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臘月過半年味濃

寶貝過大年 年糕 美文 成都晚報 2019-02-01
隨筆|臘月過半年味濃

◎殷明輝(詩人)

對於“過年”,文豪魯迅的描述最為到位,請看他在《祝福》這篇作品裡是怎樣描寫他的故鄉紹興魯鎮過年的情景的:“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開篇),“……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在這篇不朽的作品裡,魯迅先生除了表達了他對筆下的主人公祥林嫂巨大的人文關懷以外,也充分表現了他對故鄉過年的無限眷戀之情。後經電影大師夏衍先生將《祝福》搬上銀幕,通過白楊、魏鶴齡等優秀演員的傑出表演,人們更能從電影中領略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和無窮韻味……

“南人食米,北人食麵”,進入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北方地區的居民家家忙著趕製過年的麵食蒸饃之類,諺雲“二十八,把面發”。而南方人在這幾天也忙著打餈粑、做年糕等。川西習俗,臨近除夕前一兩天便開始泡糯米,預備到大年三十磨湯圓粉子。翌日,臘月二十九,謂之“小除夕”,時序至此,過年的氣氛已經異常濃厚了,閤家歡聚,吃團年飯的人家隨處可見。而熟人見面免不了滿臉堆笑,抱拳拱手,互道“拜年!你家年貨辦齊了罷!”或答曰“託福啦,年在你家呀!”而小孩子們便成天聚在一起玩耍,不停地放著火炮,使空氣中充滿了幽幽的火藥香味,經過整整一個月的忙碌之後,過年的高潮終於來到了。

大年三十,又叫除夕,除夕者,一歲將盡,最後一日之謂也。宋王安石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詩詠的就是歲序新舊交替時的情景,或謂此詩隱含作者之政治抱負,則當另作別解也。

經過長達一個月的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準備,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有關過年需要辦的事情,諸如購置年貨,買香蠟紙錢、祭祀供品、買門神年畫、鞭炮以及貼窗花春聯,殺雞宰羊之類俱已辦妥,末了,便是關上房門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年飯”。吃年飯即是“團年”,“團年”取閤家團圓之義,只限自家親屬舉行,一般不邀請外人。在古風猶存的家庭,尚須先祭祖、後團年。吾民吾俗,極重視團年,不論貧窮富貴之家,團年飯務必豐盛有加,大勝平時。川俗團年宴席必須有魚且須剩下許多飯菜,取“有餘有剩”之義。據云,年飯一定要吃得久方好,在“有餘有剩”的景況中復取“天長地久”之意。除夕日正當大寒期間,天氣尚冷,故團年宴席上菜餚冷了又熱,乃是常見之事。故俗語往往譏吃飯慢者為吃年飯。對於適應了快節奏生活或曰競爭型人物來說,往往不以為然,視為浪費時間,而對於喜歡喝“蓑衣酒”(耗時甚長的慢飲者)及擺“玄龍門陣”(東拉西扯誇誇其談的言談)的人則頗相宜。

除夕之夜,不論大人小孩,誰也不願意早早睡去,於是便要“守歲”。因為這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夜晚,送舊迎新,依依不捨,實為人之常情。而小孩子們照例要向長輩索要“壓歲錢”,長輩們在除夕夜往往不吝賜與。至於三十晚上“耍通天亮”(熬通宵)者亦大有人在,不過一般都是酣戰方城去了,於是便演成麻將與炮仗齊響,骰子在桌上亂飛的盛世景觀,牌道中人稱除夕之夜為“過飽癮”之最佳時機。

除夕之夜,鞭炮之聲不絕於耳,到了午夜時分,歲序交替,更是鞭炮大作,禮花映空,蔚為壯觀。而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格外放鬆,小孩子無不歡呼雀躍,故西人謂:“除夕夜是中國人的狂歡節”。老百姓認為放鞭炮有驅邪逐鬼,掃除晦氣的作用,故年年歲歲樂此不疲,這當然也給節日增添了無限喜慶的氣氛。

除夕夜的鞭炮響過之後,過年的高潮也就結束了。但是不管怎樣說,我總覺得團年飯吃起來最香,大年三十年味最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最喜歡除夕這一天。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