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行政建制發展歷史

1949年7月設立,1950年10月,定為丁等市。1953年6月,政務院決定,寶雞市由專署轄市改為省轄市,仍由專署監督領導。1956年10月,寶雞專區撤銷,寶雞市由省直轄。1961年9月,寶雞市仍由專區領導。1966年8月,市復歸省轄。1969年10月,市仍由專區領導。1971年12月,市的建置撤銷。從1949年7月至1971年12月的22年零5個月中,寶雞市直屬機構有區、公社。區、公社以下設代表區、街公所、街道辦事處、公社分社、服務點、鄉等。

寶雞市行政建制發展歷史

一、區的設置

1949年7月設縣城、新市、渭濱、十里鋪、虢鎮、蔡家坡6個區公署,區公署機關分別駐救苦廟巷、狄家坡、解放市場、宏文紙廠後、虢鎮、蔡家坡鎮。11月,6個區減為縣城、新市、渭濱、十里鋪4個區。1950年6月,區公署改為區人民政府,縣城區改名第一區,新市區改名第二區,渭濱區改名第三區,十里鋪區改名第四區。

1951年8月調整區劃,4個區分設為6個區:第一區(原一區),駐救苦廟巷,第二區(原二區)駐石家巷,第三區(新置)駐老人民街,第四區(原三區)駐漢中路,第五區(原四區)駐宏文紙廠後,第六區(新置)駐上馬營。1955年7月,仍以地名為區名,一區名城關,二區名金臺,三區名金陵,四區名渭濱,五區名鬥雞,六區名馬營。

1956年3月,6個區調整為4個區,又以序數為名,城關、渭濱合為第一區,金臺、金陵合為第二區,鬥雞為第三區,馬營為第四區。5月,恢復各區原名。

二、公社設置

1958年10月,城鄉實行公社制。原4個區改為城市公社,市郊6鄉改為農村公社,共轄城鄉公社10個。1959年元月,市縣合併,原市轄4個城市公社合併為金臺區,原6個農村公社和新增地區,合併設為虢鎮、太白、縣功、坪頭、益門5個農村公社。此時,市轄城市區1個,農村公社5個。1960年4月,分金臺區為金臺、姜城、西虢、鬥雞臺4個城市公社。1961年1月,鬥雞臺城市公社併入金臺城市公社,姜城城市公社併入益門農村公社,西虢城市公社併入虢鎮農村公社,市轄城市公社1個(金臺),農村公社5個(虢鎮、太白、縣功、坪頭、益門)。

1961年8月25日,市、縣分設,5個農村公社縮小分設為44個公社,劃歸寶雞縣和太白縣公社35個,市轄長壽、益門、石壩河、譚家村、馬營、八魚、陳倉、石羊廟(後改名金陵)、臥龍寺(後改名千河)9個公社。同時,將金臺城市公社改設為金臺、鬥雞、清姜、西虢4個區。

1962年,增置石羊廟公社,市轄農村公社10個。11月增置渭濱區。至此,市轄5區10個農村公社。

1964年6月,區劃調整。西虢區撤銷,設金臺、渭濱、鬥雞、清姜4區。廢金陵、石壩河農村公社,設長壽、益門、陳倉、譚家村4個農村公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金臺區更名朝陽,渭濱區更名東風,鬥雞區更名向陽,清姜區更名紅星。1968年9月區名復故

1970年11月,增設坪頭區和郊區區,區增為6個。1971年3月,鬥雞區併入金臺區,清姜區併入渭濱區,區減為4個。1971年12月,撤銷坪頭和郊區區。僅留金臺、渭濱2區。

三、區以下建置

(一)代表區和鄉 1949年7月,區以下共設代表區77個,鄉11個。1950年6月,區劃調整。代表區減為54個,鄉減為7個。其中第一區(原縣城區)轄代表區10個,鄉2個;第二區(原新市區)轄代表區20個;第三區(原渭濱區)轄代表區17個,鄉2個;第四區(原十里鋪區)轄代表區7個,鄉3個。1951年8月,設代表區13個,鄉6個。其中第一區轄中山西路、紙坊頭、西南城巷3個代表區;第二區轄中山東路、二馬路、三馬路3個代表區;第三區轄人民街、龍泉巷、敦仁堡3個代表區;第四區轄漢中路、建國路、渭河灘3個代表區;第五區轄十里鋪1個代表區和十里鋪鄉;第六區轄長壽、益門、姜城、店子、五里5個鄉。

(二)街、鄉 1952年,改代表區為街,共設街公所20個,鄉6個。其中第一區轄南城巷、北崖、中山西路、城郊4街,第二區轄龍泉巷、摩天院、狄家坡、二馬路、中山東路5街,第三區轄人民街、敦仁堡、機廠後、店子街4街,第四區轄漢中路、解放市場、新民路、民權路4街,第五區轄老菜市、票房街、糧市街3街和十里鋪鄉,第六區仍轄鄉5個。

(三)街道辦事處、鄉 1956年5月,改街公所為街道辦事處,共設街道辦事處14個,鄉7個。其中渭濱區轄城關、中山西路、民權路、漢中路、機廠街5個街道辦事處,金臺區轄中山東路、車站口、敦仁堡、狄家坡、龍泉巷5個街道辦事處,鬥雞區轄店子街、菜市街、糧市街、東閘口4個街道辦事處,郊區區轄鄉7個。1956年8月,郊區區轄鄉調整,設馬營、譚家村、益門、長壽、五里、陳倉(臥龍寺鄉併入)6個鄉。

(四)街道辦事處、公社1958年10月,郊區區所轄6鄉改稱農村人民公社。1959年1月,金臺區轄菜市街、糧市街、龍泉巷、人民街、東大街、西大街、經二路、金陵巷、清姜、福臨堡10個街道辦事處,新劃入的公社所屬57鄉改設為管理區,轄844個生產隊。

(五)公社分社1960年4月,城市公社下設分社15個。其中金臺公社轄福臨堡、西大街、東大街、龍泉巷、人民街、金陵巷、經二路7個分社,鬥雞公社轄新秦、店子街、上馬營3個分社,姜城公社轄清姜、譚家路、九龍泉3個分社,西虢公社轄五一、車站2個分社。1961年1月,鬥雞、姜城、西虢3個城市公社撤銷,所轄8個分社合併為5個分社。

(六)街道辦事處 1961年10月,城市公社分社改稱街道辦事處,除清姜、西虢兩區未設外,共設街道辦事處10個。其中金臺區轄福臨堡、西大街、東大街、經二路、人民街、龍泉巷、金陵巷7個,鬥雞區轄糧市街、東閘口、菜市街(後改為糧市街、上馬營、店子街)3個。1962年11月,渭濱區新增街道辦事處3個。1963年2月,新增狄家坡、漢中路、老菜市、新村4個辦事處,市區共轄街道辦事處17個。

(七)服務點 1967年10月,改街道辦事處為服務點,共設服務點9個。其中金臺區轄解放東路、解放西路、群眾路3個,鬥雞區轄馬營店子街和十里鋪2個,渭濱區轄紅衛路、紅旗路、東風路3個,清姜區轄清姜1個。

(八)城市公社 1971年3月,改服務點為城市公社,共設10個城市公社。其中金臺區轄解放東路、解放西路、群眾路、上馬營、十里鋪5個公社,渭濱區轄紅衛路、反修路、紅旗路、東風路、譚家路5個公社。郊區農村公社由22個減為6個,金臺、渭濱2區各轄3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