶺西北端、渭河上游,古稱隴坻。《讀史方輿紀要》載,隴山“山高而長,北連沙漠”,“關中四塞,此為西面之險”。隴山是炎帝部族活動的重要地區,道教活動遺蹟也很多。隴山北距崆峒山僅百餘公里,漢武帝等去崆峒山時路經隴山,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隴山有龍門山,又名景福山,海拔1800米,上有鳳爪、朝元、定心三峰,有龍門、早陽、黑虎、雷祖、湘祖、八仙等36洞,有黃龍、黑虎、青龍、青石、蓮花等24潭。龍門山古名靈仙岩,相傳尹喜曾隱居於此,因漢代婁景稱此山為洞天福地,故改名叫景福山。孫思邈曾避詔此山的太玄洞;丘處機在此處隱修7年開創了全真道龍門派。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關山草原位於隴縣關山鄉,海拔2000米,總面積12萬公頃。歷史上是守疆衛土的軍事要隘和東進西出的重要通道。自秦代開闢“回中道”、“隴關道”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西巡,外交使團往來,商賈郵驛進出,乃至唐代高僧西天取經,均經此道越關山而行。聞名中外的古絲綢之路也是過關山而去。著名的《木蘭詩》中說:“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很多學者認為,該詩中的“關山”即指此地。關山山脈有大嶺山、南光山、牛心山等眾多支脈,自西向東排列著咸宜川、蒲峪川、樑甫川、梨林川等四條大川。豐美的草原、豐富的山珍、眾多的珍禽異獸,使這座崇山峻嶺生機盎然、仙氣騰天。

"

寶雞地區在公元前50世紀左右,已經是原始社會村落密集地區,現已探明的寶雞史前遺址就多達700多處。而且道教的教事活動莫過於山,因為山是天與地之間的過渡,也是道教神仙降臨凡間的最佳居處。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較能反映史前寶雞社會面貌的是北首嶺遺址。北首嶺遺址北依陵原,南臨川道,是7000多年前先民們勞動、生息的場所,是寶雞地區目前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其範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西隔金陵河,臺地高出水面30米,宜於農牧,是適宜人類生息的天然場所。寶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地方之一。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鋤、石鏟、磨石等,而且治陶技術也比較發達,製作的陶器種類齊全,十分精彩。如在一個陶壺上,勾畫著一隻機警的水鳥,有力地叼住一條大尾巴魚,大魚痛而回首掙扎,水鳥展翅緊叼不放,畫面引人,妙趣橫生。可以想象史前的北首嶺一帶曾經是茂密的森林和翠綠的草原,先民們成群結夥地用磨製的石器開墾種植、獵取野獸,以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神態該是多麼嚴峻和快樂!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圖源:宋婉琴

天台山 是秦嶺山系,距今寶雞市區約30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山,海拔2198米。天台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舊《寶雞縣誌》載:“諸山環繞,崗阜突出,形似蓮臺”,山澗有洞,洞旁有靈泉,且相傳天台山乃我國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之處。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地理面貌、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傳說故事彙集成了絕妙的人文景觀,使此山更具有了名氣、靈氣,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天台山口有個燒香臺,相傳是黃帝求救炎帝而焚香表達心意的地方。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天台山第二大景觀叫“風透玄關”,也是寶雞八景之一。玄關位於伯陽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潛心修煉,混元老祖感其心誠,就指點他說,華山的確好,但在此修煉者太多了,難以清靜,天台山是修行的好去處。老子聽了此話,就騎著青牛西行,被寶雞天台山的山高水綠景色所迷住,居住於此。由於有玄關擋道,老子便讓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米半,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道教動人故事。現在這裡有一個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高4米,寬3米,深3米有餘,內供老子像一尊,正襟危坐,神態非常安詳。伏羲氏、孫臏、葛洪等也在伯陽山居住過。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石鼓山位於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山上曾有石鼓堡,山東南石鼓寺舊址發掘出的《重修石鼓寺記》碑文載:“昔之石鼓實出於此。”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之一,石鼓文是先秦文學中的瑰麗詩章,也是我國古典書法藝術的珍寶。關於石鼓的年代,多數學者公認為秦時刻石。據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郭沫若研究考證,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的紀功石刻。由於石鼓文是歌頌秦國君臣遊獵活動的,所以又稱為“獵碣”。當年的石鼓山肯定山石橫臥,林密草深,是遊獵的理想場所。周宣王於馬嘯犬吠、鼓喧角鳴之際,彎弓放箭,其威武顯赫令人崇拜,太史籀為作紀功遊獵之碣,就在這石鼓山上勒石成鼓,鼓上各刻一組四言古體詩,每四字為一句,每鼓句數不齊,鼓文字體為籀文。郭沫若寫有《石鼓文研究》。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陳倉山又名雞峰山、寶雞山、雞山,位於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柘溝村南,距市區10餘公里,主峰海拔2014米。據《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時遊獵陳倉山,得一石色如肝,視作珍寶,故稱陳寶;又傳得石時有聲如雷、野雞皆鳴,又名雞鳴神。後在山上置寶雞鳴祠,所以唐時改陳倉為寶雞。雞峰山北望吳嶽,東接太華,巍峨高聳,直插雲霄,遠眺似雞冠,為關中八景之一。還有一種說法,說秦穆公酒醉酣睡,夢見一位仙資麗質的美貌夫人手持天符引他朝拜後說,我是陳寶夫人,居於陳倉山,你能為我立祠永祀,我將使你成就霸業。話音剛落,就聞野雞飛鳴,秦穆公驚醒,天亮後狩獵於陳倉山,果然獵獲一隻雌雞,羽毛光滑如玉,色彩豔麗喜人,還未等他問話,忽然金雞長鳴一聲化作石雞,隨從進言石雞就是陳寶,穆公頓悟夢中所託,下令修建“寶雞祠”於陳倉山。山上有棒棰石,高約10餘米,直徑約5米,呈圓柱形,豎立山頭,在蒼松翠竹映照下,分外壯觀。還有刀劈石,是入山的唯一通道,懸崖石壁上開一石縫,寬不到1米,似刀劈,故名。寶雞祠前有一突兀嶺崗,頂端豎有一鐵鞭,相傳是鴻鈞老祖執法所用的鐵教鞭。

吳山又稱“吳嶽”、“嶽山”,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作為古雍州的第一名山,有峻峰十七座,其中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會仙峰、望輦峰五峰,形如五朵秀美的芙蓉,玉立為群峰之冠。吳山東西寬9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3340公頃,是座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在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說:“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據考,吳山一帶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傳說黃帝之師吳權、姜太公的先祖伯夷均誕生在吳山,大嶽部族(又叫太嶽、西嶽、四嶽)、吳回部族的興起和發展也在吳山。在堯舜時期,作為四嶽(其它三嶽為山東沂山、山西霍山、浙江會稽山)之一,受到舜帝的祭祀。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在吳山建立了“句吳國”。漢代僅漢武帝就來此祭祀達13次之多。隋代正式在吳山建造廟宇,唐天寶八年(749年)封吳山為“成德公”,至德年間(756—758年)封吳山為“天嶽王”。此後歷代封建帝王登基,均遣官致祭。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道士遊仙等多有來此奉命祭山、登臨覽勝、修道養性之舉。據文獻方誌記載,各代描寫吳山的詩歌多達200餘首、碑碣130餘通,素有“小碑林”之稱,碑文真、草、隸、篆俱全,回、漢文全有,可惜大多被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摩崖上僅留“吳山雲峰”、“晴巖飛雨”、“五峰挺秀、二華同高”等石刻。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太白山古稱“太乙山”,位於今寶雞眉縣、太白交界處,為秦嶺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勝景久為世人矚目,《水經注》中寫道:“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浩然。”“太白積雪六月天”為寶雞八景之一。其峰危峻兀立,山勢崢嶸,以高、險、奇、寒聞名於世。相傳太白金星為驅妖降魔,奮力拼殺後力阻妖氣南侵,坐化為白如美玉的山峰,故名為太白山。太白山頂峰拔仙台,相傳是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處。臺頂有一跑馬樑,相傳東漢劉秀當年曾在此馴馬練騎,因而得名。太白洞中有冰柱,終年不融。相傳太白山大爺海畔有一種神鳥,形似飛燕,池內若有片葉小草,“鳥必銜去”,神鳥化為“神鳥童子”。湖畔鐵碑文雲:“凡軍旅經行,不得擊鼓鳴鐘,鳴之風雨立至。”更給這大爺海籠罩了一層神祕莫測的氣氛。

太白山仙道傳說很早。漢初有櫟陽(今陝西閻良武屯)人谷春隱於此,後世為其立谷春祠。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建太白山神祠。唐天寶(742—755年)間,封太白山為神應公,封金星洞為嘉祥公。唐宋時,有眾多道士隱於此山,孫思邈就曾在太白山採藥行醫。歷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梅詢等還曾登山賦詩,不少人還與道士交往談經。宋初封太白山為濟民侯、明應公,《雲笈七籤》列為十一洞天。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年間封為靈普潤福應王。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隴山位於秦嶺西北端、渭河上游,古稱隴坻。《讀史方輿紀要》載,隴山“山高而長,北連沙漠”,“關中四塞,此為西面之險”。隴山是炎帝部族活動的重要地區,道教活動遺蹟也很多。隴山北距崆峒山僅百餘公里,漢武帝等去崆峒山時路經隴山,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隴山有龍門山,又名景福山,海拔1800米,上有鳳爪、朝元、定心三峰,有龍門、早陽、黑虎、雷祖、湘祖、八仙等36洞,有黃龍、黑虎、青龍、青石、蓮花等24潭。龍門山古名靈仙岩,相傳尹喜曾隱居於此,因漢代婁景稱此山為洞天福地,故改名叫景福山。孫思邈曾避詔此山的太玄洞;丘處機在此處隱修7年開創了全真道龍門派。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關山草原位於隴縣關山鄉,海拔2000米,總面積12萬公頃。歷史上是守疆衛土的軍事要隘和東進西出的重要通道。自秦代開闢“回中道”、“隴關道”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西巡,外交使團往來,商賈郵驛進出,乃至唐代高僧西天取經,均經此道越關山而行。聞名中外的古絲綢之路也是過關山而去。著名的《木蘭詩》中說:“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很多學者認為,該詩中的“關山”即指此地。關山山脈有大嶺山、南光山、牛心山等眾多支脈,自西向東排列著咸宜川、蒲峪川、樑甫川、梨林川等四條大川。豐美的草原、豐富的山珍、眾多的珍禽異獸,使這座崇山峻嶺生機盎然、仙氣騰天。

陝西寶雞道教的神仙窟宅與神話傳說

紫柏山位於素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的鳳縣南部,海拔2538米,總面積82平方公里,乃名山之一。該山氣候溼潤宜人,峰崖峻嶺競秀,巖洞泉溪交織,動植物珍奇薈萃,民俗風情獨特,引得古往今來許多仙道於此遊歷修行。紫柏山因山上遍生紫柏而得名。其山體自北向南,逶迤綿延、高仰前首、後弛巨尾,勢如騰飛之巨龍,故又稱“龍如山”。山內溶洞廣佈,且位置險峻,幽深莫測,有龍宮洞、燕子洞、獅子洞等等,風韻無限,色彩神祕,為歷代人們提供了探險、求知、修身的絕佳境地。著名的“蜀道”連雲棧道繞山而行;諸葛亮五次率軍北伐中,曾有四次從此山經過;漢初張良輔佐劉邦取得帝位,隱居於紫柏山下,即今留壩縣之張良廟。這裡還留有古時石碑和摩崖石刻,以及傳說的陳倉墓(即為韓信指路,反被韓信所殺的樵夫之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