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書氪讀書 2019-05-23

1作者簡介

阿圖葛文德

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時代週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

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獎得主,2002及2009年美國最佳科學短篇獎得主,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獎,2004年被《新聞週刊》評為“20位最具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

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


2 小編有言

衰老和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面對的問題,卻是所有人都不去談論的問題,尤其是死亡。

很巧的是,記得有一期的《奇葩大會》裡Ting分享了自己做死亡體驗館的經歷,這樣一個特別的死亡遊戲體驗館,模擬了人一生中很多殘忍的選擇,關於親情愛情,最後所有人都會體驗模擬的死亡,最後從柔軟的“子宮”中重生。當馬東問,這樣一套的東西想要讓體驗者感悟什麼,創始人的回答是,不清楚,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場景。顯然,做過臨終關懷的Ting感受到了一些關於死亡必須說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在他心中其實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圖景,但最好的告別的作者,對於死亡,已經有了足夠多可以分享的東西。

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壽命的延長,醫學科技的發展, “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越來越少,現代醫學延,甚至是改變了接近終了的生命階段的形態。

整本書講述了非常多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故事,不管是80、90高齡的老年人還是正值壯年但罹患嚴重疾病的人,病症不同,但經歷病痛的痛苦,為了美好生活而進行的抗爭,對死亡的複雜情緒,也許是所有故事主人公的共性。

曾經有人就做過了這樣的抗爭,想要去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

各種各樣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為了對抗療養院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有人用2條狗、4只貓和100只鳥發起了療養院革命,當然過程是混亂的,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這項革命成功了。也證明了一件事,讓老年人有個可以照顧、可以傾注的對象,會極大的提高他們活下去的意願,而這些不是更好的條件更好的醫療水平可以做到的。

基於馬斯洛理論,沒有了底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我們無從談及尊重和歸屬。但是老人卻告訴我們: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

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比起為了生存,完全逼迫老人們拋棄尊重、隱私,拋棄社會需求的療養院來說,人類顯然會為了自己爭取、或者說建造更好的環境,一個既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又不用自己放棄更多生活的地方。因為生存的結束既然是註定的,那我也不願意為它放棄更多了。

談到放棄,我一直在問自己,如果為了活下去,你能放棄什麼,你能夠忍受多少的痛苦,你能剩下多少的樂觀堅強。太多的故事裡鼓勵堅強,鼓勵勇敢,鼓勵為了愛你的人而忍受痛苦活下去,也歌頌堅持到最後的人戰勝了病魔獲得了重生。但是現實卻遠沒有那麼簡單,某些治療可能會有百分之N的概率有效,百分之100減N的概率無效,甚至會加重病症,不管這個N是多大,總有一些人不幸的成為100減N;更不要說,就算控制住了病情,隨之而來的併發症,痛苦和沉重的金錢負擔。既然沒有一個可參照執行的標準,那一切又回到了個體身上,你,這個正要接受這一選擇所有後果的“你”,想要怎麼選?

每個人離世前,都應該做最好的告別

這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