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字記載之前的豬

自從人類將野豬馴化為家豬後,豬與人類特別是華夏民族有了幾千年密不可分的關係。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根據考古發掘,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浙江跨湖橋遺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北徐水南莊頭、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以及內蒙古興隆窪遺址等地,都出土了家豬或疑似家豬的骨骼,這些遺址中最早的在距今1萬年以上,晚的也有7000餘年。華夏先民與“二師兄”的淵源竟如此深遠。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這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先民墓葬中陪葬的豬骨。

至於陪葬豬骨的用途,有人認為是財富的象徵,有人認為是辟邪之用,不管怎麼說,用於陪葬的物品肯定是死者生前十分珍視的,具有重要意義的。

除了物質層面的豬(姑且不論是家豬還是野豬)之外,精神層面的豬也很早融入了華夏先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對後世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這是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的,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紅山文化玉豬龍,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顯然系根據野豬的形象創制。有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聖物。

二、豬的形象演變

現在一說起豬,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肥頭大耳”,是“好吃懶做”,是“豬腦子”。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可是,最初豬的形象是很威風、很硬核的。

《左傳》中記載了一件事,冤死的公子彭生化為一頭野豬來找齊襄公報仇。

(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遊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俱,隊於車,傷足喪屨。

以上例子都是“野豬”,可見即使在人類將野豬馴化後,野豬作為射獵的對象,與古人的聯繫仍然很密切。

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採取圈養的形式。古人對豬非常重視,房屋裡有豬成為了“家”的象徵,十二生肖中唯有“豬”有此榮幸。

三、豬的別稱

【烏金】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中記載:拱州有人畜豬以致富,因號豬為烏金。

【烏鬼】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七》:“《漫叟詩話》雲……‘予崇寧見往興國軍,太守楊鼎臣字漢傑,一日約飯鄉味,作蒸豬頭肉,因謂予曰:川人嗜此肉,家家養豬,杜詩所謂“家家養烏鬼”是也。每呼豬則為鬼聲,故號豬為烏鬼。’”

【長喙參軍】

宋代孫奕《示兒編》說:“豬曰長喙參軍。”“參軍”是古時官名,豬因嘴長,得此雅號。

【糟糠氏】

宋代陶谷(《清異錄·獸)》記載:“偽唐陳喬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風味不淺也。”因豬以糟糠為食,故有此稱。

【亥日人君】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子夏在讀書時看出“三豕”為“己亥” 之誤,因“豕”與“亥”字形相近,於是有人給豬起了一個美稱為“亥日人君”。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中記載了這個頗為高大上的稱號。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剛鬣】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

吳承恩在《西遊記》將此名用在了豬八戒身上。《西遊記》第十八回豬八戒自報家門時說:我家住在福陵山雲棧洞。我以相貌為姓,故姓豬,官名叫做豬剛鬣

四、中國人的食豬肉史

在全球性肉類食品中,因為宗教的禁忌,豬肉的普及不及牛羊肉,《聖經》《古蘭經》等經書中均將豬肉認定為“不潔”的食物,全球有數以十億計的人不吃豬肉。在中國,除了個別的少數民族外,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並無禁食豬肉的宗教因素,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國人普遍吃豬肉的歷史其實並不算長。

在先秦時代,豬主要作為祭品使用,用於宗廟祭祀,普通人是吃不上、吃不起的。牛羊豬被稱為“三牲”,專門用於祭祀。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禮記·王制》)

肉食,對於一般老百姓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上層階級才有能力吃肉,故《左傳》中曹劌論戰有“肉食者謀之”的說法。《論語》中記載陽貨送給孔子一頭蒸熟的小豬,在當時就是非常貴重的禮物了。《孟子》中特別強調“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將其作為人民生活富足的重要標誌,可見當時肉食還是非常珍貴的。

兩漢魏晉時代,有能力吃豬肉的還是侷限在社會上層。鴻門宴上項羽賜樊噲“斗酒彘肩”,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世說新語》中記載晉武帝到王武子家中做客,王武子家裡蒸的小豬又肥嫩又鮮美,和一般的味道不一樣。武帝感到奇怪,問他怎麼烹調的,王武子回答說:“是用人乳喂的小豬。”如此奢侈,連皇帝都吃不下去了。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魏晉以後,南北朝時局動盪,戰爭頻繁,因為養豬需要安定穩固的場所圈養,不如養羊那樣機動靈活,因此豬的飼養規模開始減少,羊肉逐漸代替豬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來源。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已稱“羊者是陸產之最”,唐代文人筆下經常出現的是“羊羔美酒”。

降及宋代,羊肉更是大行其道。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在蘇軾的家鄉蜀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在宋神宗時期,皇宮一年吃掉的羊肉就有434463斤,同期豬肉宋朝宮廷而豬肉只有4100斤。“御廚止用羊肉”甚至成了兩宋皇室的“祖宗家法”,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飲食不貴異味,御廚只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蒙古滅宋統一中國後,繼續保持了他們吃牛羊肉的生活習慣,吃豬肉還是不夠普及。

明朝養豬事業大發展,李時珍說:“豬,天下蓄之”。不過,養豬事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位生於辛亥年屬豬的明武宗正德皇帝,為了避諱,甚至一度頒發了禁豬令。據《武宗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蓄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因為明武宗下旨禁豬,民間把所有的豬都給殺光了,有的把剛生下的小豬扔到水裡。祭祀的時候,用羊代替了豬。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吃豬肉成為普遍和全民行為,豬肉成為餐桌上肉類主打品種是在清代。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把豬單獨列為《特牲單》:“豬用最廣,可稱廣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豕饋食之禮,作特牲單。”

皇家如何吃豬肉,這是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的御宴所用的食材單:

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3只,關東鵝5只,野雞6只,魚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個。

從中可以看出,雖然也吃羊肉、鹿肉、雞肉等其他肉類,但豬肉是絕對主力。

豬年也說豬,關於豬你不知道的事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養豬規模和豬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從一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直到今天,很少有一種動物能夠如此持久、深刻的影響著華夏民族的生活,從這一點來說,真是“豬”生有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