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Photo©AFP

巴黎當地時間4月15日18:30,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經400名消防員9小時搶救,其主體結構得以保留,但頂部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燒燬、玫瑰花窗損壞、大量文物“生死未卜”,火災原因尚不明確。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一場大火,一場文化之殤,就像法國總統馬克龍說的: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聖母院的火焰吞噬了巴黎,而悲痛的情緒席捲整個法國,此次此刻我感到很痛心,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部分也被大火燒掉了。”

儘管悲痛,馬克龍也表示要尋求國際幫助以重建巴黎聖母院,啟動全國籌款活動,並呼籲全球協助這項工作。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據法新社4月17日報道,為了重修巴黎聖母院,各公司和富商承諾捐贈的數額已經超過了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0.62億元)。北京時間4月16日晚間,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也在推特上表示,蘋果公司將捐款以幫助重建巴黎聖母院。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據《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的報道,藝術歷史學家和歷史建模師安德魯·塔隆(Andrew Tallon)早在2015年就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研究,利用激光掃描記錄下了巴黎聖母院的全貌,並創建了該建築的數字檔案。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塔隆把激光掃描儀安裝在三腳架上,在聖母院的50多個位置蒐集數據。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通過激光束掃描,距離測量、數據反傳,形成光點,蒐集完畢後,他將超過10億的光點繪成三維圖像,與實地全景照片結合,建立了一個逼真準確的三維模型。這樣的三維模型對了解聖母院的內部結構具有巨大幫助,且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準確度。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每次進行掃描時,先捕獲相同三維空間的相同位置拍攝球形全景照片,再將那張照片映射到激光產生的掃描點上,可精確到5毫米。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巴黎聖母院內外的50多個位置的掃描數據被拼接形成了一個包含10億個點的“point cloud(點雲) ”。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點雲加上光影效果後,建立出非常逼真準確的三維模型不僅可以清楚的展示大教堂的全貌,也能夠輔助對大教堂進行內部結構的可視化研究。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除了巴黎聖母院以外,塔隆已掃描了45座歷史建築。目前,Mapping Gothic France開源發佈了他掃描的所有哥特教堂,並在線構建了一座哥特教堂3D博物館,巴黎聖母院也在其中。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而在去年11月,塔隆去世了。慶幸他沒有看到自己深愛的巴黎聖母院因大火毀壞,他記憶中的巴黎聖母院依然是過去的巴黎聖母院,而我們十年後再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或許就是基於塔隆10億點數據“復刻”的巴黎聖母院。

科技融入文明保護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從1992年溫莎城堡火災到2019年巴黎聖母院火災,近30年內,10座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出現損毀,除戰爭、地震等原因外,有6次都是由火災導致。

將3D數據採集和VR技術等融入歷史文明保護的做法,在早些年間就已經運用到不少藝術博物館和歷史遺蹟中。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突發大火,近2000萬件文物付之一炬,佔總館藏的90%,最終僅找回 1500 多塊碎片。所幸從2016年開始,巴西國家博物館就與Google Arts&Culture合作,通過高分辨率攝影、3D掃描和VR等技術,將博物館和裡面的藏品帶到網上,全世界的用戶只要在Google街景就能在線參考,還配有導覽和展品解說。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博物館裡少數像埃及木乃伊這樣的珍貴藏品,因為事先進行了 3D 數據採集,有望「復活」。但大部分的藏品則沒有數據,因此維基百科還曾通過社交媒體向遊客徵集拍攝的展品照片,希望能幫助焚燬的文物製作複製品。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2016年,敦煌研究院就發佈了首批30 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和全景漫遊——數字敦煌,讓每個人都能身臨其境地探祕 1600 多年的莫高窟。通過實景攝影測量技術和數字掃描方法獲取敦煌壁畫圖片,清晰度和還原度都比過去更高,也避免了隨時間流逝膠片的褪色和模擬磁帶的消磁等產生圖像質量上的蛻變,還有圖像複製當中的信息減損等。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2018年,Arts&Culture和CyArk合作,用 3D 激光掃描技術記錄記錄世界各地的歷史遺蹟,並以 VR 的形式展示。目前 CyArk 對全球超過 200 座古蹟完成了掃描工作,包括瑪雅遺蹟、羅馬的龐貝城、德國的勃蘭登堡門等,未來還有更多古蹟和城市地標會加入其中, CyArk 的目標是掃描世界 500 個的遺蹟。

文明無法“復刻”

正如著名的忒修斯之船悖論: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數字化技術對歷史遺蹟的保護和修復來說確實意義非凡,但復刻出了它的模樣,卻無法真正意義上做到“還原”。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巴西國家博物館通過 3D 掃描和照片等數據復原藏品的做法就引起了大眾爭議,阿姆斯特丹博物館館長Taco Dibbits對此認為“複製品無法讓你重溫歷史,因為它不是真的”。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再比如,過去 20 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團隊一直在用數字化技術來還原圓明園的模樣,人們對是否重建圓明園也爭論了很久,要還原古典園林大作還是保留歷史、警示世人,其中意義完全不同。

藝術史研究者 Nelson也曾表示:

“任何圖片或 3D 掃描都無法捕捉龐貝壁畫表面的紋理或塵土飛揚的氣味,數字化的文物也無法進行 DNA 分析。”

Fute評論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但凡毀壞的都會有替代品,破損的都會被修復,在技術的加持和熱愛藝術且富有的大佬們的捐贈助力下,巴黎聖母院總有一天會與世界再相見。

據說大火之後騙子們都出來蹭熱點敲詐了,網友們可一定要注意了。[手動狗頭]

數據“重建”巴黎聖母院,科技能否讓文明傳承?


Fute 是“未來”與“技術”英文單詞前兩個字母的縮寫,專注於科技相關的前沿資訊,想了解更多科技潮流,歡迎關注Fut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