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過年撿爆竹

寶貝過大年 文學 美文 作家薈 2019-02-09

文/蘇音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散文:過年撿爆竹

如今的都市,過年多數已不聞爆竹聲了,有點寂靜,也少了點氣氛。古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新一代的孩子們想來會有點費解,而我們的童年,春節的爆竹聲是不絕於耳的,空氣中的火藥味伴隨著大街小巷穿著新衣衫的孩子們,那種濃濃的年味,實在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爆竹也叫鞭炮,各地的名稱和不同的歷史時期叫法有所不同,如炮仗、爆竿、炮竹、紙炮、鞭炮等,本土不少人口頭上叫作“磅磦”(pangpio口音)。爆竹據說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祈禱吉祥安泰的美好願望,後來就演化成了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爆竹的民俗,沿襲到現代。大年初一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歡慶熱烈,寓意深長。

爆竹是一掛掛的,在我們小時候,經濟生活相對貧乏,爆竹常見的是一掛五十響、一百響、二百響,家庭辭舊迎新放的爆竹一般也就是三二百響,很少有幾百上千響的,那只有單位做慶典什麼才見放。記得我們玩的最小一掛是21響,好像才7分錢。可那時候壓歲錢一二角錢已是大數目了,要玩爆竹頂多也就買50響,許多時候還是向擺小攤的買拆零的爆竹,依大小不同有一分錢二枚或一枚。大人有時會買上一掛50響的爆竹給孩子玩,那就是發了一筆小財了,可以把小夥伴們讒得眼都睜大了。

散文:過年撿爆竹

零花錢買爆竹自然玩不過癮,還想耍怎麼辦?那就靠去自己去撿了。整掛的爆竹點燃引線後連續炸響,總有一些引線辮得不牢固還沒燃著就四散掉了,埋在成片成堆炸過的紙屑中,從中翻撿多少能拾到幾枚完整的爆竹來。夜裡辭舊燃放時都在深夜,我們年齡尚小一般都早已上床睡下,只有半大少兒才能得撿到這時段未炸的遺剩爆竹。大年初一按風俗“開門”要放爆竹,許多人家用竹竿挑出一長串爆竹燃放得不亦樂乎,說是炸得響不響,是否一響到底,預示著一年順不順的兆頭。這也是我們這些小好幾歲的孩子們撿拾的最佳時機了。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先等在要點燃爆竹的人家門口,往往一掛爆竹將盡未盡之時,大家就雙手掩耳一擁而上,彎腰低頭,身體挨著身體、腦袋碰腦袋,撥拉著地上的紙屑發現未燃著的爆竹。這時考的是眼明手快,一發現了就迅速出手抓住它,雖然大家都想盡可能找到更多的爆竹,可發生爭搶的事卻不多,多是按不成文的誰出手屬誰的規則行事。大人們希望爆竹一燃到底,孩子們的想的是,越多的爆竹“死火”落到地上,才會有更多收穫。這邊撿拾完了,就又瞄著下一家了。

這撿爆竹也有點小小的危險性,就是搶得太快,有些“啞炮”其實還在暗燃,一旦拿到手沒有那些紙屑埋著,很快就引線復燃在手裡爆炸了,不過還好,沒聽說過出什麼事故,一般也就手給炸痛了罷。也有時還埋在地上紙屑中的,伊波拉也就燃著炸了,給嚇一大跳。但是有些較多響的爆竹,並不是一般大小,一串中有大有小,往往夾有數粒近似普通4號電池般大的所謂“電光炮”,威力較大,炸響時還會放出閃光,如給它炸了,就有些危險了。碰到“電光炮”我們會先小心翼翼用樹枝什麼先撥拉幾下,試看有沒有反應,感覺安全了才敢去拾。

撿來的爆竹,自然是為了將它們再點燃炸響,這是兒時的賞心快事。這些爆竹,好些引火藥線都燒掉了一部分,沒原來的長了,就得藉助一支點燃的蚊香或香火去點火,以增加安全距離。將爆竹引線點著後拋出去在空中炸響,或放在地上用香點炸,這是最基本的玩法;還有就是在爆竹上面蓋上空罐頭盒,讓它一蹦老高;再不就埋到沙土裡,炸起一撮塵土;還能做成“定時炸彈”,將爆竹用線綁在蚊香或香火上,定好燃燒的距離,燃到了那一段綁著引火線的就炸了。

過年撿拾爆竹伴隨了我們整個童年時代,是春節中的一景。隨著生活的富裕,這個曾給了我們許多樂趣的活動自然就消失了,在都市還沒實行禁放煙花爆竹的時候,家家戶戶春節都燃放爆竹,還有好些人家將啞火未炸響的爆竹收集起來,放到衣櫥裡做吸潮用,效果頗佳呢。

散文:過年撿爆竹

(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