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01

年是什麼?

年是孩子眼中的新衣服,布娃娃;年是大人眼中歸家的日子,年是老人眼中團圓的時節。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年還是對崗位的堅守,對愛情的期盼和對親情的回憶。

莫言在《故鄉過年》中說:退回去幾十年,在山東鄉下,並不把陽曆年當年。那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春節才是年。這與物質生活的貧困有關——因為,多一個節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觀念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可能正如莫言所言,跟物質生活有關,我們每天都可以買新衣服,買美味的食物,這些在過去只能等到過年這一天才能享用的東西,現在幾乎每天都可以擁有。那麼年味到底哪裡去了?還能找回嗎?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其實少了年味,就是少了一些生活的儀式感,少了心中對“過年”的那份敬畏之心。

儀式感就藏在我們儲備豐盛的年貨裡,藏在我們喜喜洋洋張貼在門上的對聯中,藏在掛在牆上的胖娃娃的年畫上,藏在我們為孩子老人準備的紅紅火火的新衣服中,藏在“過年好,給您拜年了”的聲聲情深的問候裡。

著名作家,畫家和教育家豐子愷在擔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一職的時候,用了三年時間,寫了將近四十篇隨筆。《過年》就是其中一篇,記錄了豐子愷先生記憶中傳統的《過年》氣氛。這一股濃濃的年味兒,對於現在的孩子,甚至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現代大都市的人而言,有濃郁也有陌生。

讓我們跟著孩子一起品讀豐子愷老先生的《過年》,看看哪些藏在平凡小事中的濃濃的年味。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02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到“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據說菩薩是天神派下來監視人家的,每家一個。他們高踞在人家的灶臺上,嗅取飯菜的香氣。每逢初一、月半,必須點起香燭來拜他。”

臘月二十三,在有些地方是農曆的小年,在從這一天開始,過年的序幕也就拉起了。

也有的地方,臘月二十四才過小年。有人說,民間原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但是從清朝入北京後,這個習俗就變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從清朝滿族的習俗流傳下來的。因為那一天,他們要在故宮裡的坤寧宮祭祀眾神,所以這個習俗就從宮裡傳到了宮外,而有些地方依舊保存著自己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傳統。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在歷史上,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在過去,大家認為,灶王爺在自家已經呆了一年了,這一天就要去向玉皇大帝彙報,因此,人們希望灶王爺能夠為自己多說好話,保佑自家人來年幸福豐登,因此會在這一天吃灶糖,讓灶王爺“嘴甜”。

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自古以來,在祭灶時,家裡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

到了現在,雖然我們不再祭灶,但是家家戶戶都要吃灶糖,都要掃房。這兩個活動也是孩子的最愛。不管孩子多大,都要讓他們幫助大人一起打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個日子,我們並不是真的期待孩子能做什麼,除了讓他們懂得勞動,尊重勞動果實外,還能體會年的味道。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03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到“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後,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鋁製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食物,也就是備年貨。備年貨這個傳統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最早起源於漢朝。主要的原因是漢朝之前,曆法沒有嚴格的規定。漢朝以後,規定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這樣,“春節”逐漸流傳下來。人們也開始了備年貨的傳統,一方面,備年貨可以犒勞自己家人一年的辛勤勞動,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迎接來家裡拜年的客人。

如今,雖然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但是每逢佳節,我們還是要去置辦很多年貨,為的就是這個“年味”。當你走進超市,你會立刻感受到年真的近了,那些琳琅滿目的年貨大禮包,紅紅火火的春聯福字,熱情洋溢的新年歌曲,無一不是告訴你,年快來了。帶著孩子一起去買年貨,給她提供一些選擇的範圍,讓孩子來決定,提高孩子的參與感,讓他們知道,快過年了。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04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到“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

說到壓歲錢,這也是每個孩子最喜歡的了。長輩之所以要給孩子壓歲錢,主要是因為壓歲錢可以驅邪避鬼,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和愛,每家的長輩都要在除夕這天,把壓歲錢用紅包包好,給孩子“壓祟”,後來壓祟”變成了“壓歲”。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從那個時候,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豐子愷小時也是這樣。

而現在,壓歲錢的用途卻有了很大的變化。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在我們小時候,壓歲錢從幾十到幾百,而現在的孩子,每年能收幾千甚至上萬的壓歲錢。這些壓歲錢怎麼用,怎麼管理,也成了很多家長探討的一個問題。

有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年齡小,家長可以替他們保管。如果孩子年齡大了,家庭裡就要制定壓歲錢的管理規則,讓孩子有金錢意識,知道不要亂花錢,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很多孩子買的學習用品,報的課外班都是用自己的壓歲錢。

壓歲錢在當代有了新的含義,不但是長輩對晚輩的疼愛,也是孩子學習理財的一個開始。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05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到“初二開始,鎮上的親友來往拜年。我父親戴著紅纓帽子,穿著外套,帶著跟班出門。同時也有穿禮服的到我家拜年。”

在過去,拜年是晚輩向長輩當面行拜年禮的一種儀式,祝願長輩新年萬事如意。拜年可以從初一持續到初五。如果在初五以後拜年,就屬於拜晚年了。但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如今,拜年的形勢也越來越多了,從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到現在的使用各種APP拜年,甚至視頻拜年。科技的進步,縮短了我們空間的距離,讓遠隔千里的親人也能即時感受到親情的存在,但是卻也少了些許年味。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如今,在城市中,拜年的儀式越來越簡單了。如果可能,還要讓孩子給長輩當面行拜年之禮,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中國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被切割斷的國家。我們的文化,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不管科技如何發展,這些屬於我們的根,我們的本是不能被遺忘和丟棄的。

06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到“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個元宵佳節,然而賽燈之事,久已廢止,只有市上賣些兔子燈、蝴蝶燈等,聊以應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開門做生意,學堂也開學,過年也就結束。”

過了初五,很多人就要再次踏上列車,返回奮鬥的城市。這對很多人來說,年也基本就結束了。但是,在你回來的行囊中,一定少不了媽媽給你裝得滿滿的食物。你也一定忘不了,即使已經出發很遠,老人們還在駐足,他們可能在期待你的下一次回家。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理論,如果你每年回家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每次回家六天,在這期間,你還要吃飯、睡覺、玩手機。那麼你每年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如果你還有30年的時間可以每年都跟父母在一起,一共是97天12小時,用一張10*10的A4表格就是這個樣子。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很多人,看了之後,都落淚了。

對於在城市奮鬥的人來說,過年意味著團聚,也意味著分離,所以珍惜跟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鐘,放下手機,多陪父母說說話,讓春節迴歸“過年”的本質。

你的行為,一定會影響你的孩子。

過年了,有時間跟孩子讀讀豐子愷的這篇“過年”,跟孩子說說你眼中的年味,把這些文化習俗傳承下去,歷史的長河中少不了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的筆墨。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品名家作品,跟孩子一起體會濃濃年味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如需轉載,必須取得授權。 文內如果有錯別字,請見諒。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